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渝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成都酷热难挡,有幸参加全省报纸副刊会,一进入 阿坝地界,就犹如跳出“火笼”,进入了清新、凉爽的世界。
阿坝,这片广袤、古老的大地,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民风古朴,处处都充满生机和神奇,令人久久留恋,终生难忘。
红军 红原 红叶
红原是 周恩来总理取的县名,其意深远。既表达是红军走过的草原,又希望建成红红火火的草原。今日的红原已是一座座新楼房拔地而起、街道广敞洁净、商店林立,一颗耀眼的“高原明珠”让人赞不绝口。我们这一代还有不少人是吃“红原”奶粉长大的,红原哺育了我们。
海拔达3500多米的红原县城,即使盛夏时节也冷得出奇,不少同行只得购衣御寒。同行中还有人出现高原反应,得靠输氧解危。此时此刻,更感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对长征更生敬意。
红叶,是阿坝的“名片”,理县米亚罗一百二十里的红叶林让人陶醉,也让人看不够。黑水县的“八十里画廊”奶子沟、卡龙沟的六十里彩林,那红叶也是最美的,最耀眼夺目的。红军、红原、红叶构成了一幅红阿坝的动人画卷。
雪山 黑水 草地
阿坝境内的雪山有30多座,其中,那五座 大雪山犹如考验红军“过五关”,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则表达了革命的乐观和豪迈。眼前不由浮现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红色英雄汉,飞步碎 冰雪”的情景。
我们车行鹧鸪山时,沿老路翻山而过。车到鹧鸪山顶,天空纷纷扬扬下着“六月雪”。同行们都被这奇特的景观所吸引,一致要求停车赏雪、观景、拍照。可是大家下车没有多久,都感到手脚僵冷,说话直打哆嗦,于是又蜂拥般地回到大巴车上。 联想到红军爬雪山时,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是无法翻越那一座座冰坚雪厚、高入云端、飞鸟绝迹的雪山。
黑水,听来就显高深莫测,又像戴有神秘的面纱。红军是“三进三出”黑水,所翻越的五座雪山,有三座是在黑水境内。
黑水,真是有点“黑”。红军在这里上遭 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下遭地方反动武装的阻挠袭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无数红军长眠在这里的雪山峡谷之中。
1952年6月底,被称为“陆上 台湾”的黑水还在负隅顽抗,被当作反攻大陆的最后一个基地。历史前进的车轮,任何人也无法阻挡,1952年7月24日,黑水才胜利解放,黑水终于迎来了光明。
阿坝拥有30多万公顷的高原沼泽、草地。茫茫草地,举步维艰,是红军长征最艰难的历程。
如今,这里已建为国家级的 湿地保护区,水草丰盛、牛羊成群。一望无边的草地犹如绿色的海洋,站在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处,看到地球之“肾”如此健康,真得感谢大自然给人类作出的贡献。
藏乡 羌寨 古城
进入阿坝,你只需稍加留意,便知那有吉祥塔的地方,就是藏区了。看见高高耸立的碉楼,便知那是 羌族同胞的住地。
藏乡的房屋十分别致,那石木结构的楼房可高达几层。在“芦花会议”遗址,看到 毛泽东主席长征时住过的藏楼,开会的会场,经历70个春秋,仍然完好无损,在瞻仰、缅怀之际,同时对宏大的建筑赞叹不已,藏族的能工巧匠完全可以与鲁班媲美。
理县桃坪羌寨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这个寨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寨内户户通,楼台相连,犹如一座“迷宫”。更为称绝的是“水道”遍布全寨,具有饮用、传递信息、避险等功能,不愧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松潘,这大唐时的松州,至今有的城墙仍保存完好。就是沿山所建的土城墙,饱经战火风雨,留下残垣断壁仍在见证当年的宏伟。所塑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像高高屹立在北城门前,讲述着汉、藏的情深谊长。如今,松潘县城的四道城门已修葺一新,城内是清一色的仿唐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高原上最完整的古城。漫步在松潘城内,就仿佛是在盛唐中穿行。
阿坝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九寨、黄龙举世闻名,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昔日只有几户人家的川主寺、古尔沟……如今已是街道纵横,商店、宾馆一个连一个。这些过去不起眼的山沟、荒原还建起了“ 三星”级宾馆。
这些都是阿坝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带来的巨变。随着方兴未艾的“红色之旅”、“绿色之旅”、“白色之旅”( 四姑娘山等雪域旅游),阿坝将变得更加娇艳、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