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315|回复: 1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新冠肺炎驰援武汉70天 撤离前他们想说……

 [复制链接]
  1月26日,大年初二的中午,由重症医学、急诊、呼吸重症监护和控感办的6名医生、13名护士以及1名院感专家组成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批医疗队奔赴机场集结,他们将同其他5家医院的医疗队一起驰援武汉,参与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救治当中。
  2月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立即组派医疗队,支援湖北武汉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物资准备、战前培训、出征动员、整装待发,三家医院连夜开展筹备工作。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antibody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antibody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antibody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antibody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antibody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antibody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武汉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研究发热病人就诊等事宜 安徽马鞍山商家被指当街出售废弃口罩 警方介入
14#
 我叫小风筝 发表于: 2020-4-6 16:05:1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驰援武汉70天 撤离前他们想说……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新华网连线武汉]驰援武汉70天 撤离前他们想说……

  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记者:李由 陈杰)4日下午,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9西病区,从污染区到清洁区的五道门一扇扇关闭。这个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区送走了第一百位出院病人,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病区关闭。
  记者了解到,从1月26日驰援武汉以来,分三批抵达武汉的医疗队员们4月6日就能回北京了,他们中时间最长的已经在武汉奋战了70天。这70天里,通过“新华网连线武汉”栏目,医疗队员们讲述了一个个奋战一线的感人故事。撤离之前,记者再次拨通了连线,今天他们想说:

“最惊心动魄的70天,也是最光荣的70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靖:最后一位患者出院以后,我走到病房长长的走廊的尽头,向对面望过去,想起了很多这70天当中发生的事情。这是我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70天,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光荣的70天。我们用我们的知识、专业、行动,帮助武汉人民,帮助这个城市从巨大的疫情中走出来,我们觉得非常的光荣。所以我非常感谢这70天,它是我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与死神争时间,我们把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外科护士长王玉英:我们来到武汉时,是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病人痛苦的表情,内心非常的焦急,恨不得立刻将他们治好。我们一共治愈出院一百名病人,这凝结着北大医院一百三十多名医护人员的心血,与死神争时间,我们把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感到非常骄傲。

医疗队员刚到武汉支援和临走前拍摄的医院外景

“看到病人痊愈是一个医生最大的快乐”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胡展维:我们一些非常危重的患者,从一个休克的状态,经过我们漫长地治疗、日夜守护,一点一点地好起来,慢慢地他能脱离吸氧了,能活动了,能下地了,最后他可以出院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医生最大的快乐,没有任何其他事情能够比拟的快乐。尽管穿着一身防护装备很不舒服,感觉时间特别漫长,但依然还是很不舍,舍不得武汉,因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一个医生最大的价值。

“想对同在武汉的爸妈说,这次儿子不能回去看您们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敬伟:经过两个月的战斗,马上要离开武汉了。关病房的时候,有一点点失落,还有一点点惆怅。最想说的话是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这一次情况特殊,我就不回去了,等恢复正常了,我再尽快回来看您们,到时候要给我做最喜欢吃的菜啊!”

“希望能再回到这座曾经为之奋斗的城市,感受车水马龙”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王芳:我们所有人都为着同一个目标不停地努力,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付出了太多。马上就要离开武汉了,想对那些为我们提供支持帮助的武汉人民说一声,你们辛苦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回到武汉,站在这座我曾经为之奋斗的城市,感受它的车水马龙。

“想对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说,我爱你们!”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楠:很多次夜晚睡下,我都希望这是一场梦,期待醒来还是热热闹闹大年初二。现在这场梦终于要醒了,再见战场,阳光明媚的清晨正在等着我们。回到北京之后,最想见到我的妻子和儿子。在我支援武汉期间他度过了周岁生日。我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很理解我,想跟他们说,我爱你们!

“从暂停到重启,我们完成了任务,武汉越来越好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廉文清:在这70天里,见证了武汉的变化,刚来的时候街上几乎没有人,到最近我们上班的时候,路上车明显多了起来,有时候甚至还会堵车,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感觉武汉越来越好了,我们也完成了任务,准备要回到北京。

“在武汉,我感受到了战无不胜的勇气”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潘佳忻:在武汉很累也很辛苦,但是我体会到了特别巨大的力量感,我可以去保护很多很多人。这是一种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勇气,这种勇气会伴随着我们,以后一定会战无不胜的。

“要回家了,祝福这座英雄的城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护士郭新月:我们病房的患者清零也意味着北大医院圆满完成了任务。要回家了,激动之余也有很多的不舍,毕竟武汉是我们生活和战斗了将近两个月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们深深的祝福和思念。祝福这座英雄的城市,祝福英雄的武汉人民身体健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屁巴虫 发表于: 2020-2-18 22:26:00|只看该作者

中国发布丨国家援鄂医疗队员朱正财:作为重症护理近13年的老兵,哪里有重症,就义不容辞冲向哪里

源自:中国网
原文标题:中国发布丨国家援鄂医疗队员朱正财:作为重症护理近13年的老兵,哪里有重症,就义不容辞冲向哪里

  中国网2月18日消息(记者:张艳玲)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截至2月17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确诊新冠肺炎72436例,累计治愈出院12552例,累计死亡1868例。现有疑似病例6242例。
  记者注意到,治愈出院病例是死亡病例的7倍。这一切说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及严格管理等防控措施正在发挥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医疗专家及时研究调整诊疗方案,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和治愈患者。
  为抗击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全国医疗资源,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截至2月16日,全国各地包括军队系统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已达3万多人,有1.1万重症专业医务人员参与救治武汉重症患者,占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近10%。
  1月26日到2月7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派出三批137名医务人员挺进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院长乔杰亲自带队出征,该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沈宁等随行。
  该院危重医学科护士朱正财参加了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来武汉参加抗疫战斗。以下是朱正财从前方发回的援鄂日志。

2月18日 武汉
  忙碌的夜班过后,一觉醒来晴空万里无云,丝毫看不出前几日鹅毛般大雪漫天飞舞的样子……

经历了昨夜新病房首例插管上机的重症病人看护后,我仿佛回到了北医三院监护室忙碌有序的工作中,忘却了时间……作为一个从事重症护理工作近13年的老兵,哪里有重症,都会义不容辞的冲到第一线。
  事无巨细地交接班,是看优质护重病人的前提。病情、管路、皮肤、心理、药品、治疗、特殊情况……措施等仔仔细细对接后,着手开始工作……
  发现病人没有大护理垫,我把现有的长条小垫三个贴在一起,做一些更实用方形垫,给病人用;没有喝水的纸杯子,我把病人暖壶盖洗干净,作为鼻饲口服药用;没有正规翻身垫,我用长条软枕折叠后做成改良版翻身垫,这样能更容易给病人侧翻90度;没有可延长的多功能治疗床,我们自制可移动脚垫,齐心协力将病人抬起,把病人双脚和床尾分离,防止足下垂与足压疮。从胃管、尿管到气管插管,从口服药、静脉药到微量泵药物,点滴细节中,我们的护理工作科学规范、平稳有序。
  我觉得重症护理工作并不复杂,它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细节组合而成,就如同水滴积累多了才能汇聚成一片汪洋大海……
  忙碌中忘了时间,下班后漫天的飞雪再次不期而遇,雪花拂面的感觉很清新,让我感觉慢长的黑夜就要过去,崭新的晴天就要来到……
12#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20-2-8 19:34:31|只看该作者

增援抗疫一线,北京大学派出的新一批医疗队出发了!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增援抗疫一线,北京大学派出的新一批医疗队出发了!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记者:林苗苗)334名白衣战士,900多件行李物资。2月7日一早,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面对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阻击战,北京大学三家综合附属医院闻令而动,再次出发!
  2月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立即组派医疗队,支援湖北武汉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物资准备、战前培训、出征动员、整装待发,三家医院连夜开展筹备工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1人集结完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0人集结完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13人集结完毕。
  “这次是北大建校以来组织的最大规模医疗队。”为医疗队送行的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说。他叮嘱大家“要做好防护、平安凯旋。”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叮嘱:“国家有号召,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困难,驰援武汉,我们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大家要保重身体健康,期待大家凯旋!”
  据了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医疗队主要援助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院区有1000多张床位,收治患者以重症为主。随着新一批医疗队员增援一线,每家医院将负责一个重症病房,进一步提升危重患者救治能力。(参与采写:武慧媛、焦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梅溪河 发表于: 2020-2-7 11:34:43|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组图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组图

出发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竖起大拇指,互相鼓励。
  2月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建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该医疗队由院长姜保国带队,110名医护人员组成,队员主要来自重症、呼吸、急诊等专业科室。在首都国际机场,该医疗队与北京大学第一、第三医院的医护人员会合,共计334人一起赶赴武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陈逸凡与留守医院的女友拥抱告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李洋与家人告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搬运物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准备参加出征仪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离别人员相互拥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楼前,医疗队医护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队员向送行人员挥手告别。

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前合影。

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手持机票合影。

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合影。
⊙记者:李凯祥 戴轩/摄影报道

  编辑:吴飞虎 校对:陈荻雁
10#
 hoho2008 发表于: 2020-2-4 02:04:00|只看该作者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女医护人员的战“疫”一周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女医护人员的战“疫”一周 来源:女性之声

  “大年初二我们集体从北京出发去武汉,初三晚上就正式上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军红告诉记者。

资料图: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负压病房照顾病人。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武汉封城后的第十天,记者采访了北医三院随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出征武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三名女医护人员。
  王军红是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中的一员。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从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家在京委属委管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医院感染科专家共121人,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并于当天飞赴武汉。
  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临床工作了一周,王军红感慨,抗疫工作刻不容缓,虽然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但作为一名医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去到患者最多、疫情最严重的一线,义不容辞。
  王军红介绍,中法院区开始收治病人的第一天,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9点,12个小时中收治了12名病人。第二天又收治了8名,到现在一共收治了28名病人。“目前病房基本已经饱和,但后续还会增加新的病房,也许还会收治新的病人。”
  医院为这28名患者配备了5名医生轮流医治、13名护士分两班看护。
  “通过治疗,目前一部分患者的体温现已经逐渐复正常。我们也还在观察中,但是否能出院还需要等待做核酸的检测和进一步检查。”王军红说。
  根据国家新发布的新冠病毒的整治规范,结合病房实际情况,王军红所在的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率先推出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将救治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救治水平。如何采集病史,如何制定治疗方案,这些都是医生在交接班时的沟通要点,以便于更快更准确的了解每一位患者的最新情况。
  安排居住的地方距离医院路程较远、上下班时需要费力脱穿多层防护服、戴近视眼镜的医生和护士再佩戴护目镜会产生雾气遮挡视线……这些都是所有深入疫区的一线医护人员需要克服的挑战。
  但比起克服自身遇到的这些困难,更紧迫的是要解决患者在住院时的心理问题,照顾他们的情绪。
  “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后心情敏感焦虑,情绪不佳。我们13名护士在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和努力。”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ICU)护士长、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李少云说,比如及时对患者做一些心理疏导,写“致患者的一封信”,告诉病人医护人员始终与病患站在一起,细心看护,一直陪伴,多给他们一些精神力量。
  “医护患同心同德,一起扛过这场战役。”李少云说。
  北医三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晓宁在这一周的抗“疫”战斗中,为了工作曾长达30多个小时未睡眠。
  早在2003年的“非典”战“疫”中,作为临床护士的袁晓宁曾在ICU病房工作过。因为有了那次的“抗疫”经验,这次她作为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出征湖北。
  时隔17年再次站在了疫情的一线,她没有过丝毫犹豫和退缩,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回忆起17年前的情景,袁晓宁说,“当时的条件比现在的差得多,工作量也大得多。但我们最终还是战胜了疫情,这次肯定也一样。”
  她在个人的“援鄂日志”中写道:“武汉,武汉!北医三院来爱你,大北京来爱你,大中国来爱你,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快康复,春暖花开呢?”
  记者问她什么时候能回北京,她笑言:“不知道。不着急。”
  据了解,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2月1日,北京大学三家综合性附属医院组建了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由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带队,12名医护、管理人员前往武汉,驰援战“疫”前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路绮欧与温莎林 发表于: 2020-2-2 13:24:00|只看该作者

刚刚,第二批北大医疗队紧急出发!驰援武汉!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刚刚,第二批北大医疗队紧急出发!驰援武汉! 来源:北京大学

  今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
  再接紧急任务,积极响应号召
  在1小时之内
  完成了团队组建、物资调配等工作
  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
  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
  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亲自带队
  这支由北大医学12名医护、管理人员组成的
  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
  驰援战“疫”前线
  来不及与家人告别
  他们直接从医院出征武汉
  不惧未知,不恐严寒
  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为人民筑起坚固的防线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和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宝剑为即将出发的英雄们送行。

由于任务下达十分紧急,队员们几乎都是从医院直接出发,来不及和亲人道别,亲人也赶不及前来相送,但是平安的祝福与期盼伴随着手机电波传来,成为队员们心底的牵挂与精神的力量。
  “还没有告诉爸妈,怕他们担心。”来自北医三院的李翔是这次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老家就在武汉,父母也在武汉,“他们现在都挺好。”许久未回家的李翔,再次返乡,虽不能与父母相见,却是以另一种身份为家乡的人民,为全国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
  生命重于泰山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从1月26日至今
  北大三所综合性附属医院集结选派的
  首批60名医护人员
  已在疫情一线奋战了数个日夜
  1月28日晚
  当国家医疗队首批进驻隔离病房指令下达
  北大医学三家医院依次接续
  12名队员成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首批进驻隔离病房的“排头兵”
  1月29日
  北医三院医疗队和北大医院医疗队
  也陆续进入中法新城院区感染隔离病房
  正式开始了临床工作
  回顾首批北大援鄂医疗队的工作掠影
  我们更加坚定
  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必胜信心
  首批北大医疗队武汉首日临床工作纪实

让我们再看看
  首批到达奋战一线的北大医疗队

一声令下
  紧急集合上战场
  穿上防护服
  虽然看不见你们的脸
  但护目镜可以传递力量
  防护服上的每一个名字
  都是你们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一批批北大医学人
  前赴后继,添砖加瓦
  救死扶伤,与病毒为战
  共克时艰
  加油战“疫”
  也请你们平平安安
  期盼早日凯旋

8#
 浊气 发表于: 2020-2-1 19:46:00|只看该作者

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发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发

  2月1日中午,北京大学三家综合性附属医院接紧急通知,在一小时内组建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记者:戴轩)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2月1日中午,北京大学三家综合性附属医院接紧急通知,在一小时内组建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2月1日中午,北京大学三家综合性附属医院组建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图/北京大学医学部
  该医疗队均由院长或书记亲自带队,直接从医院出征武汉。
  其中,北医三院医疗队由院长乔杰院士带队,医疗队的成员有北医三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沈宁,急诊科主治医师李姝和党院办干部李翔。

北医三院医疗队。图/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大人民医院医疗队由书记赵越带队,医疗队的成员有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丁璐和医院管理干部郑健。

北大人民医院医疗队。图/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大医院医疗队由院长刘新民带队,成员包括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红、科护士长王玉英、医务处干部孙璐。

北大医院医疗队。图/北京大学医学部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丁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梦幻意境 发表于: 2020-1-30 16:56:00|只看该作者

北大医院医疗队首进隔离病区 连续奋战9小时顾不上吃饭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北大医院医疗队首进隔离病区 连续奋战9小时顾不上吃饭

北大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胡展维、重症医学科廉文清。图/医院供图
  (记者:王卡拉)</b>1月30日,北大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重症医学科的王颖在抗击疫情的前线迎来了自己的28岁生日,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同去的小伙伴们为王颖准备了一个温馨的仪式,简单而特别。“我希望早日战胜疫情,所有患者都平安出院,所有医务人员都平安而归。我一定不负众望,与大家共同努力,早日回家。”王颖许下的愿望,也是全体医疗队员的愿望,更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1月29日清晨,北大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整装完毕,队员们带着必胜的决心,走进他们所负责的病房。“我们马上就可以开始收治病人了,终于可以贡献我们的力量了。我们所有的队员都有信心、有能力,和武汉的人民一起同舟共济,一起打赢这场硬仗,请大家放心;我们也会保护好自己,请亲人们放心。”在进驻病房前,医疗队队长马靖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北大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长马靖。图/医院供图
  穿上隔离衣,进入隔离区。从1月29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进入病房的前线医疗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忙碌在各个岗位。这一天他们又新收治6例患者,加上此前收治的12名患者,在交班之时,已经有18名患者住进了他们所管辖的病房。脱下隔离衣,汗水已经浸透了衣服,9个小时没吃没喝,队员们真的很累,但他们依然坚定。接下来,其他兄弟医院的队员们将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续奋战。每一位在前线抗击疫情的医疗队员们都希望,在他们的妙手之下,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健康出院。远在北京的同仁、亲属们也希望,他们负重前行之后能平安归来。
  历经9小时奋战后,他们需要休整,为下一次的奋战积攒精力。从北京集结出发,到奋斗在前线,短短几天时间,这些白衣天使们心里积攒了很多话,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感染疾病科郭梦冉:“最最难的是患者”
  今天进病房了,既紧张又激动。紧张是因为病房刚刚组建,我们还不是特别熟悉,这几天要和同济的兄弟姐妹们互相磨合;而激动是因为终于可以为武汉同胞发挥自己的力量,而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好在工作开展起来了,一些着急住院的病人有地方住了,他们也安心了。由于病房里的患者属于完全隔离,所以我们不仅要进行疾病的护理、同时也要做好生活的照顾。
  一天工作下来,我们没吃饭也没喝水。穿上防水防护服,戴了一天的N95口罩,还是感觉有点憋得慌,面部也被勒得发红发痒。
  为避免交叉感染,昨天开始,所有队员进入单人间。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四个小伙伴隔空喊话,隔桌相望,多么搞笑又心酸的场景。
  其实最难的不是干活,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戴着五层手套干活;最困难的不是呼吸,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呼吸。然而,最最难的是患者,她们焦虑的目光,无助的眼神,未知的生命。我们有信心,让他们一个个健康出院!
  感染疾病科崔晓博:“母亲的话,增添了我去前线奋战的信心”
  2020年的春节是个不平凡的春节,也是一个特殊的春节。本以为今年春节可以回家和父母团聚,没想到来到了武汉前线。还记得23日那天,本来已经拿着行李到了车站的我,当看到护士长在群里说让大家回到医院值守时,又毫不犹豫地拖着箱子立刻返回。
  启程来武汉的那天早晨,我给家里发了一个信息,怕家人担心我,告诉他们,我会照顾好自己,请他们放心!母亲在回我的微信中说:“我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的,调整好心态,迎接挑战。祝你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与同事团结一心,共同抗战。也祝你们平安顺利返回。我相信你和你的同事,我为你和你的同事们加油!!!”
  听了母亲的话,感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圈,也增添了我去前线奋战的信心。我也相信我和我的战友们,能够在这战场中,发扬北大医院人的精神,不辱使命,凯旋归来!
  感染疾病科张慧:“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抗疫到底”
  能够成为此次医疗队的一员,奔赴前线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很自豪。抵达武汉的这几天,随着气氛的紧张,我们的工作也陆续地忙碌起来。在马靖队长、赵秀莉副队长、贾娜护士长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地学习感控管理、练习穿脱防护服。脸上是一道一道N95的压痕,手上满是消毒剂刺鼻的酒精味儿,虽然有些辛苦,但大家热情饱满。
  几位老师常常说,“我一定要把你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去”。朴实的话语充满了感动,她们就像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一样,我们在她们的保护下信心满满,士气十足。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抗疫到底,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编辑:王鹿 校对:李项玲
6# 青城山
 李雪 发表于: 2020-1-29 13:46:00|只看该作者

援鄂医生日志| 不能出半点错 医疗队队员一个都不能少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援鄂医生日志| 不能出半点错 医疗队队员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不仅要对病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王军红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中共党员,擅长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我们整理了王军红从武汉发来的援鄂日志,展现抗疫前线的片段。

王军红与同事接受培训。受访者供图
  1月27日 星期一 武汉 阴
  日志记录人:王军红
  昨天到武汉的宾馆晚上10点多,简单收拾后,躺床上睡得好香。
  今天的任务是培训,培训完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我来武汉了她都不知道,还是邻居姥姥看了新闻告诉她的,唉,目前信息这么发达也不好,想瞒她些事情,太不容易了。
  闺女今天最后一天输液,体温一直不高,这下就放心了。
  下午培训了穿脱猴服、隔离衣,葛庆岗队长,王丽、李少云副队长,袁晓宁临时党支部书记,事无巨细,不厌其烦,一遍遍叮嘱,一个一个人纠正,不能出半点错,零感染,医疗队队员一个都不能少,既是军令状,也是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病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新京报特派武汉记者戴轩 协助
  编辑:张畅 校对:郭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7:01,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