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5573|回复: 47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0-2 15:08: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科学家] 探访屠呦呦工作室: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为何她仍牵挂?

 [复制链接]
  屠呦呦(1930.12.30~),女,药学家。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远方的雁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远方的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远方的雁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雅拉雪山 发表于: 2022-4-25 14:45:5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探访屠呦呦工作室: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为何她仍牵挂?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消息,题:探访屠呦呦工作室: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为何她仍牵挂?
⊙记者:邢翀

  四月的北京万木青翠,位于东直门地区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掩映在一片葱郁之中。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在院区中药研究所九层,根据她原来的办公地址设计改造而成。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这则名句已成为大众心中关于屠呦呦与青蒿情缘的象征,工作室展览区域正是从“呦呦初鸣”开始,记录她一生与小草青蒿的不解之缘。
  在这份漫漫情缘之中,1972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当年屠呦呦课题组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
  今年正是青蒿素问世的第50个年头。半世纪经过,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凭借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或许超出外界想象的是,已获得无数荣誉、现年92岁高龄的屠呦呦目前仍是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主任。
  “屠老师一直是中心主任,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20世纪90年代加入屠呦呦研究团队,他说近年来屠老师随着年纪增大,不能亲临现场工作,但每月都会看中心的书面汇报,遇到重大科研方向性问题还会去她家中面对面沟通。“现在和她聊天,她最感兴趣的还是青蒿素研究。”
  屠呦呦的这份牵挂,她的学术秘书袁亚男有着更深的感受。袁亚男向记者讲述了两个故事。去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得知这一消息后屠呦呦先是特别高兴,紧接着就问,还有哪些国家没有消除疟疾?面对这些国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屠呦呦主动向中药研究所打来电话,询问青蒿素、中医药在抗击疫情方面有没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让大家主动思考研究。
  袁亚男还向记者讲道,去瑞典领取诺贝尔奖时,屠呦呦说这是代表国家去领奖,着装等各方面的准备都很重要;在人民大会堂领取共和国勋章时,她不想坐轮椅给大家添麻烦,而是要“漂漂亮亮地完成国家任务”。“无论当年以身试药还是这些年来很多细节,‘我将无我’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屠老师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室展区,几乎每名参观者都会在这样一块展板前久久驻足,展板上写着: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这32个字,或许正是屠呦呦始终牵挂这份事业的原因所在。
  屠呦呦总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在青蒿素抗疟机制、抗药性问题和扩大青蒿素适应症方面还要进行深度研究与发掘。近年来,屠呦呦团队不断突破,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让屠呦呦牵挂的,还有中医药事业的后来人。工作室讲解员隋博元是个年轻小伙子,他对记者说,屠老师经常会问,所里又来了哪些年轻人,都是哪里毕业的。“有时候还会主动要人家电话号码呢!”隋博元笑着说,屠老师常说传统中医药是个宝库,一定要继承发扬,年轻人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更好地造福人类。
  “学问是无止境的。”展厅展出了哥哥屠恒学写给14岁“呦妹”的赠言,这成为屠呦呦一生的座右铭。她多次说到,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问世50周年,屠呦呦始终心系这处于闹市一隅的工作室。25日,在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发表视频致辞时,屠呦呦说,作为医药工作者,防控传染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农夫小山泉 发表于: 2021-2-4 09:23:00|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青蒿素──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5a78-kirmait7035071.jpg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留影。
08d9-kirmait7035067.jpg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左二)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做研究。
  资料照片

★ 人物介绍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12月30日,是屠呦呦90岁生日。她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揭牌。她毕生只致力于一件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如今依然潜心于此……
  “我学了医,不仅可以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注定她与青蒿一生结缘。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屠呦呦父亲从《诗经·小雅》中撷取“呦呦”二字。父亲又对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他未曾料到,这株“小草”,改变了她的命运。
  屠呦呦的求学之路曾被一次疾病中断。16岁时,她不幸染上肺结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才康复。这次经历,让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我学了医,不仅可以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从此,屠呦呦决定向医而行……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选择了冷门专业──生药学。多年以后,屠呦呦说,这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1955年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至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参加工作4年后,屠呦呦成为原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学员,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发现青蒿素的灵感也由此孕育。
  培训之余,她常到药材公司去,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药材真伪、质量鉴别、炮制方法等,她都认真学、跟着做。这些平日的积累,为她日后从事抗疟项目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研人员,要当“小白鼠”试药。屠呦呦毫不犹豫地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这段故事,还要从“523”项目说起。
  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与全国60家科研单位、500余名科研人员一起,研发抗疟新药。项目就以1967年5月23日开会日期命名,遂为“523”项目。
  最初阶段,研究院安排屠呦呦一个人工作。她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收集整理了2000多个方药,并以此为基础编撰了包含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经过两年时间,她的团队逐渐壮大,历经数百次失败,屠呦呦的目光锁定中药青蒿:她们发现青蒿对小鼠疟疾的抑制率曾达到68%,但效果不稳定……
  说起研究的艰辛,屠呦呦老伴李廷钊记忆犹新:为了寻找效果不稳定的原因,屠呦呦再次重温古代医书。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几句话引起她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其一是青蒿有品种问题。中药有很多品种,青蒿到底是蒿属中的哪一种?其二,青蒿的药用部分,《肘后备急方》提到的绞汁到底绞的是哪部分?其三,青蒿采收季节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屠呦呦说。
  屠呦呦反复考虑这些问题,最终选取了低沸点的乙醚提取。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编号191号的乙醚中性提取样品,对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都达到了100%。
  尽管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但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却发现疑似的副作用。只有确证安全后才能用于临床。疟疾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期,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也带动同事参与。
  “虽然发现青蒿素快半个世纪了,但其深层机制还需要继续研究”
  然而,青蒿素的首次临床观察出师不利。
  1973年9月,在海南的第一次青蒿素片剂临床观察中,首批实验的5例恶性疟疾只有1例有效,2例有一些效果,但是疟原虫并没有被完全杀灭,另2例无效。
  一连串疑问困扰着屠呦呦:不是青蒿素纯度的问题,也不是动物实验和数据的问题,难道是剂型?海南临床试验人员把片剂寄回北京,大家感觉片剂太硬,用乳钵都难以碾碎,显然崩解度问题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于是,屠呦呦决定将青蒿素药物单体原粉直接装入胶囊,再一次临床试验。这次,患者在用药后平均31个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表明青蒿素胶囊疗效与实验室疗效是一致的。
  从化学物质到药物的转变,青蒿素研究永无止境。1982年,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身份,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领取了发明证书及奖章。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为全世界饱受疟疾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每年有2亿多疟疾患者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疟疾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73.6万人稳步下降到2019年的40.9万人。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奖演讲台上,第一次响起清正柔婉的中国声音;屠呦呦的学术报告的标题是“青蒿素──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面对荣誉,屠呦呦一如既往地淡定。“共和国勋章”颁发人选公示前,评选组曾经联系过屠呦呦。当时,她一遍遍确认着一系列问题:这么重要的荣誉,我够格吗?组织上有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直到对方一再确认保证,她才同意接受。
  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栋普通居民楼里,屠呦呦依然没有习惯成为一位“明星”科学家,她的精力依然在科研。在屠呦呦的不断努力下,2019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大兴举行了青蒿素研究中心奠基仪式;愿景中的研究中心白色的主楼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青蒿。
  “虽然发现青蒿素快半个世纪了,但其深层机制还需要继续研究。”屠呦呦盼望后辈有所突破。
  2019年4月25日是第十二个世界疟疾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了“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应对方案。由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屠呦呦指导团队完成。未来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将是她和科研团队的攻关重点。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屠呦呦呼吁:全球科研和医务工作者,要以开放态度和合作精神,投入到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去……

▲ 记者手记
  源于内心平静的力量
  屠呦呦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为研究青蒿素做准备;一是研究青蒿素。分界点就在1969年1月她被任命为“523”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之后,她从未停步,直至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的“成功秘方”,源于科学大家的“品格配方”:内心平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追求真理的执着、孜孜不倦的坚持。
  耄耋之年,屠呦呦依然矢志研究青蒿素的深层机制。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方能历久弥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疫情防控的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从抗疟到抗疫,应对传染病,中医药彰显出独特优势。有识之士希望继屠呦呦之后,中医药人才能薪火相传,群峰竞起,发掘出更多的“青蒿素”,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巴石一 发表于: 2020-3-18 12:24:00|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柳叶刀发文:非洲需提前应对新冠,也不能放松疟疾防控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屠呦呦柳叶刀发文:非洲需提前应对新冠,也不能放松疟疾防控

  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趋势下,非洲地区也不能幸免。然而,卫生条件和医疗系统相对薄弱的非洲国家还需要同时面对更多困难,区域内高发的疟疾就是问题之一。

c74f-iqyrykv0031719.png
截屏图
  当地时间3月16日,来自中国、新加坡、德国、加蓬、塞内加尔、英国的14位科学家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评论文章“Preparedness is essential for malaria-endemic regio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他们提醒:考虑到这种疾病的传染性潜力及其破坏疟疾控制努力的能力,非洲需要准备好如何应对COVID-19。除了世界各国应共同保持警惕外,非洲还需要考虑其当地的疟疾流行情况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通讯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屠呦呦。2015年 10月 5日,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屠呦呦,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该奖项就是为表彰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在世界抗击疟疾斗争中做出的伟大贡献。
  疟疾则是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也俗称“打摆子”,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这种寄生虫在人体的肝脏中繁殖,然后感染破坏血红细胞,不断繁殖、破坏。在所有热带病中,受疟疾威胁的人数与发病数最多,居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研究的六大热带病的首位。迄今,受疟疾威胁人口达30余亿人,年发病人3亿~6亿人。
  此次新冠肺炎OVID-19最初在中国武汉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中国其他地区和国外。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截至3月12日,超过125000人被感染,全球死亡人数已经超过4600人。中国政府为控制疫情做出了空前努力,并投入了巨大的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3月12日,非洲疟疾流行地区也已报告了一些COVID-19病例,包括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屠呦呦等人认为,考虑到这种疾病的传染性潜力及其破坏疟疾控制努力的能力,非洲需要准备好如何应对COVID-19。除了世界各国应共同保持警惕外,非洲这些区域还需要考虑其当地的疟疾流行情况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文章指出,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这段时期,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在内的疟疾流行国家都出现了埃博拉病毒,并导致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疟疾控制工作造成了沉重打击。
  仅在几内亚,由于寻求适当医疗保健的疟疾患者数量减少,同时能够提供的疟疾治疗数量减少,与没有出现埃博拉疫情的年份相比,在卫生机构中发现的疟疾病例估计比预期少7.4万例。论文中还提到,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埃博拉早期症状与疟疾极为相似,导致早期诊断困难,社区成员也害怕在卫生机构中感染埃博拉。
  也正是由于埃博拉病毒使卫生保健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这些地区用于控制疟疾的资源不足导致死亡率和发病率上升。在几内亚,2014年官方报告的疟疾死亡人数为1067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为9428人),而2013年报告的死亡人数为108人。相比之下,2014年死于埃博拉病毒疾病的人数为2446人。更令人担忧的是,据估计,由于埃博拉病毒的暴发,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约有7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与疟疾相关的疾病。
  因此,屠呦呦等人认为,当面临新发传染病暴发的威胁时,疟疾流行地区面临着切实和紧迫的危险。
  就传播趋势来看,除了中国,意大利、伊朗和韩国等国家也出现了局部暴发,这些暴发可能导致疾病输出,并增加暴露风险。而随着非洲全球连通性的日益增强。文章提到:不能排除在非洲大陆暴发疫情的可能性。
  与埃博拉病毒非常相似,COVID-19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烧、肌痛和疲劳,可能与疟疾混淆,导致早期临床诊断面临挑战。屠呦呦等人表示:COVID-19的这些特点以及以往埃博拉疫情暴发的经验表明,疟疾流行国家不仅需要考虑针对COVID-19的威胁采取预防措施,而且还需要考虑它对现有疟疾控制努力可能产生的影响。
  他们指出,中国和其他受影响国家采取的遏制措施和研究动力为世界其他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疫情防控脆弱地区应有效利用这一时间窗口。
  世卫卫生组织正在监测COVID-19疫情的快速发展情况,并需要就如何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卫生政策向疟疾流行地区的国家提供建议。应采取针对COVID-19的预防措施,包括病例和接触者追踪、隔离和筛查,以及旨在鼓励良好手部卫生习惯的教育等。
  屠呦呦等人提出,非洲这些国家必须采取额外和先发的措施来控制疟疾,预见在COVID-19暴发期间公共卫生系统将面临的潜在挑战。以埃博拉病毒为例,据估计,由于停止分发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疟疾病例可能在2014年增加到多达100万。
  文章提到,疟疾流行地区的政府和卫生领导人必须确保,在发生COVID-19疫情时将这种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压力降至最低。应尽可能优化资源分配,以确保在有必要进行COVID-19防控时对疟疾控制的干扰最小化。医疗用品的管理和外科口罩及其他防护设备的储存应提前进行,并应对医务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在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在高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药物管理和分发蚊帐,以短期救济疟疾。这些措施还将通过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压力和尽量减少诊断中的混杂因素来协助COVID-19管理工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方针,在2014-2015年塞拉利昂和2018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埃博拉疫情期间曾成功实施了这类措施。
  屠呦呦等人最后总结,在疟疾流行地区,应在发热管理中系统地增加疟疾诊断,包括对疑似COVID-19病例的管理,卫生机构应储备充足的青蒿素联合治疗药物。另外,增加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及时寻求诊断检测和必要的治疗,这些防止感染的措施也应提前进行沟通。
  重要的是,这些措施将需要非洲国家协调一致的努力,需要表现出集体政治意愿和团结。
  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561-4/fulltext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伪装妖孽 发表于: 2020-3-10 12:45:51|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盖茨基金会 官方微博在今年3月8日妇女节发布消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近日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消息透露,(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梅琳达·盖茨为屠呦呦撰写评价:屠呦呦年少时曾罹患结核,从重病康复的经历激励她走上医学道路。历史将会铭记她发现青蒿素的功绩,这一发现,成功攻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致命的疾病疟疾,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奖。青蒿素提取自黄花蒿,在1979年的一篇论文中,屠呦呦将这一发现称之为“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3月10日上午,“中国妇联新闻”微信公众号以《致敬!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为题转发了上述盖茨基金会官方微博的消息。
  “中国妇联新闻”介绍:青蒿素提取自黄花蒿,在1979年的一篇论文中,屠呦呦将这一发现称之为“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2015年,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因此成为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著名科学家的屠呦呦已不是第一次引起《时代周刊》关注,2016年她就曾入选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阿宝 发表于: 2020-2-29 18:46:00|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再次落选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消息不实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屠呦呦再次落选两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消息不实
⊙记者:牛其昌

  近两天“屠呦呦落选院士”突然上了热词榜。界面新闻查询发现,按照规定,2020年并非增选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国工程院相关工作人员也向界面新闻表示,上述消息不实,两院院士去年刚刚增选过一轮,且屠呦呦并没有参选。
  网络传闻近日称,“2020年两院院士评选,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选”,原因是“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足够的论文”。

网上传闻网上传闻

  界面新闻注意到,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章程》,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每次的增选院士名额,由主席团讨论决定;《中国科学院章程》明确,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有效候选人由学部主席团审定,新当选院士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
  若按照“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的规定,下一次增选时间应为2021年,而并非2020年。
  中国两院最近一次增选院士是在2019年。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7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不超过80名。11月22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共有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
  上述中国工程院相关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屠呦呦已经超过80岁了,在2019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屠呦呦并没有参选。
  从网文所说“落选原因”来看,两院章程中也并未对院士的“留洋背景、博士学位、足够论文”进行明确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另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公开资料显示,屠呦呦生于1930年,如今接近90岁高龄,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015年,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抗疟功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由于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被推荐人年龄(按增选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一般不超过65岁。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此外,归口初选部门报送的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
  同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也明确,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4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嗨盗王子 发表于: 2020-2-11 00:20:04|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授奖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屠呦呦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2月10日电(记者:王守宝 周宁 王君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10月22日公布了2019年度这一奖项的获奖名单。该奖旨在奖励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杰出生命科学研究,研究主体可以是个人或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虫疾病方面的研究获得这一奖项。
  由于身体原因,屠呦呦无法亲自到场领奖,由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刘豫锡大使代为领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播放了屠呦呦团队发送的视频致辞。
  屠呦呦在视频中表示,非常荣幸获得这一奖项,同时也深感这是一份责任。从中医药发现青蒿素,吹响了抗疟战斗的号角。我们需要继续奋斗,早日实现一个没有疟疾的世界。
  刘豫锡代屠呦呦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手中领取获奖证书。刘豫锡表示,中国始终致力于为非洲公共卫生事业作贡献。中方将为非盟援建非洲疾控中心,加强非洲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助力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盟2063年议程》发展愿景,加速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健康、强大和繁荣的非洲。
  阿祖莱表示,屠呦呦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工作具有革命性,她在上世纪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治疗疟疾开辟了新的道路。屠呦呦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感到非常自豪,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提高女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除屠呦呦教授外,来自美国的凯托·洛朗森教授由于在生物材料再生工程临床应用、干细胞科学等方面的创新工作获奖。另一名获奖者是来自爱尔兰的凯文·麦圭根教授,他研发的太阳能消毒技术帮助非洲和亚洲等地的人们获得了干净饮用水。
 川兔子 发表于: 2019-10-6 22:20:52|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为了可爱的中国 | 这是一段屠呦呦专门发来的录音(独家)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0多年她始终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难题。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的第七集《我和我的祖国》在筹备期间曾计划采访屠呦呦女士,因其身体抱恙最终未能出镜。她录下了自己对祖国的祝福,与我们分享她与祖国息息相关的时刻……
  以下文字来自屠呦呦女士:
  我们这一代人是共和国培育出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在共和国抚育下健康成长并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1951年,我考入北京大学药学系(后更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几年的现代医药学习使我受益终生。1959年,研究院为我提供了两年半脱产学习中医药的机会,使我掌握了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为后来发掘中医药宝库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从内心感恩培育我的祖国,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523任务给了我报效祖国的机遇。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祖国需要我的时刻到了。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作为中国人,最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在过去的近20年来,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疟疾是全球头号虫媒传染病,全球40%以上的人可能感染上疟疾,其中恶性疟的死亡率极高,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年因疟疾死亡83.9万人,其中72.3万是5岁以下的儿童。2004年WHO推荐青蒿素联合疗法(ACTs)为一线抗疟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可能患疟疾的人群中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全球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这一成绩归功于疟疾防治的综合措施,包括ACTs在内。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医药的青蒿素影响了世界,体现出中医药宝库是世界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15年12月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厅里,当我报告“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时候,我深感自己和祖国息息相关,深感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我回顾了523的团队精神和无私合作,正是这种精神和合作加速了青蒿素为世界人民造福的进程。
  人们常说,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全国523团队的研发工作显示了另一种驱动力,那就是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在爱国精神驱动下,就有了奋斗与奉献,就有了团结与协作,就有了创新与发展,才使得青蒿素联合疗法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当前,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愿以此和各位同行们共勉。
5b58-ifrwayw0259680.jpg

  本故事取自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七集《我和我的祖国》。
  每个人,总有那么一刻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四十三张平凡的面孔,四十三次深情的表达,一个个动人的瞬间,一个个微小的梦想,汇成一曲嘹亮的赞歌,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本集试图以这些朴素却又直抵人心的话语,呈现国人真挚的爱国情感,让观众看到不同面孔背后,相同的赤子梦、相同的中国心。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倾情打造的一部壮丽史诗。全系列共七集,分别为《黎明之前》、《归国》、《军垦战歌》、《西迁》、《远离祖国的地方》、《决胜贫困》、《我和我的祖国》。节目聚焦众多凝聚国人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充满真实情感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呈现几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与家国情怀。
ae3f-ifmectm8265235.png

  这些历史或许耳熟能详,但这里为你带来的,将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场场极度震撼的精神洗礼。
  美好生活70年巨变-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浪新闻特别报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帮5买 发表于: 2019-9-11 09:38:07|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科学家的“不科学”事儿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aa10-iekuaqt6829024.jpg
源自:科技日报

  1972年7月,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其中就有“523”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屠呦呦──这批科研人员,是去当“小白鼠”试药的。
  抗疟药的研究,是在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此前,屠呦呦带领的课题组已经筛选出了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它被称作第191号样品──此前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药厂也都停了,根本没有谁能配合你的工作。所以我们当时只能(用)土法。”屠呦呦说。
  所谓土法,就是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
  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害,当时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了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症状,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她的老伴李廷钊记得,那段时间妻子整天泡在实验室,回家后满身都是酒精味。“现在往回看,确实太不科学了。但当时就是这样。即使知道有牺牲有伤害,也要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张伯礼说。
  尽管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但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认为,只有确证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
  屠呦呦很着急。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她干脆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在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当年8月~10月,屠呦呦亲自携药,去往海南昌江虐区救人。
  人物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2017年1月,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带领课题组发现了青蒿素,极大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目前,屠呦呦团队仍在青蒿素抗疟机制等方面继续研究并已取得进展。
  2019年8月,屠呦呦进入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图片由实习生陆越绘制)
f227-hxyuaph8301885.png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2-9 22:23:00|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BBC这样讲述她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BBC短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屠呦呦!

  [BBC短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屠呦呦!]屠呦呦、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图灵,入围BBC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BBC短片讲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传奇故事,主持人表示:“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1-25 20:38:00|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与居里夫人并列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并列

  [环球网综合报道]本月初,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
  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打败”了斯蒂芬·霍金、马克斯·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等人,与发现了镭和钋的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帮助人类理解宇宙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这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一道,成为科学领域的候选人。
9eTS-hsccyrs7489239.jpg
  BBC“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评选分为包括科学家在内的7个版块,总计入围28位候选人。值得骄傲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该活动为每一位候选人开辟了专门的介绍页面,在屠呦呦的页面上,BBC列出了她入选的三大理由: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5:31,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