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918|回复: 2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4-11-24 15:27: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普通人] 进图书馆先洗手的拾荒老人回图书馆:这次是其铜像

 [复制链接]
流浪汉获准进入杭州图书馆 借阅前自觉洗手
源自:法制晚报
U11414P1T1D31194169F21DT20141124151916.jpg
杭州图书馆向拾荒者开放,76岁的章楷带着麻袋与其他读者同桌看书 摄/法制晚报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

U11414P1T1D31194169F23DT20141124151916.jpg
图书馆闭馆后,章楷在路边的垃圾桶捡拾瓶子 摄/法制晚报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

U11414P1T1D31194169F1394DT20141124151916.jpg
看书前章楷都会自觉洗手 摄/法制晚报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

U11414P1T1D31194169F1395DT20141124151916.jpg
章楷的腿摔伤了,为了节省医药费,他在图书馆里查阅医书给自己看病 摄/法制晚报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

  法制晚报讯(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按阅读目的,图书馆读者大致可分三类:求知的学生、充电的上班族、消遣者。
  不知何时,读者中又多了流浪拾荒者。在被赞“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杭州图书馆,就有一群每晚闭馆才肯离场的流浪、拾荒者。
  拿起书,他们和其他读者一样安静阅读;放下书,他们依旧流浪。
  对他们来说,阅读既非单纯源于求知,也不等同于消遣。那些为数不多、可供他们日复一日沉浸其中的图书馆,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和获取精神慰藉的唯一“窗口”。而杭州图书馆恰巧打开了这扇窗,“温暖”由此得名。

杭图:无权让任何读者离开
  每天上午8时,浙江杭州江干区解放东路58号J座杭州图书馆新馆楼下就站了不少人。晨练的市民发现,总有些人扛着脏兮兮的大麻袋,或拎一兜饮料瓶,衣衫褴褛。
  副馆长梁亮对这一幕再熟悉不过:一些流浪、拾荒者正等着图书馆开门,“在旧馆就常看到很多流浪、拾荒者背着铺盖,把捡来的垃圾放在阅览室门口,再进去看书。”
  其实杭图不仅允许流浪、拾荒者入馆,也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而将杂物放于门外,则是自发行为。
  除了能自由出入阅读外,流浪人员还可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看电视、电影、上网、听音乐、接开水,甚至用书桌下的电源充电。由于近90%的面积对读者开放,杭图新馆也是目前国内外开放比例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年接待读者300多万人次。
  杭图一时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各地图书馆纷纷前来学习。
  杭图“走红”,梁亮深感意外。在她看来,杭图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成员馆,理应秉承其对公共图书馆不分种族、年龄和人群的服务原则,“我们只是践行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应尽的理念。”
  “流浪、乞讨者可能暂时居无定所,可能暂时窘迫,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梁亮说,至于从何时起开始对流浪人员开放,她已回想不起。但确定的是,在她来杭图工作的28年里,杭图始终没有拒绝过流浪人员。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杭图搬入新址之前,因旧馆面积有限,读者彼此距离较近,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乞讨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
  馆长褚树青为此劝导读者,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图书馆没有权利去让另一位读者离开,何况流浪、乞讨者并没有干扰他人。
  杭图再未因允许流浪人员入内而遭遇其他问题。
  “说我们‘最温暖’,其实是种鞭策。”梁亮表示,公众的认可,会让杭图推出更温暖的服务。如为老人提供眼镜,为借书多的读者提供小推车,为残疾人送书至社区,为盲人提供听电影等。
  据了解,除杭图外,广州、南京、成都等地的图书馆也对流浪人员开放。

拾荒者看书前 自发洗手
  11月9日下午,76岁的章楷再次出现在杭图三楼专题文献区阅览室门口。他还是那副装扮: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透过塑料袋,可以看见其中的塑料瓶和罐子。
  章楷生于杭州乡下,曾任村干部和民办教师,现已退休多年。因早年离婚,儿女又在外地,目前在杭州独居,依靠退休金和拾荒为生。
  他在书桌前卸下口袋,又让工作人员为他找来几本中外名著。虽然视力极差,但他还是把书凑到眼前看得津津有味。
  一周前,他看的是马云传记和阿里巴巴管理理论。管理员张海清表示,章楷几乎每周都会来两三次,尤为喜欢看时政类书籍。
  “他绝不是看热闹。因为楼下的报纸杂志已够多,没必要跑到三楼的文献区来。”张海清说。
  尽管浑身污渍,但章楷手却很干净。他解释,尽管杭图没有规定拾荒者必须洗手,但每次看书前他都会将手洗净,“不要把书弄花了。”

自己查阅医书 治疗伤腿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天不看就受不了。”章楷说,自己每天都会到住所附近的图书馆、书店读报,周末再坐公交来杭图。这已成为他坚持十多年的习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杭州日报》和《钱江晚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
  “我一身病痛又无人照顾,时常心情抑郁,要通过看书读报暂时忘记忧愁。一看到正能量的文章,就会高兴很久。”说到这里,章楷的声音有些发抖,“我们老了,大脑要萎缩了,要不断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
  撩起裤管,章楷露出左小腿一片长约10厘米的结痂。两个月前的一天夜里,心情郁闷的他去书店看书,跌倒在路边一块花岗岩上。因为天黑加之视力不好,剧痛过后,并未在意的他仍到书店看书。直到一位热心女子发现他满腿是血,才将其送入医院。
  为节省药费,他又回到书店查阅医药书籍,购买绷带和消毒药品自我医治。好在如今伤势就要痊愈。
  章楷虽然只能听清耳边的喊话,但长年阅读让他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现在正在开APEC会”、“现在反贪腐的力度很大,还有干部顶风作案”。
  下午5点30分,专题文献区响起闭馆音乐。章楷像往常一样放下书,挑起口袋走出阅览室,在回家的路上继续拾荒。

边抄报边充电 学习养殖
  在杭图报纸杂志区,一位每天抄报的读者引起了管理员何建成的注意。
  从一年前开始,这位读者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坐在阅览室里读报,并用圆珠笔将部分内容抄到自带的报纸上,有时还会边抄边笑。
  他还会用阅览桌下的电源给一部老款旧手机充电,用饮料瓶接开水喝。每次进图书馆,他还会带上两个塑料袋,装着碗筷等杂物。直到晚8点50分阅览室闭馆,他才不紧不慢地折起抄好的报纸离开。
  他是36岁的重庆籍拾荒者陈虎,一年前来到杭州打工,却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索性捡起了垃圾。
  走出图书馆,他会去附近的荒地取出自己放在那里的行李──一张破席和一床已看不出底色的被褥。而后扛着行李前往杭州下车路一家24小时银行门口,与几位流浪者一同睡在路边台阶上。临睡前,他还会看几眼在图书馆充足电的手机。附近住户张先生介绍,去年冬天,曾看到陈虎睡在垃圾桶里。
  “我想抄点东西带回家,以后搞养殖。”陈虎操着浓重的重庆话说,如果再找不到活,自己就要回老家了。

曾被批体味重 怒目回应
  报刊区管理员叶婷介绍,陈虎对国际、军情新闻情有独钟,《环球时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陈虎曾有段时间很喜欢坐在阅览室的沙发上看凤凰卫视。因笑声过大,被叶婷劝阻。陈虎当时虽并未理睬,但此后再无类似行为。
  但他也会生气。有读者曾因其体味过大而当面责问,“干吗不穿干净一点?”陈虎则用一脸愤怒回应。
  也有不少流浪拾荒者将杭图作为睡觉的场所。对这样的人,管理员会试图与之沟通。音像区管理员陈夏说,尽管管理员并不会歧视流浪者,但敏感是他们的共性。“有些不理解我们,觉得我们看不起他们。”
  陈夏曾在开水间,碰见一名正用饭盒接开水的流浪读者。对方见她立马走出开水间,并尽力躲在角落,等没人了再去。他显然是怕旁人闻到饭的馊味。
  音像区管理员涂玄靖说,曾有一名流浪者想坐在一位女孩对面,刚坐下女孩便走了,流浪者为此大发脾气。“如果有人会因流浪者的体味而表情诧异,他们立马就会感觉到。”
  “他们都很敏感,他们也有自尊。”陈夏说。

白天看书写诗 夜宿街头
  除了陈虎,还有一位终日伏案写作的流浪者。
  他是32岁的安徽太和人谢斌。在11月初的杭州,他仍穿一件短袖T恤,穿一双崭新的绿色解放胶鞋。单看外表,很难将他与流浪者联系起来。但靠近了,还是能够闻到一股汗酸味。
  谢斌在图书馆不分日夜地写作,几乎两个星期,他就能写完三四个笔记本,一个装满本子的手提纸袋,被他随身携带。
  文学似乎是他最大的梦:“试图从那古典文学的芳香中寻找灵感……寻找快乐也寻找失落。”、“把所有的心情郁闷化作诗歌出发,把世上美好的事物装入诗歌出发。”、“原来文学这条道,对谁都不是直的”。
  谢斌给每段诗都编了号,至今已逾160首。在他的笔记本首页,记着一家诗刊的地址和邮编。他准备再写一些,就对外投稿。
  来杭图以前,他去的最多的是书店。在他的印象中,图书馆是收费的。直到他听说杭图不仅允许流浪者入内,还有空调和桌子,他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家乡的图书馆还不如杭图的一个角落大”。
  报纸杂志区的散文、小说、人民文学和各家刊物,他都有所涉猎。他最喜欢余秋雨的散文,“没什么政治成分,无拘无束”。
  出身农村的他中专毕业,六年前进入浙江台州一家私人鞋厂做小工,月薪4000多元。但鞋厂每年只开工两三个月。他转到杭州务工,发过广告,传过菜。但他总不自觉将薪水和鞋厂相比,“干俩月还没鞋厂一月收入高,干脆不干了。”
  等待鞋厂开工的日子里,他用写作打发时间。他每天一早会去趟劳务市场,如有日结薪酬的零工就干,没有则泡在图书馆写作,中午买几个包子、馒头充饥,夜晚睡在地下室或街头。走在路上,他会留意街边的垃圾桶,偶尔从中捡出小半袋零食。
  谢斌算了算,半年共花了三四千元,按这样的开销,足以撑到鞋厂开工。
  他写下这种畅快:“我不怕找不到工作,是怕找不到图书馆这么安静学习的地方……可以继续阅读,继续写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章楷、陈虎、谢斌为化名)
文并摄/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
原文标题:拾荒者泡图书馆 借阅前自发洗手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泡泡老忍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泡泡老忍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1-23 23:07: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进图书馆先洗手的拾荒老人回图书馆:这次是其铜像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进图书馆前先洗手的拾荒老人”回到图书馆:这次是他的铜像

铜像构思创作者朱炳仁与铜像合影 本文图均为 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 图
  1月23日,“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韦思浩老人事迹展”在杭州图书馆新馆开展,其半身铜像同时展出。
  韦思浩生前是杭州一名退休教师,以“进图书馆前先洗手的拾荒老人”形象而为人所知。“出名”源于2014年11月引起广泛关注的《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组照,作者在图片说明中使用了化名,称章楷(即韦思浩)“再次出现在杭图三楼专题文献区阅览室门口,还是那副装扮: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他在书桌前卸下口袋,让工作人员找来几本中外名著。虽然视力极差,还是把书凑到眼前,看得津津有味。”
韦思浩资助学生感谢信
  据了解,杭州图书馆新馆2008年9月开放后,有些乞丐、拾荒者进馆看书,图书馆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把手洗干净。有其他读者找到馆长褚树青,说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2015年12月16日,一位吴姓女士给浙江媒体打电话,称她父亲就是那位去图书馆看书前洗手的老人,叫韦思浩,一个月前过马路时被车撞伤,12月13日去世。
  她向媒体透露,父亲退休后在杭州独居,两个女儿都在外地生活。虽然每月退休工资有5000多元,但他省吃俭用,住的是没有装修的毛坯房,除了木板床没有家具;平时穿得像拾荒者,捡些瓶瓶罐罐。整理遗物时,女儿们找到很多捐资助学凭证,有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捐款360元,1994年)、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等,从1990年代的一次捐赠三四百元到后来的三四千元。
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致辞
  随后,韦思浩被广泛报道。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与浙江一家报社征得家属同意后,发起额度5万元、为老人立像的网络众筹,不到8小时就有1178位认捐者筹足金额。
  韦思浩的半身像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创作,老人身下是一叠报纸和书籍,旁边还有竹棍和一些塑料瓶。
  “雕像用古朴厚重的铜来讲述老人平凡、动人的故事,采用简单硬朗的线条和大块面几何形为雕塑符号,勾勒出他硬朗有型的身骨,体现内在性格和精神力量。”朱炳仁告诉澎湃新闻。
  朱炳仁已将网友筹得用于雕像制作的5万元捐出,韦思浩家属也捐出6万元,作为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温暖阅读推广专项基金”的启动资金,资助更多爱书人。
朱炳仁和韦思浩家属捐赠仪式
  韦思浩事迹展展出了家属向浙江大学档案馆捐赠的各类证书、捐资凭证、书信等60余件,信件中有不少是受捐学生寄给韦思浩的感谢信,一名学医的学生写道:“感谢您为我订了医学杂志,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早日成为出色的医生。”
  据介绍,韦思浩1938年出生,1956年考入杭州大学的前身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由于历史原因被迫退学,1984年通过继续学习获得杭州大学毕业证书(杭州大学1998年和原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现在的浙江大学)。老人非常珍惜在杭州大学的求学经历,一直珍藏着毕业证书、通讯录。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称韦思浩是浙江大学的“杰出校友”,应该将承载他高贵人格、精神品质的物件进行珍藏,让浙大学子学习、继承这种品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2-18 02:07:01|显示全部楼层

拾荒老人进图书馆前洗手引关注 过马路被撞亡

源自:北京晨报
原文标题:“进图书馆前洗手”拾荒老人车祸身亡

R9lA-fxmttms6395742.jpg
老人带着拾荒的麻袋,在杭州图书馆和其他市民一起看书。(资料图)
  《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的图文曾引起很多人关注。拾荒老人叫韦思浩,76岁,是一名退休教师,进杭州图书馆看书前,会把手洗得特别干净。退休工资每月有五千多,但他省吃俭用,用化名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资助学,还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12月13日,老人被撞伤医治无效身亡。
  老人的女儿吴女士说,老人一直省吃俭用,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捐资助学。仅吴女士简单整理的捐资助学凭证,大大小小就有数十张。老人甚至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身后愿意捐赠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吴女士:“这些都是我父亲捐资助学的东西,都是匿名的,我们收拾遗物时才发现。”
  老人住在杭州天城路上的“万家花园”,门口就有一条斑马线,11月18号晚上6点,杭州下着雨,老人跟往常拾荒者的打扮一样,一根竹竿挑着两个口袋,但就在过斑马线时,被一辆出租车撞上,当场昏迷,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肇事出租车司机马师傅说:“东站拉客人出来,下着雨,我沿着天城路由东往西走着,中间是隔离带挡着嘛,他就冲出来,我没有任何防备。”
  老人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二十多天,一直深度昏迷。12月13号,虽然经过医院极力抢救,但老人多个器官衰竭,仍然没能挽回生命。老人生前曾希望,把骨灰撒入钱塘江或西湖,吴女士已经将老人遗物收拾好,准备火化,但因为一张死亡证明,老人只能一直躺在殡仪馆。15号下午,处理此事的冯警官陪同家属赶到医院,经过协调,医院同意先开死亡证明,欠下医院的费用由肇事方尽快筹钱垫付。希望这位善良的老人──走好。北京晨报综合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1:33,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