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28|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7 16:51:5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一乘骏驾过桥来

 [复制链接]
稿件源自:成都日报  

  卢升弟

  汉代时成都郫江和检江上有永平桥、长升桥等七座大桥,因布局颇似北斗七星,又称七星桥。此外,城北有升仙桥、城南有龟化桥。城区之内,桥梁更多。画像砖“车马过桥”上的木桥,可能就是当时成都众多桥梁中的一座;骏马香车,则是汉代的时尚。

  河流纵横桥梁密布

  两匹高大威风的骏马拉着一辆马车,在一名骑士的护卫下,从远处奔来。所经之处,卷起阵阵尘埃。转眼之间,便来到了一座桥上。于是,像摄影师在瞬间按下的快门,从此定格了这幅长达近两千年的画面:

  这辆双驾马车四面敞露,上有宽大结实的顶盖,汉代称为轺车。车里坐有两人,一人手拉缰绳,为御者。另一人宽衣高冠,正襟危坐,似官员。

  车旁有一骑士纵马相随。三匹雄健有力的骏马昂首挺胸,威风凛凛,撒蹄狂奔。

  桥为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桥沿两侧有木护栏。桥身由四排结实的木柱支撑,结构合理,排列整齐均匀,给人以稳固牢靠的感觉。

  保存这个画面的是被称之为“车马过桥”的一方汉代画像砖。

  汉代时,成都平原河流沟渠众多,不利于车马的行驶,因此桥梁的大量修建是必不可少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成都城西南的郫江和检江之上有永平桥、长升桥、冲里桥、市桥、江桥、万里桥、夷里桥等七座大桥,因布局颇似天上的北斗七星,又称七星桥。除此之外,城北还有升仙桥、城南有龟化桥等。

  而在成都城区之内,由于沟渠河塘遍布,桥梁自然就更多了。那时成都的地名、里名就有不少是以桥为名的,至今这种带桥的地名还保留有好几十个。这方“车马过桥”画像砖上的木桥,很有可能就是当时众多桥梁中的一座。

  国营私营竞相造车

  先秦时期,车马大量用于战争,各诸侯国拥有战车的多少,是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到了汉代,战车在战争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同时,社会生产和商业贸易需要大量的车马以从事生产和交流,各级政府需要大量的驿车来传达政令和信息。此外,各级官吏、豪门贵族、富商大贾也需要大量的代步车马,以供其执行公务。总之,社会对车马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

  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造成了汉初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其中马匹尤为匮乏,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的寒磣景况。也许正因于此,汉代人才对于车马产生了一种无法释怀的心情,汉朝廷也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大汉的土地上车马川流不息、不绝于道。于是,无论在边郡还是内地,一个又一个马场、一座又一座马厩兴建了起来,呈现出“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繁荣景象。

  在发展养马业的同时,汉代政府还大力发展车舆制造业。成都就是汉政府在外郡设置的造车基地,据《华阳国志》记载,汉政府在成都城西设有车官城,专门负责制造车辆。在车官城的东西南北四面还设有军营保护,受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此外,政府还鼓励民间造车,一些豪门贵族、富商大贾也纷纷加入了造车的行列。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当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车舆制造的私营大作坊主。

  在造车业内部,分工之细,工艺之复杂也是前所未有的,《后汉书·舆服志》中说:“一器而群工致巧者,车最多”,说明造车业已成为一个集大成的工艺部门。

  随着车舆制造业的发展,车马的种类日益增多,专用车马也大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有供皇帝及各级官员乘坐的辂车、金根车、安车、轩车、轺车;使者乘坐的大使车、小使车;老弱妇孺乘坐的辎车;用于运货的大车、容车、栈车、棚车;用于仪仗导从的斧车;狩猎用的猎车;邮传用的驿车;丧葬用的辒辌车;囚载犯人的槛车等几十种之多。

  当时,对于车马的使用还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从车马的形制、颜色、马匹的数量等等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如皇帝乘坐的是六马拉的车,诸侯四马,大夫三马,士二马,庶人一马。乘坐什么样的车马,是当时社会地位的象征,难怪司马相如要发出“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的誓言了。

  香车宝马富丽堂皇

  随着养马业和车舆制造业的兴盛,从皇帝到官僚贵族都备有大量车马。出行时纵马列队,车骑相连,动辄千乘百辆。史料中有关记载,不计其数。如《汉书·卢绾传》:“宾客随之者千余乘”,又《后汉书·党锢列传》:“士大夫迎之者数千辆”。在四川各地出土的一些画像砖、石上,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十余辆马车组成的车队,前有开道的伍伯、骑从、斧车,后有压阵的卫从、骑吏,真可谓浩浩荡荡,气派非凡。军队的车马也得到了大量补充,重大军事行动所出动的车马常常数以万计。如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来归,“汉发车三万辆迎之”;东汉永元年间,窦宪率军北征匈奴,其战车、辎重“万有三千余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张梁所部车马“三万余辆”。此外,用于社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车马也急剧增加,不少富商大贾拥有“转毂百数”,“轺车百辆,牛车千乘”。与汉初车马严重缺乏的局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很追求时尚的一个时代。高大的骏马,富丽堂皇的车辆,是当时最为时尚的物品。如同歌舞豪宴一样,对于车马的偏爱,是汉代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似乎可以这样说,“鲜车怒马”就是汉代人对时尚的一种理解和诠释。

  作者为成都博物院馆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编发文身 谁改变了谁?
2# 四姑娘山
 曹斌 发表于: 2006-6-27 19:19:5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鲜车怒马”如果是汉代人对时尚的一种理解和诠释话,那“鲜洋车,露马子”就是现在的潮流了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22:1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