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方言从其特点来看,和一般四川话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乐山西部郊区的方言(大致在苏稽、冠英一带)。
她的最大特点是保留古音入声,入声就是在乐山话中读音急促的的一类字,比如“吃、湿、急、绿、白、客”等字就是入声字。而四川一般的方言就没有这个急促的声调,那是因为入声字在一般四川话中都归为阳平了(不妨试一试:在成都话中“池”和“尺”同音,“提”和“踢”同音,而在乐山话中是不同的)。全国保留入声的方言还有吴语(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方言),江淮官话(江苏的长江以北方言),赣语(江西话),客家话,粤语。当然,在各个方言中的入声发音也是不同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读音短促。乐山话的入声发音和吴语最接近,大部分入声字在上海话中和乐山话中读音是完全相同的(呵呵,这也是乐山人学上海话的优势)
不要小看了这个入声,入声可以说是汉语神韵之所在,古代诗词中慷慨激昂之篇都是以入声字押韵的。试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中的“歇、烈”相押。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其中的“物、壁、学、杰”相押。这两首词用乐山话来读和成都话来读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显然用乐山话更能表达情感!
四川人都能发现,乐山话和成都话差异非常大,仅仅是声调接近成都话,而很多字发音则完全不同。但你把乐山话和千里之外江淮官话相比,你会发现乐山话的发音更像扬州话(江苏),芜湖话(安徽)。你不用感到奇怪。其实明代以前的四川话和长江下游的江淮官话(以扬州话为代表)是非常一致的,同属南方官话(南音)。在元末明处,北方话(北音)从中原大举南下,和湖北的南方官话、湘语融合成了湖广话,湖广话随湖广填川之移民进入四川。湖广话很快就在四川大部分人烟稀少的地区取代了老四川话;而岷江流域人口稠密,湖广话不能够取代当地方言,只能与当地方言进行融合。朋友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都郊县话、泸州话、宜宾话也不同与成都话、重庆话了。乐山话和泸州话、宜宾话相比显然离成都、重庆话更远,那是因为在乐山方言中湖广话的成分更少,是更纯洁的南方官话。
宗上分析,我们认为乐山话才是更正宗(我不能说是正宗的,因为根本不存在正宗的)的四川官话。而成都话、重庆话都是一种移民话,是湖北话的四川变体,是北方话的一个衍生物。
在此,再来夸夸乐山话的好处,乐山话的好些音节是成渝话所没有的,而这些音节在学习外语(比如英语)是相当有用的。乐山话有短音节(入声),在发英语的闭音节相当有帮助,乐山话的“百”的韵腹是〔ae〕,“尺”的韵腹是〔倒e〕,“节”的韵腹是〔I〕,“不”的韵腹是〔o上开口〕,乐山特殊的儿化音〔L〕,像“猫儿”读做〔mao L〕,〔L〕就和英语的/L/相同,而乐山话“那、兰”的声母就和英语的/N/相同,这样你就轻松读准L/N两音了。这些读音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很多四川人都发不准,但如果你是乐山人,你就可以很本能、很轻松的读准了。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