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7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7 15:00:0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成都的世俗文化

 [复制链接]
 
  翻开各地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各种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市井新闻滚滚而来令人应接不暇。“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众,各种奇闻轶事自然层出不穷。不过,只需稍微细心一些,就可发现,最光怪陆离的事儿最频繁地发生在一个地方──成都。沈宏非撰文《走进成都的方式》中描述,有人对他说成都女人不能爱,因为她们好吃、爱打扮,而且俗气。沈宏非复感叹,天底下不好吃、不爱打扮、又高雅的女人到哪儿去找?但,用“世俗”来形容成都人的确是到位的。世俗,学问很大,作家阿城说:世俗里的“世”,实在是大;世俗之大里的“俗”,又是花样百出。“我就喜欢这花样百出。”作为国内知名消费城市的成都,虽羞称“第四城”,但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使其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市井氛围与平民精神造就了成都文化现象一大特征──世俗文化的发达,成都是花样百出的市井怪事的发祥地,而成都的媒体再将这些资源进行工业化加工、包装,向全国人民推出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后现代版龙门阵。

  成都近期“怪”新闻大集

  各方专家给成都定位:“麻将”到底做休闲之都(2001年10月31日)──在城市旅游发展座谈会后,有旅游专家针对成都人好打麻将这一特点,提出用麻将文化来突出成都为休闲之都,建议建一条麻将街,办一份麻将杂志、麻将报。

  (点评:在成都市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看来,成都的“民风嗜麻”让成都人蒙羞。其实,中国哪个城市的人不爱打麻将,只不过只有成都人把麻将打到了街头,打到了茶馆,打到了光天化日之下。而且,成都人时兴的是“打点小麻将”,也就是说赌的成分是极小的。光天白日的打点小麻将,也许成都人才是真正把麻将当做一种陶冶情趣、促进沟通的休闲活动来进行的。可见,专家的眼光还是颇独到的,但是这位专家还是不太了解成都人,由着性子随便支个桌子就开打惯了,建条麻将街反显得拘泥,而且个个都是麻坛高手,杂志、报纸的就不必了。)

  内容让人大跌眼镜成都女校开展“赤裸裸的性教育”(2001年10月24日)──成都女子实验中学将逐步演变成单一的女子学校,并且将为类似于“禁区”的教育内容开创一个相对宽松的内部环境,把“性生理”作为必修课目。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提出质疑。

  (点评:的确有点怪,非主流的教育形式,非主流的新闻。)

  成都一老人发明“英语麻将”(2001年10月22日)──成都一六旬老者经悉心钻研,发明了一种“英语麻将”,牌面由英语的26个字母组成,据有玩者称,又好玩又可以学英语,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点评:又一出名显“成都制造”标记的新奇事,透着成都人的精灵古怪,“不务正业”,以及对麻将的深厚感情。)

  成都传闻:生双胞胎有“秘方”了!(2001年9月28日)

  (点评: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一篇记者隐身追踪报道,标题有点咋呼,行文娓娓道来,有引述、有悬念、有起伏,对白也颇抓人,深得摆龙门阵的精髓。最后的结论是没有秘方。)

  成都奇人10年秘铸“天下第一剑”龙剑(2001年9月10日)──一位74岁的成都老人历时数十载,磨出一把令武林称奇的“天下第一剑”。

  (点评:传统流传于市井的武侠轶事的现代版。)

  成都人──标准群居部族

  在成都有一位妇孺皆知的方言单口相声演员──李博清,他曾讲过一个脍炙人口的打油诗来总结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打点儿小麻将、吃点儿麻辣烫、炒点儿渣渣股(渣渣意为极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看点儿歪录像。这个段子流传已广,而且极为传神。只不过还有两样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没有提到:泡茶馆和摆龙门阵,也许这两事由于历史太悠久而且已如吃喝拉撒一样司空见惯,所以都无需提及了。综上所述,成都人民风崇尚之事──打麻将、吃火锅、喝茶、摆龙门阵皆有一个共同特征──扎堆儿。北方人都说成都人特“闹腾”,总是三五成群、呼朋唤友、吆三喝四。成都作家林文洵指出:“成都人喜欢的就是大众文化,热闹场景,才不稀罕什么高雅清静呢。”有民俗学家得出结论,四川人当然也包括成都人虽处内陆,骨子里却与地中海沿岸城市人群的特点极为相似:喜欢大家族式群居生活,好热闹、新鲜、刺激的东西,热情奔放,自由散漫,知足常乐……早在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联赛的第一年,成都就以“金牌球市”名扬全国,当时许多人很不理解。后来,一位成都人跟中国足协的官员解释:“成都人特别喜欢看热闹,大街上有人吐一泡口水,都会有人围起堆堆看。”成都人把看热闹当做一种乐趣几近病态的程度。但作为成都人的林文洵指出这也不宜全面否定,至少可以反过来看出成都人敏感、喜参与,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成都人麻辣烫一样的性格,为充满麻辣味的市井奇闻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和传播空间。

  平民的闲适生活与不平庸的精神生活--“成都史诗”由龙门阵汇编而成

  成都人的“闲”是出了名的。这首先当然取决于物质条件,成都平原一马平川、田良土沃,富饶的物产使成都人不用太费劲就可以活下去,而且还可以活得滋润匀净。其次就是由于成都人的个性使然了,对于生活,用成都人的话说就是:日子是水,自己是鱼,游着走就是了。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把成都概括为“发育不良的市民社会”,成都人“好逸恶劳”的根源是“小富即安、不求上进”。但同时,人想“闲”也要真“闲得住”啊!成都人的悠闲,主要取决于成都人平和笃定安之若素的心态,不较劲,不抬杠,不刻薄,是在心理上的不自卑不对抗。知足常乐、清闲散漫,这是中国多少城市的平民羡慕和向往的生活状态。

  安于做平民,但精神生活却不能平庸。前面提到的成都人的几大休闲活动,其中龙门阵是几乎贯穿于所有其他活动中的,打麻将的时候、吃麻辣烫的时候、泡茶馆的时候,成都人都是在摆着龙门阵的。龙门阵可以说是成都人身上“魂”一样的东西,是无处不在的。

  “成都人就生活在龙门阵中,犹如他们大半辈子都浸泡在浓茶中一样。他们的文化滋养、历史知识乃至人情世故、生活经验等等,很多都是得益于这些源远流长无所不包的生动活泼风味无穷的龙门阵。”林文洵说。

  龙门阵不同于被成都人看做是平常平淡的聊天,比侃大山还要隆重,它是上通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一锅“烩”的。要扑朔迷离、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龙门阵的内容均是来自生活,但被演绎后又大大高于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成都人过着悠闲清淡的生活,但当一群成都人汲着茉莉花茶,笼罩在麻辣烫的氤氲之中,或邀一行人青山入座,围几圈“方城之战”之时,成都人仿佛被麻醉了一般,由龙门阵来开启另一段跌宕起伏、妙不可言的生涯。

  成都人的快乐哲学──俗到底

  成都的报业之发达、竞争之惨烈是全国知名的。成都人喜读报,无他,除了文化古城积淀外,就是摆龙门阵的传统了。“细品成都人今日所摆的新龙门阵,会发现内中不少知识即来源于各家报纸。”林文洵说。在成都街头有三多:小吃店多、时装店多、报摊多。这是不是正好应了成都女人好吃、好打扮、俗气的结论,报纸是“文化快餐”,一定是“俗”的罗!

  成都读报风之盛,几乎人人都看报。在成都三轮车夫对时事风俗知识的通晓程度常常让外地人吓一跳,从哪儿来的?报上看来的,听龙门阵听来的。 “从地理上看,成都是封闭的内陆;但从全民性格来说,成都人对外面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华西都市报》经济版编辑王德生说。为了迎合成都人取向,成都的媒体从内容上和标题、行文上都偏重于市井口味,于是后现代版的“龙门阵”出笼了,并且以报纸为载体以更快更新的形式流传于大街小巷,以及全国各地。“这些社会新闻与老成都的龙门阵骨子里的确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林文洵说。“但成都的这种个个都是‘万金油博士’的现象也影响了成都人的思维深度。”同时,这种局面导致了成都各家报纸单一新闻资源的重复恶性挖掘,但其他新闻资源的相对匮乏。这种从定位、内容到形式的雷同,也是成都报纸在今年5月被从7家整合到5家的原因之一。“成都人及成都媒体对光怪陆离的市井社会新闻的浓厚兴趣,体现出其世俗文化的集大成,这也许对于新闻媒体来讲是极不成熟的,但对于拥有快乐的心灵的成都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王德生说。的确,高雅和深刻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尼采的《快乐的科学》中,尼采说:“面对困难要像洗冷水浴,快速地冲进去,再快速地冲出来。”“何必像孵蛋一样苦苦思索呢?”“如果我们承认生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这过程中每时每刻的享受决不比我们在生命尽头欣慰而满足的微笑更没有价值。”一个成都人说。

  成都人的七宗罪

  在崇尚人文关怀的现代社会,人性的视角成为人类观察自然、社会和自身生存方式的更重要的聚焦点。在西方社会,很多人开始认真地思索以往被认为是不可撼动的价值取向,人类的欲望不再被看做是洪水猛兽,与其强制压抑,不如顺其自然。生活比征服重要得多。在这样的人文环境里,有人把基督教里的人类七宗罪拿出来重新审视,发现暴食、懒惰、嫉妒、贪婪、淫乱、暴怒、说谎都算不得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人性所至,“事无好恶,过则成灾”,无非是个分寸问题。如果拿人文的视角来观察成都人,以往被看做是缺陷的东西,或许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令人欣慰和感动。

  好吃──“民以食为天”,好吃、会吃、精于吃,成都人的麻辣烫、串串香、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早已名满天下。吃出了情趣,吃出了文化,吃出了财富,吃得多有水平。

  贪玩──成都物产丰富,成都人小富即安、天性乐观,这使成都人有了疯玩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基础。成都人精灵古怪、也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好好挖掘挖掘成都人这方面的潜质,或许能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

  喜热闹──活得有激情,开朗、好参与,这也是生命力的象征。

  嗜麻──四川平民百姓称之为“平面太极拳”,又活动脑又活动手。在一片麻将声中,成都人民活得多么有滋有味,安乐祥和。

  怪脾气──好斗口,嘴巴狡,骂人骂得拐弯抹角。有脾气总比没脾气强吧,还显出成都人是性情中人。

  俗气──耽于市井文化,喜欢热闹场景,不委屈附庸风雅,成都人“俗”得很真。

  闲散──天知道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自在、惬意是成都人的终极追求。也许成都人跷着腿、汲着茶,散淡的目光中已把浮世烟云看尽。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九寨沟美食全攻略 司马相如“得之于心”说及其巴蜀地域文化心态特点
2# 四姑娘山
 魏明生 发表于: 2006-8-19 09:11:0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世俗是一个中性字眼。其实成都媒体已越过了世俗的界限,而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台港化、低俗化,特别是影视娱乐圈。学术界的世俗化倾向也不可小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13:32, Processed in 0.280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