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794|回复: 9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帅卒 发表于: 2006-4-10 10:10:51|只看该作者|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节日正月初七“人的生日”源于女娲创世神话

 [复制链接]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中国人民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帅卒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帅卒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帅卒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无题 逆光下的春意
10#
 摩天方 发表于: 2019-2-11 07: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民俗专家: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源于女娲创世神话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民俗专家:正月初七“人的生日”源于女娲创世神话

  新华社天津2月10日电(记者:周润健)11日,正月初七。民俗专家表示,这一天是“人胜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的生日,也称人日、人庆、七元等。
  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人胜节”来源于中国的创世神话。民间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女娲创世,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因此,古人将农历正月初一视为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以此顺序,初七是人的生日。后来,在民间还出现补充说法,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人日这一天的民俗活动较早出现在古人的占卜生活中。自汉魏以来,人们在人日的活动已逐渐走出单一的占卜求吉,不断扩展涉及祭祀、庆祝、文化、服饰、出游、饮食等多层面多领域,可谓丰富多彩,并久而久之形成风习,如食七宝羹、戴胜、登高等。“这些习俗蕴含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其中有些习俗对后世仍有深远影响。”由国庆说。
  由国庆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人日的风俗越来越陌生了,相关的节庆活动也几近消逝,但是这个古老节日的相关文化和积淀却存在下来。令人欣慰的是,人日的相关节庆活动在当下的成都得到了很好的承袭,市民在正月初七游杜甫草堂凭吊诗圣,吟唱诗歌,赏梅祈福,庆贺人日。这也成为当地重要的年俗之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大卫 发表于: 2015-2-25 10:31:00|只看该作者

民俗专家:民间曾把正月初七作为人的生日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2月24日专电(记者:周润健)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专栏作家、天津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传说中,远古时期地球上并没有生物,最初由女娲创世,她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
  据介绍,“人日”这天的民俗活动较早出现在古人的占卜生活中,但自汉魏以来,不再限于占卜求吉,而是不断扩展涉及祭祀、庆祝、文化、服饰、出游、饮食等多层面多领域。
  由国庆说,南朝的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两汉魏晋时代江南民众过“人日”的习俗:“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意思是说,人们在初七要吃七种菜的菜羹,“羹”与“更”谐音,取更新之意,有求吉纳祥的美好象征。那时,江南人人在这天还要戴上“人胜”装饰品,是用五彩丝织品、彩纸剪出的花样或人形,更高级的则用金箔镂空成人形。除了戴在头上,“人胜”饰品也可贴在屏风上、窗户上,非常漂亮,意在祛病、辟邪、消灾,在新春讨个好彩头。缘此,“人日”也被称为“人胜节”。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是讲究美食的好日子,“人日节”自然不例外。在广东江门、新会、鹤山、开平等地,每逢“人日”到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人日菜”,有的地方也俗称“吃盆菜”,以祈求新春平安大吉、丰衣足食。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吃“七样羹”的风俗,七样羹也叫“七宝羹”,一般常规是将春菜、生菜、芹菜、芥菜、葱、蒜、白萝卜(红萝卜)等一起煮食,寓意新春发财,生活和美。
  民俗专家表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人日”的风俗越来越陌生,相关的节庆活动也几近消逝,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成都市民在正月初七游杜甫草堂凭吊诗圣,吟唱诗歌,赏梅祈福。
8#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8-16 19:54:04|只看该作者

锦水春风 草堂人日

源自:成都日报
⊙记者:胡红娟

  每年正月初七是民间传统节日──人日。传说女娲在天开地辟之时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她在混沌初开后曾在世纪初的七天中每天创造一种生物。初一造鸡──鸡日;初二造犬──狗日;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人日。由于女娲对人类贡献极大,古先民便在人日那天隆重纪念她。
  成都人日游草堂的习俗则是为了缅怀诗圣杜甫。
  杜甫寓居草堂时,高适任彭州刺史,距成都不甚远。高适乃杜甫挚友,对杜甫一家甚为关心。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初七人日这天,高适写下一诗赠送杜甫,这就是千古名篇《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堪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此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此诗自伤,又复为友人杜甫伤感,情愫极其深沉复杂。诗中四用“人”字,三用“日”字。
  其时杜甫未及作复。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一日,杜甫在潭州(今长沙)舟中偶然翻检出高适这首诗,想著作者已殁,而自己则是风烛残年。追念往事,人亡物在,不禁怆然涕下,于是写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七古一首,表达对故人的深笃友情:
  自蒙蜀州人日作,
  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复开,
  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
  合沓高名动廖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
  感君郁郁匡时略。
  锦里春光空烂漫,
  瑶墀侍臣已冥寞。
  ……
  高适人日思杜,就人日生出万端感慨;杜甫则发出言真意切的绵绵回响。他俩人日唱酬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首先在知识阶层中受到顶礼膜拜,奉为交友待人的至高风范。由是,人日与思杜有了伦理方面的沟通,从而形成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人日游草堂风俗,自晚唐以来即已盛行。清咸丰四年初(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南充)主考竣事后,在返成都的途中拟成“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对联。他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到达成都后,直奔草堂,因还没到初七,特宿于郊外等到初七人日,才进草堂题联,表达对前辈的景仰与追怀。此联一出,文人骚客竞相效仿。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成为清代成都人文化生活中一件雅事。
  辛亥革命后,此俗渐衰。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至今已举行十六届。人们在此纪念杜甫、吟诗颂春,成为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独具成都特色的高雅节日活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听海人 发表于: 2006-4-14 20:39:18|只看该作者

习俗

摊煎饼
  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戴人胜
  人日节时,中国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面条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帅卒 发表于: 2006-4-13 21:06:25|只看该作者

文化

  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就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来自专家著述称,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
  何谓“人日”?尽管各地风俗有不同,但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4# 金佛山
 听海人 发表于: 2006-4-13 20:43:55|只看该作者

来历

  在中国传说中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人日: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即正月初七。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中国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dswybds 发表于: 2006-4-11 19:15:44|只看该作者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作为春节这个大节日中套着的一个小节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中国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俗称“人日子”。
2# 四姑娘山
 鱼城衰哥 发表于: 2006-4-10 14:44:17|只看该作者

简介

  正月初七为人节,源于古代中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从初一开始,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几经演变,成为吃七样羮习俗。
  专栏作家、天津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传说中,远古时期地球上并没有生物,最初由女娲创世,她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17:39,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