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254|回复: 2
 古玩小童 发表于: 2020-2-22 10:22:3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经济学] 孙超:“双循环”之思

 [复制链接]
  孙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古玩小童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古玩小童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古玩小童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古玩小童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古玩小童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古玩小童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灰小狼 发表于: 2020-7-31 01:04: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双循环”之思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双循环”之思

  孙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执行副主任)
  毋庸置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下我国经济最重要战略之一。能否正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将是把握接下来一段时间所有经济政策的关键。与此同时,在“双循环”这一概念的周边,也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重大命题。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双循环”不是闭关锁国。
  正如决策层所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国策,依旧是一以贯之的。
  那么,需要思考的是,“新发展格局”新在何处?核心落脚点恐怕还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主体”二字上。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相比,侧重点将会放在“国内大循环”上。“既要……”的辩证法,终究要在资源禀赋的有限性下,做出果断的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国经济体,会更有韧性、更有耐力。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转型的阵痛也值得清醒评估、认真准备。
  虽然“双循环”的落脚点几乎涵盖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但核心线索还是“人”与“钱”。换言之,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在新时代如何优化,如何扛过转型阵痛期,将是这份答卷的题眼。
  那么,“双循环”下的人才与科技是否足以支撑新时代的需求?
  众所周知,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也离不开海量的人才储备。然而,在人才与科技领域,量变并不必然引发质变。在当今最核心的基础科学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新型举国体制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前行。
  一个基本常识是,前沿的科学发现离不开最优秀大脑的思维碰撞。越是在国际环境趋向保守的艰难环境,我们越是应该鼓励人才──尤其是顶尖科学人才──的顺畅交流、尽情发挥。在这一点上,我国部分优秀的企业家们已经先行一步,纳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值得充分借鉴与推广。要想成就超大经济体的顺畅的“双循环”,首先应当实现人才与科技的“双循环”。志存高远,才能有所作为。毕竟,没有哪个国家的世界级科研成果仅仅依赖出生于本国的人才就能完成。换言之,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双循环”作为基础,才谈得上后续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此外,“双循环”下的财富流向与民心所向,也是关键观察点。
  天下没有无源之水。在当下世界范围一些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之下,在全球一致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中,国内各类资产的名义价格也许都有望稳步抬升,但真实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才是真正关乎民生的有效变量。无论“双循环”如何做深做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永远应当保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积累的天量财富、庞大中等收入群体,正是我国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石。本固邦宁,如何留住这些宝贵财富,引导其充满热忱地投向决定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关键领域,是值得思考的核心问题。
  世界范围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国民财富外流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这样的国家,只能极其可惜地看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外流,而无法形成“双循环”的良性互动。相比之下,我国反复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这正是保障“双循环”顺利实现的基础。
  归根到底,唯有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更公开透明的依法行政和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写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篇章,而我们的国家也才能不辜负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屹立于新时代。
  (作者:孙超 编辑:欧阳觅剑)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古玩小童 发表于: 2020-2-29 07:06:52|显示全部楼层

孙超:货币政策不改初衷 证券市场不要误判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孙超专栏|货币政策不改初衷,证券市场不要误判

  孙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货币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坚守底线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要灵活适度、及时作为。具体而言,较大力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3000亿的专项再贷款,以及未来可期的定向降准,甚至存款基准利率可能的调整,都是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的生动体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政策层努力将有限的金融资源引导到最恰当的领域,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近期证券市场的广大参与者对货币政策形成了一些广为流传的判断。遗憾的是,部分判断未必符合当前货币政策的初衷,最终也会对市场参与者自身造成不利影响。

孙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资料图孙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资料图

  首先,“合理充裕”不等于“大水漫灌”。在某些时间点,证券市场资金看似激情汹涌、风吹幡动,其实更多是投资者的“心动”。央行在2月19日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春节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短期流动性已基本收回。部分市场参与者所津津乐道的3万亿投放,其实多数已自然到期。
  疫情过后,生产秩序终将有序恢复,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也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货币政策不应被短期CPI扰动而掣肘。然而,证券市场的泡沫繁荣更是政策制定者所忌惮的。证券市场急涨急跌所造成的人心扰动、是非曲折,既不应该再三上演,也不是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应当出现的。
  真正资金充裕的是在银行间市场。然而,在这个机构投资者占据绝对主导的市场,参与者保持了极强的理性,不同资质的债券价格分层依旧明显,甚至更加突出了。这表明,经历了过去几年债券市场的风雨洗礼,强化信用评估的风控理念、打破刚性兑付的投资预期,都已经在银行间机构市场深入人心。
  近期货币政策的初衷在于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于通过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让整体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这一预期下,资本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是可以预见的,而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则可能言之过早。
  其次,“救急”不等于“扶劣”。企业经营的基本面仍是决定其信用资质和发展前景的根本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是着眼于长远的政策目标,并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冲击而临时更弦易辙。换言之,投资者不应期待以百米竞速的姿态看待自主创新的漫漫长征。
  既然着眼于长远,那么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伪”创新公司,越受追捧则风险越大。相反,具备真正创新价值的企业,其市场价值也与短期内货币政策的变动无关。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宏观的、面向全局的。近期近千家企业获得的专项再贷款,体现的是货币政策向着结构性方向的努力,而具体企业的具体价值,最终会由市场和历史加以评判。
  应对非常时期的非常冲击,正确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助于减小优秀实体企业所受到的伤害。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预计也会加大政策力度,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最后,“乐观”不等于“麻痹”。当前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仍在应急模式,而本次疫情事件对中国和全球实体经济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仍是未定之论。有部分证券市场参与者一度以简单线性思维分析流行病学数据,而忽视了历史演进、地缘互动和政策决策的高度复杂性。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这一判断是非常科学、非常冷静的。事实上,本次疫情以来,从主要经济体疫情发展的瞬息万变,到全球供应链和商业互动的脆弱性,都对相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极大挑战。从货币政策角度,预留充足的政策空间、准备丰富的政策工具箱,都是应对未来高度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所必需的。非常时期,宏观政策的作用在于托底,绝非盲目刺激。
  投资者绝不应该将战胜疫情的乐观态度理解为已经大获全胜的松劲心态。投资者尤其应当清醒认识到的是,本次疫情事件已经和即将构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实体企业盈利性的重大挑战,投资者应基于基本的金融学常识,判断市场可能的前进方向。
  唯一可以确定预见的是,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全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和阻击战,国民经济复工复产、尽快恢复经济增长也是必然的。然而,如果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平稳运行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过多的期许,恐怕仍需要冷静思考、理性应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4:3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