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8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7-26 23:02:4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浅谈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

 [复制链接]
源自:彝族人网
⊙作者:刘正发

  彝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的火把节和农历十一月中下旬举行的彝族年。无论是火把节还是彝族年抑或其他节日,在上万年的传承传播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文化。本文就有关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作些简要的阐述。以嗜读者

一:什么是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食粮或产品,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摸索,不断磨练,不断取舍,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后创造出来的。文化一经创造出来后工人们享用、传承和传播。由于地理环境、自然面貌、气候时令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社会组织结构的人们的思维模式、思想状况、情感表达、言语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认同、人生礼仪等等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都有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是一样的有差别的。反映在人们所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表现上,就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取代性,即举世无双。也就是说,文化的独特性,就是指居住在世界上某个地方的人们或民族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是自己独有的有别于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独特性就像只有公鸡有美丽鲜艳的鸡冠,孔雀开屏无限美艳动人那样的独一无二。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的每个民族,经过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演化,创造和享用的属于自己的文化在不断地消减和增长中依然保持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特性,尽管在几百年来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处于飞速的传播传承之中,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相互吸收,相互交汇,不停地处在濡化或涵化之中。但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依然存在,每个民族都能够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除非这个民族彻底消失了或者完全被另一个民族同化了。彝族文化浩瀚如烟,独具魅力,历经磨难,几经变革,延续了数千年,到如今依然生机勃勃,依然灿烂辉煌。彝族火把节文化,内容丰富,光鲜璀璨,世世代代生根在彝族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之中。尽管在几十年以来的社会发展迅猛,文化交织快速的时期,彝族火把节本真的文化里面已渗透了不少外来的文化因子和新创的诸多文化元素,很多本真的文化符号在消失或遭受变异,但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依然生生不息,年年奇葩,不断地供人欣赏、享用、承传和传播。经过多少个世纪的伤痕与嬗变,甚至遭受劫难和当今社会结
  构的急剧变化,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已在不断变化,甚至有的出现了变异。但是,近年来无论是贵州毕节地区举办的火把节,还是云南楚雄州各地区举行的火把节,还是四川凉山州各个县(市)举办的火把节,抑或其他地区或散杂居区的彝族人欢度的火把节,其表现彝族人火把节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独特性依然是很完整的。当然,许多新型的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已深深的融化其中,甚至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表现形式已变得不伦不类。这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怎样才能在保护、保持和传承民族本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的吸纳外来优秀的文化因子“拿来我用”、“变成我的”?“成为我民族本真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彝族火把节文化独特性有哪些表现
  彝族人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一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在与自然地理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成熟成长,在与本民族内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不断分支繁衍,在与领土扩张或他民族入侵的生死征战中不断迁徙拓疆,形成了今天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大小凉山到金沙江畔,乌蒙山脉到红河两岸,贡嘎山顶到怒江两旁,澜沧江流域到红水河西岸都有彝人在居住。满誉世界的活着的古老的彝族文字、六大方言统合在一起的彝族语言、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祖先神灵崇拜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规范有序的人生礼仪、扣人心弦的音乐舞蹈、技艺精湛的刺绣工艺等等构成了800多万彝族人的灿烂文化和价值认同。彝族火把节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彝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彝族火把节文化无论是文化的内容还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有自己特有的独特性。那么,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有哪些表现呢?以我的亲身经历阐释如下。
  彝族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密枝节、插花节、祭宫节、祭龙节、服装节、羊毛节、荞菜节等,内容繁多,盛行在整个彝区或某个彝区。火把节是盛行在川、滇、黔、桂四省(区)的整个彝族都公认的传统节日。从功能上分,火把节属于祭祀性的节日。节日期间不但进行祭祀自然界神灵的活动,还举行点火、玩火、送火、打跳、选美、赛歌、赛马、斗牛、斗鸡、摔跤、玩秋千、爬杆、打陀螺、老鹰捉小鸡等丰富多样的绚丽多彩的各种活动。如今,很多彝区举行火把节都跟当地的旅游密切结合,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众多游客前去观摩和研究。火把节文化内容分为火把节本身来龙去脉的文化含义和节日期间举行的活动内容。
  火把节本身的文化内容是阐释火把节的渊源和特殊的文化功能。火把节的节日期限一般是三天,很多地方都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开始举行,包括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三天。这个日子在很多彝族地区是固定死的,有彝族谚语说“六月二十四日,是不算吉凶日的”。意思是说,到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无论是吉利的日子还是不吉利的日子都要过火把节了。因为彝族人平时做很多要紧的事,都要选择吉利的日子举行的。如大到婚丧嫁娶或盖房乔迁,小到出远门或剪头发都要算日子的。用彝族的北部方言来讲,火把节的彝语翻译成汉语叫“都责”。火把节的三天彝语翻译成汉语叫“都责”、“都格”和“都唦”。意思分别是“迎火”、“玩火”和“送火”。
  前面讲过,彝族的火把节是祭祀性的节日。因此,在传统的乡间农村,无论是点火玩火还是送火都跟祭祀有关系,并且举行十分浓重的祭祀仪式。而这种祭祀仪式恰恰是火把节本真文化的真正体现。在我小的时候的经历来看,全村人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过火把节这个隆重的节日。一般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好火把节当天用作祭祀的鸡和要点的枯蒿芝杆编制的火把。

  1. 祭祀鸡
  这是一只很特别的精选的精心饲养的鸡。这只鸡是一只金黄色的还不能下蛋的子母鸡,也就是说是一只一斤左右大的“处女鸡”或“姑娘鸡”。在六月二十四日前七天或前三天,用倒扣的竹背篓把这只祭祀鸡关起来饲养。火把节当天一早,家里的长者就还抱着这只鸡到田间地里祭祀田地,与各种农作物诉说一些免受天灾,祈求上天保佑农作物健康发育,祈求丰收,驱赶邪恶病害虫等一些言辞后撕扯一些农作物的枝叶一起回到家里。下三四点钟左右,用一种特作祭祀用的树枝叶泡在冷水盆,将祭祀鸡用树杈摁着鸡脖子,一会儿把鸡头浸没在盆里,一会儿在鸡嘴上塞进荞面或青稞面或燕麦面。如此反复把鸡闷没气后去毛、刮肚、砍剁,将鸡翅膀、鸡爪、鸡尾巴、鸡心肝等烧烤后撒上适当的盐放入彝族传统的木制器皿进行祭祀,其他部分煮熟后以同样的方式先祭祀后人才能享用。这种祭祀都是两个步骤,第一步将祭祀肉端出门外向自然界或上天祭祀,之后简要调整盘中肉后再端到(第二步)堂屋家里的祭祀台上向祖先神里祭祀。这是一个很庄重的仪式,整个过程很严肃,除了必要的言语外,人们不能随意说话;祭祀完毕前无关的鸡、狗、猫也不能到现场寻食;浸泡祭祀树枝叶的盆水和鸡毛等也不能马上倒掉,而是放到送火那天跟随送走的火把一起倒掉等等有诸多禁忌的。

  2. 枯蒿芝杆编制的火把
  火把节的三天晚上都要点火把。所点的火把主要是枯蒿芝杆编制的火把和松树上砍来的松明子火把。这些火把都要提前数天或一两个月就开始准备。尤其是枯蒿枝杆编制的火把是要精心制作的。通常是一家之主或懂事的孩子去筹备制作。在离过火把节还有一两个月的时候,每天随上山放牛羊或专门去山林中寻找枯蒿芝杆,找到后折断成捆带回家放着。当积累到足够用的时候就开始编制。编制时根据要编成的长短和粗细来选料加料。点火或玩火的晚上点的是有一米多长的火把。送火的晚上点的都是超过一米多长的火把,最长的有三至五米或七八米长。在编制的时候,编一米多长的火把时就拿出数根枯蒿芝杆组成一捆,从头到尾用麻绳分三节或五节不等的距离捆成碗口粗壮的长条火把即可。如果编制三到五米或七八米长的火把,就要在编一米长的火把的基础上,在用麻绳捆扎好的下方插上一圈枯蒿芝杆后顺上去,再用麻绳捆扎,再插上一圈枯蒿芝杆顺上去,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想要的长度为止扎上结。这样的长火把往往是中间粗大两头细长,有的中间粗大的部分可大直径一尺多。这样的长火把经点耐燃,足以熬过从家点起到送火场所的长时间。编制这种火把,如果一家之主或家里没有合适的孩子来编制,就请寨子里能干的小伙子编制好后送来用,小伙子的报酬就是主人家火把节上宰杀后煮熟的鸡的一只鸡腿。在乡村里庆祝火把节时,送火的晚上点的火把是不用松明火把的,而是要用枯蒿芝杆制作的火把的。个中原因还没有认真去细究。

  3. 点火、玩火和送火
  点火。点火是火把节第一天晚上不可还缺的事情。点的一般是松明子火把,有时也点一把枯蒿芝杆编制的约一米左右长的火把。祭祀完毕吃过晚饭天擦黑的时候开始点火把。火种从屋里燃烧着的火塘里取出后点燃一把火把后走向门外,分成一把堆或若干把(堆)点着。一般都是点单数,如一把(堆)或三把(堆)或七把(堆)等。有的点放在门前屋后的空地上,有的点放在房前屋后的庄稼地里。之后寨子里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在房前或寨子里空旷的地方烧上一堆或三堆熊熊燃起的篝火,围着篝火打跳或闲聊或讲故事或玩游戏等,直到深夜。
  玩火。玩火是火把节第二天晚上的事。整个玩火的程序和内容跟第一天晚上的点火仪式差不多。不同的是白天还举行了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射箭、赛装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送火。送火是火把节第三天晚上的事。送火仪式很浓重。天一擦黑,寨子里的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就用长长地枯蒿芝杆编制成的火把,从屋里的火塘里取火点燃后照亮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并在屋里各个角落里上下左右晃动火把烧掉尘埃和不吉利的东西。口里不停地念着“火啊火!烧啊烧!火是上天赐予的,或是祖先留下的。今晚要烧掉一切不吉利的东西!要烧掉妖魔鬼怪。全家人平安幸福,牛羊兴旺,五谷丰登…”。屋里晃动燃烧一阵后走出门,举着火把绕着整座房屋一圈或三圈后,汇入整个寨子里的火把队伍向葱郁弯曲的山路走去,边走边游玩到山林中陡坡山梁上年年都约定俗成的送火把的场所,将火把朝着一个方向排成排放着燃着。送火把的人们一边各自在那里呼喊着各种家禽或动物的名字,一边用手或小刀片在稍粗的蒿芝杆上抠出小曹后放进事先准备好放在身上的食盐,叫唤着动物们来喝盐水等进行完一些约定俗成的礼仪仪式后欢笑着回家,继续围着熊熊的篝火挑起欢乐的打跳舞。这是一个火把火海的晚上。一个寨子的送火点向其他寨子的送火队伍和送火场所望去,整个夜晚的世界是火的海洋,火的家园,火的天和地。多么的壮观啊!
  关于火把节的来源,有数十种说法。彝族居住的各个地区和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的火把节来源的故事传说。其中笔者成长的文化氛围中最典型的说法是火烧害虫说。火烧害虫说的故事已有很多个版本,其基本故事概要是讲古时候天上的大力士和人间的大力士征战或摔跤,人间的大力士把天上的大力士打死或摔死,惊动了天神后天神发怒,下凡无数害虫到人间来吃绿油油的庄稼。人们想尽了无数的办法来对付,终于在六月二十四日的三天里用燃烧的火把将所有天神派来的害虫烧死和赶跑了。从此,人间每年到这个时候都点燃无数的火把来庆祝胜利,纪念先贤,祈求上天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收。此外,火把节的来源还有使用十月太阳历的彝族庆祝太阳回归的星回节的传说、彝族南诏国时期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彝族罗婺部落的喜鹊姑娘为爱而殉情的传说等等数十种传说。这里不一而足。

三:如何保持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
  以上阐释的是以笔者成长的经历与生活的时代展示出来的原生态的火把节本真文化的一些内容。如今笔者以多年未在老家乡村过火把节了。庆祝原生态的火把节文化内容的现象不知是否还在盛行?2006年7月火把节期间,笔者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跑马坪乡作书写博士论文所需的社会实践调查。火把节当日除了一些学者安排的一户农家浓重的庆祝了笔者小时候所过的火把节外,整个村庄的数百户彝族农家没有很好地举办火把节的庆祝仪式。相反,据说在乡政府所在地和宁蒗县城里,火把节的夜晚人流骚动,火光冲天,热闹非凡。
  今年的火把节期间,笔者有幸被贵州省黔西县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以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有关人员的邀请,分别于7月26日~27日、8月2日~4日和8月10日~11日分别参加了黔西县、西昌市和武定县的庆祝火把节的活动。在西昌市还专门参加了安哈镇乡村旅游协会主办的“螺岭彝风-2013中国.安哈第六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和洛古波乡举办的“星落人间 火舞彝寨-2013年洛古波乡原生态火把狂欢”的专项活动。无论是从火把节文化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三地的火把节活动都安排得非常庄重和丰富。几乎都包含了这样一些文化内容:参加点火仪式和街头打跳舞蹈、观看原生态或现代流行的歌舞表演、观摩当地招商引资项目、参与当地赛美或选美、赛装活动、欣赏彝族毕摩和苏尼现场表演脚踩或口舔烧得通红的犁铧口及赤手空拳抓捞煮沸油锅里的鸡蛋等奇异功能,为广大外来游客游玩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旅游的风景。
  总体而言,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很完整的表现了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然而,“内行看本真,外行看热闹”。从笔者个人的观赏角度和理解的水准,以宣传文化旅游和招商引资为重要内容的火把节活动,已严重缺失了很多原汁原味的火把节文化内容,甚至有的文化内容的表演形式已变得不伦不类。如毕摩在火把节活动开幕仪式上表演的脚踩或口舔烧得通红的犁铧口、赤手空拳抓捞煮沸油锅里的鸡蛋和口吃烧旺的火苗等文化内容,其实不是常规的毕摩所为的,而是苏尼的杰作。这不是文化本真的原生态的内容。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常理和常识的,但对那些不熟悉彝族宗教信仰文化的人们是不明白的,也是不懂的和不知道的。如此等等的事项,搞多了,搞长了是很令人担忧和痛心的。那么,如何在搞活民族文化旅游进程中保持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上大做文章。
  一是大张旗鼓的弘扬彝族火把节文化的优秀之处,真正从骨子里看得起彝族的火把节文化。在我们的一些彝人眼里,依然十分强调全盘认为彝族是“一步跨千年”的落后民族,根深蒂固的认为彝族的火把节文化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是落后的,是不先进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出于某种角度或某种利益,在表面上大肆宣扬火把节文化是优秀的文化,有其独一无二的独特性。但是,私下或骨子里却看不上,处于表里不一的认识状态,甚至很鄙视。所以,要唤醒所有的彝人和欣赏彝人的人摔碎有色眼镜,从骨子里真正认同和赞赏流传了几千年的彝族火把节文化及其独特性。
  二是当地政府官员或举办火把节文化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举办庆祝火把节文化活动的极端重要性。聘请那些真正懂得彝族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尤其是满懂和掌握彝族火把节文化内容的有关人员来专门负责举办活动的各项事宜或作为举办活动的真正文化顾问,使得在火把节活动中展示或表演的文化都是彝族人本真的原生态的文化内容。从而,展现给所有观众或游客的文化表演是没有瑕疵的,真正体现出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
  三是大力挖掘彝族火把节的原生态的本真的文化内容。政府或有关学会机构,务必专门拨款,责成专门的研究人员,到彝族民间广泛收集、整理和挖掘还在盛行的原生态的火把节文化的内容。尽管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和歌舞日趋在乡村流行,飞速发展的电视、手机等现代文化传播的媒介和通讯不断涌入广大的彝乡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彝族年轻人中爱不释手,所传播的多元文化不时冲击着原生态的彝族文化。但是,很多本真的古老的彝族音乐、舞蹈、歌谣、格言、谚语、故事和传说依然在彝族民间流行着,很多优秀的甚至将要丢失原生态文化依然在一些彝族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人中承传和保存着。因此,有必要从这些人手中把原生态的本真文化挖掘出来运用于年年兴盛的火把节旅游文化中来广为传颂。这样,在火把节活动中体现的文化内容更具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四是广泛发动每年积极参与庆祝彝族火把节活动的人,尤其是那些歌舞表演者、奇异功能表演者和积极参加选美者,鼓励和要求他们在创造和运用新文化的同时,深入基层和民间社区,尤其是那些高寒山区,潜心研究,虚心向懂的人学习,掌握更多的原生态的彝族文化,以便在向世人表演和传播彝族火把节文化的时候“货真价实”,“特色鲜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将更多的原生态的文化搬进舞台或场所来展演。
  五是每年庆祝火把节活动的时候,对那些歌舞表演者、奇异功能表演者和积极参加选美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背景设置适当的门槛,把那些真正懂得和掌握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选拔进来,尽可能的杜绝那些“现炒现卖”的人和半懂不懂的人参与和参加。以便保障庆祝彝族火把节活动时各种文化展演的本真性,只要文化的本真性保持住了,文化的独特性自然而然就是举世无双的,正所谓“真正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总之,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需要各方人士竭尽全力去保护和保存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彝族火把节是彝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多少年来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节日风格享誉海内外。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不辞长途辛劳地来到四省(区)彝区观光彝族的火把节旅游文化。但愿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使得慕名而来的游客年年都“希望而来,满意而归”。

⊙ 作者简介
  阿里瓦萨(又名:刘正发),1970年出生,男(彝族),四川盐边人,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等领域研究。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要深入抓好民族乡的依法治理工作 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00:03,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