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就庄子哲学本体论中的道、无、有三个概念做一阐述。
一、形而上之“道”
《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有三种不同而又易于混淆的含义:一指哲学本体论;二指形式逻辑,是与辩证的认识论相对称的思维方式;三是一般形容词,指孤立、静止、片面的主观倾向。本文使用 的是它的第一个含义,也是它的本义。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宇宙存在的终极根据的知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 先使用了“物理学”(Physics[英])这一名词。亚里士多德另有一部十四卷的著作,以论事物的 本质、研究抽象范畴为内容。公元前一世纪安得罗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遗著时,把此书编排在了《物理学》之后,题名为“在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英])。“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 后”后来都延用为专有名词。中译据《易传·系辞上》将“在物理学之后”这一名词译作“形而 上学”。
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形而上学研究抽象范畴,二者是在不同层次上的前后篇。无论在内容 的关联上,还是在“上下”、“前后”的命名上,“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都与《易传· 系辞上》中的“形而下”、“形而上”的表述相一致,可谓心有灵犀。
“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因此实际上“在物理学之后”更直接的译法,应是“道学”。因为在“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中,“形而上”只是 “道”所体现、概括的对象和“道”所具有的范围层次,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名词,这就如同物理 学(Physics)也没有被译成“形而下学”一样。总之,无论是东方传统还是西方传统,“形而上 学”这一名词概念的本义都是指纯粹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在此方面,庄子有专门和系统的探讨, 其最主要的概念就是“道”、“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