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5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7-26 22:27:4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乌蒙山片区苗族头饰类型探析

 [复制链接]
源自:苗族文化网  : 陶波
  西部方言区的苗族因为居住环境和历史原因一直少受外界关注和认知,有关西部苗族头饰的研究几乎没有。文章试图以乌蒙山区各支系苗族头饰为研究对象,展示乌蒙山区苗族多样的头饰类型,让更多人关注乌蒙山区,关注西部方言区苗族的发展。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多数苗族都认为自己是上古时期蚩尤的后裔。我国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全境、广西大苗山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按照居住的地域和所操的语言分为: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三大方言区。苗族历史文化悠久,其服饰绚丽多彩,东部方言区和中部方言区的苗族因绚丽多彩、磅礴大气的银饰,尤其是银制头饰为世人所熟知,一直以成为外界对苗族的主要印象。但西部方言区,尤其是乌蒙山区的苗族因为居住环境的恶劣、生存条件的艰苦,服饰相对单调,几乎没有银饰,其头饰大都以假发或头巾装饰,展示出别样的苗族头饰文化的。

一:乌蒙山区
  乌蒙山是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和滇东高原北部,东北—西南走向,系由断层抬升形成的年轻山地,大部分属于喀斯特石山,平均海拔约2000米。山间多盆地和深切谷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分布有残丘峰林、溶蚀洼地、石灰岩溶蚀盆地、灰岩槽状谷地及溶洞、地下河等景观。
  乌蒙山片区又称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乌蒙山区”),行政区划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邻地区的38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13个县、贵州省10个县(市、区)、云南15个县(市、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地区;国土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2000多万,城镇人口585.81万人,城镇化率26%;乡村人口1667.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0.86%,苗族人口逾100万之多。是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六大片区之一。[①]

二:乌蒙山区苗族支系
  乌蒙山区的苗族大都属于川黔滇方言(又称西部方言),居住环境比较恶劣,教育、经济、文化等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内有苗族人口100余万,主要为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箐苗(又称长角苗)、白苗、喇叭苗、四印苗等支系。主要民族节日有跳花场(又称跳花节、花坡节)、芦笙节、四月八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跳花节、苗族服饰等项目。区域内的威宁石门坎石门坎是滇东北次方言区老苗文的发祥地,是贵州近百年来最有文化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区之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西方与东方、本土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奇异花朵。区域内建有亚洲首个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箐苗生态博物馆。

三:乌蒙山区苗族头饰类型
  乌蒙山区苗族头饰不同于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的苗族以银饰为主,区域内苗族头饰以发饰为主,几乎见不到银饰。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流苏式:白苗的头饰是流苏式的代表。白苗传统头饰为盘髻式,但是当下盘县、昭通等地白苗头饰主要是流苏式。其制作方法是:先制作一圆形头箍,头箍周边或刺绣或压花边,最后在头箍边缘饰以各色小珠子穿成的,长约5-6厘米的流苏,流苏的各色小珠子组成传统的菱角、八角花、水波等图案,非常美丽。
  盘髻式:小花苗、歪梳苗是典型的盘髻式。盘髻式一般将头发盘于头上,然后插上一把木梳或者簪子。水城一带的小花苗年轻女子一般是将红色的毛线缠在头顶,并配有少量白色的毛线,色彩对比很明显。老年妇女则是将头发盘在头顶,并插上梳子或者簪子。六枝、水城一带的歪梳苗则是将梳下来的头发和麻线搓成辫子(现在大都是将毛线)盘在头上,然后在发髻的一侧饰有一把梳子,因此得名歪梳苗。
  高髻式:赫章兴发、古达以及威宁龙街一带的大花苗、小花苗有部分头饰为高髻式,发髻高达30-50厘米,呈竹笋形状或山峦形状。赫章兴发、古达小花苗高髻头饰是以假发缠绕成山峦形状,中间用红色的毛线分开,呈上下缠绕之势,然后固定到头上,远看就像山峦高耸头顶。威宁龙街大花苗高髻式(锥髻式)是以笋壳制作成竹笋样式,然后四周缠绕头发(也有缠绕假发的),远看就像竹笋或圆锥一样高耸头顶。
  索套式:六枝特区梭戛乡、织金县吹聋乡的箐苗、六枝特区新场乡“蒙洽”、“蒙到憋”(苗语的自称)、大方县海马、毕节灵峰白苗等都是将梳下来的头发和麻线编织或搓成米颗粗细的辫子,再将这些辫子扎成一束或几小束(当地称为索套),最后缠在牛角形的木梳上面。套索式,尤以梭戛箐苗和海马白苗最为典型。梭戛箐苗女子会将积攒下的几代人的长发,掺着麻线搓成一小股一小股的辫子。然后捆成一束或几束(当地人称为索套),佩戴在木头制作的牛角形状的梳子上面。一般头发长度在1.7米左右,呈“∞”形状缠到木角上,盘好后,用一束白头绳把头发系紧。箐苗的头饰有十多斤重。现在只有在婚嫁或者节日时,才会佩戴。平时,她们就把长发盘在脑后,用一把木质角梳插上。
  头巾式:居住于六盘水北盘江流域的喇叭苗头饰为白色或者青色的布头巾。未婚少女将头发用白布包扎于头上,右侧头顶在扎一朵花;已婚妇女扎“三把头”,然后头顶扎上青布或者白布头巾。

四:结语
  《淮南子·齐俗训》载: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发,其於服一也。髽首是以麻为束的发饰,今天西部方言区的苗族,尤其是乌蒙山区的苗族还保留这一传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频繁,苗族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会或者不愿意佩戴传统头饰,这给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的威胁。在建设多彩贵州,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和研究力度,让更多人关注乌蒙山区苗族头饰的传承问题,让苗族头饰文化得以传承。

§ 参考文献
  [1]国开办发〔2012〕16号:《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蒋行远著:《坚守记录—山之魂,水之韵,火之情》,贵州科技出版社,2013年版。
  [3]张永发主编:《中国苗族服饰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毕节地区苗学会编:《乌蒙苗歌—黔西北苗族民间歌曲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5]民族文化宫编著:《中国苗族服饰》,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 作者简介
  陶波,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滇黔边区地方文化。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新世纪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中国非遗: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0:29,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