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80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3-24 08:00: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开端三星堆众鸟造型考

 [复制链接]
⊙作者:冯广宏

http://www.phoer.net " v0 U" Y  |$ c一:鹌鹑造型0 Q$ Z3 c& E9 b+ O% K http://www.phoer.net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众多铜器中,有许多鸟类造型。显然,这是三星堆人对鸟类产生的特殊情结。一方面,由于蜀地当时鸟类繁多,千姿百态,使蜀人引以为豪;另一方面,鸟类有灵活的翅膀能够自由飞翔,甚至上达碧霄,进入人类难以到达的境界,使三星堆人十分艳羡;鸟类还有种种不平凡的能力,足以令人产生敬畏之情,甚至让人崇拜。: y$ M% F* D9 Z0 ?2 c0 ?4 L1 J http://www.phoer.net
  在坑里各式各样的鸟型中,最为朴实的,莫过于《三星堆祭祀坑》报告编号为K2③:193──2的铜质残足鹌鹑。它残高5.2厘米,宽4.5厘米,体形甚小,似乎是某一器物上的附件。鸟的头顶较平,圆眼鼓出,接近顶部,好像青蛙。喙短而尖,颈子较粗,全身布满条带状的鳞纹羽毛;前圆后尖的贴身翅膀比较小巧,上有表现羽毛的花纹,没有尾巴;其足部业已残断。# _& Y1 s' {. k8 k( B http://www.phoer.net
  对比一下鸡形目雉科鸟类,铜鸟形象与鹧鸪和鹌鹑都比较相似。鹧鸪体长约30厘米,毛色黑白相间,看上去好像鳞片,与铜鸟身上所表现的鳞纹一致。刘逵《吴都赋注》说:“鹧鸪如鸡,黑色,其鸣自呼。或言此鸟常南飞不止。”四川山鹧鸪叫声近似“获窝”,栖息于生有竹林或灌丛的山地,数量不多,现仅分布于雅砻江下游,成都一带少见。看来铜鸟形状虽接近鹧鸪,但可能不是鹧鸪。2 u! Z9 q" D3 H' @! T  g http://www.phoer.net
  鹌鹑形似鸡雏,长约20厘米。周身羽毛呈黑底白色的条带纹,成为它的显着特征;而铜鸟身上正明显刻画着这种条纹,因此这一残足铜鸟可定为鹌鹑。上古先民以为小型鹌鹑是田鼠变的,因此《夏小正》上就写有“田鼠化为”的话,就是鹌鹑。它肉肥味美,是古老餐桌上的名品;古书上常简称为鹑,所谓“鹑之奔奔”。《诗经·伐檀》也有“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的话。《本草纲目》说:“鹑大如鸡雏,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甚肥。雄者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则群飞,昼则草伏。”李时珍还指出:“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俱黑色;但无斑者为鹌也。”
http://www.phoer.net ! O1 H+ w& U: i+ W  《山海经·西次三经》“帝之下都”的昆仑之丘,有鹑鸟“是司帝之百服”,专门管理天帝的服装。体形素朴的鹌鹑却成为服装师,有点令人费解;因此《禽经》说这里的鹑鸟,并非鹌鹑,而是漂亮的赤凤。不过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分野中,南方朱鸟七宿即取像于鹑,居中的柳宿,名为鹑火,在汉唐铜镜上绘出的图像,却很像矮矮胖胖的鹌鹑。这七宿前部称为鹑首,后部称为鹑尾,就因为中间有这个鹑火。
http://www.phoer.net ' n& q: L" v) t+ @9 y( I  残足铜鸟刻意表现鸡形目鹌鹑的原因,除了这种鸟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外,恐怕还有内在的条件,那就是雄性鹌鹑相当好斗,让三星堆人乐于铸造。旧时民间娱乐,斗鹌鹑是其中之一。也许这种尚武精神,才是当时人们所提倡的气质。
http://www.phoer.net ' v& M/ `; o+ t* k
http://www.phoer.net " B  B- |- _, u二:飞鸟造型( Z6 e0 V7 d, b& A. \ http://www.phoer.net
  二号坑出土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就是报告编号为K2②:94的铜质大型神树。这件宝器埋进坑里以前,就经过破坏者残酷地砸断和焚烧;通过考古人士精心修复后,通高3.96米。它的底面有一个直径约0.93米的座圈,圈上从3个方向用3个近似“人”字的树根拼接成座,高约0.37米;考古家认为可能象征着云气弥漫的三山。从这底座中心向上伸出一根圆杆,作为树身,由两段树干和顶上的树尖三部分嵌套而成。在分段的地方各有一个圆盘,盘上镂空成炯纹。在树根顶部和靠下两圆盘的上部,分别向外伸出3根树枝:因而全树3层共有9枝。每层树枝有两枝造型相同,即从基座伸出直干,通过套箍延伸出弯成拱门状的枝条,作下垂姿态;其末端接一小圆盘承接的花朵。花朵由3个花瓣构成,不过其中有一片花瓣异化成镂空的鸟羽状,横向伸出;中心部分是一个桃状的果实。在拱顶附近,又分出一小枝,带有小圆盘和花朵,花朵上面站着一只鸟儿。每层树枝中的第三枝,枝条比较特殊,它分出下垂的两岔:其中一岔与上述枝条造型相同;另有一枝有个鸟儿站在花朵上,它那下垂的末端也有花朵,花瓣正常,但像个喇叭似地朝向树外。神树的树尖顶部,业已残断,只剩下花蒂部分;上边是否还有枝条和立鸟,则不得而知。整个树身残高为3.59米。树根底座除了顶上伸出3根枝条以外,另从底圈上伸出一枝带有龙头的弯曲藤条,端部已经折断;现存部分还伸出4根下垂的枝子,末端分别挂着小型的刀、纤细的人手、两叠的花蕾、较大的刀。这种怪异的构图,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新,还是另有深邃的文化含义?目前还未作深入的研究,甚至连报告描述得都不够准确。& J& _2 ?$ ^+ b http://www.phoer.net
  大神树9个花朵上的9只鸟儿,全都背对树干,造型完全相同:均有不大的羽冠;鸟眼椭圆,向内带有明显的眼角;鸟喙稍长,末端下钩;喙上有鼻线和口缝,口缝前端有小的穿孔,可以穿进铜丝(也许代表啄蛇)。鸟身有羽毛图案,鸟尾上翘,鸟足显得强劲有力;所有鸟翅膀都被强力折断无存。坑内另有一件编号为K2②:194的残缺神树,只剩下底座和一根枝条,但在枝头的花朵瓣顶,竟然站着一只大难中漏网的鸟儿。它的造型虽与前述各鸟相同,但却有十分完整的翅膀:它的双翼左右张开,翅膀弯折成90°,作起飞状。由此可知,前述那9只鸟的翅膀如果没有折断,都应该是这种样子。当前有许多三星堆研究者讨论器坑的性质时,笼统地归之于祭祀,还把种种器物遭到火焚、打砸和折断,说成是为了祭礼的需要,并引经据典地进行论证;他们为什么不仔细看看那些鸟的翅膀,想一想为什么大多数被折断,而独独漏网这一件?这明明是满门抄斩之时,侥幸逃出了一个伍子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能硬说是正常的祭礼吗?  m; L3 W" v. q& _" [$ K  M1 b9 c http://www.phoer.net
  这件残损得出奇的神树上,考古工作者找到了另一只鸟儿,编号为K2②:194-1。它高21.4厘米,比前述那些鸟儿略大,但造型全同,翅膀不幸也被折断了。它似乎可作上述各鸟的总代表。+ R: C& F% |. W( d+ e) N) g- u http://www.phoer.net
  神树上鸟种的判别,众多研究者已经讨论得比较透彻,大都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么些话。《大荒东经》也有类似的提法: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如此等等。汉王充《论衡·说日》介绍说:“《禹贡》、《山海经》言日有十。在海外东方有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浴沐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楚辞·招魂》汉王逸注:“东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以次更行。”这是中国人最古老的神话:当初天上有10个太阳,轮流从东方的汤谷出来。“汤”就是滚开水。由于古人相信大地的四边是海,太阳必然从水里爬出来,会把水弄得滚开。支撑着初升时嫩弱的太阳的,是海中一株叫做“扶桑”的特大树(直径就有300里),正是这树把一个个太阳轮流抬上天空。后来觉得树子是固定不动的植物,助升太阳不够恰当,便想到有一种神鸟背着太阳升空,那便是“乌”,现在称为乌鸦。其所以选择这种比较普通的鸟类来背太阳,可能因为它们的毛色黑亮,那是被太阳长期烘烤出来的结果。这些神话,为普天下所共有,西蜀当然认同。同时,西部人承认太阳升起的地方,有这么一株扶木。" B& y" P- c$ T3 G% y http://www.phoer.net
  《楚辞·天问》“羿焉日,乌焉解羽?”王逸注释说:“《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淮南子·精神》指出:“日中有踆乌。”《论衡》说那是一种三足乌。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说:“乌者,阳精”;由于“阳成于三”,所以有三足。由此可见,神话后来发生了转移,背太阳的乌鸦跑进太阳当中去了。最后,太阳与乌鸦合为一体,乌鸦就成为太阳的替身。按此推证,神树上的那些鸟儿,显然就是代表太阳的乌鸦,它们一共9个,表示最初的9个太阳。
http://www.phoer.net + \& d1 P% |4 x- M+ o( g5 X  至于坑里神树究竟是不是扶木(扶桑),目前还有着不同看法。《淮南子·地形》“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原来“若木”的末端也有着十日。《山海经·海内经》指出:“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按《水经注》的说法,那若水就是雅砻江,位于四川西部。《大荒北经》“(一作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文选·月赋》注引此经,下文还有“日之所入处”一句。可见若木和十日,也可以算是西部的产物。神树有可能就是若木。不过,无论扶桑和若木,书上都没有明确说它们有9根枝条;倒是《海内经》描写的建木,虽然“百仞无枝”,但“上有九,下九枸”,是弯曲着的枝,枸是卷曲着的根,倒很像神树的模样。" \; V; j$ R3 B* Y/ ?! T2 g http://www.phoer.net
  乌鸦是四川常见的雀形目鸟类。有一种大嘴乌鸦,体长可达60厘米;通身黑色,有粗大的鸟喙,鼻孔附近有着长毛,腿脚强健;神树上的铜鸟也具有这些特征。乌鸦比较机警,飞的时候不断地回头张望,发现危险,就急速鼓动双翅,飞向远处。它们平时喜欢结群,多时可以形成几百只聚在一起的团队。清晨鸦群沿河谷飞来,上午和下午频繁觅食,中午就在附近的树上休息,傍晚再按原路飞回栖息地;生活很有规律,可说是随着太阳的升降而作息,也许这就是古人把它们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古代还把乌鸦作为提倡孝道的样板,据说在幼鸟长大之后,常常觅食反哺其母,传为佳话。# e* [! J- \2 Y: |/ P/ | http://www.phoer.net
  此外,坑内还出土一件编号为K2③:193-9的铜鸟头,颈部以下完全残缺,宽11.7厘米,高7.4厘米,带有浅的冠羽,喙部较长,有镂空的口缝。形态与神树上的铜鸟一致,也应该就是乌鸦。7 G+ M- N! B8 W# S7 E% z3 w http://www.phoer.net
  可是编号为K2③:301-3的铜鸟,就比较特殊。此鸟宽15.4厘米,通高27.8厘米,立在一个穹顶圆座上,下面似乎可与另一柱状物套接。那鸟的形状更像乌鸦,很浅的冠,略钩的喙,上翘的尾,强劲的足;可是背部却高高耸起一支云形羽翎,尖端有膨大有孔的3支翎毛,仿佛另加了一根翅膀,于是就把它带进了神圣的领域。它或许是古蜀人心目中神化了的飞乌,名副其实的太阳鸟。
http://www.phoer.net % ]1 w3 s6 G* X9 o0 H2 ?' S  与此性质相近的,还有编号为K2③:193-4的鸟形饰。它器形扁平,宽6.5厘米,残高9厘米。平面上呈鸟形,腿足残断。冠羽作双歧状,下钩的鸟喙比较厚实,口缝前端有一穿孔,套着一个铜丝圆环。鸟身有波状横纹,翅膀上抬,端部并向前勾卷,纹饰华丽。尾羽上下分岔,上岔上翘呈关刀形,尖端折断;下岔形如双勾云雷纹。另一件鸟形饰编号为K2②:70-9,宽7厘米,高13.1厘米。鸟头与上述器物相同,只是缘端穿孔没有贯穿物。奇怪的是喙壳上和头顶上分别耸起一支高高的刀状羽,与下面翅膀延伸出来的刀状羽基本平行,排成一个“川”字。这两件鸟饰的基调似乎都是飞乌,但已刻意使之神化。" B( g  V8 @& ^0 _. p2 n7 S- G  R! t. n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8 z7 p6 b7 L7 A; p三:鸾凤造型: m7 ^4 V7 v1 |; E http://www.phoer.net
  在二号坑中,还发现一些羽毛华丽的铜质鸟类。编号为K2②:213的一件比较典型,似是小型神树顶部的立鸟,宽4.5厘米,高8厘米。它站立在残断的三瓣花中间果实上面,头上耸立着3支冠羽,羽端膨大成桃形,上有穿孔,以表现像孔雀那样的漂亮羽毛。鸟眼圆大,内眼角明显;喙端下钩,穿有一孔,贯穿着一根铜丝,表示它能够操纵蛇类。鸟身上有显示羽毛的鳞纹,双翼以贴身的云纹加以表现;尾部略翘,尾羽十分突出,分为上下两股,每股各有3支与冠羽相似的翎毛;其中向下弯曲的3支羽孔中,都贯穿着扭成“8”字形的铜丝,用以表现孔雀尾屏的那种艳丽,或者竟表示尾羽上盘着蛇类。
http://www.phoer.net 1 b7 u6 J# ~. T/ w& W- t/ J  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海内西经》说,立在昆仑丘上面的“开明兽”的西边,“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它的北面,“凤皇、鸾鸟,皆戴盾。”可见鸾凤这一类的鸟,本是蛇类的克星,因而二号坑所出那只嘴上衔蛇、尾上穿蛇的铜鸟形象,定为鸾凤,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这只铜鸟造型,补充了近4米高的大型神树顶尖残缺之不足。推想在神树顶上,原先可能就站着这样一只克蛇铜鸟,统领下面那9只太阳鸟。因为它是古人视为神圣的鸾凤,担任鸟儿的领导完全够格。" ~3 C2 C# O: D; W3 E% v. U" L http://www.phoer.net
  《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一作鹄或鹤),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这鸟全身都写着道德信条,类似今天的人体广告,岂不可敬!郭注引《广雅》说,凤的形象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今本作鸿身)、鱼尾,具有5种动物集合的特征。《说文》引“天老”的话略有不同:“凤之象也,鸿前、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喙”,集合了10种动物的体态,更为神圣。与凤相近的还有鸾鸟,《西次二经》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翟,就是野鸡。《说文》说:“鸾,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采,鸡形;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周成王时,氐羌献鸾鸟。”相当于红腹锦鸡。, }: H1 I, G* u* }  O& ?3 P http://www.phoer.net
  不过,鸾凤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与现实还存在一定距离。最接近铜鸟模样的现实鸟类,恐怕要算鸡形目雉科的孔雀。雄性孔雀体形颇大,头上有折扇状的羽冠,尾羽延长出巨大的锦屏;毛色不但五彩斑斓,而且带有金属光泽,目前多产于云南,大概古代四川也不罕见。由于孔雀具备各种彩色,因而成为鸾凤的原型;又因中原比较少见,于是产生出许多故意夸张的说法,附会成神话鸟类。
http://www.phoer.net " Y. q, K4 t  i1 y$ ]0 ]1 `  t  与克蛇铜鸟造型相近的,二号坑中还有编号为K2③:239-1的残足铜鸟。它宽11.6厘米,残高7.2厘米。头上冠羽形状也是端部膨大有孔,但并非3支,而是一前一后两支,前短后长。鸟喙较尖,上有穿孔。左右翅膀都呈上下分岔(右翅残损);扇状的尾羽同样是上下分岔,上岔并排有4支羽翎,但下垂的下岔已折断无存。这件造型所表现的,也应该是传说中的鸾凤之属,只不过华丽的程度有所淡化,较为朴素而已。鸟类中(如孔雀)雌性远比雄性淡朴,与人类正好相反;因此这件铜鸟当为雌性。
http://www.phoer.net + {( q% `& \$ a5 A9 a  编号为K2③:296的铜神坛顶部左右装饰,也有羽毛华丽的神鸟。鸟的云纹状冠羽高耸,上端业已折断;鸟翼上翘作飞翔状;尾羽上下分岔特别夸张,构形仍是冠羽那种云纹,但上岔也被折断。鸟眼较大,钩喙上有穿孔;鸟足相当强劲。鸟体连同它上耸的冠羽、尾羽,构成了神坛顶部的左右支柱。从它们所居的位置和形态来看,应当也属于鸾凤这种神话鸟类。  G" S! _( Q- v* ?+ U  ]#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X/ i, L# Y2 i% `0 r- O1 ~四:鹰隼造型
http://www.phoer.net 1 s" V3 z5 [) |" W$ J4 U' {  二号坑出土一件铜鸟头的造型,十分引人注目。其编号为K2②:141,体形较大,通高40.3厘米,纵径38.8厘米,横径19.6厘米,有着浅浅的羽冠,眼睛很大,眼角下弯。出土时,还能见到眼珠周边涂有朱色。鸟喙内钩,口缝处也有涂朱;这表明它备受三星堆人的重视。鸟的颈部平截,颈背及左右颈根各有一个穿孔,可见当初是钉在木质或铆在铜质的身躯之上的。  v: }2 l1 p' }. W& f http://www.phoer.net
  铜鸟所表现的主要是力量;所涂的朱色,应当表示血色。它显然就是隼形目一类的食肉性猛禽。此类在群鸟中体形最大,喙部强利,视觉敏锐;而且翅膀发达,善于疾飞和翱翔;腿脚有力,钩爪锐利;足以在鸟类中称王称霸。这种鸟,应该是古蜀人崇拜的对象。5 N# T- t1 @" C7 v http://www.phoer.net
  鹰隼类众鸟有不同的名字,《本草纲目》引《禽经》说:“善搏者曰鹞,窃玄者曰雕”;“骨曰鹘,曰鹞,展曰”;“小而鸷者皆曰隼,大而鸷者皆曰鸠。”李时珍说:“鹰,以膺击之,故谓之鹰。其顶有毛角,故曰角鹰。其性爽猛,故曰鸠。”相传上古时代的少昊氏的五个官职,就是以“鸠”来命名。“盖鹰与鸠同气禅化,故得称鸠也。”这类猛禽虽然强悍,在古人眼里它们也有仁慈的一面。“鹰不击伏,隼不击胎;鹘握鸠而自暖,乃至旦而见释。此皆杀中有仁也。”
http://www.phoer.net ! M5 l/ M5 B5 G& h$ B; y9 [  与此类同的还有一件可以悬挂的鸟形铜铃,编号为K2②:103-8,通高14厘米,宽8.1厘米。顶上有个钮环,穿有“8”字形的链子。鸟头上有浅羽冠,眼睛颇大,眼角下弯;鸟喙内钩,与前述铜鸟头几乎是一个模样。鸟头以下,用两大片羽毛显示鸟身;前后各出一支小翅,分开如“八”字形;巧妙地构成铃身。铃舌作獠牙状。显然,这又是一件鹰隼造型。* X3 U: x- }2 s1 @, X7 H http://www.phoer.net
  现实中的鹰隼,令人生畏的地方,也就是令人称羡的地方。鸟类的利喙和锐爪,虽然比人类强劲,但人们可以制造更加锐利的武器,超过那些鸟族。可是鹰隼的劲翼,人类还制造不出,因而无法像它们那样在高空飞翔。这一点鹰隼大大超过了人类。仅仅能够飞翔,那还不算神奇;神奇的是鹰隼们能在高空看清地面上的一切,包括奔跑的小兔。只要它们认为必要,就能一掠而下,准确擒拿。它们那种特殊的视力,人类也无法模仿。所以三星堆人便对鹰翼和隼目崇拜之至。不过这并非崇拜翅膀和眼睛本身,而是崇拜翼和目所产生的能力和能量。在二号坑里,还出土了5件“眼形饰”,其造型为眼睛与翅膀的组合。71件“眼形器”,菱形眼眶中间鼓起眼球,那是概化了的组合翼眼。此外还有33件“眼泡”,单纯是鸟的眼睛;有些眼睛制造得特别鼓,充分向前努出,极力表现其中凝聚着的能量。有些考古家提出:蜀人有一种“眼睛崇拜”习俗,即主要据此而言。结合到篆体“蜀”字的写法(就是突出眼睛的人),加上三星堆大型铜面具圆柱形的眼珠;证明那种对眼睛的最大夸张,皆为崇拜眼睛的结果。这些论点甚有道理,可惜未从根源上解释蜀人为什么要崇拜眼睛,而不去崇拜鼻子或耳朵。如果联系到鸟类眼睛锐利上头来,问题便会迎刃而解。0 t9 q" z" j1 A8 t. e  G http://www.phoer.net
6 e  i& C8 N  Z4 G http://www.phoer.net
⊙ 作者简介
http://www.phoer.net " k! r  K$ [3 g9 f0 {& o3 o) D  冯广宏,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G1 L; F3 P- v9 _* O http://www.phoer.net
  源自:《文史杂志》2006年第1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推荐]道教老祖陈抟其人 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论博什瓦黑岩画的文化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9 00:49, Processed in 0.265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