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美/文
内江的蔗糖业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内江的蔗糖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蔗糖业一度成为内江的一大经济支柱。食糖、冰糖、蜜饯成为对外交换的重要产品,内江渐以“甜城”驰名,饮誉中外。“甜城”一词已载入《辞海》。内江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尽管与川中南各地无较大差异,民间习俗与川中南大同小异,但随着近代以来内江蔗糖业的发展及与之相关的行业的产生,内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较独特的民间习俗,这些民间习俗的兴起和形成大多与内江蔗糖业的兴起、生产和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近代以来,内江的民俗就是“糖”民俗。“糖”民俗的传承体现了旧时内江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风貌。
内江人民在蔗糖的生产、交换、分配和交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习俗: 1、买青山 旧时内江糖房很多,每年甘蔗还未长成时,糖房老板便开始四处活动,用低价向蔗农预购甘蔗,俗称“买青山”。蔗农则称“青山户”。如遇天灾,甘蔗减产,青山户交不够预卖的甘蔗,除要付给糖房二分利息外,次年亦不能向其他糖房预卖甘蔗,只能由债权人来低价收购。这种“剜肉补疮”的剥削方式在内江地区相当普遍,卖“青山”的蔗农几乎占蔗农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雇工“交定” 旧时蔗农非常贫困,大凡到冬季糖房、漏棚生产时,农民为谋生活,被迫去“人市”等待糖房、漏棚的雇佣。糖房老板或管事到“人市”上雇佣的一般是技术性不强的工人,如:蔗工、看牛工、打泡工、担糖工等。工人被雇用时要“交定”,定物是1块缠头帕子或1条围腰。被雇人必须按时去糖房,否则不能退回定物。开榨后生产紧张,工人熬更守夜,但工钱是不会多加的。
3、吃“起搞酒” 旧时内江制糖业多是依靠人力和畜力“土法”制糖。每年农历九月底,制糖的甘蔗成熟了,糖工们便带着被盖和工具陆续赶到糖房,老板选择吉日开工榨糖,这一天俗称“起搞”。老板要请糖工、邻居和蔗农喝酒吃饭,俗称“吃起搞酒”,“吃起搞酒”这种隆重仪式作为糖房正式开工的标志是内江相当流行的一大习俗。在旧时官方的生产成本估计表中往往有“开搞请客酒席”这一项。对糖房老板来说,“吃起搞酒”蕴含着对未来吉祥顺利的期盼以及对糖工和蔗农的取悦,其意在于缓和阶级矛盾。
4、打“牙祭” 古人有初一、十五设家祭的习俗。这一天,家中老少男女向家神及祖先顶礼膜拜。祭礼一毕,香味散尽的供品自然要派上另一个用场──“牙祭”。“牙祭”典礼通常是在初二、十六的中午进行,这两天全家上下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享用祖先用过的肉,以使吃了十几天斋的牙受到奖赏和安慰,久而久之,“牙祭”便成了吃肉的代名词。打“牙祭”本是全家人的专利,但在旧时内江地区随着蔗糖业日益兴盛,糖房、漏棚老板为了不时取悦蔗农和雇工,把这个古时只能全家人享用的“牙祭”扩充于整个糖房或漏棚,作为一种定时的饮食习惯。当时官方对蔗糖生产成本的统计也明确列出“牙祭”这一项。 这些物质生产习俗大多体现了蔗农生活的艰辛,以及糖房对蔗农的剥削,如“买青山”和“交定”。有的也包含糖房想缓和阶级矛盾、取悦蔗农和雇工之意,如“吃起搞酒”和打“牙祭”。
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甜城内江的主要习俗有: 1、结婚礼仪 相传内江是冰糖的故乡,因而在旧时的内江地区结婚礼仪便与冰糖有关。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中时,冰糖是不可缺少的礼品之一。人们往往借冰糖的晶莹、纯洁、甜美的特性,表示将来夫妇情操纯洁,生活幸福甜美,同时蕴含着对冰糖始祖──傅香(见文中“傅香姑娘造冰糖)的怀念之情。
2、行会习俗 清代,随着蔗糖业和蔗糖贸易的发展,内江逐渐形成了一些商贸行帮,按经销品种、经销人员、经销地区划分为各种名称的帮。如按经营品种分:经营糖的叫“糖帮”,经营糖制品(蜜饯)的叫“冰桔帮”、“桔油帮”等;按商号主人的居住地域划分:有“淮州帮”、“宝鸡帮”、“渝帮”等按经销路线划分:经营 沱江上游一带的称“上河帮”,下游的称“下河帮”。按上述标准划分的帮号,有的也难以截然分开,有的甚至兼二、三帮。如重庆糖号来内江经营下河糖,这个号即可称“渝帮”,又可称“下河帮”,均属于“糖帮”。各个糖帮都有自己特有的帮规。
3、谚语、歇后语和民间歌谣 随着蔗糖业的发展,内江人民总结出了与此相关的谚语、歇后语,谱写了许多动人的民间歌谣,这些都是内江人民在蔗糖生产、生活实践中心声的反映,是内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1)谚语 关于甘蔗种植经验的谚语: “ 立春雨水节,甘蔗正放得。 甘蔗杆杆长,适当放宽行。 蔗苗长出‘鸦雀口’,补亩正是好时候。 甘蔗不上行,杆小少出糖。 甘蔗不壅兜,等于到处丢. 三月六月蔗农忙,挖了小行挖大行。 六月六,蔗现肉。” 反映糖业社会现实的谚语: “糖房带漏棚,子孙不受穷” “熬糖煮满酒,称不得老手” “自产自运,永不受困” “六月间卖糖,看跌不看涨”
(2)歇后语: 多是用蔗糖业中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 “老牯牛进糖房──有搞” “糖房头的辗子──一对” “白糖伴苦瓜──又苦又甜” “没收汗的糖罗汉──才到的”(“到”谐“倒”字音,用熬化的糖浇铸成糖人,称“倒”) “猴子吃甘蔗──吃一节剥一节” “顺节吃甘蔗──越吃越甜”
(3)民间歌谣: 反映蔗农受糖房剥削的悲惨命运和苦难景况的,如《蔗农歌》 甘蔗甜呃,人心苦呃,尝不到一口糖啰喂,身穿破烂布喂哟。 甘蔗甜呃,人心苦呃,年年卖青山啰喂,剜掉心头肉喂哟。 甘蔗甜呃,人心苦呃,肥了糖房主啰喂,瘦了种蔗户喂哟。 反映蔗农在高利贷压迫下的无奈苦闷心情以及自发的反抗精神,如《比期谣》 “……有钱的望比期,比期到了笑嘻嘻。无钱的怕比期,比期到了惨凄凄。当了东西还利息……害了多少人啊,误了多少事哟,无道理,无道理,比期无道理,比期真是无道理!” 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甘蔗叶子青又青》 “甘蔗叶子青又(呃)青,青又(呃)青啰喂。衣裳裤儿稀呀的烂,一天吃两根 红苕呃根红苕呃根啰喂,以前的苦处(是)难哪说得尽呃,共产党来才翻身呃,才翻身呃啰喂。分到房子和田土哟,一家大小喜盈呃盈呃盈啰喂,大家加劲搞生产啰,支援国家建设和解放呃军解放呃军啰喂。”
4、民间传说 内江的民间传说大多与追寻内江蔗糖业的历史有关。
(1)、“甜城”内江的传说 相传明代末期,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为了联合 张献忠合攻腐朽的明王朝,冒险拜会张献忠的过程中品尝了内江蜜饯,由于其味甜美,滋润化渣,因而称赞内江为“甜城”。自那以后,“甜城──内江”的赞誉便流传下来。
(2)、冰糖的来历──傅香姑娘造冰糖 内江盛产冰糖。传说在很多年前,内江东兴镇有一大地主兼煮货商(煮货即蜜饯)张亚仙开了一家大糖房。在他雇用的丫头中,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傅香无意间制造了光洁似玉的冰糖。旧时内江的各家冰糖作坊都奉有傅香塑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傅香生辰),都集会以表示纪念,其会名为傅香会。
(3)、白糖的来历──文殊菩萨 清嘉庆(1796年)以前,内江便有“文殊会”兴起,“文殊会”即是祭祀文殊菩萨的民间团体。相传,文殊菩萨的狮子吃了甘蔗排出的粪便是白糖,因而糖业界便每年在每万斤糖清或红糖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祭祀文殊的开支,这笔费用叫“文殊会费”。当时糖业界并无糖税之说,只取“文殊会费”作为祭祀开支。
(4)、甘蔗的来历──甘哥和蔗妹 传说很久以前,内江有一对情深似海的恋人甘哥和蔗妹,甘哥为完成蔗妹父亲的遗愿以表达对蔗妹的深情,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甜草──甘蔗。自那以后,内江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沱江的水青又青,甘哥蔗妹情谊深;寻来甜草种江畔,甘蔗从此留美名”,以此表达对甘哥和蔗妹的怀念之情。 这些民间传说体现了旧时内江人民对祖先开创蔗糖为后代创造财富的感激之情及内江人民对祖先知恩图报的纯朴作风。 总之,民俗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总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旧时内江的“糖”民俗是内江人民在蔗糖的兴起、生产和发展中为争取生存,谋求发达和祈盼吉祥如意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生活文化。可以说旧时内江的“糖”民俗,是旧时内江的一面镜子,了解了旧时内江的“糖”民俗,从一定程度上说,就了解了旧时内江及内江人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