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537|回复: 1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3:0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复制链接]
  张 京 华
  (洛阳大学 东方文化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与道家相比,孔孟荀是以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承认存在,立足
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务求建立一完备、自恰的秩序体系。道家之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
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荀子批评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则批评儒家“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意犹批评儒
家“蔽于人而不知天”,由“天人”关系方面看,儒道二家虽都讲“天人”,但儒家实际上是侧
重于“人”的一极,庄子实际上是侧重于“天”的一极。由本体论角度看,“蔽于天而不知
人”,实为庄子对于绝对真理的一种“往而不返”的追求,庄子由此而对于“天”、对于
“物”、对于人类感性认识的极限,都有充分的论述,较之先秦儒家甚至于道家之老子,都更为
深入系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朱熹经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道家哲学智慧的基本特点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3:2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先秦诸子百家之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或可称之为“轴心”,或可称之为“元典”,总之
是为后来的人文发展确定了一种不变的格式。这不变格式的出现有一个背景。古语说天下大势分
久必合、合久必分,先秦诸子百家出现的背景是分,不是合,即是说中国文化的初始条件是分,
是开放。“开放”一语是当代人最为熟知的,但鲜有确诂。热力学中称与外界没有热力和质量交
换的系统为封闭系统,称与外界有热、功和质量交换的系统为开放系统。而先秦社会的开放性质
用最简单的概念界定,或许可以解释作无序:政治上的无序与价值观念上的无序。如刘向所说: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俟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
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是为
上下失序。开放或者无序的压力是沉重的,栖栖惶惶的绝不只是孔子一人,儒、道、墨、法诸家
莫不如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4:54|只看该作者
司马谈《六家要指》 引《易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虽然诸子百家都是探求
真理,以期重建有序,但是百家所认定的道路却是不一样的。司马谈又说:“夫阴阳、儒、墨、
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个见解是极其重要的。所谓
“务为治”,就是说他们都是希图通过政治手段,来重建秩序。所谓“异路”,是说各家的主张
有仁政与刑罚、王道与霸道等等区别。但各家都是归结于政治、落实于人文的。今观先秦儒家,
与其将孔子尊崇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不如将孔子理解为一个终生为政治理想而奋斗却最
终未获成功的政治家,庶几更切合孔子的本意。由《孔子世家》所见,孔子及其弟子实际上就是
一个要求以文化推进政治的政治集团。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5:16|只看该作者
但是庄子却又有所不同。在儒、道、墨、法诸家及各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既不同于儒家,也
不同于道家中的老子,更不同于魏晋时期的玄学。与先秦儒家相比:孔孟荀以人为中心、为出发
点、为根据,承认存在,立足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以相对现象为绝对依据,务求建立完
备、封闭、多元支撑的秩序体系。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
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不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精神与物
质的对立,而是强调天与人的关系。在由儒道二家所共同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坐标
中,儒家正是侧重于人的一极,庄子则是倾向于天的一极。庄子与孔孟荀以其相互对立的思想体
系各自沿着天人的两极发展,同时又共同构成了天人关系的完整体系。与老子相比:庄子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 ,书中引述老子之处甚多,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许多方面老庄都是相近的。
但是在最后的推论上,在社会观方面,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
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本已超出有无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沈浊为不可与庄语,
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
并重。“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心乃在不去。庄子在社会观上只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所
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恢恢乎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义援引为艺术论。老子在社会观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所谓“反者道之
动”,“负阴而抱阳,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其精义合于兵法。由
此可知,庄子哲学是一贯到底的对于抽象思辩的本体论的追求,而老子则本质上是致用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5:29|只看该作者

  老庄自称其学说是“洸洋自恣” 、“正言若反” 。所谓“正言若反”说得较为通俗就是:
话语严肃的时候他的心意可能是随便的,话语荒唐的时候他可能是最用心的。古人著书不易,庄
子之所以这样做,是有深意的,也是说明问题的,实际上这种局面本来就是终极探索中所必定要
出现的。今观庄子,在其书中随意可以见到一些由日常经验看来颇感莫名其妙的话。《老子》第
一章开篇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话,读来极其辩证,由是颇具盛名,而《庄
子》书中的一些段落,实际上更要“辩证”得多,因此也十分的宝贵。譬如说:“恶乎然?然于
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
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又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11)这些话不仅在庄子
的同时代人中,而且在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中,都是极少见到的。
6# 青城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5:42|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庄子作为一个为追求绝对真理“往而不返”(12)的思想家,对于天、对于物、对于人
类感性认识的极限,都有充分的论述。据统计,《庄子》一书中用“物”字共计202次,“万物”
一词共计100次,其他“物化”、“物累”、“物物”、“物物者”等词又有多次(13)。可知庄
子于天人之际都有极认真的探讨,甚至于较以往被认为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一些古代思想家更
加“唯物”。然而以往对于庄子这种探索的路径太缺乏冷静的理会,致使许多应该发掘的思想久
沉泥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6:02|只看该作者
以下仅就庄子哲学本体论中的道、无、有三个概念做一阐述。  

  一、形而上之“道”

  《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有三种不同而又易于混淆的含义:一指哲学本体论;二指形式逻辑,是与辩证的认识论相对称的思维方式;三是一般形容词,指孤立、静止、片面的主观倾向。本文使用
的是它的第一个含义,也是它的本义。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宇宙存在的终极根据的知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
先使用了“物理学”(Physics[英])这一名词。亚里士多德另有一部十四卷的著作,以论事物的
本质、研究抽象范畴为内容。公元前一世纪安得罗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遗著时,把此书编排在了《物理学》之后,题名为“在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英])。“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
后”后来都延用为专有名词。中译据《易传·系辞上》将“在物理学之后”这一名词译作“形而
上学”。

  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形而上学研究抽象范畴,二者是在不同层次上的前后篇。无论在内容
的关联上,还是在“上下”、“前后”的命名上,“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都与《易传·
系辞上》中的“形而下”、“形而上”的表述相一致,可谓心有灵犀。

  “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因此实际上“在物理学之后”更直接的译法,应是“道学”。因为在“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中,“形而上”只是
“道”所体现、概括的对象和“道”所具有的范围层次,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名词,这就如同物理
学(Physics)也没有被译成“形而下学”一样。总之,无论是东方传统还是西方传统,“形而上
学”这一名词概念的本义都是指纯粹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在此方面,庄子有专门和系统的探讨,
其最主要的概念就是“道”、“无”、“有”。
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6:13|只看该作者

  二、形上与形下统一之“道”
  庄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共同的物质本质,以及物质世界无限运动的整体过程,即:从
“无”到“有”,从万物生成到各复其根,“无”生“有”,“有”复归于“无”,“有”
“无”相生,“无为首,生为脊,死为尻,死生存亡之一体”(14),这样一个统一于物质性的
无限运动的整体过程。这个整体过程就是“道”。

道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世界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最终根据,即“无”;其二指世界万物的存在法
则,即物质世界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整体运动过程。“道”或“无”作为
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最终根据,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道”或“有”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
存在法则,又有其形而下的含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6:25|只看该作者
 三、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

  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个抽象了一切属性的主体,正相反,道具有最大范围的包
罗和概括。

道的属性,延用《庄子》的原句,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二、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
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
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道是普遍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同时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因为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要共同依循
的。同时,道的普遍性又是抽象的道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15)的形式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尿,道不仅承认具体事
物的存在,而且承认位置微贱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合于个性,即合于天,即合于道。道既无所不
在,又复归于一。普遍性和统一性是统一的,个性和道是统一的,物质存在的“有”与抽象概念
的“无”也是统一的。
1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16 22:26:38|只看该作者
 四、“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道有情。

庄子所讲的“情”有人情、天情两种。人情是现实中与道相背离的人的情欲和作为,天情则是在
“泰初”演化的序列中与“德”相吻合而对称的概念。

情者性之动,“情”本来是用来描述人的一个概念。《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
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在这一段“泰初”的完整序列中,从生生之“德”,到
保神的“性”,之后再没有其他概念,由“性”就又直接回归到“德”,回归到物得以生的初始
状况,而没有经过“情”的展现阶段。但是在人世和现实中就不同。《庚桑楚》:“性者,生之
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性之动,叫做“为”,失其真,叫做“伪”。为就
是伪,这与荀子性伪之说中的伪含义相同。成玄英《庚桑楚疏》:“矫性伪情,分外有为,谓之
道也。”为,就是情。庄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而人情则不是本来就有的。所谓“人情”就是人有好恶是非。有好恶是非则“内伤其身”,违背生命的原
则,不符合天性。因此,“人情”在庄子哲学中是被否定的一个概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12:31, Processed in 2.652005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