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笋香飘洪江村 文/李成忠
2006年5月12日上午,四川省洪雅县柳江镇洪江村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使这个位于风光秀丽的青衣江支流花溪河畔、桃源山下,村民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村里正在举行的“首届苦竹(笋)文化节”,除洪雅客人外, 雅安、 德阳、彭山等地的来宾数百人赴会,搞得红红火火。 洪江村土质肥沃,气候温湿,适合苦竹生长,有竹林一千多亩,年产苦笋30万斤以上,是洪雅优质苦笋的主要产区,“红了 樱桃,绿了芭蕉”季节,正是苦笋上市时。早在900年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宋代文豪、 眉山老乡 苏东坡,在远离家乡多年后,仍念念不忘母亲河里细嫩的雅鱼,两岸满山遍野鲜美的苦笋,其产量之丰盛,价格之便宜,到了青衣江畔随处可品尝而“不论钱”的境地,在给侄儿的诗中写出脍炙人口的:“遥忆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句。白鱼乃青衣江特产之雅鱼,紫笋就是洪雅一带产的苦笋,因笋壳呈棕紫色得名。 为了宣传苦笋的食用、药用价值,为了提高洪雅柳江洪江苦笋的知名度,也为了向外界开拓洪雅苦笋市场,洪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敢为天下先”,民间集资率先举办“首届苦竹(笋)文化节”,开了将苦笋与文化挂钩,以一村之力向外宣传推销洪雅绿色生态保健食品之先河,这是四川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经济意识觉醒的可喜象征。 竹乃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我国约有300多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常见的有毛竹、慈竹、箬竹、淡竹等,用途极广,杆可做建筑材料和造纸原料,竹篾可编织用具,其幼芽即竹笋,为鲜美蔬菜。 在竹类家族中,苦竹幼芽嫩脆,味微苦带甜,名曰“苦笋”,受到食客青睐,被名人雅士赞赏。唐代狂草书圣怀素,称赞食苦笋与品茗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令人直入佳境,挥毫写就传世墨宝《苦笋帖》:“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白。”
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苦笋集江山之秀气,其清苦之味有益人体健康,如忠贞之士逆耳谏言有益国家兴旺,写成讴歌苦笋灵性的传世之作《苦笋赋》:“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泊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考之。” 苦竹枝叶含有天然化学物质,既不受病虫侵害,又无天敌阻止其繁殖,无须农药保护,常年郁郁葱葱,所以苦笋毫无污染,纯属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苦笋同其他品种的竹笋相比,具有肉质肥厚、嫩脆,味道微苦中带甜的特点,富含纤维素及各种维生素、氨基酸、天冬素,营养丰富,被奉为山珍,无论凉拌、煎、烧、煮、炒、烹、炖都能入菜,不失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 苦笋除了烹调作菜食用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增强食欲之功效,和治咳嗽、支气管炎、产后虚汗、小儿夜惊,滋补人体的作用。许多医学著作上都有苦笋疗效的记载,《本草纲目拾遗》称其:“苦,寒,无毒。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食医心镜》:“理心烦闷,益气力,止渴,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蒸煮食之。"《食疗本草》:“主逆气。”《食物本草》:“治出汗, 中风失音。”等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由过去的只图温饱向营养保健转型,菜、药两用的苦笋无疑将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其开发利用也符合绿色保健食品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不少地方推出以苦笋为原料的绿色保健食品,而被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等人赞誉,以自然生态闻名遐迩的四川洪雅苦笋,却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洪雅县柳江镇洪江村首届苦竹(笋)文化节”活动,洪雅绿色保健生态食品苦笋,将冲出山林,商机勃勃前途无量。苦竹(笋)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为苦笋的商机增加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