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943|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4年小伙弃北大读技校后夺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

 [复制链接]
男生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 称没兴趣痛不欲生
源自:中国青年报
周浩在比赛中  1416174004_23JQRW.jpg  保存到相册

⊙作者:实习生:彭燕 吴雪阳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遵父命上北大 没兴趣痛不欲生
  2008年8月,顶着如火的骄阳,周浩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在当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他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本来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在航空航天大学,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没想到,当年的妥协竟困扰了他两年多。

  到了北大,周浩以为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

  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开始感受到了不适应。到了第二学期,理论课更多了,繁重的理论学习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

  没有兴趣的专业让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更让他头脑发胀,对于未来也变得非常迷茫:“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于是,周浩学习开始不那么积极了,不再像刚入大学那会儿跟着室友一起去上自习,“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就连作业,周浩也不再认真完成,每次都是敷衍了事。

  一开始,周浩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于是,他试了各种办法让自己习惯这种学习氛围。

  同学告诉他可以尝试去听工科院系的课程,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他便去旁听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却发现这些课基本上也是纯理论,而实践操作课只有工科院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然后,他开始谋划转院。但是在北大,转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周浩想转的工科院和他所在的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周浩知道转院这条路终究是走不通了。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之后,周浩开始陷入了绝望。

休学一年体验人间冷暖 选择转校艰难说服父母
  第一年的尝试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大二先休学一年。到了深圳,周浩觉得自己应该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休学期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周浩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对于人间冷暖有了初步的体会,大家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尊重你,就会多给你一次尝试的机会。”周浩以为初入社会的挫败感让自己能喜欢上北大的生活,静下心来学习,能再次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然而,重新回到校园的时候,周浩有了比以前更大的不适应感,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学习这门专业。“现在看来,我休学一年所做的思考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周浩苦笑道。

  在旁听、转院、逃避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周浩开始打起了转校的“算盘”。从大一开始,他就已经在网上对中国的一些技师学院进行了了解,并且还翻墙去看德国数控技术方面的网站,对比了中国与德国这方面的差距,初步对中国的数控市场进行了判断。“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学历不高。”

  了解了自己高学历的优势,周浩开始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在网上搜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它的水平在行业内是领先的。既然想学点技术,尤其是数控技术,那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从北京大学退学,要去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技术学校,这样的想法一定是疯了!当时,周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这样认为。父亲知道周浩的想法以后非常反对,打了很多电话劝他,让他再坚持坚持。父亲劝不动周浩,意识到儿子是认真的以后,父亲开始妥协。“他开始退让,同意让我转到父亲所在的深圳大学,就是不让去技校。”

  周浩却坚定了去技校,“北京大学这样在国内算是比较自由的学府都没有给予自己希望,那么去别的学校万一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呢?难道到时候又转校吗?”周浩觉得要找一个可以真正学到技术的学校。

  周浩从小和母亲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于是,周浩决定先说通母亲支持自己。在知道周浩在北大的经历以后,母亲震惊了,她没想到儿子在人人向往的北大竟然过得这么痛苦和压抑。她决定帮助儿子摆脱烦恼。终于,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周浩的决定。

  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以后,周浩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大步。“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的一生就毁了。”周浩说:“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 不后悔选择淡定面对未来人生
  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大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

  对于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你想想,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学校党委副书记仪忠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很自豪:“考虑到周浩之前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学校没有让他从基础课学起。为了让周浩接受更大的挑战,他直接进入了技师班,小班授课,并且给他配了最好的班主任。”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

  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大学的生活很散漫,而技师的生活就是‘朝八晚五’,一切都靠自律。”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

  周浩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尽管有很多企业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

  “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说。
原文标题:弃北大读技校 自定别样人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远方的雁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远方的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父亲车祸身亡 男子索赔未果要烧加油站 男子从宝鸡出发骑摩托车去尼泊尔 历时75天
4# 金佛山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1-6 13:12:4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1-5 09:07:00|只看该作者

小伙弃北大读技校后夺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

源自: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2015年01月05日11版)

  (实习生:彭燕)2014年12月29日,第12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包英华在发言中透露,“弃北大读技校”的周浩(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17日报道)于近日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赛项项目的冠军,即将成为一名技师。

  当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了关于表彰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表彰大会,对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300名全国技术能手予以表彰,并表扬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84家单位和80名同志。包英华作为突出贡献单位代表在会上进行了发言。

  6年前,周浩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北京大学期间,周浩想到过转学,却不能如愿,也休学一年打过工。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期间,周浩的经历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舆论风暴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敢相信周浩的选择。因为在公众眼里,技校和北大相差实在太远。不少人认为周浩是北大的失败者,因无奈而退学。网上有网友对周浩和北大主观猜测评论:“肯定是在北大待不下去了,挂了很多科吧。”也有人描述这样一幅画面:北大课程很无聊,周浩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自己不好好听课,挂了很多科,最终待不下去灰溜溜地跑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浩从小喜欢操作机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理论课比较多,不太适合他,由此,他开始谋划转校。但是在北大学习的那几年,他从来不曾翘课。转学到技校后的周浩,如鱼得水,喜欢上技能课和实践课,还利用其外语优势上外文网站,对世界前沿科技了如指掌。

  另有一些网友十分关注周浩学了数控之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媒体对其进行跟踪报道。如今,周浩拿到了转校之后的第一个大奖,并且即将成为一名技师,这无疑没有辜负其当年的决定。

  这个大奖得来不易。提起周浩,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仪忠对其赞赏有加。据仪忠介绍,由于周浩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周浩每天十几个小时都“钉”在实验室里研究机床,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几个月后,周浩就开始让同班同学望尘莫及了。“别人做完一个工作日志需要两三个月,而他只需要一个星期,这就是差距”。这样的学生,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自然十分珍视。考虑到周浩之前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学校没有让他从基础课学起,而是直接进入了技师班,小班授课,并且给他配了最好的班主任,进行全面培养。

  2014年4月,周浩通过校内的层层选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并在全国81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冠军。

  据悉,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属国家级一类技能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大赛决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举办。
原文标题:“弃北大读技校”的周浩夺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
2# 四姑娘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4-11-21 16:07:00|只看该作者

曹鹏程:退学北大上技校勇气背后的追问

源自:人民日报
  我们乐见北大的学生转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学生,甚至在职技工凭实践创新获得北大的认可
  这两天,青海小伙周浩从北大退学去读技校的新闻引起舆论热议。众说纷纭当中,有一句话最引人深思──“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
  坦率地说,周浩的“成功转型”在我们的社会很少见。这位从小喜爱拆分机械的孩子,恰巧是一个拿下高分的“学霸”。正因如此,他才遭遇了老师和家长强迫上北大的压力。假设他高考失败,上技术类院校的愿望会不会反而早就实现呢?同时,也正因他走了一段“辉煌的弯路”,在技师学校才受到吃小灶的礼遇。搬出同样的假设,在技校校长眼中,一个酷爱机械的“学渣”,会不会也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呢?
  只有理解“牛人”尚且如此的遭遇,我们才能体会常人做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北大某学院副院长曾感慨回乡时的亲身经历:村里的穷亲不让他走,想让孩子上学,理由是上了北大就能“找个稳定工作”;村里的富户请他吃饭,直接就问上北大“需要多少钱”,理由却是上了北大就能“当大官”。听到这样的“理想”,再看看北大清华火爆的亲子游,足以感受在我们的这个社会,对学历和名校的迷信和依赖,是何等沉重。
  还有更加复杂的现实因素。许多单位招聘新人,第一关就是把名校生拣出来,把非“985”“211”毕业的简历扔出去;许多职校技校,看起来“挖掘机很强”,进去方才发现并没有多少去开挖掘机的机会。面对这样坚硬的现实,又有几个人能勇敢地放任孩子去率性而为。
  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限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成了受限者,同时又无奈地为这种限制增加新砝码。如果说创造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打通、多种学习成果相互交融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就要打开限制知识流动的闸门,凝聚共同的破局力量,使得兴趣自由翱翔,创造力得以择土生根。
  一位学者在阐述创新时曾有过很贴切的比喻,“要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创新的活力在于人,中国制造要升级为中国创造,首先需要一场思想的革新。我们需要改变流水线简单造物的方式,也需要克服分类贴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微观层面,制造与创造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以完美复制,依靠简单投入拉动,后者则生长于尝试当中,只有给人更多主观能动空间,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乐见北大的学生转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学生,甚至在职技工凭实践创新获得北大的认可。今天,所有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改革更需经过复杂的协调和艰难的转变。当此之时,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时不我待。只有每一位决定孩子人生发展的当局者都拿出勇气,敢于摆脱功利窠臼,敢于进行创新的努力,才能打通学习的立交桥,最终实现“车来车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8:47,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