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174|回复: 11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民生·医疗探访成都公卫中心隔离病房:重症患者趋于好转 患者向记者比V手势问好

 [复制链接]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负责收治成都城区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断弦有谁听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断弦有谁听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储粮:已就应急保供作出部署 将在关键时期稳市 过节敞开吃?急性胰腺炎比“胖三斤”更可怕
11#
 dejiao 发表于: 2020-12-10 09:4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两位患者向记者挥手问好
↑医护人员照顾患者
  姚蓉介绍,医院专门安排了心理治疗师,用音乐等方式抚慰患者们的心理压力。如果患者们有其他需要怎么办?姚蓉介绍,医护们都会尽力满足。她说:“比如想吃什么,我们会拿小卖部的二维码给他们扫,他们自己在上面选购,我们的营养师也会对他们的饮食习惯做调查,然后让食堂调整。”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党委委员、副院长张仁卿告诉记者,“对于这次本土疫情中的6(确诊)+1(无症状)病例,我们高度重视,组织了专班一人一案进行治疗,目前患者们病情都趋于稳定。尤其是第一例重症患者,经过省市专家组的共同治疗,目前她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各项检查指标趋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张仁卿表示,“我们把患者的生命安全置于最高的位置。”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摄影:王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dejiao 发表于: 2020-12-10 09:42:00|只看该作者

探访成都公卫中心隔离病房:重症患者趋于好转 患者向记者比V手势问好

源自:红星新闻
  自12月7日,成都本土新增6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引发社会关切。12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成都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心──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应急病区(隔离病房),探访患者们的治疗情况和最新病情。
↑确诊的患者在窗口打出手势给自己加油鼓劲
  与年初疫情刚开始,红星新闻记者第一次来时一样,(此前报道:现场直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隔离病房,病患向红星新闻记者微笑问好),戴着护具的医护们只露双眼,或悉心照顾患者,或步履不停。
  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区通道,应急病区护士长姚蓉告诉记者,“右手边三间病房,就是住的本次疫情收治的几名本土病例。”
  记者看到,患者们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向记者微笑问好,还有的安静地躺在床上。有位患者见到记者后,对着镜头比出V字手势。同病房的另外两位患者也伸出手比着V字手势。
9#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于: 2020-3-20 01:54:47|只看该作者

成都本土病例“清零” 一家传染病医院的63天抗疫战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成都本土病例“清零”一家传染病医院的63天抗疫战

  3月19日下午,随着成都最后4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成都本土病例迎来“清零”时刻。也是在当日,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成都全市22个区(市)县已全部为低风险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在当日傍晚发出通报:成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通报也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完全胜利,随着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名出院的患者和医务人员合影
  在这场成都抗疫战中,位于东三环航天立交桥旁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承担着70%的患者收治工作,成都累计确诊的144例本土病例中,这里占了102例,成为成都新冠肺炎患者最大的救治中心,站在了抗疫救治的最前线。
  自1月16日接到第一例疑似病例开始,到3月19日送走最后一例本土病例,在这过去的63天里,这家传染病医院的数百名医护人员经历着一场场生死救治,与病毒进行着较量。

疫情来袭
  3月19日下午,医院隔离区外,杨铭长舒了一口气。医院收治的最后三名本土新冠肺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了。回望过去的这两个多月,杨铭觉得接下来,终于能让工作慢慢步入以往的日常了。
  杨铭是成都市公卫中心新冠肺炎应急队队长。1月,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开始传遍全国。1月17日,杨铭接到医院负责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打来电话:“应急队准备要开始工作了,请尽快做好人员、病房、物资等各项安排和准备。”而在前一天,市公卫中心刚刚从其他医院接回了一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作为医院应急队队长,当天她立即对病房进行了安排。而随着接下来几天电话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她心里隐约感觉此次疫情并非那么简单。

医护人员救治患者 医院供图
  1月21日,正在上门诊的她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快来,又有新增了!需要你全力以赴投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午,还没来得及脱下白大褂,她穿上防护服就往医院应急楼走。她的战疫就此打响,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她长期驻守在这里,直到今天。
  医院的抗疫动作也在同步进行:进行呼吸道烈性传染病应急演练、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培训。正值新春佳节,医院应急队全员待命,他们退掉提前买好的机票,暂缓确定好的行程,加入这场战疫中。
  1月26日,大年初二,成都决定启动市公卫中心二期工程改造,要用短短15天时间完成装修改造,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一夜之间,中心将原本在该大楼的三个病区搬迁到了其他大楼。2月8日,二期改造工程提前圆满完成任务,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床位数从50张增加到420张。

患者增加
  回望两个多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若现在翻阅成都所发布的新冠肺炎病例变化曲线图,你也能真实感受到。从1月21日开始,成都的确诊病例数呈直线上升,到了2月中旬才趋于稳定。而医护人员的心,也随着变化的曲线,起起伏伏。

医护人员和患者竖起大拇指 医院供图
  “这是一场难打的仗,至少在最初那一个月是。”回忆起两个月前的事情,杨铭记忆犹新。由于最开始大家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处在摸索阶段,医疗工作也处在一个找“路径”的过程。而随着病人越来越多,她们常常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到凌晨,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以及患者焦虑地询问,医护人员心理和生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杨铭记得在2月初,国内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全国各地包括成都在内的确诊病例都在大幅增长,“医院一天就接诊了20例”。为了能更好地收治患者,所有同事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医院应急队由原来的40多人增加至200多人,增加了白班和夜班的工作……因为很多患者都是夜间转院过来,且根据‘一车一患’的转运原则,工作战线被拉得很长,很多医生护士基本整晚都没办法休息”。
  “病例增加、人手紧张,人人都处于饱和的工作状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红介绍,随着病例的增加除了必须进行的每日安排,在某一个时间段也会同时遇到多个需要救治的病人。“以重症这一块来讲,每天上午要查房,每个病人进行询问,了解情况,分析救治方案,下午需要开专家会商会,晚上还得继续到病房,甚至要熬整个通宵”。
  “直到后面其他医院的支援队伍赶到,大家才有轮班的机会。”陈红介绍。
  不过,希望很快到来。成都于1月29日迎来首位治愈出院患者。而随着出院病人越来越多,也给了医院医护人员莫大的鼓励。红星新闻记者统计,除1月30日、1月31日、2月11日、2月23日、2月29日、3月15日,成都没有治愈患者出院外,其余每日均有患者出院,且单日出院人数在5人及以上的天数就有12天。其中,单日出院患者数最高的一天为2月19日,这一天成都新增出院病例8人。

生死时速
  陈红终于可以在她位于住院大楼一角的这间狭窄休息间里轻松地坐下来了。窗外阳光耀眼,蓝色的天空飘着团团白云,远处的大树长出了新芽。楼下,她的同事们正与即将离远的患者挥手告别。
  过去两个月里,陈红几乎把家完全安在了医院,和她的团队将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对每一个危重患者的救治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看着他们好转,又看着他们突然恶化,没有一个是顺利的”。

医护人员和患者合影 医院供图
  陈红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收治了这次成都新冠肺炎中所有的危重症患者,他们年龄高,基础疾病多,不少从入院就开始面临着死亡风险。陈红介绍,对这些患者的救治必须是“24小时”的,病房内,一刻也不能离开医生和护士。
  她向红星新闻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夜晚。2月15日晚,64岁的严女士和73岁的何先生病情急转之下,包括张燕在内的多名医护人员投入到两人的抢救之中,“当时有我们医院的医生护士,还有来自华西医院的支援专家,涵盖多个学科”。
  严女士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在抢救过程中,心脏一度骤停,医护人员轮番进行着胸外按压,“前后经历了4次,恢复心跳不久又很快停跳。”何先生则同样患有高血压、慢性肾病和心脏病等多个基础急病,“他的血压让人印象深刻,一会很高一会又很低,呼吸也出现衰竭”。
  陈红描述了当晚的抢救情景,严女士和何先生的病房分居在同一楼层的两端,救援在两间病房内同时进行。多名医护人员在两间病房同时进行着抢救,作为科室主任的她来回在两间病房穿行,“一会儿这边情况稍稍有好转了,那边又不行了;一会那边好了,这边又不行了”。
  抢救几乎持续了整个通宵,但遗憾的是患者最终没能救回。“其中严女士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一进来就已经快不行了,但我们还是坚持了10天。”陈红介绍,“而实际上这次疫情中老年患者的比重是很大的,他们的病症更重,死亡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按照官方通报,成都确诊病例共有30余名危重症患者,其中有3例死亡。“绝大部分的患者最终还是被我们救了回来,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医疗投入以及来自社会和政府力量的支持,这种投入和支持可以说是罕见的,如果在以往的普通病症中,是难以有这样的效果的。”陈红说。

拉锯之战
  更多的患者救治更像一场持续的拉锯战。对他们的救治不仅仅在于医疗手段,还在于心理治疗。
  57岁的倪先生让陈红印象深刻,他于1月28日入院,2月9日解除隔离出院。“这位患者身上有着不少患者都有的情绪──焦虑。焦虑到了什么地步?他连续几天都不能入睡,精神状态很差,这对于身体本身的康复其实是不利的。”陈红介绍,在查房中,医护人员注意到了他的情况。
  “他不太会用手机,手机里也基本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在病房里不知所措,我们说‘你要不要看个电视缓解一下’,然后他就只盯着中央台和四川台看,而且看的也都是每天疫情的新闻。”陈红介绍,倪先生入院治疗的这期间也正好是全国疫情的上升期,电视里的内容也更让患者难以安心。
  “医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跟他做安抚工作,讲解治疗手段,慢慢才有了好转。”陈红介绍。
  而另一名80岁的患者则更是如此,该患者是一家医院的退休人员,对医护人员的所有救治手段几乎都要进行询问,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在治疗的配合度上一度是不好的。”陈红介绍,且该名患者的情况还曾恶化,“一开始我们看他的情况还不错,结果一周左右,情况很快就急转而下了,当然这也符合新冠肺炎的病程发展,后期采取了大量的手段才将他救回来”。
  陈红介绍,此次疫情,医院重症科前后共收治了30多名危重患者,最高峰时病房内同时有10多名重症患者,而每一个患者救治几乎都经历着波折。不过,这次在医疗配置上却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我们自己医院加上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共有120多人,120多人照顾这10多个人,可见这个医疗配置比例(有多高)”。

一家四代
  疫情期间,一张洗头照萌到了大家。照片中,两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婴儿洗头,照片中的婴儿,就是成都最小的确诊病例,只有3个月大。
  小男婴从2月9日开始隔离治疗,到3月10日才出院,杨铭笑着说:“进来才3个多月,出院时都4个月了。”在充满凝重气息的病房,他的出现也给病房的医护人员增添许多欢乐,“孩子很可爱,非常配合治疗,也非常爱笑,我们经常去逗他,看到他笑,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最小患者只有3个月大 医院供图
  但治疗也是一个问题,小男婴是跟着母亲一起被隔离治疗的,考虑到孩子很小,病情也不能由其口述,所以医生主要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他的病情变化。在用药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小,也并未使用非常特殊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喂药也是一个难题,医生只能通过针管喂药,在进行一些日常检查,包括抽血、做CT等,也大多借用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患儿的病情演变。
  而让医护人员感到有些棘手的是,由于患儿母亲是个新手妈妈,在带孩子方面没有经验,且在因聚会被感染后,也承受着周围亲戚朋友的指责,心理压力很大,一度给医护人员放话:“我带不来孩子,你们来帮我带!”尽管如此,医护人员也耐心劝解,只要力所能及都会帮忙。“帮她买紫草油为孩子护理、帮孩子洗头、给孩子做枕头,还教她一些护理方法。”杨铭说,好在孩子在整个住院期间病情一直都很平稳,没有经历一波三折,最终顺利出院。
  小男婴的一家四口都感染了,包括他的妈妈、奶奶以及曾祖母。79岁的曾祖母也曾让医护人员捏了一把汗。中心应急二科医疗组组长何沅鸿医生说,孩子的曾祖母其实刚来的时候病情还不算太严重,“就是有点咳嗽、咳痰、气紧”。但由于她年龄比较大,再加上危重症主要集中在年龄大和合并有基础疾病的病人身上,所以她也是最容易出现病情变化的,为此,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后来,医生通过胸部CT,看到她的肺部有感染,且在加重,结合她年龄大,就把其转到重症病房去了。最后经过治疗,她的病情也出现好转,又从重症病房转了回来。现在,他们一家四口都已先后出院,正在当地进行隔离观察。

“清零”时刻
  36岁的邢女士在3月18日晚接到了医院的消息,她可以出院了。接到消息的还有61岁的徐女士,54岁的钟女士。她们是成都市公卫中心最后的三名本土病例。

出院前和医护人员挥手告别
  邢女士迫不及待地跟家人开启视频,一度喜极而泣。她已经在医院待了35天,这一天期盼已久。“她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们也跟着高兴,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加了微信,给她送上了鲜花。”邢女士所在病区的主管护士长姚蓉说。
  3月19日下午,出院离开前,医院为3人开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在现场,姚蓉流下了眼泪,她说:“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今天送走她们,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高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终于能轻松片刻了。”


  “她们跟我们以往送走的患者是不一样的,一场疫情,我们彼此都身处其中,这段特殊时期的相处会让我们彼此都记忆深刻。”姚蓉说。
  面对媒体的采访,邢女士再次落泪:“终于能回家了,太想家了。”这是她人生中最长的一次住院,经历着惶恐、孤独和不安,也感受着医护人员的温暖,“谢谢他们,他们太辛苦了,没有他们,我也许就没有办法走出来”。


  一旁的钟女士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她在这里已经待了36天,有记者问她此刻的感受,她握紧拳头鼓劲:“希望我们就是真正的最后一批了,为自己加油,为医护人员加油,成都加油,武汉加油!”
  除了成都市公卫中心的3名本土病例顺利出院以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名本土患者也在3月19日下午走出了隔离区。
  至此,成都所有本土病例全部出院“清零”。同时,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成都全市22个区(市)县已全部为低风险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在当日傍晚发出通报:成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通报也特别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完全胜利,随着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迎着阳光,邢女士坐上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救护车,她接下来还将回到当地进行集中隔离。救护车经过住院大楼、门诊楼向大门驶去,她手握花束,坐在车窗前,脸上无比轻松。
  医院大门旁的草地,一群护士站成了两排,摆出一个大大的“V”字,前方摄影师摆着手势按响了快门。这一刻的轻松同样属于她们。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章玲 ◎摄影:王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易团 发表于: 2020-2-17 10:04:00|只看该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出第五支医疗队接管成都市公卫中心重症病区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出第五支医疗队接管成都市公卫中心重症病区

  据四川日报报道,2月16日上午9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第二支医疗队正式出发,这同时也是华西医院外派的第五支医疗队,此行他们将接管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重症病区。
  加上昨天出发的人员,截至目前华西医院一共向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派驻了63人,包括23名医生、技师,40名护士。在这63名医务人员中,共产党员有36名,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梁宗安教授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7#
 化妆品嚎 发表于: 2020-2-11 09:53:59|只看该作者

成都公卫中心二期改建工程投用,首批17名新冠肺炎患者入住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成都公卫中心二期改建工程投用,首批17名新冠肺炎患者入住

  据四川日报报道,2月10日下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紧急改建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首批17名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入住新病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作为成都市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的定点医院,主要负责收治成都城区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为防患于未然,成都市决定在成都公卫中心进行二期改建工程。二期装修改造的大楼原为收治其他疾病患者而建,于去年11月中旬投入使用。
  1月26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工程启动。该中心基建办负责人说,二期工程要满足收治呼吸道疾病患者,必须完成两个改造,一是增加排风,让病房的空气经过三道程序过滤,最终实现清洁排放;二是要改造出一个有缓冲间的病房,最大程度降低院感风险。
  在设计院完成图纸设计的当天,施工单位即进场勘察,1月28日便开始打围施工。进场的建设者三班作业,24小时不停工。与此同时,该中心的设施设备采购启动,10天时间便完成了采购工作。在各方努力下,2月9日达到满足收治病人的条件。
  投入使用的新病区里设有移动DR机、呼吸机、中央心电监护系统、中心供氧系统等。二期改造工程投用后,该中心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总床位达到420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蝴蝶飞舞时 发表于: 2020-2-9 08:12:00|只看该作者

元宵节成都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与家人团聚!95后小伙直言“重获新生”

源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吴亚飞 文/图)“今天是元宵节,我们出院了,可以和家人团聚,感谢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2月8日下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两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感觉重获新生!”治愈患者罗某表示,“在医院里医务人员很细心,对我们很关心,希望广大市民不要恐慌,保持良好的心态,自身要注意防护,不要出门不要聚集,也希望患者增强信心,战胜病魔!”
  “我是17号去的武汉旅游,19号回的成都,23号确诊的,整个旅游团队就我一个人确诊了。”罗某说,“当时去旅游的时候还不知道病情这么严重,知道的话肯定不去了。”
  两位患者表示,医生建议,我们回去之后还要进行自我隔离14天,还要进行两次复查,我们回去之后一定会好好自我隔离。
  据悉,患者罗先生23岁,因咳嗽、发热3天于2020年1月26日收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入院前7天到武汉旅行返蓉后出现咳嗽、发热症状。
  患者胡先生34岁,因发热、咳嗽6天于2020年1月25日 08:25收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入院前6天到武汉出差返蓉后出现发热、咳嗽。
5# 华蓥山
 破晓红尘 发表于: 2020-2-8 08:14:57|只看该作者

成都市公卫中心二期改建工程完工

源自:成都市政府网站
  用时10天改建7层楼 370张床位用于抗疫

病房一角
  设计,24小时不间断进行;施工,24小时不间断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改建工程7日下午竣工交付,施工仅用时10天。
  据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建新介绍,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工程涉及改造建筑面积11720平方米,改造范围包括1~6层病房和7层ICU病房,床位从270张增至370张。其主要的改造内容,除了增加床位,还需要进行隔离系统和排风系统的加装,将非呼吸道疾病病房改造为满足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患要求的专用负压病房。

24小时,不间断设计、出图
  调集精干力量,组建优势团队,24小时不间断设计、出图,最终以这种超常规方式,用110小时完成抗疫7层楼改造设计。
  1月25日上午11点,中建西南院接到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电话,要求紧急对现有病房楼进行改造,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使用。中建西南院闻讯后立即牵头启动部署,调集该院医疗设计中心、设计十一院等骨干设计力量30余人全力参与改建项目。
  接到紧急任务后,设计团队当天组建完毕并启动工作。当晚11点,多个专业团队倾力配合,完成改造设计方案内部定案,历时仅12小时。
  “改造方案可行!”1月26日(初二)上午10点,方案汇报顺利通过。当天,改造项目确定立项并按一级响应的应急流程处理。
  1月29日(初五)凌晨3点,该院设计十一院副总建筑师陈彦伊按下电脑回车键,交出了最后一张设计图纸──改造设计宣告全部完成。其后,设计团队又投入到全力配合项目现场施工的工作中……

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作业
  时间紧,任务重,又要保证建设过程的安全和有效防疫,难度可见一斑。
  据兴城集团高级项目经理、项目现场代表张业军介绍,其实项目改造所需的风机设备就是一大难点。由于许多生产厂家并未开工,而项目所需的设备没有成品,需要协调厂家立即生产,并连夜不停运输,送到成都之后,还要进行总装。“项目中的许多设备都是协调从外省采购的。”他说,60台风机设备于2月5日抵达成都,之后各个班组进行24小时不间断组装安装,保证了进度。
  此外,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集结数千名工人24小时昼夜不间断作业,也是一大难点。“我们临时抽调了4个项目部所有的管理人员,让他们迅速组织工人到位。”据施工单位成都建工集团安装公司董事长翟跃明介绍,虽然难度大,但没有任何人推辞。并且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防疫到位,项目还组织了16人的团队专门负责防疫工作,包括为工人进行排查、测温、现场消毒,以及筹备防疫物资等等。(记者:袁弘 张家华 ◎摄影:吕甲)

新闻背后
  10天,完成建筑面积11720平方米的7层病房的改建。
  施工方──成都建工集团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曾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应急施工。接到命令的当天,该公司党委积极响应成都建工集团党委号召,在4个项目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市公卫二期改造工程党员服务队和市公卫二期改造工程党员突击队,要求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决策部署,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保质保速完成工期,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线工人的安全健康如何保障?一边积极协调防疫物资紧缺的问题,获取足够的口罩满足工人需要;一边组织人员每天对生活区、施工现场进行消毒,在重点区域设置监测点,严格管理人员出入,定时定点进行体温监测。同时拓展就餐区面积,采取错时分餐等方式安排人员分成3批次就餐,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原文标题:市公卫中心二期改建工程完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清影一壶 发表于: 2020-2-8 08:12:00|只看该作者
  进场到完工仅用时10天
  怎么做到的?
  据成都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建新介绍,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工程涉及到改造建筑面积11720平方米,改造范围包括1~6层病房和7层ICU病房,床位从270张增至370张。其主要的改造,除了增加床位,还需要进行隔离系统和排风系统的加装,将非呼吸道疾病病房改造为满足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患要求的专用负压病房。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造工程的业主是成都市公卫中心,代理业主为成都兴城集团,施工单位是成都建工集团,监理单位是四川康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市住建局负责总体牵头协调。
  在1月26日成都市委、市政府下达了15天的建成任务后,仅12小时,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提交了改造设计方案;仅4小时,施工单位就完成了施工人员、大型机械设备的集结;仅4.5小时,跨省恢复生产工程的必用设备就已协调到位……期间,由于改造前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还收治有隔离病人,所以施工前,还进行了紧急而妥当的病人转移和全面消毒消杀。
  1月29日起,施工和管理人员开始加班加点进行施工。从工人设备进厂到完成施工,这一改造工程用时仅10天。王建新表示,建设方想方设法在确保安全和防疫的情况下集结工人,这次改造工程累计用工达到4800余人,最高峰时现场604人同步作业。

  解密建设过程
  风机设备从浙江连夜运来成都 现在24小时作业不停工
  时间紧,任务重,又要保证建设过程的安全和有效防疫,难度可见一斑。据兴城集团高级项目经理、项目现场代表张业军介绍,其实项目改造所需的风机设备的就是一大难点。由于是春节假期加上防疫时期,许多生产厂家并未开工,而项目所需的设备没有成品,需要协调厂家立即生产,并连夜不停运输,确保尽早尽快送到成都,送到成都之后,还要组织进行总装。“项目中的许多设备都是协调从外省采购的,这批风机设备甚至来自浙江”,他说,60台风机设备于2月5号抵达成都,之后各个班组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组装安装,保证了进度。
  此外,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集结数千名工人24小时昼夜不间断作业,也是一大难点。“我们临时抽调了4个项目部所有的管理人员,让他们迅速组织工人到位”,据施工单位成都建工集团安装公司董事长翟跃明介绍,虽然难度大,但没有任何人推辞。并且,未来确保施工安全和防疫到位,项目还组织了16人的团队专门负责防疫工作,包括为工人进行排查、测温,现场消毒,以及筹备防疫物资等等。
  “许多人觉得整个效率高得不可思议”,他说,但这更多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投入到这个项目的所有人,他们辛苦了。”
3# 峨眉山
 清影一壶 发表于: 2020-2-8 08:12:00|只看该作者

10天!成都市公卫中心二期完工投用 提供370张床位

源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雷倢)2月7日,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工程于7日提前建成完工。
  2020年 1月 26日,大年初二,成都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启动实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并要求15天内完成改造,投入使用。

  紧接着,制定改造设计方案、集结工人、转移原有病人、防疫消毒……1月29日,人员有序进场,施工正式开始。记者了解到,从接到任务到完成施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工程仅用了13天半时间,较15天的时限提前了1天半时间。而从施工进场到装修改造完成,其实仅用了10天时间。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有多少病床?改造中又有哪些难点?2月7日,记者来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进行探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蝴蝶飞舞时 发表于: 2020-2-2 07:12:00|只看该作者

成都公卫中心改建7层小楼作隔离病房 预计2月9日投用

源自:封面新闻
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施工
  2月1日,封面新闻记者探访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看到该院二期大楼正在抓紧实施改建,两台起重机正在缓缓吊起重物,工人们正在楼顶紧锣密鼓地施工。
  成都市公卫中心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负责收治成都城区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


改建前的二期大楼
  在成都市市委市政府、成都市卫健委的统一部署下,1月27日,成都市公卫中心启动二期工程改建,开始在二期大楼打围施工。
  成都公卫中心副院长蒋良双说,二期大楼是一幢独立而建的7层楼房,原本用于收治艾滋病病人,改建完成后,将用于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目前,主要围绕两点进行改建,一是通风,要使得病房达到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要求,二是新设置缓冲区域。”
  蒋良双说,疫情的后续发展还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将二期大楼改建为隔离病房,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疫情变化作后备补充。


改建前的二期大楼
  二期大楼改建预计2月8日完工交付,时间紧迫,工人们夜以继日、有条不紊地开展改建,1月31日就有200多名工人参与施工。
  据介绍,改建完成后,二期大楼将有90多间病房、370张床位,预计2月9号投入使用。
  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4:16,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