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16|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乐山小妹 发表于: 2005-3-25 09:26:4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明清官话话音系的形成与发展

 [复制链接]
明清官话话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纲:1.简述古代官话及其作用2.影响官话形成的因素3.南音和北音对明清官话形成的影响4.明清官话的最终定型和终结汉语历史悠久,《论语·述而》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说孔夫子诵读《诗经》《尚书》和执行礼仪时都用雅言而不用其家乡方音。这表明春秋时期聚居在以黄河中游一带为中心的北方华夏先民已经有了较为定型较为规范的“区域性共同语”,它就是雅言。来自五湖四海的赘婿、贾人等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代代相传的雅言之音就是通过历代上层文人士大夫来体现来传播的,他们在诵读诗书时,在官场上,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所使用的典雅规范的语音就是标准音。雅言,即共同的标准音。上古时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王族语言自然是正宗的官方语言,国都的语音自然也是地位最高最有权威的。《史记·封禅书》:“昔三代其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中原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因此春秋时期的雅言应是这一地区多种语言交汇更替融合的产物。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华夏语与其他部落语言的交汇融合仍是促使汉语发展演变的重要原因。从商周直到北宋的两千年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南宋、元、明、清时期尽管由于基础方言区的不断扩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的导致基础方言代表点口语音的迁移变化,但中原地区始终是汉语基础方言的中心地带。春秋时期的华夏语为后来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方言的中心地带上。我国的封建社会从秦汉到清末,延续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被尊奉为文化思想的正统,这种正统的思想观念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以“雅言”为贵,鄙视方言俚语,认为方言俗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世语》“刘真见王丞相,既出,人问见王公去何?答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崇尚雅言之风是何等浓重。由于元朝以蒙古语作为官话,上古流传下来的汉语共同标准音就此中断。明清时期汉民族也需要一种共同的标准音以方便操不同方言的人交流,明清时候的雅言,即明清官话是以什么为基础,如何形成的?改朝换代,国都的迁移,民众的流动,官修韵书都会影响官话语音的变化。现代汉语官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那么明清官话是不是也以某地方言为基础?如果是,是以哪个地方的方言为基础呢?北京是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明清官话也是以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方言为基础的。纵观元朝到清朝的历史,无朝定都北京,明洪武元年(1368)顺帝及有关人众俱退往北方,“大都”改名“北平”,明太祖把“大都”残留的居民迁至河南开封;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满人亦定都北京。这么看来,明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的,明清官话音也应该是以北京音为标准了。但是,共同标准音一旦形成,便具有了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稳定性。而从无朝到清朝,三个朝代有两个朝代是外族人入侵统治中原,民众的流动频繁,对当地方言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元世祖至无世年(1270年)抄知会籍数,整个“大都路”仅有147590户,401350人,估计当时“大都”人口不过十成左右,后来有大批的蒙古人和外地人迁入;洪武三十五年(1420年)明成祖即位后,更加频繁地向北京迁民,为迁都做准备;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大批官吏及其眷属人等从南京迁往北京,1644年明亡,八旗入京,大批满族人和东北汉人移居北京,几百年年,北京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音系统变化也应该不小,如此不稳定的方言系统不大可能成为明清官话音系的标准。另外,从官韵方面来看,明清官话音系也不可能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修韵书作为当时的权威,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洪武正韵》是明洪武八年(1375年—)编成的一部官韵,是为明清第一部官修韵书,自然而然地成为官话正音的标准,我猜想其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新华字典》。《洪武正韵·凡例》明确指出:“何为正声?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这就是说《洪武正韵》的依据是当时通行全国的共同语标准音。“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自然不是一进一地之音而是能在较长时间里为五方之人所共识通用的的音系。试想,古人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不可能像现在的推广普通话一样,由官方所规定一种共同标准音,在短短几十年之内使全国上下都能听懂。共同标准音只能随时间的推移,在较长时间内慢慢形成。明清官话既然不是以某一个地点音系为标准,那就一定是各地方言融合的结果。毕竟,基础方言是其同语赖以生存的基础,共同语标准音不可能脱离基础方言语音而独立存在,更不可能摆脱基础方言口语音的影响与制约。将古代中国的音韵大致分为两部分:南音(长江流域和西南)和北音(黄河流域及东北)。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板荡,大批中原士民南下江淮,将中原之音带到江淮地区,中原之音与吴楚方音交汇融合,南下的中原之音借助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同化当地土音。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方言逐渐北方化,使北方方言的范围扩展到江南。建康(南京音)系当算南音的代表。由于南京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一次又一次的土语交融,使南京话带有明显的综合色彩,中原之音的南下,也使南京方言具有了中古语音。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语音容易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古代官话音都是借助韵书来保存和传播的,其中《切韵》、《广韵》等影响尤其深远,《洪武正韵》就是在《广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语音编撰的,而《广韵》又是以中原之音为基础的,因此,明清官话音与南京音会有不少相似之处,南京音对明清官话音应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另外,明朝初期定都南京,也奠定了南京方言的特殊地位。北音崛起成为北音的代表,成为基础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的音系。自从石敬塘把燕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北京地区从此脱离汉族政权的管辖,时间长达300年,和中原地区的汉语关系疏远起来。清初满族人和东北人入京,使北京话与东北方言关系进一步密切。开始形成包括东北方言在内的北京方言区。前面提到虽然北京长期作为明清时的国都,但北京音并不是明清官话系统的标准。然而,由于北京特殊的地位,北京方言对明清官话系统仍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清陈钟庆提到“国都建都于燕,天下语音尚京音”。上古开始,我们的老祖宗就习惯将国都的语音作为权威,从秦汉魏晋至唐宋,汉语官话音就一直随着国都的迁移而变化。就是撇开北京的政治地位不谈,元明以来白话通俗文学的发展也促使北京音的地位不断提高。由于北京方言区长期受外族影响,与文言文差异比南方更大。比如我们东北说“做啥”,而我的江苏室友会说“做甚”;我们说“脖子”,而他们说“颈”,就现在看来,南方方言也是更接近文言文的,一般说来,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在基础方言代表点口语音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白话通俗文学发展起来以后,北音对官话音系的影响日甚一日,官话音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俗倾向。因此,明清官话音中就既含有了南音成分又含有了北音成分,官话音是融合南音和北音而形成的。明清官话音系形成以后,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官话也在不断发展,一般形成初期,音系很不稳定,变化尤其大。经过若干年的变化发展,明清官话音系终于最后定型成为声母韵母系统都较为简单,调值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的语音系统。(实际上在元朝时入声已经有融入平上去的趋势,但由于官修韵书的存在,一直保存了下来)。这套语音系统一直使用至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读音统一会章程》。参考书目: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杨耐思《近代汉语音论》 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乐韶凤《洪武正音韵》王力《汉语音韵学》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乐山小妹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乐山小妹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乐山小妹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乐山小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乐山小妹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乐山小妹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求四川井研县抗战烈士名单──以此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阿弥陀佛是一声问侯
2# 四姑娘山
 冉云飞 发表于: 2005-3-25 09:33:4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嗯,得好好学习。MM,你如果真是乐山的,你们乐山话真是值得好好研究啊,这方面我还没看到过有研究成果。若看到有,可否指示一二,谢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gogoyoo 发表于: 2005-4-2 19:44:04|只看该作者
乐山方言从其特点来看,和一般四川话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乐山西部郊区的方言(大致在苏稽、冠英一带)。

她的最大特点是保留古音入声,入声就是在乐山话中读音急促的的一类字,比如“吃、湿、急、绿、白、客”等字就是入声字。而四川一般的方言就没有这个急促的声调,那是因为入声字在一般四川话中都归为阳平了(不妨试一试:在成都话中“池”和“尺”同音,“提”和“踢”同音,而在乐山话中是不同的)。全国保留入声的方言还有吴语(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方言),江淮官话(江苏的长江以北方言),赣语(江西话),客家话,粤语。当然,在各个方言中的入声发音也是不同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读音短促。乐山话的入声发音和吴语最接近,大部分入声字在上海话中和乐山话中读音是完全相同的(呵呵,这也是乐山人学上海话的优势)

不要小看了这个入声,入声可以说是汉语神韵之所在,古代诗词中慷慨激昂之篇都是以入声字押韵的。试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中的“歇、烈”相押。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其中的“物、壁、学、杰”相押。这两首词用乐山话来读和成都话来读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显然用乐山话更能表达情感!

四川人都能发现,乐山话和成都话差异非常大,仅仅是声调接近成都话,而很多字发音则完全不同。但你把乐山话和千里之外江淮官话相比,你会发现乐山话的发音更像扬州话(江苏),芜湖话(安徽)。你不用感到奇怪。其实明代以前的四川话和长江下游的江淮官话(以扬州话为代表)是非常一致的,同属南方官话(南音)。在元末明处,北方话(北音)从中原大举南下,和湖北的南方官话、湘语融合成了湖广话,湖广话随湖广填川之移民进入四川。湖广话很快就在四川大部分人烟稀少的地区取代了老四川话;而岷江流域人口稠密,湖广话不能够取代当地方言,只能与当地方言进行融合。朋友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都郊县话、泸州话、宜宾话也不同与成都话、重庆话了。乐山话和泸州话、宜宾话相比显然离成都、重庆话更远,那是因为在乐山方言中湖广话的成分更少,是更纯洁的南方官话。

宗上分析,我们认为乐山话才是更正宗(我不能说是正宗的,因为根本不存在正宗的)的四川官话。而成都话、重庆话都是一种移民话,是湖北话的四川变体,是北方话的一个衍生物。

在此,再来夸夸乐山话的好处,乐山话的好些音节是成渝话所没有的,而这些音节在学习外语(比如英语)是相当有用的。乐山话有短音节(入声),在发英语的闭音节相当有帮助,乐山话的“百”的韵腹是〔ae〕,“尺”的韵腹是〔倒e〕,“节”的韵腹是〔I〕,“不”的韵腹是〔o上开口〕,乐山特殊的儿化音〔L〕,像“猫儿”读做〔mao L〕,〔L〕就和英语的/L/相同,而乐山话“那、兰”的声母就和英语的/N/相同,这样你就轻松读准L/N两音了。这些读音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很多四川人都发不准,但如果你是乐山人,你就可以很本能、很轻松的读准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9:0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