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05|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1:55:2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西羌文化》西羌文化 2014年第1期(总第19期)

 [复制链接]
2014年第1期(总第19期)                    目    录
卷首语
为了活着的羌文化                                             编者
1、瓦尔俄足专辑
学术动态(副栏目)
瓦尔俄足:结构与功能的辨析                                    焦虎三
探析羌族“瓦尔俄足”中的民歌                                    
族“巴绒”舞动态研究与文化阐释                              李彦君
中国羌族乐舞──萨朗                                          崔善子 金艺风
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及成因                                 
羌族神话史诗《木姐珠与顿安珠》的故事形态学分析                刘  超  
情报传递(副栏目)
“阳光福地·风情茂县” ──
2014萨朗美旅节暨羌族传统节日 “瓦尔俄足”盛大开幕                         陈海元
传承千年的羌族妇女节                                        张娅 刘林艺 刘洪文
存世最早羌女情书                                            
瓦尔俄足(歌词)                                            陈兴龙
女神(歌词)                                               陈 松 陈兴龙
羌族酒歌(民歌)                                            张翔里 金艺风
驿路走笔(副目录)
在西湖寨寻找“瓦尔俄足”                                    罗松涛
“瓦尔俄足”节茂县游记                                      彭天江
千古绝响──交响乐和羌歌的融汇                              王承诚
羌族妇女的狂欢节“瓦尔俄足”                                王 琦
2、古今纵论
西夏“节亲”小考                                            胡若飞薛 路
《山海经》与古蜀国
—兼论华夏祭祖文化                                          周发伦
3、民俗研讨
羌族“毒药猫”故事的文本与情境                              沈德康
4、行走羌乡
羌乡杂记
──重拾于一个边缘羌村的本土历史记忆                                 刘 超
5、羌山非遗
古蜀高古玉器铭文翻译之一译者                                 周发伦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实意义
──记茂县土门的马马灯                                      阙玉兰
6、村寨实录  
走过茂县是北川
──羌文化考察札记                                          王小盾
倾听民歌                                                     朱 静 杨 柳
我带着一本《庄学本全集》到川西                               周 松
7、他山之石
走进世界艺术殿堂的藏族艺术家
──西南民大艺术学院院长穆兰访谈                                阿  绒
佛教入蜀,不可遗忘的通道──试论岷山道或曰汶川道             余 娟  余 峰
8、尔玛文萃
叠溪,有关地震的记忆                                     杨 烛
好一个羌族名字──勒克斯喆                                龚 祥
神仙的家园                                                
往返天赦山
── 写给伟大的禹王                                         雷 子
爷爷的转转酒                                               韩龙康
羌绣十二月(原创歌曲)                                     木 西
9、文化讯息
一次非同寻常的文化盛宴
“羌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研讨·座谈会”在茂县召开                   杨柏辉 梦 非 何树海
羌族作家孝俊长篇小说《岁月无痕》出版发行                   理县文联
10、人物传奇
兰辉精神,新时期大禹精神的现实体现                         朱 静 杨 柳
渔子溪的亲人──邹凌
一个村妇的陈述                                          李素琼
11发展思考
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民族地区支柱性产业的思考
  ──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                    庄春辉 张 健  李瑞琼
编后记
一本杂志,来自一份情感                             《西羌文化》编辑部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小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小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北京冬奥组委阵容详解:郭金龙继08年后再掌帅印 村委吃饭打80张白条欠2万 换届新书记不认前账
2# 四姑娘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1:56:3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栏目副标题:学术动态
瓦尔俄足:结构与功能的辨析
焦虎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绵阳 621000)
要:能歌善舞的羌族属于本民族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不少节日独具特色,集中反映了羌人与众不同的信仰习俗与人情风貌。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瓦尔俄足”,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对其结构与功能的辨析,可以看出一种较为独特的现象:在性别差异的前提下,男性与女性所属的现实性权力,如何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适应彼此需求与合作的现实。
主题词:羌族;瓦尔俄足;口头传统;结构; 功能。
和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的羌族属于本民族的节日活动也丰富多彩,其中不少节日独具特色,集中反映了羌人与众不同的信仰习俗与人情风貌。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瓦尔俄足”,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瓦尔俄足”,汉语俗称为“歌仙节”或“领歌节”,其主体部分在农历五月五日举办,节日以歌颂和祭祀羌民族的歌舞女神──“萨朗”为主旨,是一项由原始的母系文化特质演变而来的综合性民间(村寨)的节庆活动。
羌族口头传统中的瓦尔俄足
西湖寨位于羌文化的核心区域,与黑水、理县相邻,海拔20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山羌寨,全寨约200余户人分布在一片青翠的山岭间,三两户或者十多二十户聚在一处,组成六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聚落,点缀山中。一眼望去,在青枝绿叶中显得特别古老。这个古老而相对闭塞的羌寨之所以名声在外,正是因为其为“瓦尔俄足”的发源地之一。据瓦尔俄足传承人余兴保的介绍,“瓦尔俄足”羌语的本义为农历的“五月初五”,“俄尔”指代农历的“五月”,“俄足”就是“第五天”。
关于“瓦尔俄足”的传说,因流传久远,民间诸多版本间也稍有差异,但从天而降的仙女与美丽动人的歌声,却是每个版本中缺一不可的母题,而浪漫主义的色彩也是每个版本共同拥有的特质。其中之一为:
在很早以前,西湖寨是没有“瓦尔俄足”这种活动的,直到寨中出了一位名叫克波的年轻人。英俊的克波是远近闻名的好猎手,一直在大山中奔波打猎。有一年,他只要上山打猎,就会听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尔米竹山中有美丽动听的歌声传来。那歌声悠扬婉转,让他听得如痴如醉,无心打猎。年轻的小伙有一回顺着歌声寻找,终于看见在湖中淋浴而歌的美丽仙女。
克波回家将这个奇闻告诉母亲,母亲对儿子说道:“如果你喜欢她,为何不带她回家呢?”终于有一天,趁仙女洗澡,岸边的猎人偷走了仙女一只鞋子。仙女上岸后,看到缺了一只鞋,就和猎人对上了话,猎人将自己无心打猎的缘由告诉了仙女。于是,两人就一起回了猎人的家,成了夫妻。
嫁到西湖寨的仙女,看见村民们终日劳作,十分辛苦,便在尔米竹山上教导羌族人学习欢乐的歌蹈,她教会人们唱《朗吧,朗吧》、《竹科斯满》、《依依泊泊》和《右米热姐》等十二首歌曲和跳萨朗舞,被人们尊称为“萨朗女神”。后来,夫妻二人逝去,西湖寨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先祖,就在尔米竹山上建起了纪念仙女的“尔米竹神塔”,即“奶奶塔”,又在其旁边的雨克石山修起了纪念猎人克波的“吁嘿斯塔”,即“爷爷塔”,以及纪念他们儿女的另外两座神塔,之后,又约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办“瓦尔俄足”,全寨人都要在那天上山祭祀,在仙女塔旁用唱歌对歌的方式表达对仙女的怀念,并祈求女神保佑全寨人风调雨顺,平安无事,这便是“瓦尔俄足”的由来。[1]
传说二:相传多年前,日麦咪补(羌语,意为“西羌王母”)在天上见下界羌族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很是震怒,于是决派纳斯姐(羌语,意为“神塔之女”)下凡,降生在一户贫苦的羌民家中。纳斯姐的父母晚年得子,十分高兴,视其为掌上明珠。一年夏天,西王母为磨练纳斯姐坚忍不拔的意志,设下了一场灾难,让其父母染上痢疾先后去世,从此,纳斯姐沦为孤儿,只好弃家出走,为人牧羊,那时她刚好13岁。纳斯姐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每天把羊群放到山坡草甸上,用歌声思念亡父亡母,驱散心中的忧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她的歌声感动了西王母,西王母便派人接她上天。纳斯姐临走时脱下亲手绣的绣花鞋,留在羌山作为纪念。
她的失踪惊动整个寨子。男女老幼不分昼夜,上山寻找。若干年过去了,在某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一位猎人在一处名为的“日米柱”地方打猎时发现了纳斯姐的那双绣花鞋,一时间寨子沸腾起来,人们奔走呼喊:“纳斯姐变仙女了!”后来,羌人为纪念她,便在留下鞋子的地方修了一座祭塔,至此,就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的“瓦尔俄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1:57:52|只看该作者
瓦尔俄足的流程概况
下面以2007年农历五月初三西湖寨为例,对其流程作一概述:
初三上午,全寨子中的男性必须要去“爷爷塔”祭塔,男性村民们要带上备好的腊肉、香肠、柏树枝、咂酒以及五谷杂粮等祭品,去祭祀“瓦尔俄足”的男主角──猎手克波,这是“瓦尔俄足”的序曲,也是一个村寨狂欢之节的起始。祭祀归来,男人们围坐在火塘房开怀畅饮,边唱边饮,妇人们会跳起美丽的萨朗舞。
初四,一整天,西湖寨每家每户主要是忙于准备翌日上山为备的礼品:刀头与祭品,不少人家还要牲羊与杀鸡,而对于儿童们而言,这天最富娱乐色彩的便是“打露水”的习俗,曙光中,孩子们手拿树枝,在田边,欢快击打着玉米叶子上的露水,这与四川平原的“游百病”习俗大致相当。
初五是“瓦尔俄足”最为隆重的活动内容。清晨,每家每户都会对准备节日所需用品,在大门口插上艾蒿等植物,在堂屋的神龛上点燃香,摆上祭品,在火塘边,蒸熟专门用于祭祀的太阳、月亮与山神三个白面馍,在一旁的锅里煮老腊肉。去年九月九日酿制的“重阳酒”(咂酒)也要开坛启封,全家人换上传统的羌装后,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
早晨九点,白云仍缭绕在寨子四周,村民们纷纷从自家房屋走出来,在村边集合,鲜艳的羌装映衬着喜庆的村民,男人们用背篓背着馍、腊肉、咂酒等祭品,妇女们则手持采摘的各色野花,一行人,兴高采烈向着仙女塔的方向缓缓而行。
与四川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一样,“瓦尔俄足”节庆的体系同样庞大而众多,其分支辐射面涉及信仰、庆典、农祭、欢娱、戏曲、体育以及隐性集体福利和族群认同等方方面面,但“瓦尔俄足”也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首先仙女的角色在节庆中成为主角,其二,“瓦尔俄足”不需要本民族的巫师为主导,他只以年长者为尊,节日更多充满世俗与平民化的色彩。
来到仙女塔后,男人们熏烟并用供品祭塔、敬仙女,仪式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供呈山神馍馍,每户用一根几米长的细长树枝上插上祭祀过的腊肉和“山神馍馍”,再将树枝插在土中。传说这些馍和肉都是献给神乌鸦的食物,树枝上的祭品如果被乌鸦吃干净,便预示来年全家人平安吉祥。接下来,一位男子站在山上仙女塔边,另一位站在塔下,两人开始了“人与仙女”的对话,塔边的人代表着上天的仙女,“她”一一问候村寨的近况,如西湖水好不好,人与六畜是否平安,塔下的人用吉祥的话语则一一回应。
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后,“瓦尔俄足”进入以妇女为主的活动──接歌,塔子下的坡边上,已被萨朗女神赐予歌舞的妇女们边舞边唱,从歌颂萨朗的《祝尔苦思满》到赞美羌族妇女美貌的《朗巴朗巴》,悠扬的歌声,鲜艳的服饰,多彩的舞姿,将雄伟的山岭浸染得柔曼而轻盈。
依当地习惯,下山是不能走回头路的,众人依后山而下,走到纪念克波的塔子前时,时近午时,四周山风轻拂,松涛阵阵,路旁野花盛开,透过一片翠绿的灌木丛,山下西湖寨的碉楼,隐隐约约。
将仙女神赐的歌舞引领回寨子的人们在村口便受到隆重的欢迎,路途中经过的每户人,都会拿出馍馍和咂酒,以感谢他们将仙女迎接下凡,并将得来的歌舞传入每家每户(“接歌”)。众人最后齐聚到出发时的草坪上,把所有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分散席地而坐,开始“打尖”(吃午饭)。“瓦尔俄足”在共食与全寨子且歌且舞的欢闹中宣告结束。依汉地习俗,人们也会将从山野里采撷的艾草和菖蒲带回家挂在门楣和门框。入夜,一家人或几家人又会聚在一起痛饮咂酒,相互祝福,少不了喝上一点雄黄酒及在小孩的额头上抹一点雄黄来杀百虫、治百病。

4# 金佛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1:59:12|只看该作者
结构与功能的辨析
从“瓦尔俄足”节日的谱系来分析:时间上,“瓦尔俄足”从初三开始,至初五结束;其活动程序也对应分为三个部分:初三男性祭“爷爷塔”,初四妇女围聚在火塘边制作祭祀女神的太阳馍馍、月亮馍馍和山神馍馍,每家每户由舅舅开坛、祝词并摆放供品;初五“瓦尔俄足”正节这天,由舅舅带领大家前往女神梁子祭拜,举行敬献,祭杀山羊仪式,然后由舅舅唱经、酬神、祈神,并领歌引舞,寨中有威望的老年妇女向年轻妇女们讲述歌舞女神“萨朗姐姐”的故事,让女人们知晓并继承羌人传统的爱情与生育观,学习操持家务的技艺,而男人们则在一旁烹饪,并伺候始终。
“瓦尔俄足”这种以母舅为中心展示的传统节庆活动,与羌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而活动中自始至终参与其中的母舅身份,体现出远古时期羌人女性群体活动中母舅权大的特征,是一种古老的“母系崇拜”习俗的延续。这块珍稀的“文化活化石”,对于今天研究古羌民族的文化内涵及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乃至羌族民间舞蹈“萨朗”的发展、演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端午节中西湖寨的“瓦尔俄足”节,虽然具有浓郁的古羌传统的母系文化特质,但如今的“瓦尔俄足”节庆文化也是多元化的,它同时也具有汉羌文化交融一些的特色,比如:汉族过端午节一些传统而固定的模式,如饮雄黄酒、挂艾草和菖蒲等仪轨,也或多或少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即使作为带浓郁的“母系”色彩的传统节庆文化,“瓦尔俄足”节也并未完全排斥节日中“父权结构”的存在,一切完全印证了英国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大师布朗在《南非的母舅》一文中分析与阐释的观点,即:在原始的社会结构中母权制社会和父权制社会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在这篇布朗宣读于1924年7月“南北科学与进步协会”会议上,后被收入《南非科学杂志》的论文中,布朗首先对“母权的”和“父权的”两个术语给予了准确定义,他认为只有对这两个术语“先给出准确定义,才能够使用它们”,在他的定义中:“父权社会,指一个社会具有父系继承制(子女属于父方的团体),婚姻从夫居(即结婚后妻子移居至夫家),男子继承财产和承袭地位,家族以父亲为家长(即父亲及其亲属有权管理家族)。相对地,母权社会是指一个社会按照母系继承财产和承袭地位,婚姻从妻居(即丈夫婚后移居至妻家),孩子由妻方管教等。”[2]
依布朗的定义,从现今羌族普遍的社会结构来看,羌族社会已是典型的父权结构,而包括“瓦尔俄足”节在内,延伸至羌族婚礼与葬礼习俗中,一系列以母舅为大的风俗习俗,即使带有典型的“母系文化”特色,在羌族父系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种特色也只是一种“母系文化”的残留。换而言之,“瓦尔俄足”的母系结构,只是存在于羌族父系社会大结构之中的一个片断,羌族“瓦尔俄足”上存在着“母系文化”的特色,但节日中,从始至终都交叉着男性与男权为主的基本结构。
其二,诚如马长寿《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一书中所认为的那样,在考辨彝族古代“子生不见父”的口传艺术,并由此分析其由女系氏族世代向男系宗族世代演化时,他以为“人行祭祀祖宗之礼”的意义,“一面为新宗族社会成立标志,同时又为对女系氏族社会之抵抗武器。”[3]现今羌族社会普遍的“父系结构”与“瓦尔俄足”节庆文化中“母系文化”的残留,这两者力量对比上的反差与悬殊,决定出除了母舅的角色,其他羌族男性在“瓦尔俄足”中的作用,绝不是处于边缘的角色,“瓦尔俄足”以初三男性公民祭“爷爷塔”为节日之始,就鲜明地印证了此一观点。所以,对于“瓦尔俄足”而言,与其说“瓦尔俄足”节庆保存着原始的“母系社会”的结构特点,不如认为其残留着“母系文化”的社会功能更为准确。在初五的庆典活动中,活动间歇时,已婚妇女向未婚女性传授爱情知识,教授持家之道等内容,正是这种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
放眼全球,这种在父系文化背景下保留“母系文化”社会功能的例子,或父系文化与母系文化隐形的争斗,也非羌族“瓦尔俄足”所独有,前者如在亚洲北部,即今西伯利亚及远东极北地区,女性萨满一直是氏族祭祀的主角,但在今俄罗斯马丹加州中部的科雷马地区,当男性萨满取代女巫后,其祭祀的话话权已完全转入父系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但男性萨满行巫术时却不着特制法衣,而统一改穿女装,又如在这一地区,其原始宗教信仰与今中国的羌族有不少共同点,如在“火塘崇拜”中,当地人也如今羌族有不少完全类似的禁忌,在许多已进入父系文化的部落中,家庭火塘崇拜仪轨完全由妇女主持,这也是父系文化背景下“母系文化”残留的痕迹;关于父系文化与母系文化隐形的争斗,其中极端的个案,我们也可以居住在库页岛和北海道的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为例,如中国的古羌一样,他们也盛行家庭和家宅的繁杂崇拜仪式,以家庭的火塘崇拜为核心铺展开来,但“饶有意味的是:妇女均不参与家庭祭祀,亦不参与其他形态的祭祀。而阿伊努人的生活中,却颇多母系氏族之遗迹。更有甚者,阿伊努人竟笃信:妇女无灵魂。相传,一切宗教仪礼往昔却一概由妇女行之(看来,此说确有其历史依据)。如此断然将妇女排斥于祭礼之外,这或许无非是强行消除往昔母权制之举的反映罢了。”[4]又如在美洲火地岛诸部落的雅甘人,其举行成年仪式中的“基纳”时,完全将女性排斥在内,而据其族人相传,“基纳”往昔也为妇女们所专有,对族中一切男子讳莫如深,但当父系文化的权威得以确立后,母系体系却又被完全拒绝参予其中。
其三,在理安·艾斯勒看来,即便在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如果不是父权制,那么必定是母权制。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深刻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与政治权力无关的社会伙伴关系之间的联系性,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思想对于今天我们认识人类历史的过去都是危险的:“妇女在史前的宗教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而有力的作用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男人是处在从属地位上的。因为在这里,男人和女人都是女神的孩子,正如他们是支配家庭和部落的妇女的孩子一样,而且虽然这的确赋予妇女以一种很大的权力,但是从我们现在关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进行类比推理,这种权力似乎是这样一种权力:它更是一种责任和爱的权力,而不是压迫、特权和恐吓的权力。”[5]
羌族“瓦尔俄足”节庆中社会性别与文化性别的特质,即社会性别中,它强调母舅的权利,而文化性别中,它以男性与上界的对话作为女性“接歌”的序幕;这两点加上如今在羌区已较少见的在节庆中举行由“许”(释比)主持、每家每户出一个“管事”参与的“瓦色毕直”仪式(“瓦”为羌语的“五”,“色”为“这一天”,“毕直”意为“杀鸡”,全句意为“五日歃血为盟”)。在仪式上,其一以鸡血通天通地,点亮“开光鸡”;其二制定乡规民约并对遵守情况进行评判,一切正意味着,节庆本身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理性别的界线。而“瓦尔俄足”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它揭示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一种较为独特的现象,即在性别差异的前提下,男性与女性所属的现实性权力,如何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适应彼此需求与合作的现实,换而言之,原始的母系文化的结构特征及其存在意识,在父系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它低层(核心)的表征方式,总是以其女性特据的功能持点广泛切入父系社会结构之中,在这种总原则之下,在伙伴式的氛围中,功能持点又通过隐喻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结构主义的探索意义,将使我们发现被隐遮后的旨意,而“瓦尔俄足”,起码它部分的意义与和母系相关的那些功能,就栖居于此,一切正如克洛德·列维—斯持劳斯对北美印第安人面具真像的揭示:“一副面具首先并不是它所表现的东西,而是它所转换的东西,也就是它选择不去表现的东西。同神话一样,一副面具既有所否定,也有所肯定,因为它不光来自于它所表达的或者它认为能够表达的东西,同样来自于它所排斥的东西。”[6]
其四,关于“瓦尔俄足”的定性,目前学界大部份学者将之直称为“妇女节”。笔者通过以上分析认为,瓦尔俄足虽然据有“母系文化”社会功能的残留,其结构却应为父权结构与母系文化的综合体,在其功能上,表现为女性特具的功能持点广泛切入父系社会结构之中,并以突出女性生理性别的方式来强调其社会性别的权利,在这点上,其母系文化的特点只能依附于父权结构之中来加以表达,所以,不能将之完全等同于“妇女节”。
    参考文献
    [1]祁寿清主编.茂县地震前的传说论[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12:145.
    [2](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丁国勇译.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M].九州出版社.2007.1: 19.
    [3]马长寿.凉山罗彝考察报告[M].巴蜀书社.2006.6 :157.
    [4](苏)谢·亚·托卡列夫.魏庆征编译.人类与宗教[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80.
    [5](美)理安·艾斯勒.程志民译.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12:38.
    [6](美)克洛德·列维—斯持劳斯.张祖建译.面具之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119.
作者简介:焦虎三(1968—),男,四川成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藏彝走廊羌、藏文化与历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7 17:29:57|只看该作者
一本杂志,来自一份情感
《西羌文化》编辑部
每一次送达和寄出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西羌文化》,每一次都怀着忐忑,怕编辑时的错误;怕印刷时的疏漏;怕封面图片的选错;怕平面设计和内文的反差太大;怕修稿时破坏了原有作者的意思;对于文中内容的严肃性、准确性把握是否恰当?总之,怕的太多,当然,怕,还得办下去,因为这里有一份情感和责任。
情感是来自对刊物的创刊者杨光成老先生。杨老55岁退休就致力于羌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和呼吁。直到他72岁不幸逝世前一刻,还在和同伴谈论著羌族释比文化传承的最佳方案。杨老带着遗憾和诸多未完的心愿走了。经过羌学会的商酌,推荐,组织了新的人员,成立了编辑部,继续将杨老的《西羌文化》办下去,算是对杨老在天之灵的安慰和交代,不枉他对刊物倾注20多年的心血,一旦停刊,何以告慰、缅怀已逝的创刊人──杨光成先生?
要说责任,似乎显得空洞而苍白,因为我们对本民族文化做的太不够,这里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很无奈的因素。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民间团体组织办的刊物,对于一个不能卖钱,也赚不到钱的刊物,继续办下去不是难的问题,而是太难!
这里,我们也不想多说资金的艰难和办刊人员的困惑,只是还在做,就要求我们编者自己必须真情投入,不求做得多么好,只要平心对待这份刊物,尊重每一个作者,不管是著书颇多的老学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我们都怀着对本人的感激和无限崇敬去阅读、编辑每一篇稿件。
羌族学者焦虎三先生,每期都为本刊撰写高质量的文章和推荐稿件,正是这样一批没有稿酬,不计较名利的刊友,挥洒出一篇篇知识丰富、兴趣盎然的佳作,不断为我刊注入新的活力,推送《西羌文化》走到今日。著书立学,哪一个不是几十年寒窗的苦读?哪一篇文章不是呕心沥血的结晶?哪一个研究课题不是磨破铁鞋,翻烂史料所得?所有的一切,鞭策着我们编者马不停蹄、不敢松懈。我们只有对作者多一分情意,才能对读者多一分挚爱。办刊,不仅是对羌文化的传播,对珍贵资料、论文集中查阅、可作为工具书用途的一种刊物,我们是编者,而读者才是我们这本刊物理所当然的主宰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厚爱才是最终目的。
经常都有很多读者催要着我们的刊物,关心的询问新的一期什么时出来。因为我们的刊物集中了很多不同人要求的不同信息,读者渴望的知识。这样的信任,催发着我们耕耘的勤勉,只有多一分汗水才能多一分收获;只有永远和读者息息相通,才能不辜负朋友们的殷切期望。
从我们接管办刊以来,共办“一册4刊”(一本画册,四期刊物)。众多朋友在资金上也给与大力的支持,如大金川怪才,乡土诗人魏牧之先生,在自己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下,还给本刊寄来印刷费用。作者、朋友和读者的支持,在收获喜悦和友情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尽管我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距离我们的愿望,读者的要求还很远,原因很多,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但愿这一期,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新的感觉,新的知识。殷切希望作者和专家,不断地扶植它,浇灌它,让它不致断粮而夭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03:12, Processed in 1.669203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