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668|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5-9 17:29: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文物·古迹萧瑟永陵与“蜀国弦”的复活

 [复制链接]
⊙作者:谭继和

一:繁华都市梦里的萧瑟永陵
  “都市梦华里的萧瑟永陵,
  古代东方音乐之都的默证。”
  上面所摘诗旬,是走进永陵笔者忽然生出的感慨。
  永陵座落在成都古城垣之西,浣花溪和府河之间的一条小溪,名叫“三洞桥”的地方。它是前蜀开国君主王建的陵墓,他的儿子衍封其陵名为永陵。二十年前,城市西边还在沉睡中,这里是一片平畴田野茅舍小溪边的荒郊野地。杜甫有诗说:“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千多年前这里三两点茅舍加小桥流水的风光,大概一直保持到
  二十年前。王建选择此地作陵,一是因古人尚西,所以,帝王陵寝多选择在京城的西边;二也是因这里是古城的西郊,是林木茂密、花草葱郁的灵气氤氲之地。这点葱郁的灵气笼罩在千多年前,王建选择了它。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周鲢鱼”饭馆选择在永陵之前、三洞桥畔开设,鲢鱼,尤其是豆腐鲢鱼的味道好极了,大抵还是借着这点灵气,所以很知名。只要你是稍有历史感的人,走近它的陵园,走进它的陵墓,抚摸彩绘的壁画,抚慰石刻24乐伎的棺床和拱卫的力士,你无法不被这点灵气所感动,不因那石刻浮雕所凝固的音乐而被震撼。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都市,换了人间。现在的都市在繁华梦里飞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路楼桥河改了容颜,都市的一切在躁动、在律动。都市现代化动感的旅律,早已浸淫和蚕食这片宁静的墓园。从前,你跨过一座小巧的三洞石桥,经过一条苔痕绿荫的小道,就可以找到它。现在,你只有在现代化的永陵大道,在被灯红酒绿的大厦和酒楼包围之中,细心地观察,才能见到一座古朴风味的新大门,那就是永陵的所在处了。它的灵气已经由原来的西郊大片绿原,局促到陵墓周围几十亩园林之中的小范围内了,周围都是俗气、酒气、色气和财气。难怪它现在的知名度不如武侯祠和杜甫草堂。这些年海外游客因慕九寨沟三星堆之名而来访成都的,城内首站不是武侯祠,就是杜甫草堂,少有游客光顾这位前蜀君主的安息地。有些世俗的大款还忌讳这个陵字,似乎冲了他的财气。其实,就从迷信的角度说,这“陵”字恰沾着“灵”气,不然,千多年前的君主不会选择它了。历代这里都是游览胜地,没有灵气,人们就不会游览它了。现在,通过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我们已经知道这里记录着一段“扬一益二”时期成都繁华的历史,尘封着一段成都作为古代东方音乐之都“锦城丝管日纷纷”的喧然名都会的记忆。它的物证甚多,陈列在永陵博物馆的展室里,最值得注意的石刻浮雕24乐伎,静静的在墓室里,让形神鲜活,动感翊翊,演奏唐代燕乐座部伎“蜀国弦”歌舞的瞬间场面,像文化的化石一样,凝立了千多年。见到这种场面,只要你不是俗人,就一定会神往。这里不说众多的国内游客的观感,先记下一些海外友人的感触。联合国信息与对外联络处主任克里斯蒂娜·恩格菲尔德说:“一个开明盛世的文化与经济繁荣。一切都非常难忘,我带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离开。”还有的题词:“我们对这里的文化宝藏印象深刻,这是成都的过去”(波恩市副市长乌斯拉·毛斯),是“中国历史上意义深刻的一座纪念碑”(奥地利驻华大使约塞夫·梅龙斌),“我能到此地参观倍感荣幸”(澳门文化署司长布嘉丽)。这种荣幸感正是因这里的古代音乐之都的化古载体而升腾起来的。

二:古代东方音乐之都的默证
  先从永陵王建的石棺床侧三面浮雕的24个乐伎说起。棺的南面是两个正在举手踏足的舞伎,其余三面是22个乐伎形象。舞伎是立着且歌且舞,而乐伎手中使用着各种乐器,是坐着演奏的。在唐代和五代的时期,乐伎班子可以组成不少类型的乐队,例如十部乐、九部乐、八部乐,是根据大曲和法曲演奏乐队规模大小确定的。还有骠国乐队(缅甸乐)、龟兹乐队(西域乐),是外来的融入中原的音乐。最重要的区别是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区别。坐部伎全部坐着在室内演奏,一般演奏笙歌类型的乐器,难度大,技巧水平高,地位高贵。立部伎是堂下立着演奏鼓笛类型的乐器,技巧单纯一些,难度小,因而地位低,故白居易有诗说:“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坐者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尔,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伎表演不下来,可以退为击鼓吹笛耍杂戏的立部伎。立部伎表演不下了,可以退一个等级,演奏钟磬等雅乐。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全部为坐姿,属坐部伎。它说明这是前蜀君主使用的宫庭室内乐队。因属宫廷君主享用,故规模较小。按唐代室内燕乐的规矩,一个乐队只需十多人,一般舞女只需要两三人,因此,棺床侧只刻了两个乐伎。根据记载王建与王衍父子俩都深通音律,王建很喜欢这组坐部伎,故刻在石上,骥望把这组宫廷乐队带到天国。
  再从乐伎使用的乐器看,共有20种乐器。这些乐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使用琵琶、箜篌、筚篥、排箫、笙、笛、毛员鼓、腰鼓、答腊鼓、鸡娄鼓、革兆牢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从这组乐器组成看,大抵可猜想为鼓舞乐曲,属于西域民族的龟兹乐系统。另一类乐器有篪、吹贝、吹叶、弹筝、琵琶、腰鼓、羯鼓、都昙鼓、铜鼓等,这组乐器属于清商乐大曲系统,是汉族的音乐。除使用这些乐器的坐部伎外,还有两个手执拍的领唱乐伎,是这个乐队的指挥。从两个拍乐伎统一指挥龟兹乐和清商乐两个系统这一形象画面看,这是表演的宫廷燕乐。燕乐是宫廷或贵豪之家宴会时演奏的音乐。在唐玄宗以后,燕乐吸纳了龟兹乐、西凉乐和骠国乐,还吸收了天竺(印度)、扶南(柬埔寨)、高丽(朝鲜)等国音乐,而以龟兹乐为主。而原雅乐使用的钟磬等乐器因表现力不丰富,已退居次要地位。从上述两类乐器共有统一的指挥情形看,燕乐已是龟兹乐和清商乐并存兼容,加上其它外来音乐,因而表现力极为丰富,得到人们的喜爱,而刻板的庙堂雅乐则越来越衰微。由唐到宋,正是雅乐衰微、燕乐兴盛,由雅乐过渡到燕乐的转折时期。五代时期的蜀国正处在唐宋之交,王建墓石刻24乐伎的瞬间演奏场面,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中国音乐巨变时期燕乐乐舞的物化形象,供我们实体观察玩味,这是兴味多么隽永的一件事呵。
  成都作为唐代音乐之都的形象,与唐代君主两次逃难入蜀有关。一次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难入蜀,带来了张野狐等宫廷音乐家,加上燕乐的推广,把宫廷音乐迅速传到了民间。杜甫诗:“此曲只应天上(指宫廷)有,人间(指民间)能得几回闻”,说的就是宫廷音乐普及到民间这回事。正因如此,才有“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盛况,成都才会成为“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音乐之都。唐末僖宗避乱入蜀,带来金五云等宫廷歌手,形成前后蜀时期“蜀王殿上华筵开,五云歌从天上来”的成都乐舞之盛殆侔于上国的景象。王建的儿子衍本人就是个大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他曾亲自化妆表演灌口二郎神,自己执板演唱“霓裳羽衣”、“后庭花”、“思越人”、“柳枝词”等乐曲,均属于燕乐。他还自制新曲,如“醉妆词”,“一段圣琉璃”等乐曲,供伶官演唱,宫人李玉箫就是演奏王衍“宫词”的名家。当时,欧阳炯、韦庄等一批宫词作家和花间集酬唱的词客,以一代新声开启了两宋乐府。在方案发掘的南宋安丙夫妇墓及其女儿墓的石壁上,彩绘浮雕了18个石刻乐伎,就是两宋乐府承袭前后蜀燕乐的明证。其乐器几乎全是王建墓石刻乐伎的承袭,只是增加了阮和竹琴等软舞乐器成分,减少了健舞乐器的各种鼓数,宋代本就不如唐代的勇健。
  由此言之,说永陵就是唐宋之际成都经济文化走在中国乃至世界前列辉煌历史的见证,是成都作为古代东方音乐之都的历史见证,这并不为过。

三:“蜀国弦”演奏的瞬间场面及其复活
  王建墓棺床侧这组石刻伎乐表演的是什么乐曲,曾引起研究者探索的兴味。有的学者认为是霓裳羽衣曲散曲第一拍开始的场面。据我的观察和研究,她们应该是表演的流行于蜀中的“蜀国弦”乐曲。
  “蜀国弦”是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的一种曲调。现存最早的一首萧梁时期简文帝的“蜀国弦”乐曲,说它“妙舞自巴渝”,是源于武王伐纣时巴人歌舞凌敌的“巴渝舞”。后来,隋代的卢思道,唐代的李贺和清代的盛大器均依“蜀国弦”曲调创作过歌词。“蜀国弦”又叫“蜀国四弦”,是相和歌辞“四弦曲”的一种,位居平调、清调和瑟调三调之首。“蜀国弦”是一种独具蜀风特点的歌舞乐曲。它既有蜀派轻佚软舞的特点,如李贺诗说:“拂袖风吹蜀国弦”,写梁、王两姓女伎拂袖临风而吹“蜀国弦”于筵间的情况。“蜀国弦中双凤语”,状其声之和缓,似凤之雌雄和鸣,都是软舞特色。同时,它又有蜀派“躁急,若激浪奔雷”的勇毅健舞的特点。软舞加健舞的融合,这就是“蜀国弦”的“蜀风”。从王建墓石刻伎乐中,既可看到软舞的乐器,又可看到打击乐占多数的健舞乐器,这正是软语和鸣与震谷惊雷相结合的“蜀国弦”的排场和气势的表现。
  “蜀国弦”又是蜀地乐器的代称。这个说法已经失传,现仅存于清人王琦对李贺《蜀国弦》诗的注中:“蜀国弦,琴也。唐时琴材以蜀地为贵,故谓之蜀国弦,与乐府所传蜀国弦之曲不同。”西蜀是蜀国弦,特别是雷琴制作的故乡。唐代成都雷氏世代制琴,创始人雷威之琴名为“大雷”,其弟所制琴名为“小雷”,统称为“雷琴”,又名春雷琴,流布海内外,非常珍贵,历代得到它的人都要加以吟咏。直到建国前,成都斐铁侠还保存有雌雄双雷琴并为之献出毕生心血。现存于故宫的雷琴“九霄环佩”,已成稀世奇珍。“蜀国弦”乐曲和乐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王建墓石刻24乐伎的乐器类型,正与“蜀国弦”相合,正可作为“蜀国弦”乐器的物证。
  “蜀国弦”,作为乐曲,大约在宋以后逐渐失传。作为乐器,在《乐府诗集》和《乐录》中也缺乏完整的记录。现在,有王建墓石刻为我们保留了“蜀国弦”演奏的瞬间场面,又保留了“蜀国弦”乐曲完整使用的乐器形象,正可作为研制复原的依据。目前,永陵博物馆与成都市音乐舞剧院正联合研制,已将24乐伎中的大部分乐器复原,特别是“篪”的复原很成功。如果把这套乐器全部复制出来,建立一个专门乐队,再创作一台蜀宫燕乐曲“蜀国弦”在永陵演奏,把它作为成都古代东方世界音乐之都恢宏的标志,那么,这个历史文化化石一定能够活起来,成为前景无限的旅游资源。因为其表现力超过编钟,将来完整的“蜀国弦”乐曲和乐器定可取得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效果肯定可与风行海内外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相媲美,甚至超过!
  源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巴蜀文化是四川旅游的生命力所在 偷奸儿屋恋黄昏
2# 四姑娘山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6-5-11 21:07: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现在许多中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陌生,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就连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许多“时尚青年”都是如此的陌生,最近我在武侯祠看到,对于那些历史人物塑像,很多人离开了导游就是一脸的茫然,我甚至还听到不少人发出如此愚蠢的疑问:“刘备是什么人?”、“这个赵云又是干什么的?”等等,连三国人物都是这样,更不要说什么前蜀、王建、永陵了,这些名词对那些时尚人士来说,无异于外星人。真搞不懂现在的教育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中国只需要培养一群“假洋鬼子”就够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10:57,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