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汉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踪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服饰的原料,主要有  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古代染织,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 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066年)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
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 明清时期,已注重於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於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中国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汉族的服装纷繁复杂,变化很大。概略而论,古代服装讲究装饰,并对服装及装饰的等级差别有严格规定不可僭越。近现代服装则废除等级规定,趋于简便、讲求实用。
古代服饰 服装 从形制上看,汉族古代服装主要有裙服(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是裙)、袍服(即深衣,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短衣)裤服等类型。其中,裙服中的冕服为帝王百官的上等礼服;袍服(深衣)有长衫袍式及衣连裙式,前者为百官朝服及庶人礼服,后者为王后贵妇的礼服。襦裤服为平民常服。
头饰 古代男子头饰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帢、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  数十种。也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古代汉族妇女头发都挽成髻。髻形有双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飞天髻等类。具体名称则有数十种,如丛梳百叶髻、双环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宝髻、花髻等。发髻上的饰物则有梳、篦、簪、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细、搔头、珠箍、珠冠、凤冠,以及金银珠玉精制的鸾凤、采翟、珠滴、珠牌等。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近现代服饰 辛亥革命后服饰 近现代以来, 汉族服饰大变,辛亥革命以后,作为封建统治者上层最高礼服的冕服、男子广袖裙服,以及服装上繁缛的章纹、佩玉、组绶等早已完全被淘汰。清代官服也被捐弃。代之而起的,男子礼服是简化了的传统长衫(深衣),保留了满族的马褂,穿布袜子布鞋,戴呢帽、毛线帽、皮帽。同时引进了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礼服初为简化的上衣下裙,后又流行改良旗袍,也有以衣连裙作礼服的。同时,公职人员与知识分子开始穿中山装(以 孙中山倡导并首服而得名)。城市工人及乡村农民则上穿短衫袄,下穿长裤,男装与女装的区别在于,男衣多取对襟式,女衣多取大襟式。
解放后服饰 1949年以后,大陆服装趋于统一。城市各阶层男子不分礼服与常服,一律穿干部服,有帽子,形制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军装,上衣有四个口袋,有袋盖,只是变军装的草绿色为青色、蓝色、灰色、黑色,并且减少了腰间系束的宽皮带。此外,青年人中流行过“青年装”及夹克。城市各阶层各行业妇女服装一律也是干部服,只是领口不同于男装,衣服上的口袋减为三个或两个,一般没有口袋盖。夏季男子穿白色或浅色灰衬衣,妇女穿半腰裙或连衣裙。农村干部及青年学生一般穿干部服,农民仍穿对襟或大襟(限于女装)短衫袄,下穿长裤。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 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不论城市农村,各行各业都流行穿西装、风衣、呢大衣、夹克衫、羽绒服、运动服等新式服装。青年女子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但中年以上仍普遍穿干部服(西方称为 毛泽东服)。服装的质料也从棉布(手工织布与机织布)向化纤、高级呢面料、毛皮、丝绸等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