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381|回复: 42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作家今天,缅怀杨绛先生

 [复制链接]
  杨绛(1911.7.17~2016.5.25),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越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越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越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越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越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越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已经删除
42#
 龙泉山 发表于: 2020-5-25 13:35:40|只看该作者

今天,缅怀杨绛先生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今天,缅怀杨绛先生

  她是才情纵横的文士,是世事洞明的哲人,是笑对坎坷的勇者;她用报酬,设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她曾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2016年的今天,杨绛先生离开了我们。今天,杨绛先生去世4周年,一起缅怀先生。
41#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于: 2020-4-25 14:43:56|只看该作者

杨绛: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杨绛: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作者:杨绛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
  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 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
  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 感谢关注-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域
  豆瓣 | 魏小河
40#
 红英 发表于: 2017-5-27 09:35:00|只看该作者

杨绛先生离世一周年 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她?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上官云)去年5月25日,105岁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去世了。有人感叹,她与丈夫、女儿“我们仨”终于得以在天上团圆。对于这位受人尊敬的学者,她不仅在成名之后在文学、翻译领域多有贡献,在幼年、求学时期即已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
  1911年,杨绛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杨荫杭是江浙闻名的大律师。从小她嗜书成命,中英文书都拿来看。幼年时期,杨绛的生活不算十分安定,在十来年的时间内先后随家迁居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地。
  虽然频频搬家,时局也颇为动荡,但这并没有太影响到杨绛的学业。1924年,她在振华女校上学,次年即跳一级,杨绛回忆,学校是六年制,初、高中各三年,“校长王季玉先生向我说明:我是五年修毕六年功课,因为我太不用功”。
  1932年,杨绛决计投考清华研究院外语系,并在钱锺书指点下补习外文系功课。在得到“需考三门外语的消息后”,多年自习法语的杨绛又开始自习德语,三个月后,虽然有些勉强,但已经可以读原版《茵梦湖》。
  在东吴大学读书,杨绛拿到了金钥匙奖;在清华大学读书,她又拿到了清华优秀生奖:每月奖学金20元,学期开始之月为30元。而当时女生饭堂包饭每月不过7元。在年近五旬的时候,她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又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每日坚持,至1962年已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
  学业有成,杨绛与钱锺书的美满婚姻也一直受人称道,她将第一次见到钱锺书的情形记录了下来。那时,杨绛和学友孙君一起去清华大学访友,先找到了女生宿舍“古月堂”。之后,杨绛便在古月堂门口第一次见到了钱锺书──正是孙君的表兄。她写道:“偶然相逢,却好像姻缘前定。我们都很珍重那一次见面,因为我和他相见之前,从没和任何人谈过恋爱”。
  在预备投考清华研究院外语系期间,杨绛曾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她戏称为“金饭碗”。但不幸得了风疹,天天又病又忙。父母见她风疹发的浑身满脸,就命其将“金饭碗”让出来,在家养病。
  风疹不算什么大病,但很困扰人。钱锺书不赞成杨绛那年放弃投考清华,杨绛也无暇申辩,就不理他。杨绛曾写道:“他以为我从此不理他了,大伤心,做了许多伤心的诗”。但后来,两人最终和好如初,并于1935年举行婚礼,相濡以沫几十年。
  写剧本、翻译名著……杨绛优秀的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上述涉足的领域中,她都令人刮目相看,被人们尊称为“永远的女先生”。而且,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变故,她总是安之若素,也无意争名夺利。女儿、丈夫先后去世后,她以极其坚韧的意志力,整理钱锺书的手稿,并相继出版。只是会偶尔感叹,三里河的寓所,三个人曾经的家,而今已经变成了“人生的客栈”。
  杨绛就这样低调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晚年,她几乎再未出席公开场合的活动,即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杨绛文集》出版首发。回绝出版社举办研讨会的建议时,杨绛说,“没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曾经,她以翻译自英国诗人兰德的诗自况:“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或许,读懂杨绛的书、读懂她的人格,才是对这位女先生最好的纪念。 ●
39#
 红叶 发表于: 2017-1-24 21:36:00|只看该作者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追忆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杨绛先生生活照,2012年7月摄于三里河寓所
杨绛先生纪念集《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在京举办发布会
  2016年12月1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绛先生纪念集《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在京举办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白永毅及众多书写怀念文章的作者参加了发布会,分别从同事、出版方、合作者等等方面深情回忆了杨绛先生的点滴往事及贯穿其一生的高贵品质。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久享盛名的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洗澡之后》,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以及文学评论等,翻译作品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钱锺书、杨绛先生1935年8月在赴英国的游轮上
  杨绛先生为我国的文学事业贡献颇多,她一生行事低调,谦逊宽容,深得各界人士敬爱。对于曾经与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有必要把自己亲历的与其有关的故事讲出来,力求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杨绛形象。为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杨绛纪念文集”《杨绛:永远的女先生》,以向杨绛先生致敬。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全书选收文章46篇,近30万字。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记述了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书中所附数十幅图片,大多为首次发表。本书共有51位作者,既有社科院的老领导、清华大学的领导、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杨先生夫妇著作的海外翻译者、帮助杨先生维权的法学专家,也有杨先生的同事、朋友、亲属,还有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的获奖代表、钱先生曾经的司机等。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回忆了与杨绛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也生动地反映了杨先生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个别文章更是首次披露了她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全部经过。而且此书编选所确定的原则是,入选的文章都是首发,其中有些文章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和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杨绛先生早年和钱锺书先生一同就读清华大学,后赴英国牛津留学,学成毅然回到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祖国,虽然饱经苦厄、颠沛,却终生怀抱爱国之情,无怨无悔。曾经有人追问过钱先生和杨先生,当年为何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选择回到祖国,他们的没有用响亮崇高的词语,而只说是──为了中文。如果再在国外待下去的话,他们跟母语之间会有隔阂,会渐行渐远……这是两位先生深植心中的家国情怀。
  杨先生是一位大翻译家,对待译事极为认真。《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都是依照原文版本,并参酌世界多种译本译出。译《堂吉诃德》时,为了忠实于原文,四十七岁始自学西班牙语,待语言娴熟后才动手翻译。杨先生翻译《堂吉诃德》的事,堪称译界佳话。她对原作尽责,对读者尽心,而顺畅、妥帖、亲和的“杨氏文风”已成为后辈翻译工作者学习的楷模。除了学业上的成就,与会者谈论更多的是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为人正直谦和的人格魅力。杨绛先生将她和钱锺书先生的稿酬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迄今累计15年,已经有614位同学获得了奖学金,而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捐献的稿酬已累计达2000多万元。
杨绛先生纪念集《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节选
  学术无禁地,哲人无生死!学有洞见,作可垂世,寿百岁而知人生!
  杨先生已修得功德圆满,驾鹤西去。但她为世垂范,道德文章将永励后人。──李铁映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走了,她的离去是安静的,一如她在世的时候。敬爱她的人们,也许有些悲伤,但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美丽人生圆满落幕的欣慰,是对“我们仨”在天堂团聚的衷心祝福。──周国平 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到2016十年,我极少打搅先生,小心翼翼保持与她的距离,好比爱极了一样东西不敢轻易触碰。她的书在我这里,她的人在她书里,她有我的书并且是读了的,如此交往已弥足珍贵。──王海鸰 作家、总政话剧团编剧
  她的作品早已为她铸就了丰碑,而她的德行便是那不朽的铭文。“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一生只靠写作谋生。”这便是先生对自己的写照,而钱先生对她的赞美却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知识分子,她的同人、晚辈则将一如既往地尊称她为先生。──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杨先生不信上帝,也不信佛,她之所以有时祈求上苍,不过是万般无奈中寻求慰藉,也安慰他人。──吴学昭 杨绛先生遗嘱执行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离休工作人员
  每次见面都是那么美好、那么难忘,我也日益了解到杨绛先生平和而丰满的内心世界。在我心中,杨绛先生既是智者,也是仁者。──陈旭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她的作品和译著,她对钱锺书和女儿作品的维护和编辑,以及她对中西文化多语言的了解,大大促进了共识桥梁的构建,并将永远屹立于世。──[意]贾忆华 意大利作家、翻译家
38#
 大卫 发表于: 2016-6-28 08:31:01|只看该作者

杨绛故居成群租房无人保护 官方称不够文物标准

源自:新华日报
⊙作者:郑焱 孟旭 董晨

  杨绛先生去世,在社会上引发一股“杨绛热”。这一个月来,不少人慕名来到苏州市庙堂巷,却不无失望地发现,杨绛当年的这一居所如今成了群租房。什么样的名人故居值得花力气保护?该怎样保护?这再次成为一个引人思考的话题。

苏州市庙堂巷22号  pO7K-fxtmweh2640087.jpg  保存到相册

  6月20日,记者来到庙堂巷16号、22号。由于这两处房屋属直管公房,老宅被分割住进“72家房客”。16号住户朱越明告诉记者:“墙上有几个电表,就是住了几户。”记者数了数,庙堂巷22号住了24户,16号则有40多户。为改善居住条件,部分住户新砌了墙,装上了不锈钢栏杆。“原先这里有个宽敞的天井,后来私搭私建多了,慢慢地就只剩下狭长的过道。”谈及往事,老朱的话语里有说不出的惆怅。
  老宅模样大变,如今慕名到访的游客只有在仰望屋檐、砖雕时,才能依稀窥见当年的岁月。“杨绛先生的整个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故居的意义不言自明。如今却是这般境况,实在让人感伤。”苏州文史学者柯继承告诉记者,其实,不少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都不容乐观,如同眼睁睁地看着历史一点点从指缝中溜走,却无法抓住。
  在杨绛先生故居内住了近50年的吴怡直言,自己对老宅并不十分了解:“这段时间经常有人特地找来,打听杨绛的事情,但我们都不清楚。说实话,我们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自己住的房子原来住过一个名人,竟然这么有历史。”吴怡话锋一转:现在各地多少都有些名人,有的名人可能一生住过很多地方,倘若每处都保护起来,显然不大现实。
  这番话,道出了一个现实界定的尴尬──究竟什么样的名人故居值得保护?
  “这个问题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可谓见仁见智。”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对记者说,从法律条文上看,关于名人故居的保护目前依然是空白。很多名人故居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还够不上“文物”标准,目前对于名人故居如何保护开发,也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也正因此,“这几年在某些城市,一些未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名人故居,屡屡沦为旧城改造的牺牲品。”
  还有一个更为头痛的问题是,名人故居的归属相对复杂。苏州古城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姜林强感叹:“名人故居保护,最难的不是技术、资金,这些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操作前提是居民愿意迁出。有的房子里住了好几户人家,产权关系错综复杂;有的虽然只住了一户,却有上上下下四五代人,家庭内部就有好几种意见。”
  与杨绛故居类似,苏州阊门内下塘街10号是清代名人陆肯堂、陆润庠故居,86岁的陈丽凤3岁起就住在这里。面对记者,她试图描述老宅几十年前的气派,但眼下却是另一番光景:老宅内墙体脱落,木柱腐蚀,各种电线在头顶任性地扯在一起,略为开阔的拐角处还堆着一些杂物。“保护是需要哎,但不能把我们都赶走吧?那我们住哪里啊?”
  究竟该如何保护,是对待名人故居面临的现实尴尬。有一种观点认为,保护就是要“原封不动”,最好把故居里的人都迁走。但在贺云翱看来,这样的保护方式并不妥当。“保护是第一位的,这个毋庸置疑。”他以苏州的杨绛故居为例,这里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部分文化记忆,甚至浓缩了一个时段的历史风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这样的状态肯定要改变。但保护并不意味着要把人都迁走。因为名人故居并非文物,没有必要片面强调“一动不动”。
  目前在名人故居保护上,不少地方的处理方式的确显得过于简单粗糙,一张门票“一圈了之”,挡住了普通市民亲近了解的愿望和脚步。在贺云翱看来,最好的方式是恢复当年的历史面貌,只要保护得当,人们照样可以在里面生活。这样,文化记忆复苏了,也不影响现在的生活。往往正是因为有了“烟火气”,这些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才更能凸显。
37#
 红叶 发表于: 2016-6-3 18:32:01|只看该作者

钱钟书与杨绛:忧卿烟火熏颜色

  民国风流事太多,满目情致缱绻如临水照花。这照的花还不是雪里梅出墙杏略带骄矜的独秀,心知不易,敛住了心思,不敢消磨,欢也似寡寡然,而是乍一抬头便撞见了满枝复瓣繁英,旧式才子佳人纷纷聚作堆,巧得人招架不住。
  那时风月特别清明,时辰也走得异常慢,光阴如缎一寸一寸晒着日光,日头迟迟不动,足够大把大把地挥霍,相思也多,流水样地潺潺,溢得哪里都是,花笺锦书描不尽,鸳鸯琵琶拟不休,锣鼓喧天,嬉嬉闹闹一回,总算没辜负了这一遭,折子戏落了幕,也饶几声好,几段热闹。
  钱钟书和杨绛偏不。他们的情义几算君子之交,不只是恩情,更有恩义,杨绛对钱钟书,倒似从君还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的。
  钱钟书和杨绛是极矛盾的新式夫妻,自清华结识,双双同赴牛津大学,之后辗转巴黎大学。二人的初见不是戏文里,绉绉地一面便起了腻,惯例自此天雷一声响,作譬如“想不到无双美质今双遇,分明是第一佳人第一仙”这般慨叹。纵要平地起波澜,也是冰下春水生的暗涌,故而再晤时,方有钱钟书仓促地自白“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与杨绛潦草地直呈“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洋派读书人,可那通透的聪明劲儿却是古典中国式的,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话做事都是点到即止,名士气恰恰好。这样急切地剖白,也为着情势所迫,借势随了本心,再翩翩,底子仍是务了实的赤诚。
  再务实洋派,也并不耽误了钱钟书照旧写情诗,且用典用韵比谁都雅,四平八稳全然合乎规格。最艰涩的古英语,钱钟书会读会看能翻能写,录《管锥编》顶晦涩的阴阳笔法也吃得透尽,若以文法作道场,他一支笔文气铮铮然,镇得住山河万里,才有槐聚诗存满纸的浩然。虽说钱钟书在围城借了方鸿渐的口调侃,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然而他写情诗倒也是一字千钧。
  钱钟书献杨绛最得意律诗为:销损虚堂一夜眠,拼将无梦到君边。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坚。如发篦梳终历乱,似丝剑断尚缠绵。风怀若解添霜鬓,明镜明朝白满颠。钱钟书用典独辟蹊径,净拣深而险的韵,融贯了佛学与宋明理学。便捡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坚一句,前句引佛遗教经,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相思刻骨如毒舌噬心,又似幽幽入草,不知所起所终,实胜过无凭语的百种相思千种恨;后句脱胎二程语录,困于破屋中四面受敌而无暇相驱,钱钟书腹背受敌而无力相违者,相思耳。佛家重禁欲,宋明理学主灭欲,钱钟书反走其笔,无情不似多情苦却偏囿其中,作情诗表甘之如饴,实妙绝。亦正因钱钟书笃定杨绛必解其语,故而落笔洋洋洒洒,意兴湍飞。
  杨绛才貌毫不逊民国四大才女,只因这夫君年少成名,锋芒太盛,一始无两,竟把这文思敏捷的妻给盖住了,仿佛此生最获誉事便是钱钟书妻的头衔。实则杨绛小说散文都写得颇有味,译诗翻外文也是一流,便是写剧本也是字字珠玑,读来齿颊生香,绝无错漏。她至一甲子,才拾西班牙语,译成《堂吉诃德》,至此为绝本。一篇《洗澡》,众人物参差,鱼贯而出和人打照面,读熟了《围城》者总觉是打哪来的旧相识,许彦成并方鸿渐,姚宓比唐晓芙,丽琳照孙柔嘉,余楠对李梅亭,似乎千丝万缕理不清,好事者逮了细节争相诟病。实则《围城》里苏文执那首关于心和锁的别扭腔译诗便是杨绛的手笔,为了映衬这位苏才女小家子气的造作,钱钟书更央告杨绛把诗译得稍劣质些。这般的志趣相投,远胜过皓腕赛霜雪着红袖添一段冷香,暗香再幽,也抵不过这欢意长而淡,够雅,又非梅妻鹤子那般的孤寒,是可心可意娓娓积累来的情谊。
  此中情谊又和彦成与丽琳以“神仙眷侣”状示外人迥异,彦成与丽琳多是节制的彬彬,争执时怕女佣旁听了去,便用英语,英语直白,再晴天落白雨地辩个密不透风,外人听去倒也像爽利地热络,是个会心的小细节。钱氏夫妻各路言语都通,常玩一人说一意大利语,对方接同意法语,再对德语及别种语言,曲水流觞样不绝,闺房雅趣胜过张敞画眉,然而又是新派的恩爱,很趣意天然,有赌书消得泼茶香那种谦和的活泼气,却断无举案齐眉那种至恭至谨,是礼教沉沉压下来,不得已磨炼出来的,即便强说清欢,也到底有限。
  曾有记者问杨绛,闻说你和钱钟书在家,是周一讲英语,周二说法语,周三使意大利语,是否果真如此。杨绛只答,默存与我,在家说无锡话。这又是杨绛先生细意温存着的幽默了。许多老人家年纪到了,年轻时顶聪明刻薄忍不住要卖弄几句俏皮话,再顶目高于顶些懒费唇舌不施青眼的,总也顺应了国学儒法,端端然敛了秉性,一味要韬光隐晦好对得住年高德勋这四字真言。
  杨绛先生倒还是一样,不装得太老实,也不太精明,风雨不动安如山,她不动声色做的就是自己,比山更难撼移,难怪钱钟书和她数十载,相看两不厌。
  杨绛自己写过一件小事,讲她自己面皮薄,比上好的生宣更吸墨,钱钟书历来稚子心性,惯爱作弄人,乘她睡得熟了,用徽墨乱涂几笔,谁知竟擦洗不掉,只能静待褪去。她的幽默持续到了老年,是极英式的,和她的文风也很相类,不伤人不损人,平平一句不多言,却是出其不意的一笔神来,是沉下去的趣味。当然她为人大概总是明丽的,不然钱钟书写她“心如红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雨晴”也不会这样脉脉的神往。
  杨绛这样十指露,春笋纤长的娇小姐初学粗使活,比婢学夫人字更笨拙些,给灶炉熏得灰头土脸却也无怨尤,钱钟书心里不是不感激,这怜惜的声口从《赠绛》里可见一斑,“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虽钱钟书有时也自嘲“才竭只堪忱好句”。
  钱钟书那书生意气的刻薄是箭在弦上,意态咄咄,有剑气,杨绛则是棉花蘸胭脂,丝丝入扣,不动声色系数沾染了,都很可爱,是读书人从理想里好容易抽个身,怀揣勇气去凡尘负隅顽抗,对人对己的些许韧劲儿,因之,杨绛的颜色是烟火气再浓也熏不走样的,暮去朝来颜色故,是有乾坤里的清气把人心定实了。他们是夫妻亦是知己,同舟共济又失散几许,终于如杨绛于《我们仨》中所写,“我们仨,团聚了”。
36#
 大卫 发表于: 2016-5-30 15:31:00|只看该作者

徐冬冬: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源自:中国经济网
  徐冬冬,1959年生,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国家一 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开山之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徐冬冬对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创作实 践,并涉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跨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1987年,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展并收藏其作 品;1990年~1991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大型巡回展;2001年,联合国为其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徐冬冬因此被中 外媒体誉为“东西方文化的架桥人”。
  这两天,在微信里,充满着对杨绛先生的怀念,好几篇微信文章的留言竟达上万人。这些文字来自认识不认识她的,年老的年少的,都表达了对她的一份尊敬和缅怀。这在近几年是非常少有的一件事。我想这不是因为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也不是因为她是一个著名的作家,而是出于对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的睿智以及从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中国女性之美的一种赞美。难道这只是对杨绛先生的怀念吗?我想不是,而是对我们已经失去的杨绛身上的那种气质以及智慧的一种向往,对那种高雅、婉约、谦逊、平和、本真的一种向往。
  我和钱钟书、杨绛先生两位老人有过短暂的一个接触,但是他们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使我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敬重钱老的博学,敬重杨绛先生的平易温和,从她的内心里所带来的那种温暖。
  1984年,我当时24岁,已在北京举办过画展,并将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的第一本画集《徐冬冬诗画集》。文联出版公司非常重视,破格定下出八开本的精装大画集,这在那时是少有的。一天,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李庚找我谈,说你的画作很好,这么年轻就敢把自己的旧体诗拿出来和画一块儿出版。现在的书很多的英文翻译水平很差,你这个应该请一位大家来翻译,能不能找找钱钟书先生来翻?钱钟书这个名字我早就听说过,并且也知道他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故事,知道他是完全用英文来讲课的。但怎么去找到他呢?李庚书记说可以以文联的名义向他联系,并且把查到的钱钟书家的地址告诉了我。
  我记得是在1984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去拜会钱钟书先生。他家在三里河南沙沟的部长楼里,这个小区得要相当的名人才能住在里面。年轻的我很冒昧的就去拜访他了。当时开门的就是杨绛女士。但那时我并不知道钱先生的夫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只觉得眼前这位女士穿着非常的简朴、普通,但一开口就马上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大家闺秀。我向她说明了来意。她说钱先生非常忙,可能没有时间。正说着,钱老在里面问谁啊,一边说一边就走出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钱老,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一股学究的气息。我把画稿放到房间中的大桌子上,他说我非常的忙,边说边翻着画稿,看了几幅画以后,坐下了,说小伙子,你的画很有意思,跟谁学的。我说是在故宫临摹古画,从宋元明清各代学来的。他非常惊讶,特别是知道我学习了担当的作品,就给我讲起了担当和尚的来历,问我了解这个人吗?我就告诉他我所知道的担当。他又问我有担当的画稿吗?我说有一本他的诗画集,是解放前出版的印刷品,我在图书馆里复印下来的。他非常感兴趣,说能不能有机会看看。他一面说着,一面翻看画集,集子里有我从15岁到20几岁创作的80多幅传统的中国画,他说有情趣也有诗意,不像你这个年龄画的东西。我刚见到他时很紧张,当得到钱老的表扬、赞许,也就放松了。谈了一会儿,杨绛先生特地为我沏了一杯茶端了过来。我心里纳闷,心想他们俩说没有时间,怎么还给我沏茶。我正惊讶着,钱老说,小伙子,回去后,你要好好地写字。你喜欢谁的字?我说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的是沈尹默的行书,他说很不容易。我也告诉他我喜欢清朝的伊秉绶。当我拿出要请他翻译的诗稿时,他认认真真地看了几首,说你的诗远远不如你的画。
  这时候,杨绛先生插话了,说你不要要求这些经过了“文革”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受到这些教育,他能画古画、写古体诗,就很不容易了,不要用你的标准来要求年轻人。杨先生对年轻人的这番鼓励使我很感动。她说了这番话,钱先生便补充了一句,说这个还是可看的,但是我很忙,另外翻译这一路,有一个人比我翻译的更好,叫杨宪益。他夫人是英国人,翻译起来也快。杨先生古诗的功底也非常好,你可以去找找他。我说不认识,他说我可以给你做一个介绍。这时已经过去快一个小时了,钱老放下我的画稿,开始忙着他自己的事了,我就离开了。
  第一次拜访就这么结束了,杨绛先生将我送到门口,她的笑容让我终身难忘,那么慈祥,平和,亲切。她说,过些天介绍信写好了再来拿。我年轻性急,冒失地问哪一天,她说你过几天。
  过了两天,记得是星期五的下午,我又敲开了钱家的门,开门的还是杨绛先生。她微微一笑,说你等着,转身去取来钱老写好的信递给了我,说他很忙,今天没有时间了。我拿着信,很感动。离去时,她还说了一句祝你顺利。后来杨宪益先生为我的诗画集做了英文翻译,1985年也正式出版了,出版后,我端端正正在书的扉页写上钱老和杨先生的名字,给他们送去,那天敲门,家里无人,我就把书放在了门边,相信他们也会收到。
  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事后我再也没有去打扰两位老人,因为他们的时间太珍贵了,他们做的事情也是我们所不能及的。看到她百岁时留下的笔墨,使我十分感怀。当年杨绛先生“祝你顺利”这句话这么多年一直在我的记忆里。后来很多朋友都羡慕我的幸运。我有一位小伙伴,也是著名的摄影家,听说我这么顺利地见到了钱老、杨老,羡慕极了,他说他为了给钱老拍照片,苦苦在门口待了好几天,才得以拍成,哪里还会有杨先生沏茶的幸运。黄永玉先生也说过一个故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去拜访他们,也被拒绝在门外。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事业上如果说取得了一点成就,和老前辈的关心是分不开的,他们以他们的人格感染着我,教育着我。今天,杨绛先生走了,她的精神与品格是我们这些后学的楷模。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35#
 大卫 发表于: 2016-5-29 10:31:05|只看该作者

跟钱钟书习字 杨绛书法笔力温婉风格朴实

源自:金羊网-新快报
杨绛书稿 天上一日 人间一年 雅昌供图
杨绛 致潘耀明信札 雅昌供图
杨绛先生墨迹 雅昌供图
钱钟书和杨绛
  5月25日凌晨一时许,杨绛先生辞世,享年105岁。
  消息甫一出来,人们自发的悼念在网络空间铺天盖地席卷下来。她的传奇的一生,她的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她横跨多个领域的才情,她与钱钟书至真至纯的婚姻……都被人念兹在兹、口口相传。
  她还是一位颇有风格的书法家。我们不妨从书法的角度,去感受杨绛先生笔下的质朴与温暖、优雅与从容。

▲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丈夫为其批改,好的画圈差的打杠儿
  杨绛的故乡在江苏无锡。江南名城无锡,自古便是富庶文明之邦。多少年来,这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杨氏家族世居无锡,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 爱读书。杨绛的父亲,名叫杨荫杭(1878-1945年),杨绛在晚年撰写过《回忆我的父亲》。文中所记其父亲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一代知识分子 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近代化孜孜不倦的努力。
  杨绛的母亲唐须嫈(1878-1937年)也是无锡人,与丈夫杨荫杭同龄,他俩于1898年结婚。唐须嫈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身上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与杨荫杭结婚后,甘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自然提到了她父母的关系,读来感人肺腑、弥足珍贵。文中说:“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 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杨绛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当中,可想而知,她是相当幸运的。再加上家庭书香飘逸,她最终成为一代才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样的 家庭成长,想必她多多少少也有练字的经历。
  而《百年风华:杨绛传》显示,年逾七旬杨绛才真正拿起毛笔练字,她请钱钟书当老师,钱欣然接受,但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每天交作业,由他评分,认真改正。钱钟书批改杨绛的字,好的画圈儿,差的打杠儿。
  杨绛很重视钱钟书的批改。她想多挣圈儿,嫌钱钟书画的圈不够圆,就找一支笔管让钱钟书蘸印泥批改。钱钟书平时就喜欢调侃杨绛,明白她的心思,就故意多打杠儿。

“等我练好了字,为你抄诗!”
  “等我练好了字,为你抄诗!”杨绛曾笑对夫君钱钟书先生说。
  她做到了。2003年和2011年,她用小楷字抄写收录钱钟书先生1934年至1991年诗作的《槐聚诗存》。2012年6月,她101岁时,《槐聚诗存》宣纸线装本出版。
  “我从小就会背诵!”据媒体报道,2015年5月初,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望杨绛,当看到“好读书”奖学金一名获奖学生撰写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时,杨绛高兴地说。过百岁的她,每天仍坚持锻炼、练书法和写作。
  “好读书”奖学金,是2001年杨绛将钱钟书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所设,用以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清华学子,2012年底捐赠额即已超1000万元。
  若说写作是杨绛的终生兴趣,那么,在钱钟书辞世近18年后,练书法已是她深切怀念钱钟书先生的一种特殊方式。因为,钱钟书先生是杨绛的书法老师。因为,钱钟书先生曾批评她“尔聪明灵活,何作字乃若此之滞笨。”
  然而说到自己的字,杨绛似乎信心不足。她曾自述:自己天生笨滞,写谁不像谁。兰亭序应是圆的,她写成方的;褚遂良应是方的,她写成圆的。
  2003年,“自忖书法不会再有进步”。杨绛抄《槐聚诗存》,自己形容为“急急抄写,字仍恶劣……我抄《槐聚诗存》,笔笔呆滞,但求横平竖直而已。”杨绛在《槐聚诗存》序言中说。
  果真如此吗?自然是谦辞。杨绛的字也是文人书法,平和气静、简约明快、朴实无华,精气内蕴字里行间,一如其人。
  年过百岁,还能提笔写字,尤其是写小楷,想想都是艰难之事,可这么高难度的事情偏偏让这位百岁老太太做到了。笔力温婉,文风朴实温暖,杨绛先生是这躁动时代温润的慰藉。
  晚年的钱钟书曾这样评价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简单八个字,完全流露钱钟书对妻子的爱,也直接诠释了一位稀世才女的才华与柔情。

简介
  [杨绛]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 优秀的翻译佳作,至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 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导赏
杨绛先生小楷 如温良之璞玉

▲ 胡翔龙 暨南大学青年教师
  宋有赵明诚、李清照的诗文唱和;元有赵孟頫、管道升的笔墨相卿;今有钱钟书、杨绛的琴瑟和声、文墨共舞。
  文人离不开书法,亦可言书法本为文人事。历史上,诸多文人雅士因其书法之长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成就,如赵孟頫、董其昌便是。也有一些文人书艺颇高,但因其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而把书法方面的成就掩盖了,如康有为、梁启超。
  杨绛先生的书法属于后者,《槐聚诗存》墨迹是先生101岁高龄时用小楷抄写的,观之当惊叹百岁老人旺盛的精力及康健的体魄。先生自言其书学王羲之、褚遂良,并自惭不能相像等谦虚之语。而我们认为,先生小楷如温良之璞玉、潺潺之清泉,横竖间渗透出的文人气息,犹如老树普洱,慢品过后方得醇厚甘味。
  笔画的起承转收间,经过年月的冲洗,早已没有了套路性的技巧,多了一层平淡与雅致。然而平淡并非贫乏,正如她的小说一样,朴素中透着绚丽,平和中含着诙谐。
  “技法”与“内涵”皆为书法的精髓,内涵则更为升华。先生一生重于平和的精神层面,不断升华,正如先生自己所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种平静、高尚、温婉的心态怎么会不影响她的书法呢?
34#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5-27 17:48:00|只看该作者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 手稿字画均捐赠国家

源自:新华社

  杨绛先生。资料图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杨绛先生遗体27日在京火化。上午9时许,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灵,前往八宝山。遵照杨绛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先生书籍、手稿、文物字画均捐赠国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7日发出讣告称:钱钟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33#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6-5-27 12:31:00|只看该作者

杨绛先生遗体今在京火化 手稿及其他财产均捐赠

清华园内图书馆前,不少学子送来鲜花和近千只白色纸鹤寄托哀思。东方IC 图
  据新华视点消息,杨绛先生遗体27日在京火化。上午9时许,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灵,前往八宝山。遵照杨绛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7日发出讣告称:钱钟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2:26, Processed in 1.419602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