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24|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21 15:55:1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寺,暮鼓世俗回响

 [复制链接]


“寺”,原本是一种官署建筑的名称,除了鸿胪寺之外,还的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等等。但到后来“寺”变成了佛教僧院的泛称。

俗谚“东土寺古属白马”。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寺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白马寺,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这应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关于它的创建,散见于《牟子理惑论》、《冥祥记》、《高僧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魏书》等文献中。相传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项有白光。次晨,汉明帝询问群臣,博士傅毅奏曰:“西方有神,其号为佛,轻举能飞,正如陛下所梦。”于是明帝便派遣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拜取佛法。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正巧遇到在当地传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来中国,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汉明帝礼请二高僧暂住鸿胪寺(相当于今天的国宾馆)着手译经。翌年,又敕命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建僧院。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为什么叫白马寺呢?《事物纪原》里记载:“(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正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由此可见取名“白马寺”,一是为了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二是因二高僧曾下榻于鸿胪寺。自此以后“寺”便成了中国僧院的泛称了。

与佛教传入中国的偶然与奇特相比较,中国第一寺院的建筑就显得相当普通了。尽管东汉白马寺早已荡然无存了,而今天的白马寺多是明清建筑,但是基本布局仍然沿袭旧制。寺院为中轴线的对称布局,自南至北为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殿等五重殿阁;附属建筑则排列于中轴线的两侧,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简约而分明。这种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分进布局形制。

另外,还有一说“(白马寺)它是利用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的。” [1]

不管怎么样,白马寺的这种布局并非经历了一个中土化的过程,而只是将佛教安家落户在中国的四合院落里而已。这可以划分为寺院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

其实早期的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是摹仿印度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的,这应该说是寺院建筑发展的第二阶段。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当时洛阳的四十多座寺院,其中永宁寺最大,它是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为胡灵太后所建。它的平面是采取沿中轴线布置主要建筑: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这样塔位于寺院中央,以塔藏舍利(佛骨)供信众膜拜,成为寺的主体。以后建佛殿供奉佛像,供信众膜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而塔在殿前。永宁寺正是这一时期佛寺的典型。而这种平面布局与印度的佛寺相同,即寺院的建筑平面布置上以佛塔为中心。可以说是中国佛寺的摹仿时期。然而这种摹仿中又是符合自汉以来的礼制的,比如沿中轴线展开的殿堂安排是讲究了等级森严的。



中国寺院都是十分典型的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群落,大都由一座主要 建筑物为中心构成一个大的庭院,又在主要建筑物前后左右分别扩展出一个一个小一些的庭院,有的要建数十重庭院,层层深入。这种建筑的结构带有明显的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等级特点:即通过庭院大小、房屋的高下、开间的深浅、位置的偏正,显示不同建筑物居有者的等级、地位,体现出森严的尊卑等级观念。

为了与世俗区别隔离,寺院是用厚重的高墙进行封闭,它在功能上主要是为了将寺院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以保持宗教生活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就寺院建筑功能,一般可划为两大区域:传教供佛区与僧人生活区。传教供佛区是寺院的建筑主体,一般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在天王殿前是左右对称的钟楼、鼓楼。在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殿的左右两侧,通常设有东西配殿,包括伽蓝殿、祖师堂、药师殿、观音殿等,有些寺院还有罗汉堂。

僧人生活区被集中在寺院的东侧,设有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职事堂(库房)、以及厕所。接待云游僧人的云会堂则位于寺院西侧。

在寺院里,一般将供奉佛像,以供僧人与世俗信众膜拜的建筑称为殿。而僧人日常起居、讲经的建筑则称为堂。整个寺院建筑统称为殿堂。

一进入中国典型寺院,充当寺院大门的是三门殿,这是由于中国寺院多建于深山老林,故又称之为“山门”。三门殿大都包括三个门,意为“三解脱门”,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世俗称人剃度出家为僧是“遁入空门”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三门殿主要供僧俗等人出入寺院,殿中多塑有二位执金刚杵,身高二丈的金刚(俗呼哼哈二将),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让其站在山门之口,既显示佛门的威严,也含有防止恶魔进入之意。

进入山门之后的第一大殿,通常为天王殿。天王殿正面供奉大肚弥勒佛的塑像,其背后供奉韦馱像,两侧则是手持宝物的四大天王。

天王殿的北面为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中心,也是寺院的正殿,其中供奉佛教信仰中最高神,是僧众顶礼膜拜与膽仰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主要佛像,由于佛教教派的不同及佛教的发展变迁,有一、三、五、七尊像的差别。一尊像多为释迦牟尼或阿弥陀佛;三尊像,或为“竖三世佛”,、即过去佛迦叶(居左)、现在佛释迦牟尼(居中)、未来佛弥勒(居右);或为“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居左)、娑婆世界(即现世)的教主释迦牟尼(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居右)。

五尊佛多见于宋、辽时期的古刹,七尊像则十分少见。同时,殿内两还常设有十六或十八罗汉。主像背后是海岛观音像。

三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几乎是所有寺院必有的。至于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伽蓝殿等则依教派不同,或寺院规模的大小不同而有差别。

寺院中最重要的“堂”是“法堂”。法堂是禅宗寺院对演说大法之堂的称呼,佛教其他宗派则称之为“讲堂”。法堂是寺院讲经说法、宣示皈戒、集会的地方,其重要性仅次于大雄宝殿。法堂的特征除设佛像之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也叫“狮子座”。所谓“法座”,就是在一高台之上,放置座椅,名叫“曲录床”,供法师讲经说法之用。法座前还设一讲台,台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则放置矮脚条凳,供僧众听经时所坐。法堂内还没有钟鼓,法师讲经说法时要击鼓鸣钟。

中国寺院从像白马寺那种单纯供外国高僧居住、译经传道的宾馆式建筑,到永宁寺那种模仿印度寺院以塔为中心;再到即有佛教特点,又含有传统礼制等级的沿中轴线展开的庭院式平面布局的寺院,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化于世俗又保持独立性的过程,最后才形成中国寺院的独特形制。这个独特的形制可以说是印度佛教向中土世俗不断融化的结果。




另外,中国寺院园林的雏形也在其中出现:在寺院里是“栝柏松椿,扶疏拂檐,藂竹香草,布护阶墀。”,“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奔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2]这说明永宁寺的林木蓊郁,有园林的意味。

中国的寺院与西方的宗教建筑是大为不同的。西方教堂以其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显示其宗教精神的神圣、庄严与伟大,使人抬头一望就会意识到这是教堂,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中国的寺院,却和宫殿、官邸、民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基本上是采用传统世俗建筑的庭院式格局。后来的佛寺,多是贵族官僚捐献府第与宅第改建的。这种寺院的形制上是“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2]。而且也使佛寺内有许多楼阁与花木。这种庭院式的布局很快为僧人所接受。这样外来的佛寺建筑很快融入了中国的建筑的庭院形式,从而让很快让中国寺院建筑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成熟阶段,形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特有形式。

当然,这样的力量最先是来自上层社会的提倡,比如帝王贵族“崇修佛寺,供给沙王,以数百糜费巨亿而不 也”。[3]上行下效,民间也积极响应,百姓也“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4]。不少富贵人家,更为热衷于“舍宅为寺”,这种现象自北魏至晋已成为时尚。


(待续)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纸帆船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纸帆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浪巴铺土林 [转帖][组图]《时代》周刊2005“年度人物”出炉
2# 四姑娘山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21 15:57:1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寺院财产,从形式上看,是可以完全由寺院所有的财产。但是,施舍财产于寺院的人们,往往指定用途。如供给僧尼食宿的庄田;供给佛灯油的庄田;或佛像用庄田;供给修造山门用的庄田;当然,财产用过之的后,主管僧还得向施主们报告。

特权也这里体现。贵客富族以自己的庄园或庄田,创立寺院,叫做“家山”或“功德院”。创立这样的寺院,与施主之间的关系又有不同。在施主方面,有的承认这种寺院是独立的,有的仍然认定这种寺产是自己的庄田。特别是没落的施主的子孙,为了自己的生活与浪费,利用自家与寺院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于寺产,作种种的需索。在这种情形之下,寺院住持没有办法拒绝,因为他们有撤换住持的权利。这样施主创立寺院,无疑是一种投资。因此,一般施主的捨帖中,当有“一捨永捨”的文句。

在寺院有免税特权的时代,地主们奏设寺院与施捨庄田,一面有逃税的意义,另一面,有在寺院财产的掩护下,实行土地兼并。因此,寺院及寺产发达,是不可单用宗教信仰来解释的。为了防止这种弊病,政府曾下令禁止。有关施舍庄田的诏令便是针对这种投资的。

常住庄田的经营,与世俗地主一样,是批给庄客种植,由寺院收取一定比例的田租。僧尼充其量不过是耕种园圃。例外有些收集柴草,搬运工作,也是由净人、行者、沙弥、以及家人、奴婢来作。或由情愿为寺院或僧劳作的信徒完成。




从唐代起已有“庙市”的说法。通常将寺庙在节日期间举办的规模较大的民间经营活动称为庙市。

  在宋代,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是热闹非凡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描述: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潄、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院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袱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货术传神之类。寺三门阁上并资圣门,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皆取旨方开三门。左右有两瓶琉璃塔,寺内有智海、惠林、宝梵、河沙东西塔院,乃出角院舍,各有住持僧官,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办。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右壁佛降鬼子母揭盂。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大殿朵廊,皆壁隐楼殿人物,莫非精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三)

到了明清,庙会发展到极盛。如北京西郊的妙峰山庙会就成为京津两地香火最旺,成交额最高的北方庙会。

在庙会这种民间自发的“经贸洽谈会”上,人们除了物质交易以外,还要朝圣、祭祀、游冶、娱乐、迎神赛会,即所谓的“货、艺、祀、神”并举,物质与精神同列。宗教在这里世俗化了,世俗在香火里变得神圣。在如此氛围中,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在庙会上,有食品必吃,有物件必买,有娱乐必享……。。当然,在这其乐了融融之中,宗教与世俗水乳交融了,那寺院门口那随喜功德的捐赠箱子也装得满盆满钵的了。

庙会──可以看作为寺院与民间联系得最密切的脐带,每当庙会举办之后,寺院中的暮鼓回响得最为长久…………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

[3]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建中寺

[4]《晋书。何宽传》






寺院财产,从形式上看,是可以完全由寺院所有的财产。但是,施舍财产于寺院的人们,往往指定用途。如供给僧尼食宿的庄田;供给佛灯油的庄田;或佛像用庄田;供给修造山门用的庄田;当然,财产用过之的后,主管僧还得向施主们报告。

特权也这里体现。贵客富族以自己的庄园或庄田,创立寺院,叫做“家山”或“功德院”。创立这样的寺院,与施主之间的关系又有不同。在施主方面,有的承认这种寺院是独立的,有的仍然认定这种寺产是自己的庄田。特别是没落的施主的子孙,为了自己的生活与浪费,利用自家与寺院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于寺产,作种种的需索。在这种情形之下,寺院住持没有办法拒绝,因为他们有撤换住持的权利。这样施主创立寺院,无疑是一种投资。因此,一般施主的捨帖中,当有“一捨永捨”的文句。

在寺院有免税特权的时代,地主们奏设寺院与施捨庄田,一面有逃税的意义,另一面,有在寺院财产的掩护下,实行土地兼并。因此,寺院及寺产发达,是不可单用宗教信仰来解释的。为了防止这种弊病,政府曾下令禁止。有关施舍庄田的诏令便是针对这种投资的。

常住庄田的经营,与世俗地主一样,是批给庄客种植,由寺院收取一定比例的田租。僧尼充其量不过是耕种园圃。例外有些收集柴草,搬运工作,也是由净人、行者、沙弥、以及家人、奴婢来作。或由情愿为寺院或僧劳作的信徒完成。




从唐代起已有“庙市”的说法。通常将寺庙在节日期间举办的规模较大的民间经营活动称为庙市。

  在宋代,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是热闹非凡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描述: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潄、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院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袱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货术传神之类。寺三门阁上并资圣门,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皆取旨方开三门。左右有两瓶琉璃塔,寺内有智海、惠林、宝梵、河沙东西塔院,乃出角院舍,各有住持僧官,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办。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右壁佛降鬼子母揭盂。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大殿朵廊,皆壁隐楼殿人物,莫非精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三)

到了明清,庙会发展到极盛。如北京西郊的妙峰山庙会就成为京津两地香火最旺,成交额最高的北方庙会。

在庙会这种民间自发的“经贸洽谈会”上,人们除了物质交易以外,还要朝圣、祭祀、游冶、娱乐、迎神赛会,即所谓的“货、艺、祀、神”并举,物质与精神同列。宗教在这里世俗化了,世俗在香火里变得神圣。在如此氛围中,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在庙会上,有食品必吃,有物件必买,有娱乐必享……。。当然,在这其乐了融融之中,宗教与世俗水乳交融了,那寺院门口那随喜功德的捐赠箱子也装得满盆满钵的了。

庙会──可以看作为寺院与民间联系得最密切的脐带,每当庙会举办之后,寺院中的暮鼓回响得最为长久…………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

[3]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建中寺

[4]《晋书。何宽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何晓 发表于: 2005-12-22 18:13:54|只看该作者
好漂亮!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18:24,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