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669|回复: 4
 1熊猫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僧侣昌臻法师:学佛的捷径

 [复制链接]
  昌臻法师(1917~2009),四川乐至县报国寺前住持,成都市人,俗姓张,号妙首。出生于佛教家庭、医学世家。大学毕业,上世纪四十年代以优异成绩考上民国文官,1946~1949年任四川省西充县县长,1950年后任四川林学院教师。早年追随圣钦老和尚参禅,后皈依普钦上师学密。读《印光大师文钞》,自觉契机,遂专修净土。八十年代,参加编修《四川省佛教志》,任教于文殊院空林佛学院,撰写佛学论文,致力弘法。1992年依离欲上人剃度出家,任乐至报国寺住持,兼四川省佛学院教务长、四川尼众佛学院教师,昌臻老法师于12月26日早8点舍报圆寂。

昌公法师已九十高龄了,但仍然精神矍铄,依旧为弘法利生而在精进修持,真是人天景仰的一代高僧  EsvDhEgX.jpg  保存到相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潘家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潘家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潘家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潘家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潘家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潘家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佛协副会长 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佛教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有拓展空间 一雷惊蛰始!惊蛰日,蛰伏的美好都在醒来……
4# 金佛山
 清风明月 发表于: 2018-12-3 22:51:0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昌臻法师:学佛的捷径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中国近代少见的高僧。他一生自行化他,开示做人和学佛的总纲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为学佛修行的捷径。
  1936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国难当头,人心惶恐,社会不安。佛教界在上海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参加者达数千人。敦请正在闭关的印光大师莅会主法,念佛七天。第八天,应信众请求,为授皈依并做开示。在法会所作几篇开示,都是阐述做人和学佛的要道,概括有如下三要点:

一:阐明因果规律的重要性
  这几篇开示,反复阐述因果的原理,引证因果的事例,揭露谬说的由来及其危害,目的在树立人们对世出世间因果规律的正确认识。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向大弟子们说:“你们如果对苦、集、灭、道四谛法有什么疑问,可立即提问,不应有怀疑而不求解决。”佛陀这样连说三遍,没有人提问。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怀疑。那时,阿菟(音:漏)楼驮尊者用他心智观察他们的内心后,向佛陀说:“世尊,月亮可能变热,太阳可能变冷,佛说的四谛法,永不会变。”四谛法就是阐述世出世间因果关系的真理。佛陀当快入涅槃时,问诸大弟子对此有无怀疑,足见其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他们都是具足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大阿罗汉,所以深信因果律是永恒真理,丝毫没有怀疑。
  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这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诸佛成正觉,是种熄灭烦恼惑业、出离生死轮回的因,结的是涅槃寂灭的果,是修因证果。众生堕三途,是种贪嗔痴的因,结三恶道的果,也是自种因,自受果。所以皆不出因果之外。
  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可见,三藏十二部讲的都是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这里明确提出,连罗汉以上,具足神通的圣人,都逃不脱因果,我们凡夫还能逃脱吗?!
  但是,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甚至有些僧人、居士也轻视因果。认为因果是佛法中低层次的、带迷信色彩的说教。虚云大师在《参禅要旨》中早就提出,“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先决条件。学佛的人若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真令人为佛教前途担忧!
  必须指出,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相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因此,印祖的这些开示,今天来看,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视奠立做人基础
  佛法以人为本位,学佛先学做人。印祖提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这就是传统道德的精华,也是做人的重要基础。
  做人从家庭开始,从起心动念下手,从日常生活做起。“敦伦尽分”,“敦”是尊重、和睦的意思。“伦”是伦常、伦理道德。“尽分”,就是各尽其应尽的本份、义务。如父慈、子孝等。做人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必须“闲邪存诚”。“闲”,防范、制止。“邪”,邪恶,包括种种妄想。如三毒、五欲等。“存”,存养、保持。“诚”,诚意、正念。闲邪存诚,就是熄灭妄想,保持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做人的准则、是佛法的纲领。“诸恶莫作”,从严守五戒做起。今天社会上的坏人、犯罪分子,都是犯了五戒。杀人是犯杀戒;抢劫、贪污是犯盗戒;乱搞男女关系、嫖娼是犯邪淫戒;诽谤、诈骗是犯妄语戒;酒后肇事、吸毒、贩 毒是犯酒戒。不守五戒的人,现世要受舆论批评、国法制裁;死后必堕三途,难保人身。能守五戒,现生就得到护戒善神的保护。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守好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戒善神保护,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消除呢?只要能守好五戒,“众善奉行”就不难做到。众善奉行以十善为准:
  1、不杀生而护生、放生;2、不偷盗而行布施;
  3、不邪淫而修梵行(净行);4、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5、不恶口而说柔和语;6、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7、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8、不贪而修不净观;
  9、不嗔而修慈悲观;10、不痴而修因缘观。
  能够认真守好五戒,积极奉行十善,奠定了做人的基础,就是实践人天乘修行的纲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所以不要把这四句话看简单了,这是修出世法的起点,修菩萨行的基础。

三:指出学佛修行的捷径
  本来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尤其末法众生,善根浅、福报薄、业障重、退缘多。纵能修行,不易证果。《大宝积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少)一得道(证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选择法门必须契时、契机。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器,就应当契时:1、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2、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3、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得好:“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圆瑛法师为禅门宗匠,早年宣讲《楞严》,被称为“楞严独步”。中年梦佛嘱弘扬净土,他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说:“故余归心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说:“我曾从北平真空禅师学参究法,与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公同参八年。后至重庆,复学密法于贡噶活佛、诺那活佛,如法持咒亦有八年。愧皆无成。确信印光祖师(后皈依印祖)之提示,依旧专修念佛一法。”他九十七岁尚在弘法,晚年常说:“诸位修净土不成功,则可断言修其他法门皆不能成就。若离此法门你们能成就,我即为大妄语,即入地狱!”
  净土是二力法门,是易行道。正如印祖所说:禅净两宗之间,“比较其难易,则有天地之别。”并引证清末前世为禅僧的彭蕴章、何桂清、张费三人今生享大富贵,广造恶业,终归堕落。以及民国初年自知前世为僧的清末探花吴隐之,不屑念佛,甚至连佛法也不信的事例。启人深省!所以明代高僧莲池大师说:“我观察历来才华出众的富贵中人,前生多是僧人。……可是,投胎后便迷惑不知回头的,占十分之九;不辜负前世因缘的,占十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贤达的人,也在所难免呀!如戒禅师身后是苏东坡,青禅师身后是曾鲁公,哲禅师身后,贪恋富贵,苦恼更重……古今来的善知识,劝人舍离五浊恶世,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这个缘故。”
  再引证唐代圆泽禅师,已有所证悟,能知过去未来,“尚且不能了脱生死,……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难;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还常常舍佛力而仗自力,真是莫名其妙!”末后,印祖一片婆心地说:“愿一切人,仔细思考这五个人的往事,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从而自利利他,以修净业,方可不虚此生此遇也!”
  修净业的纲领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真为生死”,修行的目的,必须真实为了脱生死,而不是为求消灾免难和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发度众生的大愿,方与弥陀愿力相应。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叫“老实念佛”。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达到“求生净土”的目标。这就是学佛的捷径,修净的纲领。
  印祖这几篇开示,始终贯彻、反复阐明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恳切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奠定做人的深厚根基;在此基础上,持戒修行,了生死,出轮回,才有可能实现。在选择法门上,肯定地指出末法众生,只有修净业,是最稳当、最直接、最契时、最契机的法门。印祖一生,再来示现,悲愿度生的本怀,在这几篇开示中,和盘托出。言语平常无奇,句句切实可行。我们果能反复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现在就能消除业障,息灾免难,增长福慧,所求如愿;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现前,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净土,一生了脱,永不退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潘家伟 发表于: 2006-4-2 22:28:27|只看该作者
四川乐至县报国寺方丈昌臻法师  nW7yuUxG.jpg  保存到相册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6-3-6 11:43:28|只看该作者

我的个人之见

欢迎楼主来到巴蜀网,有三句话要说一下:
  ①图片太小,你既然是喜欢摄影的,更不应该这样子。在本论坛中,一般应大于500像素,小于800像素。
  ②不能只说“报国寺方丈”,应说明地点,因为四川有两个“报国寺”,最出名的是峨眉山的,但你所说的是乐至县的。提醒大家,对待宗教应该特别谨慎和认真,不可马虎,否则会出大问题!搞不清楚,宁可不做。
  ③“长老”一词,按我的理解,在佛教中,通常指公认的高僧大德,一者岁数大、戒腊长,二者学识高,三者大庙方丈(大庙应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见:travel/bashu/si_china.htm),按如上标准,当今在巴蜀之地的汉族居住区,唯有 惟贤法师 可称之为惟贤长老。当然,昌臻老法师(只是戒腊短)也许应该例外。在现实中,私下怎么称呼是个人的事;但在公众场合,一般就用“法师”敬称;如是方丈,可敬称“大和尚”。

  关于昌臻法师,请见主站:people/c/changzhen.htm

昌臻法师 ◎摄影:雷康
地点报国寺·龙门乡·乐至县·资阳
时间:2007-08-02 9:56:17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黄正东 发表于: 2006-3-5 23:47:17|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图片太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0:21,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