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892|回复: 0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陈学林 发表于: 2006-5-21 21:04:0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蒲江西来古镇之文风塔与惜字宫

 [复制链接]
蒲江西来古镇之文风塔与惜字宫
陈学林
  文风塔,又称文塔、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读书人个个都想能够考中科举,因此许多地方都修建了文风塔。
  “文昌帝君”是天人合一的综合体,即东晋道士张亚子与天上文昌星的和合。早在先秦时代,文昌星就被人们视为灵星而产生奇思妙想。屈原《楚辞·远游》云:“文昌使掌行兮,选蜀众神以并毂。” 文昌六星,各有职掌。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据东晋袁山松《郡国志》和后魏崔鸿《后秦录》记载,张亚子乃蜀中奇人,曾在梓潼七曲山修身传道,道法高明,又曾“与姚苌为友”,多有建言,言而有验,人称“神君”。其后“仕晋战殁”。后人感其德行,为之立庙。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避乱幸蜀,都曾祭拜、加封,以求护佑,而后安然返京,于是声名大振,更加神化。逐渐,人们将文昌星与张亚子相结合起来。隋唐,科举兴起,人们开始偏重文昌第三星“贵相理文绪”和第六星“司禄赏功进士”的职能,而渐被视为“文运之星”、“科举之神”。刘禹锡诗句有“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昌今向斗牛明” 唐·斐庭裕《东观奏记》记载,“日官奏:文昌暗,科场当有事”。人们开始将文昌星的明暗与文运、科举相联系。在宋代,张亚子进一步成为士子们求取功名的精神依托,过往书生、文人、官员无不下拜。南宋以后,道家将其奉为道教尊神,朝廷屡有敕封。元仁宗时候,更加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群”(简称“文昌帝君”),新敕庙额“佑文成化”,以使“人才辈出”、“文治昭宣”,天下大化。至此,完成了“梓潼帝君”张亚子与天上文昌星的合二为一,文昌帝君崇拜也就进一步从地方遍及全国。敬奉文昌的宫、观、祠、庙、亭、塔、楼、阁遍布华夏。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 ,四川各地兴建文风塔更是蔚然成风。
  古时出于敬惜字纸的风俗,中国很多地方均建有一种类似亭或塔的炉体,用来焚烧字纸,通称为“惜字亭”,四川多称为“字库”或者“惜字宫”。嘉庆《四川通志·祠庙》说:“惜字宫,古禹庙也,前殿祀仓颉,中殿礼禹王。” 随着历史的演进,惜字宫逐渐成为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仓颉为黄帝时代的史官,是文字的创造者,被尊称为“制字先师” 。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敬重字纸、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古德曰:敬字如敬圣,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终身惜字者,其福无量。《颜氏家训》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所以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于焚化,可见敬惜字纸的风气,由来已久。古人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妄自糟蹋,皆焚化以示敬意。过去,有专人捡拾字纸,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择良辰吉日放入“惜字宫”内焚烧,过化存神,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随流水而下,这个过程称之为“敬惜字纸”。
  往往,在四川很多地方,文风塔与惜字宫合二为一。
  据《蒲江县志》记载,蒲江西来古镇的文风塔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83年),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来文风塔位于古镇中心,塔高8米,分三层,均为雕花砖石结构。塔顶层额镌刻有“文风塔”三字。塔成六方形,六个飞翘的檐角上,还挂着一个小巧的风铃,格外耀眼,每当微风一吹,会听到“叮当”“叮当”声,十分动听。塔周是一些古典戏剧雕塑,配以诗文、楹联,均用九曲篆文写成,巧夺天工,乃世间少有。塔正面建有焚字库,上刻“惜字宫”,两旁有联文:“废墨收经史,遗文著汉唐”。塔前尚有石碑一通,记载了塔的由来。
  西来古镇文风塔与惜字宫的布局甚合中国古代的“风水”之说。风水认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修文塔,要先观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则可贮其元气。文塔要合六秀,或合贪狼区门星,或受临官完带帝旺水,切忌沐浴死墓绝胎水纳朝。坐向以去处为向,来处为坐。起天父地母卦而推高以合贪狼,用阔狭中心而推尺寸以合武曲。其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则会克文星,导致文运不昌。文塔可弥补文峰低小之缺陷,使当地多出士子。蒲江西来古镇文风塔其巧妙地处理好了山水的相依关系,“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形成“群山抱一寺,一寺镇群山”的布局。其依山面水,善于借景、让景,巧用自然地形,以点控面,点面结合,善于选择制高点、转折点、空白点,使寺庙选择在全镇的最佳位置。与《园治·相地篇》提出:“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之布局不谋而合。西来古镇的翠山、绿水、石桥、小街与文风塔惜字宫相互掩映,愈加呈现出小镇的宁静与古朴之美,真不愧为“成都十大古镇”之“小瀛洲”。
  晨曦夕阳之中,西来文风塔直插云宵,似乎在向苍天祈求学子文运兴盛。在历史上,蒲江县出过进士13人,贡士3人,举人43人,贡生135人,武进士2人,武举人40人。可见,蒲江文风炽盛。今天,我们见到此塔,由然而生追慕前贤,振兴文运的感慨,令人不得不顿生愤发之心志。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陈学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陈学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火上的艺术 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董宋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2 22:53,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