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5616|回复: 8
 王德奎 发表于: 2011-10-4 10:52:32|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中医]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专家提出合理方案

 [复制链接]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纵棱线。叶子互生,茎中部的叶子二回羽状分裂,线形小裂片。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成圆锥状,花管状,外面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
  Artemisia carvifolia 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 ( abrotanine, C21H22N2O)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
  中药“青蒿”之正品,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古名“菣”(qìn)。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重庆酉阳享有“世界青蒿之乡”的美誉,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也是全球青蒿素高含量的富集区,平均青蒿素含量高达8‰,全球八成的原料青蒿产于重庆酉阳,其青蒿生产种植技术已通过国家GAP认证,酉阳青蒿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青蒿.jpg

应给青蒿素研究成就者更多利益
⊙作者:王鸿飞

  青蒿素的发现以及最后成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是一件重要的成就。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面,论功行赏,这一成就是应该给不少参与者带来更多的荣誉和实际利益。事实上,过去三十年里面,国家对这一成就并不是没有给予奖励和荣誉,这些荣誉事实上也给参与研究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利益和发展的机会。那么,关于青蒿素的那些荣誉纷争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简要地说:近几十年中国学术界这个不大的池塘,按照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的办法,水没放多少,鱼倒是放得很多。能够做到所谓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最多是表面上看起来像,下面还不知道怎么咬来咬去,鱼吃鱼呢。这才是所谓劣根性的根源。
  记得十几年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时候,参加过大楼的落成仪式。这栋楼的一部分主要资金是Vagelos夫妇捐赠的,因此以他们夫妇的名字命名。他们这笔捐赠的数目1500万美元,相当于五十个腊斯克奖,或者十五个独得的诺贝尔奖奖金的数目。2010年,他们夫妇还给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捐赠了5000万美元。记得2008年在北京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友聚会上,碰到校友胡应洲医生。他跟Vagelos先生应该也很熟,因为他们都是哥大医学院的校友,一个是哥大的校董,一个是校长特别顾问。另外,胡先生也曾经给哥大医学院捐款1000万美元。
  对比之下,屠呦呦以及其他研究青蒿素的科技战士们,如果是在美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话,恐怕也得有那么几个是跟Vagelos或者胡应洲先生一样应该是给大学或者慈善机构捐款千万的人士了。结果现在却还会因为他们有没有得奖,或者当没当院士之类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得个不亦乐乎,想来才是真正的悲哀。中国这个地方,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即使得到了荣誉和奖励,也值不了些什么实在的东西;而为了得到那一点点荣誉和奖励,还有不少人要去虚报、造假,蝇营狗苟。科学家和教授,本来是值得年轻人追求的职业和效仿的榜样,而现实中他们的生活和遭遇却是那样地狼狈不堪。没有多少利益,却只有一堆虚名,大概也是不少老科学家非要老骥伏枥,不给更有潜力的年轻人让路的原因。做出了成就,也不能给相关的研究者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应该说这绝不仅仅是什么科研评价体制的问题,而是科学研究和科学界在社会里面根本就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结果。任何一项为人类有贡献的事业,如果不能为从事这些事业的人带来实际的好处,所处的江湖一定会越来越小,从而对这样的事业长期有害。(2011.10.03,摘自《科学网》)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卡罗门 发表于: 2019-4-29 09:52:3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专家提出合理方案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中国专家提出合理方案

-XVB-hwfpcxm8528336.jpg
屠呦呦研究员(左)与王继刚研究员进行交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供图
  光明日报北京4月28日消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疟疾,目前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2019年4月25日是第12个世界疟疾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了“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应对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作为主笔,同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等五位专家携手,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
  青蒿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肘后备急方》中明确了对疟疾的治疗作用,自古以来便被我国先民应用于疟疾治疗。20世纪7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从古籍所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启发,成功发现青蒿素。自此,青蒿素作为一线的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的疟疾患者。这是我国传统中药和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对全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耐药迹象。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及非洲部分地区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难题,屠呦呦研究员对此特别关心,曾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强调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需要强调的是,要正确认识“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就必须先了解青蒿素的作用机理。与一般药物不同,青蒿素需要被激活才能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红细胞中的血红素是青蒿素高效且特异的激活剂。当疟原虫在人体内大量破坏红细胞时,会释放出极高浓度的血红素,这样在疟原虫代谢旺盛的地点青蒿素就会被激活,并与疟原虫体内数以百计的蛋白结合,致使其失去活性,进而杀死疟原虫。与此相对应的是,正常红细胞中的血红素由于被牢牢地结合在血红蛋白中而无法激活青蒿素。因此,青蒿素对于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非常小。也就是说,疟原虫噬血的本性,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青蒿素攻击的目标。这样的模式,使疟原虫通过突变个别靶蛋白产生抗药性变得非常困难,这也是青蒿素在广泛使用多年后并未出现完全抗药性的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短,仅为1~2小时,而临床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用疗法疗程只有3天,因此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8小时。现有的耐药虫株则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可能通过降低青蒿素激活程度来减轻药物压力,一是改变生活周期,进一步缩短敏感杀虫期(滋养体时期);二是暂时进入类休眠状态,减缓代谢速率、血红蛋白降解速度及血红素的释放。一旦耐药虫株进入滋养体时期,就能够被青蒿素快速高效地杀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3天的青蒿素联用疗法对耐药虫株疗效不佳,一旦延长用药时间,疟疾患者还是能够被治愈的。除此之外,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青蒿素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发生了抗药性。针对这种情况,更换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屠呦呦团队认为通过简单的调整现有治疗方案,比如特异性地替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或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就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
  文章还讨论了一个常常被研究人员忽略的问题,即抗疟药物的价格。任何好的药物,如果不能被所需要的人服用,就失去了药物本身的价值。青蒿素成本低廉,一个疗程仅需几美元。而疟疾疫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及非洲地区,因而,开发高效廉价药物,是有效遏制疟疾扩散和根除疟疾的关键。纵观现有的全新抗疟药物研发,还未有任何潜在的药物能够像青蒿素那样高效和安全。即使有新药开发成功,药物开发成本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药价上,这些药物是否能真正服务到需要它们的人群,也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可见,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需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
源自:光明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9-6 04:28:07|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团队:青蒿中除青蒿素之外存其他抗疟成分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9月5日电(记者:王攀、陈宇轩)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5日透露,近期针对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发现,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疟成分。
  在当天于广东省惠州市罗浮山举行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廖福龙介绍说,屠呦呦及其团队仍在进行青蒿素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近期成果显示,青蒿中还存在着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疟成分,有可能为疟疾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同时,屠呦呦团队加强了对青蒿素药效的研究,发现青蒿素中无抗疟活性的天然组分能够增强青蒿素的实验抗疟药效。青蒿内源多组分可以改变青蒿素的体内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
  同时,青蒿素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在抗疟之外,屠呦呦团队正在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今年,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研发已经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将为红斑狼疮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廖福龙表示,青蒿素的功效不仅仅是治疗疟疾,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肿瘤、抗霉菌作用等。 ●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2-2 16:08:00|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新进展用于红斑狼疮

源自:现代快报
原文标题:屠呦呦青蒿素新进展用于红斑狼疮临床

  据国家卫计委网站2月1日消息,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屠呦呦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心中惦念十多年的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因为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的物质,下一步还应该彻底弄清它的机制,全面挖掘它的潜力。”屠呦呦在卫计委领导近日探望她时表示。为此,她和她的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感谢并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持续的支持。
  其次,屠呦呦还多次提到,要未雨绸缪,解决青蒿素耐药性问题要提上日程等,上述难题都需要有更多团队、更好的研究条件做深入攻关。
  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介绍,“1月11日,中医科学院院务会专题讨论了屠呦呦研究员及其团队提出的这些建议,已经具体部署落实。”一方面,该院已经将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中药所发展的重点任务,将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该所“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并推荐申报国家有关创新项目。另一方面,已联合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报送了青蒿素的深化研究重大研究立项建议书,争取获得国家更大支持。
  为了上述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布局在该院青蒿与青蒿素研究中心的用房、设备、人员编制、经费筹措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屠呦呦连连表示只想为祖国科研做更多贡献。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还带来了给屠呦呦的节日“礼物”:一张小行星命名证书,“以您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那天您没能去,把证书给您带来了。”那颗小行星号为51230,后四位正好是屠呦呦的生日。据卫计委网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九爷 发表于: 2016-2-2 08:56:00|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青蒿素新研究取得进展

源自:综合
3Zm2-fxnzanh0523762.jpg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左一)。(图片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单娟)
  屠呦呦青蒿素新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日报北京2月1日电(记者:单娟)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我现在就是想说这个,因为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的物质,下一步还应该彻底弄清它的机制,全面挖掘它的潜力。”屠呦呦在卫计委领导近日探望她时表示。为此,她和她的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感谢并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持续的支持。
  其次,屠呦呦还多次提到,要未雨绸缪,解决青蒿素耐药性问题要提上日程等,上述难题都需要有更多团队、更好的研究条件做深入攻关。
  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介绍,“1月11日,中医科学院院务会专题讨论了屠呦呦研究员及其团队提出的这些建议,已经具体部署落实。”一方面,该院已经将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中药所发展的重点任务,将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该所“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并推荐申报国家有关创新项目。另一方面,已联合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报送了青蒿素的深化研究重大研究立项建议书,争取获得国家更大支持。为了上述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布局在该院青蒿与青蒿素研究中心的用房、设备、人员编制、经费筹措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屠呦呦连连表示只想为祖国科研做更多贡献。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还带来了给屠呦呦节日“礼物”:一张小行星命名证书,“以您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那天您没能去,把证书给您带来了。”那颗小行星号为51230,后四位正好是屠呦呦的生日。然后拿出一封信,“刘延东副总理让我给您捎几句话。一个是前些日子您过生日时,她专门给您写了贺信,再次向您表示祝贺。她一再嘱咐说,您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您为国家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医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请您一定要把身体养好,祝福您新年快乐、健康长寿!”来源:中国日报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0-24 02:58:02|显示全部楼层

青蒿素产品专利被外国抢注 发明权争夺数十年

源自: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天津10月5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国 通讯员:刘晓艳)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今天因青蒿素的研究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鲜为人知的是,两个月前离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曾为了保护中国在青蒿素这一抗疟新药的发明权归属,领导过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沈家祥院士的学生、天津大学青年教师郭翔海依然记得,2004年初,泰国以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名义,为研制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中国医药科技 工作者颁发了泰国最高医学奖──玛希顿亲王奖。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奖项原本的获奖人是沈家祥。是在沈先生的婉拒和执意推荐下,该奖项最后授予了“中国青蒿 素团体”。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苏州吉玛基因药物科技公司董事长张佩琢是沈家祥的学生。他透露,沈家祥曾任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其职责之 一是负责与世界卫生组织对接。青蒿素向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广工作,就是在其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当时我国新药研究工作与国外体系不完全接轨,这项工作等于是向 国外完成一整套的新药报批手续。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从不向外界提起此事。
  郭翔海对记者说,沈先生生前聊到青蒿素时一再表示,他在青蒿素的研发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他强调“科研大协作”的力量。聊起那段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同行据理力争、保护中国在青蒿素这一抗疟新药的发明权归属的经历,沈家祥回忆过许多细节。
  据原全国“523”办公室《五二三与青蒿素资料汇集》、《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于青蒿素研发纪实》等披露,我国科学家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60年代中期。当时,为了援外、战备紧急任务的需要,开始了抗疟新药研究并代号为“523”。在197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过“523”大会战,青蒿素的 抗疟功效及化学本质都已基本研究清楚。
  1976年,项目组得到某国科学家正在分离蒿属植物类似物质的信息,以为与我国正在研究的青蒿素相同。在我国当年没有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法 规的情况下,为了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明,1977年《科学通报》第22卷第3期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首次发表 了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将青蒿素的结构完全公诸于众。随后,一篇篇由我国科技工作者个人署名的青蒿素论文陆续发表,将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向全世 界展露无遗,使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有机地串联起来。1979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更是公开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全部 数据。而这也让青蒿素在此后的十年里,面临着不断被窃取的险境。
  上世纪80年代,沈家祥出任我国驻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这位药学家觉察到,作为治疗疟疾的最新特效药,青蒿素的问世将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他多次去到相关研究所了解青蒿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思考着如何将其推出国门。
  34年前,1981年10月6日至11日,在沈家祥的推荐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 工作组第一次在日内瓦总部以外召开的会议,是专为我国发明的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进行全面评价和制定发展规划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学术会议报告了7篇 论文,均由中方代表宣读。其中,屠呦呦代表中国研究人员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
  自此,在沈家祥等人的穿针引线下,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就青蒿素的开发生产展开了长达6年的合作。
  按照国际惯例,新药在国外注册前必须要有一个公认的法定机构派员对生产厂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管理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评语,即GMP检查。但结 果却是我国的两个生产车间均不符合GMP要求,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亮了“红灯”。但就在这一期间,国外研究青蒿素的研究进展很快。
  尽快实现青蒿素在世界范围的临床试验,保住青蒿素的发明权,成为沈家祥院士等老科学家的迫切愿望。从1986年起,每次赴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小组会议时,沈家祥总是不遗余力地和国际同仁据理力争。
  为进一步掌握国际药物注册对申报文件资料的要求,在沈家祥的指导下,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按照国际药物注册规格与要求,对青蒿琥酯、蒿甲醚的申报注册材料进行了全面修改和通篇翻译,请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的知名专家和顾问协助审查。
  1987年起,沈家祥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他也成为该小组中的唯一一位中国成员。此后的几年,沈家祥十余次奔波于北京和日内瓦之间十余次,代表中国政府走上了为青蒿素“正名”的艰辛征程。
  这些会议上,各国同行从专利资质、申请材料的写作、所依论据的可信性等角度对青蒿素的认定多次提出质疑。沈家祥带着详尽资料据理力争。
  在沈家祥的帮助下,中国科学家还完成了整理、编写、翻译、打印了中国的青蒿素衍生物药物在国外注册所要求的生物、化学、药理、毒理、质量标 准、临床研究、提取工艺等资料,制成英文注册文件。由他审阅定稿装订成册,发送给国内外协作单位,国内很多企业都使用此文件开展国外药品注册工作,为使抗 疟新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关键基础。
  1989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抗疟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具体负责人是沈家祥。就是这次会议,揭开了全球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研究的序幕。
  时至今日,自中国科研人员研究青蒿素以来,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提起青蒿素的专利权问题,仍然是许多医药工作者的遗憾。这也是沈家祥院士生前的遗憾之一。虽然为青蒿素的正名奔波了近十年,但青蒿素的产品专利权最终还是被外国抢注。
  在扼腕惋惜的同时,沈家祥也从中看到了大协作模式对于创制新药的作用。他生前说过:“我国对青蒿素的研究成功充分证明,只要组织得好,我国科学家有能力创制新药,在国际上也是有竞争力的!”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10-24 02:58:02|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将获一半诺奖奖金

  【屠呦呦被称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
  【屠呦呦将分得诺奖一半奖金】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0-24 02:58:02|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把青蒿素作为礼物赠送当地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消息,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疟疾等寄 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这份诺奖,屠呦呦分享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这里讲的“新药”,就是被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
  在曾常驻非洲等热带地区的中国人当中,“青蒿素”这三个字绝不仅仅是一种药物那么简单,有没有它,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分界。在异乡的土地上,面 对毒虫叮咬和瘴气侵袭,青蒿素带来的宽慰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新华国际客户端采访多位驻非或曾驻非的国人,为您讲述他们的青蒿素故事。

[“感谢屠大科学家”]
VWF7-fximeyv2795278.jpg

  在中国援东帝汶总统府工地上,李怀强与澳大利亚维和部队士兵合影。

讲述者:新华社驻马普托记者于帅帅
  屠呦呦获得诺奖的这一天,师兄在微信里回复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屠大科学家”。
  认识师兄李怀强是在来到莫桑比克不久的使馆招待会上,由于同是山东老乡还上过同一所大学,所以师兄的称呼就这样叫了开来。
  吃过几回饭后,渐渐知道师兄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供职于山东外经集团,十几年来他辗转停留过加纳、东帝汶和莫桑比克,参与了不少惠及当地民众的项目建设,不过由于这些国家均属疟区,师兄也不可避免地“中了招”。
  我第一次知道疟疾俗称“打摆子”就是从师兄口中听说。他说,自己1999年毕业后第一次派出至非洲,在加纳刚下飞机的第一晚就发烧无力浑身难受,症状极似疟疾。痛苦与疑问下,同事给了他青蒿素,师兄吃下后第二天症状便消失了。师兄说,这是他第一次认识青蒿素。
  在加纳停留的14个月里,师兄得过两次疟疾,较轻的那回自己靠吃青蒿素挺了过来,较严重的那次当地医生用德国奎宁帮他治愈。师兄说,奎宁副作用大,不如青蒿素好用。
  在东帝汶的几年里,师兄又屡次中招,所幸当地有中国医疗队,所以每次都靠青蒿素化险为夷。师兄说,情况最严重的一次,他卧床输了一个礼拜的葡萄糖。
  尽管有多次“中招”的经历,师兄却说,疟疾并不是非常可怕的疾病,每年非洲出现那么多疟疾死亡病例,原因就在于缺少治疗药物或拖延治疗。
  师兄举了个例子说,2000年时候有朋友前往加纳考察投资,半个月后回国没多久就出现发烧无力现象,国内医院当时还对这种非洲疾病没有太多意 识,在不知道病人去过非洲的情况下,治疗了小半个月都不见好转,最后下了病危通知书。病人家属悲痛之余联系加纳的朋友得知有可能是疟疾,医院确诊后迅速调 来青蒿素,这才帮助病人转危为安。
  青蒿素现在是师兄的常备药物,他说,以前虽然知道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但却不知道是谁。今天,随着诺奖的揭晓,他终于知道了应该感谢的名字。

[拉各斯的常备药]
QYlw-fximeyy6312489.jpg

  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一所学校,工作人员用红外线体温计为学生检测体温。

讲述者:新华社前驻拉各斯记者林小春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当驻外记者。国内很多人没听说过拉各斯,但它其实是个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由几个岛屿组成,有桥梁相连,晚上下班能堵车几个小时。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疾病。当地最普遍的疾病就是疟疾了。
  疟疾俗称打摆子,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国内亲身经历的人应该寥寥无几,对疟疾了解的就更少了。查查电子邮箱,发现还保存着一份我即将结束尼日 利亚任期时,国内一位即将驻外的同事写给我的邮件,问道:“我最关心的是拉各斯有疾病么?是不是到那边大部分人会得疟疾,疟疾能治愈么?会留下后遗症 么?”
  疟疾是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引起的。我第一次打摆子,似乎是参加一个招待会,脸上叮了一只蚊子,一拍全是血,回到住处很快就病倒了。有人问,得疟疾是不是觉得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我倒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头晕发热,全身无力不舒服。
  面对疾病,我们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吃药,吃青蒿素,药名叫科泰新。头疼发热,感觉是疟疾,就吃一片,直到感觉没问题了。所以科泰新是那个时候拉各斯华人的常备药,一些黑人朋友也跟我们要抗疟药。
  当时在非洲,科泰新被称为疟疾克星、“神药”,它没有抗药性问题。这种药是1994年开始出口的,1996年被卫生部指定为中国援非医疗队必备 药品。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时,还把科泰新作为礼物赠送当地。该抗疟药一开始打开的是东非市场,后来才进军西非,销售人员在开拓尼日利亚市场时,还曾在分社 借住。但说实话,该药物的市场份额在当时还是有限,可查的是《人民日报》记者当时一篇相关报道:北京华立科泰公司“销售额从1994年的不足5万美元上升 到今年(2005年)的1000多万美元。目前‘科泰新’在东非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西非市场名列第二位。”

[重新出现的答案]
ohzO-fximeyy6312492.jpg

  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

讲述者:新华社前驻达累斯萨拉姆记者章苒
  2004年刚到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有一次在一家中餐馆吃饭。其中一张餐桌上摆着一个最大号的雪碧瓶,里面是白色药片。我看到一个黑人侍者走进来,打开拿了一片或是两片放进嘴里,以为是不是薄荷糖,或者是口香糖之类。
  那其实是奎宁。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因为便宜,大概几分钱一片,所以会装上几百片放在桌上让雇员们自行取用;更因为疟疾就象感冒头痛一样常见和不可避免,也需要随时准备着这么几百片。
  疟疾由按蚊传播,当地人几乎每天都暴露在按蚊的传染范围之中,所以尽管不是每一次得疟疾都会致命,但从绝对数来看,疟疾是这片大陆的头号杀手。
  喹宁的副作用很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喹宁的滥用,普遍出现了疟原虫对喹宁严重的抗药性。这让疟疾的致死率重新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直到青蒿素的出现才重新有了答案。
  “你听说过中国的青蒿素吗?”“你有中国的青蒿素吗?”
  当地人最爱索要的不是中国茶叶,他们惦记的是另一种植物。
  青蒿素的神力当时已经传开,中国政府的代表团访问,或是企业家捐赠,必然带青蒿素为礼物。世卫组织在非洲的会议,以青蒿素一个药为峰会主题,也属破天荒了。
  过去这十年,我相信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生命;未来,我相信青蒿素还可以挽救更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0-24 02:33:31|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中国原创药青蒿素为何无专利权?

源自:新京报
vnvc-fxirmpp7481962.jpg
  10月8日,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在京举行,屠呦呦在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对青蒿素的研究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着屠呦呦获奖,青蒿素及其附带的巨大市场价值也进入公众视野。据统计,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但中国的市场占有量不到1%。
  究其原因,青蒿素作为中国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权。
  对此,屠呦呦回应说当时中国还没有专利权这个概念,自然也无从申请。此外,将青蒿素的提取细节在论文中公开发表,也使得青蒿素的提取技术失去申请专利权的新颖性要求。
  不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回应称,虽然青蒿素的专利权不在我国,但以青蒿素为基础而开发的衍生药物依旧可以申请专利。知识产权专家分析,建立完善的商业运作模式,将专利与市场衔接,才能根本解决专利保护问题。

原因1
提取青蒿素时中国尚无专利申请

  屠呦呦在1971年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后,中国成为事实上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成功提取高纯度青蒿素的国家。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研究项目的会议上报告了她采用低沸点乙醚提取青蒿素的发现,得到了项目组的关注。
  但是,对于这样一项对科学技术有突出贡献又有巨大市场前景的技术,屠呦呦及其所在的“5·23”研究团队并没有及时申请专利。在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多年的郝青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我国首部保护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在1984年才出台,在《专利法》出台之前,我国没有专利申请机制,专利发明的所有人无法在我国境内提出专利保护申请。
  屠呦呦在采访中回应为何没有申请专利时提到:“中国还没有专利申请,也没有所有权或知识产权的问题。无论我研制出什么,我都将它们交给领导。这项任务中的每个人都作出了他们的最大贡献。”

原因2
论文披露提取技术失去专利新颖性

  我国知名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的学生、天津大学教师郭翔海对新京报记者回忆,沈教授曾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是世界医学界在抗疟方面的一件大事,我国对这一发现的意义认识存不足。
  郭翔海回忆,沈教授曾称,在当时条件下,大家都缺乏知识产权的观念和知识。一旦得到了成果,都急于发表和向外介绍,忘记申请专利这回事,从而糊里糊涂失去宝贵的知识产权。
  据郝青介绍,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时,我国的专利法虽还未颁布,屠呦呦及其团队仍可向国外申请专利保护。
  但是,屠呦呦及“5.23”研究团队在青蒿素上的研究成果,经原卫生部批准之后,从1977年开始,以集体名义陆续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论文的公开发表,披露了青蒿素的提取技术。
  郝青指出,如果要申请的专利技术在论文中公开发表过,则失去了各国专利法都规定的“新颖性”要求,无法获得专利授权。

未来
青蒿素衍生药物仍可申请专利

  数据显示,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但中国的市场占有量不到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姜廷良透露,青蒿素研究取得成果后,只在内部刊物以保密资料方式小范围发布,经原卫生部批准后,从1977年开始,我国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首次公开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但是,包括后来陆续发表的文章都是集体署名。
  姜廷良表示,虽然青蒿素的专利权不在我国,但以青蒿素为基础而开发的衍生药物依旧可以申请专利。姜廷良指出,对青蒿素及其衍生药物的研究大有前景,“我们目前正在申请相关衍生药物的专利,相信青蒿素的相关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
  在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后,以青蒿素为基础而开发的衍生药物专利申请一直在持续中。对青蒿素的专利检索发现,自1985年以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青蒿素相关申请约有826件,发明专利申请798件,其中有223件已获得授权。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总经理张涛分析说,我国应该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运作模式来支撑知识产权的申请、应用和保护。国外的专利研发许多都是企业在做,一旦发现有商业应用前景的技术,会立即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专利申请和市场转换,而在我国,很多研发是科研机构在做,专利权与生产力之间的衔接不完善,加上不正常的引导,很难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专利保护模式。“只有做好申请策略设计,完善背后的商业机制,将专利与市场衔接起来,专利保护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和解决。”

回顾
药学家曾在国际上为青蒿素“死磕”

  为维护中国在青蒿素这一抗疟新药的发明权归属,沈家祥教授曾“死磕”数年。
  两个月前去世的沈家祥被称为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昨日,沈家祥院士的学生郭翔海向新京报记者披露了一份沈院士在2006年的讲义──《专利权的失去之痛和我在CHEMAL/WHO中的艰苦斗争》,讲述了其维护青蒿素发明权归属的细节。
  1987年起,沈家祥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也是该小组中的唯一一位中国成员。此后几年,沈家祥奔波于北京──日内瓦之间十余次,代表中国为青蒿素“正名”。
  当时疟疾化疗学术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是来自美国陆军医学研究院的代表,我国在抗疟新药研究方面的对手──戴维森上校。沈家祥回忆道,戴维森为阻挠世卫组织对青蒿素疗效的认可与支持,不顾我国对青蒿素进行过的大量药理、临床方面成功数据存在的事实,坚持以我国毒理和临床试验研究机构没有进行过符合国际标准的论证为由拒绝接受。
  讲义提出,戴维森还另行支持一家荷兰厂商引种青蒿,借口我国没有青蒿素类专利,合成蒿甲醚的同系物蒿乙醚另行开展研究,妄图剽窃我国发现青蒿素的成果和名誉。
  在沈家祥的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将青蒿素衍生物在国外注册所要求的生物、药理、提取工艺等资料,制成英文注册文件装订成册,发送给国内外协作单位,国内很多企业使用此文件开展国外药品注册工作,为抗疟新药走向世界打下关键基础。
  后来,获得1988年诺贝尔奖的埃利恩博士成为新的组长。她对中国提出的发明和有关数据作了实事求是和公平的评价,并向药学方面的负责人作了反映。1990年,世卫组织疟疾行动计划中列入青蒿素的临床研究。这表明WHO终于接受我国十多年来青蒿素的科研成果。
⊙记者:李丹丹 张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3-19 21:06, Processed in 1.544402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