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5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10-23 12:32:3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新疆产业集聚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于2010年2月1日发布《中央宣传部 中央统战部 国家民委 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民委发【2010】13号),提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进步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在新疆的很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不平衡,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如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水平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份,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9个民族与周边邻国跨界而居,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多、跨境民族多、特有民族多、自治地方多的边疆省区,也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新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为新疆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的地缘、民族以及宗教环境下,如何推动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水平,实现地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探讨的难题。本文从新疆地区民族团结中最需解决的问题出发,结合新疆现阶段所拥有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发展的现状,试图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探讨经济发展推动新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径。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梳理
  (一)概念界定
  1、民族团结的概念界定
  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民族”概念进行了创新性的表述: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借用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的概念,提出“民族团结”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共同情感、价值观或信仰的基础上的各民族成员之间、各民族间、各民族与国家之间,以平等互利或相互依赖为特征的一种联系状态。民族理论学术界,现有的关于“民族团结”定义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以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为前提。实行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精神的体现”。[3]
  (2)“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民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3)“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可见,“民族团结”是指某一区域(国家、省或地方)范畴内,生活其中的所有民族,基于共同的利益,相互认同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一种情感或社会生活状态。各民族生活在一起,能为了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而不是去人为的有意识的去割裂这种地缘关系,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2、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
  2012年,赵婷指出,伴随产业集聚而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就是生产率增进的媒介或渠道。对集聚经济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区位理论的代表人物Weber  (1909)是最早提出集聚经济概念并对其进行界定的学者。Weber指出,所谓集聚经济就是指由集群与关联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1)技术设备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专业化;(2)劳动力高度分工形成了灵活的劳动组织;(3)批量购买与销售降低了生产成本;(4)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了一般性开支。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集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规范的概念。
  朱英明(2006)提出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依托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以一个或两个以上产业部门作为特定区位产业发展的核心,借助于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发生与发展着产业部门间的经济联系,共同构成—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集合体”。
  王继红(2009)认为,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某个产业或某些产业通过相互关联的要素资源配给,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或经济联合体),在价值链、物质流中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一种产业地理空间的集中或聚集过程。
  李碧宏(2012年)提出,产业集聚更多强调的是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为了追求集聚经济利益而向某一地域空间集中的动态过程。
  综上可知,产业集聚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一般指区域内的优势产业或产业环节的实力不断增强,而区域范围类逐步实现围绕该产业链条上企业或资源的地理集中,伴随在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该区域基础设施得到升级和人口实现集聚,以实现区域的发展。
  3、经济增长的概念界定
  在经济理论的早期研究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被视为同一概念,古典经济学派中,以马尔萨斯—李嘉图的增长理论最被认可,但该理论却与工业革命后部分国家实现高增长的事实相矛盾。二十世纪30~40年代,哈罗德──多马从凯恩斯理论中的投资和产出稳定性问题出发,提出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宏观框架。该框架模型在50~60年代引起了以索洛为首的经济学家的兴趣,并形成了所谓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却是宏观的,并非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分析的微观方法。凯斯(1965)和库普曼斯(1965)把拉姆齐引入消费者最优化的概念,提供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而使增长理论成为真正的新古典理论。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进步相关的创新被引入经济增长的研究,罗默将R&D理论与不完全竞争引入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新经济增长理论从此形成。在这些模型中,技术进步是有目的的R&D活动的结果,而且这种活动获得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量以作为奖励。在这些框架中,长期增长率依赖于政府行动,诸如税收,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其他方面的管制。至此,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曾如此定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的变革。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同时还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经济发展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都追求个人所得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在物质方面的进步,主要是指经济总量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增加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侧重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
  本文在研究新疆产业集聚与民族团结关系的过程中,试图引入经济增长作为中间变量,侧重指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而非全面的涉及经济发展的概念。
  (二)文献梳理
  1、民族团结的影响因素研究
  段超(2003)认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一些地区农民负担较重,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有关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国家在民族地区兴办的大型工程考虑民族地区利益不够,包括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在内的民族权益没有得到完全保障,这些因素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辛培雄(2007)认为,当前影响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有: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各民族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不断渗透,境外宗教渗透和非法宗教活动继续发展。[11]张明玲(2008)认为,民族团结政策在新疆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民族团结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成果缺少法律保护;新疆各地区基层缺乏建立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机制,国际环境和跨界民族等多种不安定因素的影响。[12]汪继红(2012),对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进行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贫困且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流动开放的现代多元社会以及民族地区的移民安置与资源补偿等问题处理不当是影响民族团结的三个主要因素,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解决民族团结进步的问题,从体制上做到预防、教育和考核并重,在经济社会上以发展当先,通过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13]游俊(2013),分析武陵山片区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提出民族关系的长期和睦是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基础条件、民族文化的特质与有机交融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条件、民族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是各民族乐业安居的基础条件、民族教育事业的兴盛是各民族共同进步的基础条件。[14]朱晓明(2013),研究指出坚持民族团结就必须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政治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减少民族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达到民族和谐,共建社会和谐。林莉,孙云凤(2013)以发放问卷、态度量表、访谈、随意访谈等形式对新疆克州民族团结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认同是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观因素,民族关系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客观因素,三股势力、国际反华势力和一些现实社会问题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而经济问题是百姓关心的影响因素。黄金海(2013),从增长极的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集聚区培育增长极的条件,提出广西少数民族集聚区增长极培养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建设。张友国(2014)从民族团结的定义出发,指出民族团结应该是全方位、全方向的发展,新时期“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应该在继续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在经济、文化、法律以及方法四个层面不断完善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18]阳清(2014)从国际国内两个大方面阐述了民族团结的影响因素,国际因素主要为“三股势力”和国际霸权主义,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贫富差距和利益分配不公,文化方面的风俗习惯、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层面上的社会流动加速以及制度方面的民族政策本身及执行不力,结合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论,提出了构建民族团结的两条路径:一是重建少数民族的集体意识,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扎实社会团结的基础;二是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性,促使各民族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分工,提高社会有机性,形成各民族间平等合作、互助互利的关系,增加相互依赖性。[2]
  综上所述,现有学者对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民族团结的影响因素研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外部“三股势力”和国际反动势力的破坏;2、民族间文化、风俗习惯具有多样性,多样性之间的融合会影响到民族团结;3、社会流动加剧所带来的摩擦;4、制度层面的不完善与执行不力;5、经济发展的落后。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中,上述方面的问题很多都是共存的,在通过教育不断的实现民族间的认同和树立民族团结观念的同时,需要解决各民族人民切实关切的问题,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如何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实现社会、文化的同步发展,在实现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保证百姓的生活水平切实提高,这应该是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关键。
  2、民族团结与经济增长
  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现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经济的落后必然带来很多的民族团结问题。蒲成林(2014)在研究中指出,按2011年国家制定的扶贫标准是2300元,到2012年,新疆地区仍然有二十七个县城是处于国家扶贫标准的县城。较大的贫富差距,为新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经济水平的低下,会带来如违法犯罪、教育的落后、大量的人才及城乡二元矛盾等问题,对整个新疆地区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我国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跟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新疆地区也同样如此,经济的不够发达必将决定其很多问题的突出表现。
  很多学者也对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指出民族团结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能促进民族团结。陈辅逵(2000)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物质资料生产是民族和民族团结的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共同经济利益是民族团结的直接动因,以及我国民族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刘振华(2010)结合新疆地区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建设的状况,指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改善和保障民生,以巩固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邢凯(2011)从我国建国以来民族建设的经验出发,指出只有真正的民族团结才能促使整个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进步、文明水平的提升,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22]聂阳(2012)以喀什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当前新疆喀什地区民族关系特征、论证了喀什地区经济发展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提出喀什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自有资源,不断引进人才,因地制宜,以各种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喀什经济,实现民族平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综上可知,现有学者致力于在论述了经济的发展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而民族团结进步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民族团结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经济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居民也必将如空中楼阁,不可持续。
  民族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等多种因素之上的和谐状态,其中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是改善和保证民生的重要前提,没有经济发展的民族团结是空谈,只有通过经济发展保证了民生,再结合推动一系列民族团结的教育和建设活动,让各民族之间形成民族团结的认同感,才能真正的实现民族团结。
  3、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
  实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而现阶段以产业集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实施产业集聚政策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针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很多学者进行过详实的论证。佩鲁(1955) 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指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源于该地区的增长极,而地区增长极是位于某些地区的一组迅速发展中的产业,这些产业的集聚效应能够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Edgar Malone Hoover)通过研究产业集聚指出,产业集聚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首先指出了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如果集聚企业太少,则因集聚规模太小而达不到集聚能产生的最佳效果;相反,如果集聚的企业太多,则可能会出现某些方面的原因致使集聚区的整体效应反而下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57)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提出了经济集聚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国内学者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集中于实证,周兵、蒲勇健(2003)分析了我国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并计算出我国产业集聚的空间基尼系数,比较了我国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然后基于西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做了关于产业集聚与西部经济增长的 OLS 回归,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区域人均产出集聚、企业单位数集聚、企业总产值集聚等指标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冯 薇(2007)在诠释Martin和Ottaviano 的“增长与集聚”关系模型基础之上,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产业集聚通过市场规模效应、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以及社会资本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增长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聚,二者进入循环累积因果过程。并且实证了它们之间的正向关系。[25]有学者指出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效应是随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的,江激宇(2005)以制造业为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产业集聚可以通过改变区域资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增加资源的配置效应,产生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而形成产业集聚的聚集经济效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聚集”式、累积循环的持续快速增长。然而,产业的过度集聚会带来区域要素投入成本的上升、空间拥挤成本的上升以及区域环境损害成本的上升,从而产生集聚不经济效应,最后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甚至停滞。[26]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刘彬、陈圻等(2007)基于 1993-2003年的数据对江苏省化工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对考察变量的平稳性,然后采用协整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 OLS 方法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化工产业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他们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三次函数关系。[27]也有部分学者在产业集聚发展如何是区域经济更好的协调发展方面做了研究。冯英玲(2012)以工业产业为例,分析我国工业产业的集聚状况,通过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度的相关性分析,指出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创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制造业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汪晨、朱英明(2013)以浙江省纺织业为例,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可见,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发展环境不同,产业集聚的程度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变化的。应该从一个地区所处的产业集聚程度和阶段,再结合其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拥有的政策条件,选择具体的产业集聚路径和政策,充分利用好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通过工业或其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业、旅游业等)的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使之成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整个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与成熟,所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相关产业的地理集中,而且还伴随着区域内,相应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劳动力的需求提升与技能提升,这将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切实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且带动社会发展。
  (三)民族团结与产业集聚关系的理论模型构建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的社会矛盾依旧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发展经济仍旧是我国去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主要方式,而新疆的现阶段的主要民族问题以及社会矛盾当然主要还是需要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在提供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同时,结合社会政策和文化教育引导来实现新疆的团结稳定。
  在以经济增长为主导来解决民族团结进步问题的思路下,本文试图去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增长以及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民族地区通过产业集聚政策的实施,来指导地方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来带动产业的集聚发展,以形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来实现地区经济地方的发展,以及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实现产业地的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辅佐以推进各民族达成民族团结的共识,以保障民族团结的实现。当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扩散效应”得以凸显的时候,主导产业的“增长极”区域将会带动周边地区的集聚快速发展。而相应的,民族团结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只有稳定才能实现发展。
  对于新疆地区而言,需要通过对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产业发展的阶段,再通过产业集聚的规划政策来指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实现经济的集聚发展,进而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
  三、新疆民族团结建设问题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新疆民族团结建设存在的问题
  王歆(2007)在《新疆多民族和谐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认为:“要实现新疆多民族的和谐发展,经济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应着重于以下三点:统筹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0]吴琼(2007)在《流动人口及城镇化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城市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民族分布格局进一步分散化,各民族一体化程度加强。但是,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性格特征等方面必然要发生磨擦,由此也会产生矛盾,严重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31]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2009),通过对乌鲁木齐“7-5”事件进行反思,对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等境内外“三股势力”及其反动本质进行了鞭辟入理的揭批,提出社会团结稳定是最符合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2]任新丽(2010)在新疆民族团结研究中指出,新疆地区实现民族团结,要坚持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要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奠定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要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的一切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社会建设中,为实现新疆民族团结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33]王鹏(2011),指出民族融合是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的根基,应该通过加强新疆地区的宗教、语言、及文化融合,从思想上实现个体民族的“主体性”向民族间的“交互主体性”转换的问题,达到民族间交流的“多元”,最后实现民族间的融合。[34]
  综上可知,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民族之间的融合,物质条件落后以及“三股势力”等分裂份子的渗透等方面,在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政策中,应该考虑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协同,通过经济活动的交流实现民族间的融合,通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给分裂份子以可乘之机。
  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和其所特有的文化的多样性、宗教的多元化以及民族的多成份构成等都密不可分。民族团结需要在文化、语言以及宗教方面实现自由和融合,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面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三股势力”试图对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稳定的不断破坏,应该结合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分析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然后一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二)新疆民族团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现有学者对新疆民族团结建设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图建立一个能够较为客观评价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工作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我们能更好的通过定量分析来研究新疆民族团结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一个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十个三级指标,具体见下表一:
  表一 民族团结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民族团结
  文化和谐
  民族间交流
  对外交流
  社会和谐
  分裂活动减少
  族际通婚普遍
  和谐混居
  就业稳定
  人口正常流动
  物质和谐
  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城乡收入分配公平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三次产业现状
  新疆的发展定位是建成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其中9种储量居全国首位,32种居西北地区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从新疆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可以看出,见图二,新疆的三次产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从总体的增长态势来看,新疆的三次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滞涨阶段,时间为1995年至2002年,第一产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第一产业实现年均增长率为3.44%,2002年相对于1995年的环比增长率仅为26.71%,可见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为2003年至2009年,实现年均增长率为13.93%,2009年相对于2002年的环比增长149.10%,第一产业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2013年期间,实现均增长率为17.91%,2013年相对于2009年的环比增长率为93.26%,第一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缓慢发展阶段,时间为1995年至2002年,在此阶段,第二产业实现年均增长率为11.36%,2002年相对于19905年的环比增长率为112.40%,可见发展速度较为平缓。第二阶段为加速发展阶段,时间为2003年至2008年,实现年均增长率为22.82%,2008年相对于2002年的环比增长243.32%,第二产业得到爆发式的发展。第三阶段为2009年第二产业的发展出现一次调整,首次出现负增长。第四阶段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2013年期间,实现均增长率为18.28%,2013年相对于2009年的环比增长率为95.74%,在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的同时,还是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稳增长阶段,时间为1995年至2010年,第三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在此阶段,第三产业实现年均增长率为12.80%,15年间实现环比增长508.85%,其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平稳。第二阶段为稳步加速发展阶段,时间为2011年至2013年,实现年均增长率为20.81%,2013相对于2010年的环比增长率76.32%。
  可见,新疆地区的三次产业均具有良好的态势,在最近几年均实现进一步的加速发展,新疆地区的三次产业均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前期的高速发展与前期经济体量不大和国家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也有一定的关系,1995年至2013年期间,新疆生产总值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最低为2009年1.25%,最高为2013年1.47%,新疆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较小,同时,2010至2013年间其有逐步提升的趋势,开始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次产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为经济进一步的集聚发展提供了可能,为集聚策略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经济与产业基础。
  1995~2013年间,新疆三次产业产值占新疆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疆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由图三可知,新疆第一产业比重是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的29.5%到2013年的17.6%,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新疆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呈现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5年──2008年,呈现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第二阶段为2009年──2013年,2009年新疆的第二产业比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虽后面几年皆高于2009年的比重,但其整体向下的趋势很明显。2009年除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外,与当年新疆地区动乱不安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从1995年──2002年间不断增加,2003年──2008年期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因为第二产业的大幅下降而比重明显高于2008、2010年,2010年──2013年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3年,新疆一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17.6%、45.2%、37.2%,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比例可知,新疆的产业结构不是很完善,随着其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贸易额的逐步提升,其经济体量逐步提升的同时,其第二产业的比重应该逐步重大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应该是在长期向上,在第二产业集聚发展成熟以后,比重逐步提升至50%以上。可见其第二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且随着其对外贸易的逐步提升,第三产业的产值提升,其比重还是不断下降的,现阶段应去积极提高其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完善其第三产业的链条,保证新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合图四的三次产业贡献率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为稳定,第二产业产业贡献率基本处于50%以上,对新疆的GDP的增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近几年贡献率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可知新疆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极强,其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新疆经济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其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的近几年有下降趋势,可见其第三产业总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新疆地区显著的经济增长,证明目前阶段第三产业并不是新疆地区的主要产业。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一个较好的向上的态势,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短期内经济还是会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这应该和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问题有较大的关系,如2009年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与出现了严重的民族问题有紧密关系,如“7.5”事件,由反动势力所煽动的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不仅影响社会问题,还会带来较严重的经济问题。同时,新疆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其第二产业的比重结构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可见其第二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不发达的阶段,这与新疆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地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提高其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提高其经济水平必由之路,通过第二产业的集聚发展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较好的经济基础,促进第三产业的丰富和完善,最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目标。
  (二)新疆人均经济指标分析
  一个地区的发展当然与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图六可知,第一,新疆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有扩大的趋势,这十分不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团结稳定。第二,新疆地区的城乡收入比从1995年至2009年都高于3,2010年至2013年才逐步下降,至2013年的2.7,可见新疆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这与国家有意识的去缩小民族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做法是分不开的,这有利于新疆地区的团结稳定。可见,在不断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来实现新疆地区有全国其他地区差距的同时,着力解决新疆地区内部的人民收入不平等现象,缓解民族之间的经济矛盾,对新疆地区的长远稳定发展意义深远。
  五、新疆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目前,对产业集聚的研究,通过定量的方式能更清晰的表明当前西部产业集聚的真实状况,因此,本文采用定量的方式对新疆地区工业产业集聚状况进行分析,并考察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
  (一)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关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主要用的方法有:地区产业平均集中率、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哈莱-克依指数、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等。本文采用地区产业平均集中率指数和区位熵指数来判断区域产业集聚状况。
  1、地区产业平均集中率
  2、区位熵
  区位熵 LQ(Location Quotient)用来判别产业集聚存在的可能性。区位熵又称地区专业化指数,它能够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与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二)新疆地区产业集聚实证结果
  1、新疆工业产业平均集中率结果
  本文选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来测算其产业平均集中率,更能反应其第二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算结果,本文对新疆第二产业平均集中率的测算数据选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2007年到2011年的我国工业统计数据,利用上述指标公式(1),本文对现有统计的新疆27个工业行业的增加值为样本数据,测算其工业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具体计算结果请见表二,图3为2007-2011年新疆工业平均集中率走势图。
  表二 新疆工业产业平均集中率
  year
  产业平均集中率
  2007
  0.011109
  2008
  0.010773
  2009
  0.010504
  2010
  0.010929
  2011
  0.01086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file:///C:Users/gjmwcj/AppData/Roaming/Yozo_Office/html/file0022.emz  图七 新疆工业产业平均集中度
  结合表二和图七,可以看出,2007-2011年期间,新疆地区的工业产业平均度很低,最高是仅为0.011109,而从2007年开始下降,2009年降到最低点后开始回升,且2011年相对2010年又有小幅小降。从其产业集中率的数值来看,新疆地区的产业平均集中率不高,首先表明新疆地区的工业平均集聚水平较低,而新疆的主导产业又是其第二产业,可见其整体的经济水平在全国还属于一个很落后的水平,并且未能成为一个具有地域性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基地。其次,新疆的工业多而不精,具有很多类型的工业企业,但都不是集聚能力很强的产业,或者是某个或某些产业还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聚链条,来推动整个地区产业的集聚优势发展。从其产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动趋势来看,其产业并没有向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产业进行集聚的趋势,表明其很多产业都处于一个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也并没有反应出对重点优势产业的打造和培养的趋势。
  2、新疆第三产业产业平均集中率结果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2004年到2013年的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的统计数据,利用上述指标公式(1),本文对新疆的第三产业的产业平均集中率进行测算,其中主要包含6个行业数据,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统计的其它体量较小的行业的总值)。具体计算结果请见表三,图八为2004-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产业平均集中率走势图。
  表三 新疆第三产业产业平均集中率
  year
  产业平均集中率(第三产业)
  2004
  0.012032
  2005
  0.011574
  2006
  0.011182
  2007
  0.010571
  2008
  0.01032
  2009
  0.010017
  2010
  0.009542
  2011
  0.010056
  2012
  0.011122
  2013
  0.011104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file:///C:Users/gjmwcj/AppData/Roaming/Yozo_Office/html/file0024.png  图八 新疆第三产业产业平均集中率
  结合表二和图八,可以看出,2004~2013年期间,新疆的第三产业平均集中率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最高值为2004年的0.012032,最低值为2010年的0.009542。又公式(1)可知,K值越大,涉及的产业越多,就会相应的拉低最后总体的产业平均集中率,相对于上文涉及27个行业的工业产业平均值而言,此处第三产业的K值仅为6,综合可见其集聚水平明显低于新疆工业产业平均集中率。从第三产业的变动趋势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2010年,新疆第三产业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倒退的趋势;第二阶段,2010~2012年,产业集中率出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产业的发展水平有一个转好的趋势,可能是行业的整合发展虽带来的变化;第三阶段,2012~2013年,处于一个基本持平的状态,略有下降,其第二阶段所体现出的产业的良性发展趋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总体来看,其产业的集聚水平还是处于一个很低的程度,在调整发展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得到很顺利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产业链的整合升级的需求。
  3、新疆工业产业的区位熵计算结果分析
  第二产业的工业产业的集聚发展是产业集聚效应最明显,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重点分析新疆现有的主要的27个工业产业区位熵,以便了解新疆地区主要工业产业的集聚现状。
  LQ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比较高,超过区域水平,也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相对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如果区位熵小于1,表明 j 地区 I 产业的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比较劣势;等于 1 则处于均势。根据上述公式(2),结合统计数据计算的结果请见下列各表。
  表四 新疆27个产业区位熵
  Year
  1
  2
  3
  4
  5
  6
  7
  8
  9
  2007
  16.62776
  2.114206
  2.369807
  1.103156
  4.988685
  0.851534
  0.858523
  0.839921
  0.724608
  2008
  15.08778
  2.271007
  1.609133
  1.120764
  4.741128
  1.068858
  1.078735
  0.960472
  0.758804
  2009
  15.59371
  1.981107
  1.455759
  1.345089
  5.482194
  2.506095
  1.224981
  1.15767
  1.113824
  2010
  15.0885
  1.913026
  1.583664
  1.27116
  5.568841
  2.513358
  1.395593
  1.091946
  0.889966
  2011
  15.03016
  1.662359
  1.530483
  1.033163
  5.35316
  2.021228
  1.367408
  1.217497
  0.762799
  Year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07
  0.531002
  0.881547
  0.720659
  0.458596
  0.881784
  0.01795
  0.299425
  0.622956
  0.134076
  2008
  0.404862
  0.799181
  0.70359
  0.452456
  0.480234
  0.021248
  0.208374
  0.721411
  0.101235
  2009
  0.381532
  0.866071
  0.88263
  0.580995
  0.462697
  0.019025
  0.23961
  0.904583
  0.14091
  2010
  0.606206
  0.887998
  0.926027
  0.529369
  0.552637
  0.014847
  0.244529
  0.864151
  0.126306
  2011
  0.604319
  0.762864
  0.799474
  0.558724
  0.472578
  0.023754
  0.181469
  0.972653
  0.112319
  Year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007
  0.672222
  0.293297
  0.242549
  0.060467
  0.086564
  0.043327
  0.371908
  0.038542
  0.031383
  2008
  0.658157
  0.255064
  0.293712
  0.049736
  0.106287
  0.041244
  0.455528
  0.032615
  0.024991
  2009
  0.847371
  0.224343
  0.410532
  0.051738
  0.127859
  0.022725
  0.77
  0.03924
  0.03235
  2010
  0.837019
  0.322997
  0.318063
  0.047646
  0.12658
  0.022381
  0.785902
  0.037303
  0.023093
  2011
  0.850754
  0.439234
  0.313903
  0.036773
  0.136336
  0.015114
  0.520955
  0.037767
  0.016951
  附注: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2-黑色金属矿采选 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4-食品制造业 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 6-化学纤维制造业 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9-西部煤炭采选业 10-非金属矿采选业 11-农副食品加工 12-饮料制造业 13-烟草制品业 14-纺织业 15-纺织服装业 16-造纸及纸制品 17-化学原料制造 18-医药制造业 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1-金属制品业 22-通用设备制造业 23-专用设备制造业 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5-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6-通信设备制造业 27-西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file:///C:Users/gjmwcj/AppData/Roaming/Yozo_Office/html/file0025.png  从实证结果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九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较高,而剩下的十八个行业基本上都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下。而且可以看出其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黑色金属矿采选在全国范围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其余集聚水平较高的产业,除食品制造业外,基本上属于石油和矿产资源产业链条上的行业。
  结合图九和表四,即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图和产业平均集中度趋势图,可以知道,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一直比较固定,其石油及矿产采选业属于其主导产业,且集聚水平在全国也属于领先水平,但由新疆地区的产业集中率可知,其资源优势并没有真正的转化为地方的经济优势,其优势产业的集聚还处于低层次的水平,其技术实力和配套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以至于优势资源产业无法实现高水平的集聚,进而不能带动整个地区产业链的发展,相反,资源利用的低效和粗放,会带来严重的浪费和环境问题,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六、新疆产业集聚与民族团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测评统计近年来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的发展情况
  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理论和相关人士的打分,计算出民族团结指标的权重。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专业人士对每个指标的发展程度的打分。最后,根据业打分结果和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的评分,来判断新疆地区近年来整体的民族团结发展情况。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也称为两两比较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tty在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决策分析技术[1]。它是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照不同层次组合,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个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度,并对各组成因素的重要度做出评定,刚得出一个两两判断矩阵。然后通过矩阵运算,计算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度。
  七、新疆民族团结建设的战略性机遇及发展路径
  (一)战略机遇
  新疆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从最早的新疆兵团助力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到201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再到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进而到2012年12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新疆一直都是我国发展政策的重要战略地,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也需要其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些战略性机遇来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建设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现阶段,可用于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建设的战略性机遇主要有两个:一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而新疆与8个国家为邻,即东北部与蒙古毗邻,北部同俄罗斯联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其欧亚经济大通道的支点和枢纽地位凸显无疑,这将有利于推动新疆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刺激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新疆边境贸易发展以及有利于引发西域文化旅游热潮,而经济的更深层次的交流能提高新疆地区的开放程度,能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建设。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统计,2013年新疆地区在1688平台上销售2.14亿元,同比增长1883.41%,销售主要商品为干果等农产品。2013年新疆在淘宝平台(含天猫)上销售19.26亿,消费152.41亿。2014年上半年,销售13.08亿,同比增长68.70%;消费92.26亿,同比增长55.39%;和田玉、红枣、核桃为淘宝上最热销的新疆产品。同时,新疆在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加快了新疆信息化的进度,这为新疆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很好的契机,新疆应该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潮,通过大企业的农产品深加工和新疆本地居民的电子商务创业,来共同推动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切实提高新疆人民的收入水平,来缓解各个民族之间由经济问题产生的矛盾。
  在新的发展阶段,利用好全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新疆的优势,提高新疆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以经济活动来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实现新疆民族团结进步。
  (二)发展路径
  实现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现有产业分布和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应以更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以农业的集聚发展带动和改善最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工业的集聚发展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大力发展旅游业相关的第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来提高民族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性,进而实现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一体融合,达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本文的相关建议如下:
  第一,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率,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农业的集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人口的团结互助。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它在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其棉花,大枣等农作物的优质也是远近闻名。首先,可以依托这些特有的资源优势,以新型瓜果,棉花以及大枣等优质农产品为重点,可以借鉴“褚橙”、“柳桃”、“潘苹果”等高质量农产品品牌销售策略,以优质的产品打造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其相关的优质产业链。其次,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产品的销售效率,如新疆的和田大枣就利用淘宝这种新型的已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次,可以利用新疆已有的食品加工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弥补新鲜蔬果不能长时间储存的缺点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产品更大规模的种植,实现规模效应。通过上述的方式,逐步实现新疆第一产业的完善的产业链条建设,实现优势农业的集聚发展,切实保障和促进农民的增收,通过经济上的合作互助来实现农村地区的民族融合发展。
  第二,整合具有优势的工业产业的集聚发展,提高新疆工业经济的开放度,为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经济保障。从前文对产业集聚度分析可知,新疆现阶段,在石油和天然气、矿产资源采选业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这也是新疆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但其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制约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其的合理和可持续性。首先,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园区,在现有园区定位基础上,实现园区之间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其次,对现有的产业进行整合,重点扶持,不贪多,优先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矿产采选业等优势产业,通过核心技术的引进或创作,发展这类资源产业的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园区现已形成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以满足整个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周期更替所带来的影响,当资源产业发展到衰退阶段时,保证有新的核心产业能够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利用好自身地理区位优势,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将新疆打造成我国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同时利用这些优势,围绕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矿产采选业集聚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发展之势,打造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以工业企业的集聚发展,来扩大新疆工业合作的范围,将新疆打造为我国面向中亚和欧洲的重要内陆港口,提高新疆地区经济的开放程度,以更开发的发展来促进新疆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带动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集聚发展,倡导新疆地区的文化开放。新疆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首先,“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结构下,拥有诸多号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地理事物、现象和景观。其次,古丝绸之路横贯新疆,这一文化属性可以作为文化景点的开发主线,且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然能给丝绸之路带来新的活力。第三,民族性强,文化特色鲜明。新疆是民族活动和交融的大舞台,目前新疆居住着47个民族,13个主体民族,各民族创造了丰富( 异域情调)的多元文化,且多民族的聚居带来了宗教文化的多样化。但是,新疆地域广袤,其景点过于分散,且交通的不便利型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因而在现阶段应该结合新疆所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
  新疆地区现有的较为粗犷的民族旅游资源,与现在流行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沙漠旅游等旅游需求具有很高高的切合度,且这些资源具有唯一性,在现阶段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应该集中力量,利用好“丝绸之路”的发展契机,结合新疆特有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开发几款龙头型的旅游产品,以点带面,以这些龙头产品为增长极,发挥其“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带动新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推进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也的发展中,可以不断扩展本地居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水平,同时文化上的交流也必然带来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更具开放和包容,有利于地方和民族的团结稳定。
  第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满足集聚发展需求,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从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城镇化的过程,当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的时候,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对消费市场的需求也都是城镇化建设中的推动力。而且,不断城镇化的过程,促进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民族分布格局进一步分散化,弱化原有的狭隘的民族思想,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实现整个新疆地区的民族的经济与生活一体化,保障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张利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四川首个劝返红通令外逃人员:最好还是投案自首 男子20秒劫走1公斤黄金 获刑14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0 18:58, Processed in 0.5148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