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378|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ccc888 发表于: 2006-2-21 09:48:0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民国蒋介石问:学会在成都还有哪些人?毛泽东问:学会能恢复吗?

 [复制链接]
  分设中学与少年中国学会  文/常崇宇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的前一年,在四川成都,有一位面容清瘦、衣著单薄的少年,背负简单的行囊,跨进了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的大门。十六岁的王光祈,是在三年前才从他的家乡温江来到成都,在胡雨岚创办的成都第一小学堂插班读书的。此前他在家乡的私塾念过六年书,具有比较深厚的古诗词及文学根底。他是四川温江县鱼凫镇小河村人,家境贫寒,父亲王梦生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他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母亲罗氏虽然有一定的文化,能背诵许多古诗,但也不得不靠做手工和伯、叔们的接济来维持生活。王光祈的祖父王再咸(字泽三)是一位诗人,著有《泽三诗抄》,他于清朝咸丰年间考中举人,随后在北京参加过两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不得已滞留北京,靠教馆维持生活。王再咸教过的弟子中,有两人是大名鼎鼎的,这就是后来相继出任四川总督的赵尔巽和赵尔丰两兄弟。王再咸烟瘾很大,生活潦倒,没有多少积蓄留给后代。他去世后,赵氏两兄弟念及老师的教诲,经常接济孤儿寡母。王光祈考入分设中学丙班后,赵尔巽特地从成都当铺的罚款中拨出纹银一千两,交给两个商号存息,年支息银四十多两,供母子两人生活,使王光祈的生活得到保障。
  分设中学是成都高等学堂的附属中学,位于南较场成都高等学堂附近。校长刘士志因为不甘心“附属”的名份,特地申请把“附属中学”更名为“分设中学”,以表示这是一所半独立性的学校,但其经费仍然来源于高等学堂,设备可以借用高等学堂的,再加上刘士志本人的声望,所以学校办得很出色,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来报考。
  就在王光祈进入分设中学的同一年,另一位少年也风尘仆仆地来到成都,考进了分设中学的丙班,与王光祈同班。十三岁的魏时珍出生在四川省蓬安县周口镇魏家坝,和王光祈的家世十分相似的是,他的祖父魏宝珊也是前清举人,当过大足县的教谕、蓬安县玉环书院的院长和成都锦江书院的教师。魏宝珊的著作刊行于世的有《论语汇通》、《王阳明学》、《个人修身》、《兵学地理》及《农学汇编》等多种。魏时珍从六岁开始读书,在祖父的督教下,在家苦读七年,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奠定了深厚的文史基础。
  这一年,十七岁的少年李劼人也考进了分设中学丁班,与王光祈和魏时珍同校就读。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很早就去世了。幼年时李劼人的父亲到江西做官,他被寄养在外婆家读私塾。后来他也随母亲去了江西,因为生活不安定,学业时断时续,一度还进印刷厂当过排字工人。十五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因为腿有残疾,行走不便,家庭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他的身上。父亲在江西去世,灵柩要运回成都,在祖坟安葬,年幼的李劼人不顾长江三峡山高路险和重庆至成都道路的艰险,硬是把这一切办理妥当。1907年春他考入华阳中学,因替朋友打抱不平,得罪了监督,学校认为他违反了校规,他愤而退学,次年考进分设中学,由于成绩优异,下一年由丁班升入丙班,遂与王光祈等人同班。
  1909年秋季,十四岁的翩翩少年周太玄(原名周焯,太玄是他的号)也考进了分设中学,编入丁班,成为王光祈等人的学友。他祖籍四川新都,幼年时随大伯居住在雷波县,后在峨眉小学读书,毕业后回到成都,进入分设中学。
  这年十月,已经在嘉定府中学堂读了两年多书的郭沫若(当时名叫郭开真),受到学校的无理斥退,离开该校。他早就不满足于憋在穷山恶水的家乡,很想张开翅膀去拥抱世界。他先是坐轿子,后来又坐鸡公车,辗转来到成都。1910年他持介绍信报考分设中学,原以为他是被斥退的,担心不被录取,没料到学校的都监督(人称都喇嘛)当场就叫他应试,亲自把笔墨借给他,鼓励他“不要辜负了我上好的笔墨”。郭沫若被当场录取,因为他已经有了两年半的中学学历,“文字做得都还通顺”,就插入丙班。
  在郭沫若进分设中学的前一年,出身于四川省隆昌县一个官僚家庭的十六岁少年,也考进了分设中学,插班进了丙班,成了比郭高一年的先后同学,他就是后来成为国家主义派首脑人物的曾琦(字慕韩)。1908年他曾经就读于桂林中学堂,当郭沫若1910年进入分设中学的时侯,他已经废了学,所以两人只能算是先后同读过丙班。在郭的眼中,他是个十足的“老夫子”,念英文连字母都记不清,上体育出左足摆左手,走路连两尺宽的沟都迈不过,但他的旧文学根底还是不错的。
  1910年成都高等学堂停办了,分设中学丙班和丁班的同学转到成都府中继续学习。成都府中是成都市石室中学的前身,1902年初创时定名为成都府蒙养师范学堂,先后多次更改校名,王光祈、魏时珍等同学转入该校的时候,校名已更改为“成都府中学堂”,校长为刘咸荣(豫波),到1912年他们毕业时,校名又更改为“成都府中学校”,改由刘冕(东塘)担任校长。
  王光祈一生勤奋刻苦,从事音乐学理论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少年中国学会”的创立。1912年王光祈从成都府中毕业后,在成都及家乡温江刻苦攻读诗人及名家(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等人)的诗作。1914年他经三峡出川到北京,想通过当时当了清史馆馆长的赵尔巽谋得一个职位,用以糊口。不料赵对他说:“你来北京之前,为甚么不先给我打个招呼?你今天突然来找我,叫我怎样给你安排工作?这样吧,你先在旅馆里住着,等我慢慢给你想办法。”然而北京的物价高昂,王光祈身上没带多少钱,幸而上海还有许多朋友,可以帮忙,就只身来到上海。不久赵尔巽为他在清史馆谋得一个书记员职位,他便回到北京。后来他考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眼界骤然开阔。
  1918年6月30日,王光祈联络李大钊、曾琦、周太玄等七人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会议推选王光祈担任筹备处主任,周太玄为文牍,李大钊为临时编辑部主任,由王光祈起草并经讨论通过了“学会规约七十条”,规定学会的宗旨为:“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筹备期共一年,第二年正式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总会”。
  “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时间,是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从学会的宗旨看,基本上是一个学术团体,肩负着改造社会的职责。“少年中国学会”何以能在众多的学术团体中独树一帜,产生巨大的影响呢?原因在于它吸收的会员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以及众多党外精英,而且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对学会非常重视。据有关文献考证,毛泽东是在1920年1月,经王光祈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王光祈还介绍恽代英、赵世炎、张闻天和刘仁静等人参加了学会,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这么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大作用的领袖人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参加该学会,无疑抬升了学会在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946年,毛泽东曾经向周太玄询问过能否恢复“少年中国学会”这个组织,解放后又两次托陈毅在成都打听王光祈的下落,毛泽东对“少年中国学会”的重视,对于王光祈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力,无疑是一种肯定。
  魏时珍是最早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也是最早通过“少中”的刊物《少年中国》,与王光祈一道把爱因斯坦本人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介绍给国人的数理学家。作为一位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但由于他参加过青年党,刚解放就进了政训班隔离“学习”,“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冲击。(其实他在青年党内只不过是个“票友”,很少参加政党活动。)解放后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定,使他在教书育人方面虽然得以尽其所能,而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内在潜力,却难以完全发挥。
  魏时珍与王光祈的亲密关系,从他门在分设中学读书时就已建立。某一年他们两人同到学校报到,忽然看见墙上贴了一张布告,写着:“王光祈、魏嗣銮桀骜不驯,不准住校,监督示。”他两都是外县人,离开学校,何处安身?只好托人向监督(即校长)求情,回到学校,自此他们建立了“共患难”的友谊。1915年魏时珍在德国人创办的上海同济医工学院工科先修班学习时,有一天正在学校广场上散步,忽然看见一位衣着单薄的青年向他缓步走来,仔细一看,原来是王光祈,因为工作没有着落,生活困难,特地从北京来到上海,求助于魏。魏时珍虽然也并不富有,但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两块钱为王光祈洗尘,在法租界环龙路附近的一个小酒店点了几份小菜,要了五加皮酒,两人一边对饮,一边畅叙别后思念之情。此后王光祈常来同济医工学院住宿和就餐,只要没人向德国人打小报告,德国人是从来不过问的。后来赵尔巽给王光祈在北京安排了工作,王就回北京了。五年后(1920年)的阳春三月,魏时珍用教书挣来的近千个银元作两人的路费,与王光祈同船离开上海,到法国和德国留学。
  解放后魏时珍虽然屡经波折,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他工作勤奋,勇吐真言。有鉴于“四人帮”当权时大搞“批林批孔”,辱骂孔子,而欧美诸国精通汉学的人不少,深恐这些外国汉学家读到此类辱骂孔子的文章,耻笑堂堂中华读书人竟然少有坚贞之士,而“徒知媚上取寵”,他草拟了上万字的“孔子论”,“四人帮”倒台不久,就予以发表,文章辗转传到台湾出版。他和王光祈的友谊,以及早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这段经历,也使得魏时珍更加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崇。
  斐声中外的作家李劼人,1918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是该会最早的会员,曾担任“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书记和《少年中国》的编译员,还创办了“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刊物《星期日》。传说他曾经与分设中学的同学王光祈、魏时珍、周太玄、曾琦、郭沫若等人同赴郊区聚会,模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举止,相约共同挽救危难中的祖国,虽然不能同生,死后亦当同葬此地。这当然只是一种愿望,不可能实现。不过当王光祈在德国突然患了脑溢血,于1936年12月12日在莱茵河畔的波恩医院逝世后,他的朋友沈君怡写信征求了魏时珍的意见,把王的骨灰运回成都。正巧这一年李劼人从城里疏散到城外沙河堡的乡间,在一处菱角堰塘边修建了一座黄泥筑墙的简易住宅,取名“菱窼”,就把骨灰存放在“菱窼”,勉强算是实现了当年的愿望。一年后李劼人又从乐山运回一块青石,为王光祈立了碑。
  周太玄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从成都府中毕业后,于1913年赴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门部,1916年毕业后,先是在上海,后来又去北京担任多家报纸的翻译和编辑。在北京他结识了李大钊,为了“把这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成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他参与创建了“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周太玄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8月27日“少年中国学会巴黎分会”成立,他当选为书记。1924年周太玄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毕业,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1930年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和生物学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共两党领导人对“少年中国学会”都非常关注。三十年代中期,蒋介石两次到成都,都问起了学会在成都还有哪些人,第二次还专门约见了魏时珍和周太玄,听取他们对四川工作的建议,并告诉他们可以直接写信给他。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宴请民主人士时,也问及能否恢复“少年中国学会”这个组织,由于学会成员早已分道扬镳,周太玄只好如实相告,学会是难以重整旗鼓了。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之一的曾琦,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4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主张“内驱国贼,外抗强权”,宣传国家主义,后被选为为中国青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他创办的《醒狮》,在国内也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与郭沫若、阳翰笙等人组织了“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声援群众的爱国运动,但对郭起草的《五卅案宣言》持不同意见,发生争论,郭愤而向同志会请求辞职。1925年6月3日,包括“醒狮周刊社”和“少年中国学会”在内的12个团体,在新创刊的《公理日报》上联名报道五卅惨案真相和反帝运动消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桂园寓所约见青年党左舜生(左也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1921年《少年中国》杂志编辑部迁至上海后,由他主持编辑工作)等五人时,曾经不无风趣地说:“你们是中外扬名的‘醒狮派’,你们只消朝墙角打个喷嚏,蒋介石他老先生也会吓得两腿颤颤的哩!”
  “少年中国学会”一共存在了六年多的时间,先后加入学会的有一百二十多人。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影响却十分深远。学会的创办人和成员中,不少人来自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及后续的成都府中。“分中”培养出的人才,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中,终于占有一席之地。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ccc888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ccc888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ccc888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ccc888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ccc888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ccc888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阴灵山观雪 娇媚的郁金香
2# 四姑娘山
 何晓 发表于: 2006-2-21 12:59:3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难得的好资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代蜀华 发表于: 2006-2-21 13:29:23|只看该作者
的确难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01:50, Processed in 0.452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