说"春"
每年新春来临,总使人觉得心情舒畅,充满希望。“春”确实具有很大的魅力。 古代的人们很看重“ 立春”,因为这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古代的人们在立春前要举行许多迎春仪式。早在夏朝,人们在腊月里就要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便是迎春的最早仪式。人们逐渐把这种欢天喜地迎接春天的活动固定下来,于是就有了“春节”。但是,在古代的文书记载中曾多次出现“春节”一词,这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春节,而是指立春或春季。直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整个过年的节庆活动,要从农历腊月二十四一直延伸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 春节期间的活动,那真是不胜枚举。若说名称中出现“春”字的,就有贴春联、吃春饼。春联本是从驱鬼的桃符发展而来,先是在桃木板上写上两句 吉利的对联,挂在门的两旁,后来改成用纸书写对联贴在门的两旁,因为是在春节贴出来的,所以就称作春联了。 吃春饼(春卷)这种风俗,古已有之。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引《唐四时宝镜》:“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又据《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虽然吃法略有不同,但其风俗是一致的。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如古书中所说:“阳和启蛰,品物皆春。”那晴和的春阳,使人备感温暖。《诗经》的《七月》篇中有句:“春日载阳。”欧阳修《伐树记》中有句:“春阳既浮,荫者将动。”还有与“春阳”相近的“春晖”也常在诗人的笔下出现,如戴叔伦诗:“溪上谁家掩竹扉,鸟啼浑似惜春晖。” 苏东坡诗:“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而孟郊在《游子吟》中更是无限深情地歌颂“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把伟大的母爱,比喻为温暖的“春晖”了。 那和煦的春风,使万物苏醒,也被借喻为帝王或师长所施的恩泽。曹植有言:“施畅春风,泽如时雨。”还有许多与春风有关的词汇,如“春风化雨”、“春风风人”、“春风得意”等,可见“春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了。 那春天外出踏青的游人,被称为“春人”。那立春前象征农事的土牛,也被称为“春牛”。旧时风俗中有“打春”、“鞭春”,就是用鞭打土牛作为迎春开犁前的仪式。那面对春景而引起的心思,称为“春心”,李商隐有诗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那被春天惹起的情思,称为“春情”,更有把男女爱恋之情称为“春情”的,把少年男女思慕对方的心情称为“怀春”。还把人生世事繁华易过称为“春梦”,如罗隐《江南行》中的诗句:“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此外,还有许多与春有关的词,如春光、春汛、春耕、春台、春花等等。 “春”的话题实在是难于说尽,春的景致更是难于赏尽,春的引伸意义更是无穷无尽,那么,还是让我们投身到大好春光中去,把自己化作春天里的一道风景,这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