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寺”,原本是一种官署建筑的名称,除了鸿胪寺之外,还的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等等。但到后来“寺”变成了佛教僧院的泛称。
俗谚“东土寺古属白马”。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寺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白马寺,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这应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关于它的创建,散见于《牟子理惑论》、《冥祥记》、《高僧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魏书》等文献中。相传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项有白光。次晨,汉明帝询问群臣,博士傅毅奏曰:“西方有神,其号为佛,轻举能飞,正如陛下所梦。”于是明帝便派遣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拜取佛法。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正巧遇到在当地传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来中国,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汉明帝礼请二高僧暂住鸿胪寺(相当于今天的国宾馆)着手译经。翌年,又敕命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建僧院。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为什么叫白马寺呢?《事物纪原》里记载:“(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正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由此可见取名“白马寺”,一是为了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二是因二高僧曾下榻于鸿胪寺。自此以后“寺”便成了中国僧院的泛称了。
与佛教传入中国的偶然与奇特相比较,中国第一寺院的建筑就显得相当普通了。尽管东汉白马寺早已荡然无存了,而今天的白马寺多是明清建筑,但是基本布局仍然沿袭旧制。寺院为中轴线的对称布局,自南至北为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殿等五重殿阁;附属建筑则排列于中轴线的两侧,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简约而分明。这种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 四合院分进布局形制。
另外,还有一说“(白马寺)它是利用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的。” [1]
不管怎么样,白马寺的这种布局并非经历了一个中土化的过程,而只是将佛教安家落户在中国的四合院落里而已。这可以划分为寺院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
其实早期的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是摹仿 印度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的,这应该说是寺院建筑发展的第二阶段。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当时洛阳的四十多座寺院,其中永宁寺最大,它是北魏熙平元年(公元 516年)为胡灵太后所建。它的平面是采取沿中轴线布置主要建筑: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这样塔位于寺院中央,以塔藏舍利(佛骨)供信众膜拜,成为寺的主体。以后建佛殿供奉佛像,供信众膜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而塔在殿前。永宁寺正是这一时期佛寺的典型。而这种平面布局与印度的佛寺相同,即寺院的建筑平面布置上以佛塔为中心。可以说是中国佛寺的摹仿时期。然而这种摹仿中又是符合自汉以来的礼制的,比如沿中轴线展开的殿堂安排是讲究了等级森严的。
二
中国寺院都是十分典型的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群落,大都由一座主要 建筑物为中心构成一个大的庭院,又在主要建筑物前后左右分别扩展出一个一个小一些的庭院,有的要建数十重庭院,层层深入。这种建筑的结构带有明显的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等级特点:即通过庭院大小、房屋的高下、开间的深浅、位置的偏正,显示不同建筑物居有者的等级、地位,体现出森严的尊卑等级观念。
为了与世俗区别隔离,寺院是用厚重的高墙进行封闭,它在功能上主要是为了将寺院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以保持宗教生活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就寺院建筑功能,一般可划为两大区域:传教供佛区与僧人生活区。传教供佛区是寺院的建筑主体,一般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在天王殿前是左右对称的钟楼、鼓楼。在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殿的左右两侧,通常设有东西配殿,包括伽蓝殿、祖师堂、药师殿、观音殿等,有些寺院还有罗汉堂。
僧人生活区被集中在寺院的东侧,设有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职事堂(库房)、以及 厕所。接待云游僧人的云会堂则位于寺院西侧。
在寺院里,一般将供奉佛像,以供僧人与世俗信众膜拜的建筑称为殿。而僧人日常起居、讲经的建筑则称为堂。整个寺院建筑统称为殿堂。
一进入中国典型寺院,充当寺院大门的是三门殿,这是由于中国寺院多建于深山老林,故又称之为“山门”。三门殿大都包括三个门,意为“三解脱门”,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世俗称人剃度出家为僧是“遁入空门”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三门殿主要供僧俗等人出入寺院,殿中多塑有二位执金刚杵,身高二丈的金刚(俗呼哼哈二将),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让其站在山门之口,既显示佛门的威严,也含有防止恶魔进入之意。
进入山门之后的第一大殿,通常为天王殿。天王殿正面供奉大肚弥勒佛的塑像,其背后供奉韦馱像,两侧则是手持宝物的四大天王。
天王殿的北面为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中心,也是寺院的正殿,其中供奉佛教信仰中最高神,是僧众顶礼膜拜与膽仰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主要佛像,由于佛教教派的不同及佛教的发展变迁,有一、三、五、七尊像的差别。一尊像多为释迦牟尼或阿弥陀佛;三尊像,或为“竖三世佛”,、即过去佛迦叶(居左)、现在佛释迦牟尼(居中)、未来佛弥勒(居右);或为“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居左)、娑婆世界(即现世)的教主释迦牟尼(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居右)。
五尊佛多见于宋、辽时期的古刹,七尊像则十分少见。同时,殿内两还常设有十六或十八罗汉。主像背后是海岛观音像。
三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几乎是所有寺院必有的。至于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伽蓝殿等则依教派不同,或寺院规模的大小不同而有差别。
寺院中最重要的“堂”是“法堂”。法堂是 禅宗寺院对演说大法之堂的称呼,佛教其他宗派则称之为“讲堂”。法堂是寺院讲经说法、宣示皈戒、集会的地方,其重要性仅次于大雄宝殿。法堂的特征除设佛像之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也叫“狮子座”。所谓“法座”,就是在一高台之上,放置座椅,名叫“曲录床”,供法师讲经说法之用。法座前还设一讲台,台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则放置矮脚条凳,供僧众听经时所坐。法堂内还没有钟鼓,法师讲经说法时要击鼓鸣钟。
中国寺院从像白马寺那种单纯供外国高僧居住、译经传道的宾馆式建筑,到永宁寺那种模仿印度寺院以塔为中心;再到即有佛教特点,又含有传统礼制等级的沿中轴线展开的庭院式平面布局的寺院,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化于世俗又保持独立性的过程,最后才形成中国寺院的独特形制。这个独特的形制可以说是印度佛教向中土世俗不断融化的结果。
三
另外,中国寺院园林的雏形也在其中出现:在寺院里是“栝柏松椿,扶疏拂檐,藂竹香草,布护阶墀。”,“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奔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2]这说明永宁寺的林木蓊郁,有园林的意味。
中国的寺院与西方的宗教建筑是大为不同的。西方教堂以其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显示其宗教精神的神圣、庄严与伟大,使人抬头一望就会意识到这是教堂,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中国的寺院,却和宫殿、官邸、民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基本上是采用传统世俗建筑的庭院式格局。后来的佛寺,多是贵族官僚捐献府第与宅第改建的。这种寺院的形制上是“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2]。而且也使佛寺内有许多楼阁与花木。这种庭院式的布局很快为僧人所接受。这样外来的佛寺建筑很快融入了中国的建筑的庭院形式,从而让很快让中国寺院建筑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成熟阶段,形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特有形式。
当然,这样的力量最先是来自上层社会的提倡,比如帝王贵族“崇修佛寺,供给沙王,以数百糜费巨亿而不 也”。[3]上行下效,民间也积极响应,百姓也“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4]。不少富贵人家,更为热衷于“舍宅为寺”,这种现象自北魏至晋已成为时尚。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