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96|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蜀之精灵 发表于: 2006-7-18 15:18:3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从韩愈与苏轼散文的比铰看北宋古文运动的成就

 [复制链接]
 从韩愈与苏轼散文的比铰看北宋古文运动的成就


韩愈与苏轼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最重要的两家。如果说韩愈的散文体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则体现了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将这两家散文进行比较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从中可见到唐宋古文运动的渊源关系,可见到宋代古文运动发展的主要倾向及其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宋初自柳开、穆修对韩愈文集的整理印刻和对韩文的提倡.开始了宋代的古文运动,但直到北宋中期欧阳修主盟文坛高举韩愈的旗帜,北宋古文运动才呈现一个崭新的局面。继欧阳修之后苏轼成了北宋古文运动后期的领袖,继续主持文坛,他沿着欧阳修所开辟的道路前进,巩固了这一运动的成果,夺取了运动的最后胜利,从此确立了我国优良的散文传统。
苏轼对韩愈及其古文的评价是前后颇为矛盾的。唐宋时所谓的古文是指行文与谋篇布局都很自由、富于变化、散文单句,不为声律、对偶、事典、陈辞套语所拘的一种较为通俗的、新的散文文体。它虽以先秦两汉文为典范进行仿效而号称古文,实际上则是在传统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体。苏轼少年时代"与弟辙师父洵为文"。苏洵为文古朴凝炼,纵横驰骤,雄辩滔滔,苏轼得其雄辩。苏轼最喜好庄子、贾谊、陆贽之文,而当时流传的庆历新政诸公及欧公之文也对他产生了影响。据李■说:"东坡教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记事;读《庄子》学说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昌黎先生集·叙说》引)这清楚地表明苏文的渊源并不象柳开、穆修、欧阳修等人提倡的主要向韩文学习。刘熙载也说:"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陆敬舆,亦庄子,亦秦、仪。心目窒隘者,可资其情达以自广,而不必概以纯诣律之。"(《艺概》卷一)总的说来,苏轼所受韩愈的影响,不如受其父苏洵及宗师欧阳修的影响大。北宋嘉佑六年(1061),苏轼应制举作的《扬雄论》和《韩愈论》,都是从理论上反对韩愈的。其《扬雄论》不在于论扬雄而旨在批评韩愈的《原性》。其《论韩愈》中批评韩愈以复儒道为己任而作的《原道》,以为"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学而不知",并举了其《原人》、《原性》以说明韩愈在理论上的混乱。可见青年时代的苏轼不是盲目尊韩的。但在元佑时期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时,则颂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了。苏轼后期对韩愈的历史功绩更有所认识,特别是对作为文学家的韩愈更是充分肯定的。他说"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后山诗话》引)又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书吴道子画后》)就古代散文的发展来说,宋以前极古今之变而集大成,韩愈足可当之。但苏轼才华横溢,自不会不加批判地盲目崇拜。韩愈的《画记》精整而很具格力,文笔奇特,一一描述了画中人物、禽兽、器物。传说欧阳修自称"吾不能为退之《画记》"。苏轼根本不相信这个传说,认为:"此大妄也。"(《昌黎先生集》卷十三《画记》注引)在他看来那并非不可企及的。而他自己作的《十八大阿罗汉颂》,正如茅坤所云:"此等文字,韩、欧所不欲为;此等见解,韩、欧所不能及。由苏长公少怀禅宗,及过南海后,遍历劫幻,以此心情超朗,乃至于此。可谓绝世之文矣。"(《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卷二七)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藉李愿之语而发表议论,"极力形容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而隐居之高尚乃见,行文浑浑,藏蓄不露。"(《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引刘大■语)苏轼于韩文所特别欣赏的乃是此篇。但他说:"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昌黎先生集》卷十九引)近人林纾对此解释说:"实则文之妙处,在'愿之言日'四字,一团傲藐不平之慨,均出李愿口述,骂得痛快淋漓,与己一些无涉。在昌黎集中,稍近粗豪,然却易入人眼,宜东坡之称赏不置也。"(《韩柳文法研究》第十五页,民十九年商务版)苏轼称赏它,是因为其笔酣墨畅、痛快淋漓与自己艺术气质相近。而苏轼又自负地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超过韩愈的成就。事实也证明苏文足与相匹敌。以上可见在苏轼散文的渊源中,韩文是其来源之一,但不是很主要的。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苏轼对他虽尊崇而并不迷信。

茅坤曾将唐宋八大家从文体方面作了一个概括的比较。他说:
世之论韩文者,共曾称碑蒜;予独以韩公碑■多奇崛险谲,不得《史》《汉》叙事法,故于风神处或少道逸。……至于欧阳公碑■之文,可谓独得史迁髓矣。至王荆公又别出一调,当细绎之。序、记、书,则韩公崛起门户矣。而论策以下,当属之苏轼父子兄弟。 (《唐宋八大家支钞。论例》)
这大致指出了各家之所长,但还有不确切之处。兹试就韩、苏各体散文为例,略加比较,以见两家优劣。在韩愈、苏轼的文集中,除了他们应试的律赋外,韩愈的赋共五篇, 《复志赋》、 《闵己赋》全袭骚体, 《感二鸟赋》、 《别知赋》、 《明水赋》仍沿六朝骈偶,并无创新。苏轼的赋共十三篇,已继欧阳修《秋声赋》而趋于散文化,开宋代文赋的先声。韩愈好跌墓,碑蒜特多,虽盘郁遒劲,词采灿烂。但大都古奥奇蝴,不能说不是一弊。其《平淮西碑》仿《尚书》典诰,更是诘屈聱牙。苏轼的碑■作得较少,并非如一些文论家所谓他拙于叙事之故,而是他不愿作这类文字。他说:"平生不作墓■及碑者,非特执守私意,盖有先戒也。"
(《答范蜀公之四》)其少数"不得已"而作的如《表忠观碑》、《司马温公神道碑》、《张文定公墓■铭》、《赵康靖公神道碑》等,都全用史传散文笔法,叙事忠实详尽、平易畅达、质朴无华,体现了宋代碑■的一般特点。书、记、序是古文的重要部份,文学性较强、表现力强,可以议论、叙事、抒情、写景,用途最广。韩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这类散文中,许多文章是可以称之为典范的。如《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画记》、 《答张籍书》、《与李翱书》、 《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传世名篇,最能体现韩愈文从字顺、平易疏畅的特点。苏轼这类散文也不让于韩愈,如其《答李端叔书》、《喜雨亭记》、《超然台记》、 《墨妙亭记》、《醉白堂记》、《众妙堂记》、 《黄州安国寺记》、 《石钟山记》、 《范文正公集序》、《六一居士集序》、《太息送秦少章》、《日喻》等名篇,各有短长,而苏文更富于文学趣味。韩愈有短小精悍的《杂说》四篇,文章活泼生动,富于形象,到苏轼而发展为文学性的小品文。如《东坡志林》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游自水书付过》、《记游松风亭》、《儋耳夜书》、 《梦南轩》、 《书杨朴事》、《记樊山》、《赤壁洞穴》、《临皋闲题》等,最短者几十字,长者一二百字,清新含蓄,逸趣横生。这是苏轼的创新。韩愈力复儒道,排斥异端,写了许多论辩文章,如"五原"及《论佛骨表》便是此类代表。苏轼的史论和政论在理论深度、逻辑力量等方面也可以与之相伯仲。苏轼青年时代的《思治论》、应制举策论五十篇,中年时期指陈时弊的奏议及《上神宗皇帝书》,晚年收入《志林》的十三篇史论,都是宏伟之文,直可"雄视百代"。从以上可看出:仅就文体的一般情况而言,以苏文为例表明宋代散文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和丰富了。兹再就韩、苏散文在气格、文理、文辞、结构等传统散文艺术方面再作具体比较:
(一)我国传统散文的写作首先讲究文章的气格。《旧唐书·韩愈传》首先指出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思想内容上恢复了"经诰之指归",在文风上恢复了司马迁与扬雄文章之"气格"。可见"气格"于文章是很重要的。"气格"可分解为"气"与"格"。关于"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肓,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这里,"言"乃"文"之义,"气"乃作者内在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所以"气盛"则文之表达皆得所宜,这就是欧阳修所强调的"充中发外"之意。它与文章的关系则如李翱所说:"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词盛,词盛则文工"(《全唐文》卷六三五《答朱载言书》)。苏轼在《南行前集序》中也说:"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可见作文须作者内部积蓄深厚,这样"气"才盛、才壮。龚书炽先生解释韩文之气壮云:"程伊川所谓集义既久,可生浩然之气。韩愈则用此种修养法,使气与言,即与文章内容杂生,而又养其气,使言因气盛得宜,即所谓'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韩文以气运文行句,别于骈文之讲究声韵、对仗,所为文如'长江大河,千里一道',不可挫断。此为其特独之文学修养。"(《韩愈及其古文运动》第30页,商务民三十四年版)钱基博先生认为,后之学韩文者,"李翱得其笔,皇甫浞得其辞,皆于气上欠功夫,欧阳修得其韵,苏氏父子得其气。"(《韩愈志》第115页,商务1958年版)苏轼善于学韩而得其气,所以其文能如万斛泉源。"格"指风格。韩、苏之文虽然皆气壮,而风格却不完全相同。茅坤曾将两家风格作了形象的描述:

吞吐聘顿,若千里之驹,而走赤电,鞭疾风,常者山立,
怪者霆击,韩愈之文也;……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
不止,浩浩洋洋,赴千里之河而注之海者,苏长公也。(《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
这生动地说明了韩文的雄伟与苏文的豪放。苏轼曾有意学习韩文气格。韩愈的《平淮西碑》典雅庄重而特别古奥;苏轼的《表忠观碑》学习这种风格,笔力老健古厚,可谓别调,而抑扬流畅又具苏文本色。韩愈的《论佛骨表》叙次论断简明雄健,借鉴史事,直言激切,苏轼的《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有韩文的优点,全用健笔,更善于概括事实,有形象描述,文字激扬。韩愈的《柳子厚墓■铭》于叙事之后,发抒议论,淋漓感慨,浩气充溢,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以宏伟的议论开始,夸大其辞,虚实相生,事与论结合,一气贯注。韩、苏文在气格上是有一定渊源关系的,某些苏文显然受了韩文的影响。苏轼善于学韩之气,而又不失自己的风格。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之精灵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之精灵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宋朝 苏轼 苏轼的诗 [转帖]苏轼 总论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之精灵 发表于: 2006-7-18 15:19: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文理是作者所表达的意旨或所阐发的道理在文章中的整个逻辑关系。韩、苏散文皆以文理胜见长。韩愈说:"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送陈秀才彤序》)且不说他阐扬儒学的"五原",以他的杂记文为例,如《赠张童子序》论科举之弊, 《送浮屠文畅师序》再申儒家道统, 《送孟东野序》亩物不得其平则鸣,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发挥儒家乐论,《送齐嗥下第序》论任人唯贤,等等,都很注意文理。苏轼散文更表现了宋人对理趣的偏爱。宋代学术思想有一种普遍的怀疑精神,思想活跃,最好辩论学理;另方面自庆历以来许多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为改变积贫积弱之势,纷纷提出各种政治改革方案,以政论和史论发表自己的政见,互相辩论,促进北宋理论水平空前提高,因而政论、史论洋洋洒洒,丰富深刻。其中苏轼非常特出,所为之文逻辑严密,文义粲然。苏轼除其论辩文章之外,即在文学散文及文学小品中都好发挥理趣,而识入精微与机锋敏锐,反映了宋人的格调。韩愈的名篇《原道》虽为古文范作,但不过是"理瘠而文则豪"(钱基博《韩愈志》)。苏辙曾说:"韩之学朝夕从事于仁义礼智;刑名度数之间自形而上者,愈所不知也。《原道》之作,遂指道德为虚位,而斥佛老与杨墨同科,岂为知道哉!"(《昌黎先生集·原道))注引)韩愈旨在辩明道统,然而对于道之本身的理解是含混的,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论探讨,故缺乏以理服人的艺术魅力。苏轼论道,则比较平易,以理服人,他在《日喻》中以盲人识日为譬。巧妙地说明了"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未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即是说,片面地、主观地去认识道,其方法都是错误的。他又以学习游泳为譬,说明了"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强调了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认识事理--道。苏轼的比譬很能给人以启迪。苏轼晚年作的《众妙堂记》,其中谈论技道两进云; "子未睹真妙,庖、郢非其人也,是技与道相半,习与空相会,非无挟而径造也。子亦见夫蜩与鸡乎?蜩登木而号,不知止也;鸡俯而啄,不知仰也。其固也如此,然至其蜕与伏也,则无视、无听、无饥、无渴,默化于慌惚艺中,而候伺于毫发之间,虽圣智不及也,是岂技与习之助乎?"以文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篇文理奇妙、诙谐有趣的文字。茅坤说:"公非由南海后亦不能为此文。"(《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卷二五)这些都最能表现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响亮口号。为反对骈文讲求对仗、声律、事典的浮靡晦涩的语言,古文运动必须实行语言的革新,在散文语言的传统基础上建立一种不蹈袭陈言套语的、较为通俗的语言。韩愈就是这样为当时和后世提供了许多语言明白、纯净、准确的典范古文。当时李翱推崇韩文说:"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其词与意适,则孟轲既没,亦不见其有过于斯者。"(《昌黎先生集》卷十二《获麟解》引),但是韩愈的艺术个性又有追求奇险的一面,在某些时候他求古求奇,喜好"奇辞奥旨"的作风固执地表现出来。这与他提倡的古文化大革命新是矛盾的,也是革新不彻底的反映,而这竟会由皇甫■等人加以恶性发展则是为韩愈所始料未及的。韩愈的《独孤申叔哀辞》:"万众之生,谁使然耶?辞为何而怨,居何故而怜耶?"这全是仿效屈原的《天问》。 《祭河南张员外文》中的"罚筹婿毛"、"怒颊豕■"、"以我■去",都是奇险光怪之语。 《南海神庙碑》的"阖庙旋舻,祥飙送强,旗纛旄麾,飞扬■蔼,铙鼓嘲轰,高管■■",是学汉赋的繁辞缛藻,大肆铺陈。《南阳樊绍述墓■铭》的"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蕃万物,必具海涵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是仿樊宗师为文的奇涩。 《营成王碑》造语学扬雄,使用了大量怪癖字。这种文风的恶劣影响便是北宋的"太学体",欧阳修主盟文坛予以滁荡净尽,使其后的散文一直保持平易晓畅、明白准确的语言风格。苏轼强调作文在于以词达意,曾反复申说,如言:"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平?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通过语言文字充分地、准确地将作者的"意"表达出来,是为文的最大能事了。

苏文在语言文字上明白晓畅,如行云流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它与韩文比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更加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极其自然,随意倾泻。如《恩治论》:"今世之士,所以相顾而莫肯为者,非其无有忠义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术谋虑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难成而不复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又如《怪石供》:"今齐安江上,往往得荚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纹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
第二,使散文接近口语,或以口语入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如《上文潞公书》:"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日:'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又如《临皋闲题》:"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蛾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扫
苏轼曾对黄庭坚说:"凡人文字务使平和至足,余滥为奇怪,益出于不得已尔。"(《与黄鲁直书》)他批评李■说:"前日所贶高文,极为奇丽,但过相粉饰,深非所望,殆是益其疾耳。"(《答李方叔之三》)可知,苏轼坚决地保持和发展了欧阳修以来平易通俗的散文语言风格的。
(四)韩文在谋篇布局方面,显出作者的别具匠心。韩愈善于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巧妙构思,因而反映在艺术结构上千变万化,神幻难测,为后世散文提供了多种结构型式。大致而言有:用演绎方法沿道析理的论辩文章,如"五原";凭空发论,再叙以事,发掘事理的,如《送孟东野序》,用比兴手法,■事取譬,达到讽谕的,如《杂说》四篇;继承汉赋设主客问答的,如《进学解》、《对禹问》,仿史传体例,直陈其事的,如《张中丞传后叙》,随意信笔抒写,如话家常的,如《祭十二郎文》。这些主要的结构型式,在唐宋古文中已是常见,苏文中也有学习它们的痕迹。例如"二赋"之学《进学解》; 《日喻》、《稼说》之学《杂说》; 《超然台记》、 《墨宝堂记》之学《送盂东野序》; 《韩愈论》之学《原道》; 《眉山远景楼记》之学《新修滕王阁记》等等。总的说来,韩文的艺术结构就其全体看来是变亿多姿、千奇百怪、令人惊叹不已;然而若就每篇具体文章来看,又常显得结构单调、板滞笨拙而少波澜。如《送孟东野序》大段议论而结尾收束太急,有虎头蛇尾之感,结构不匀称;《送李愿归盘谷序》借李愿之口,议论完而文止,结构单一;《行难》、 《对禹问》以问答方式进行,显得枯燥乏味; 《画记》一一记述,琐屑平直,细读令人生厌, 《释言》、《讳辩》冗散而无起伏之势。比较起来,苏文每篇文章的结构要绵密曲折一些。《■管谷偃竹记》是作者见亡友文同所赠之墨竹图有感而写的。文章以一段精深的画论开始,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子胸中"。画论之后才一笔点明"与可(文同)之教予如此"。接着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文笔转折,引出一段关于技巧的掌握须心手相应的体验,以证实文同深得画竹之道。很自然地插入文同画竹的趣事,追记了作者与他的深厚友谊,交代了墨竹图的来历。顺便又插入一件趣事,作者曾在书信中有诗云:"汉州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笱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至此文笔陡转,记作者曝书画见图而忆亡友,不觉痛哭失声,真情感人,文至此戛然而止。全文结构匀称完整,叙事错综,善于穿插,围绕画竹而表现深厚友情,富有生活情趣。《石钟山记》是具考证性的游记,表现哲理意味,发人深思。文章的艺术结构堪称精妙。首先作者根据载籍,探求石钟山得名之由来,而发现载籍与传说互相矛盾,令人困惑不解。这提出了一个地理学上的悬案。第二段记作者游石钟山为释此悬案而亲自考察。记叙中绘声绘色,大肆渲染,描述了一个阴森神奇的夜景: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虎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款且笑于山谷中者。"继而石钟之乐音忽作,"有■坎铛■之声,与向之■■者相应。"最后作者以亲自耳闻目见解答了文章开始所提出的问题,补充了地理文献的记载,纠正了传说的讹误。这篇游记构思奇特,结构谨严,首尾呼应,考据、叙事、描绘、说理综合运用,笔法千姿百态,所以前人认它为"神化之笔"。他如《王定国诗集序》信手拈来,于结构似不经意,自然成文; 《六一居士集序》精思妙论,若走■之珠,圆转一气; 《答李端叔书》随手写出,结构松散,却疏宕深渺; 《太息送秦少章》层层旋转,纡徐往复; 《亡妻王氏墓■铭》妙于剪裁,结构小巧凝聚。这些特点,在韩文中是不多见的。

以上可见,苏轼散文学习了韩文的气格,而文理更加精密深透,语言进一步通俗化而更加平易晓畅,结构也更曲折而富于变化。这不仅体现了苏轼个人的成就,也体现了北宋古文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在艺术上取得的新的成就。
从上述比较,可以说明宋代古文运动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三条重要的经验:
第一,宋代古文运动是一个较为彻底的散文化大革命新运动。唐宋古文运动都是在复古的口号下进行的,但是在对待复古的问题上唐宋两代是有区别的。唐代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是力求复先秦两汉的古文,韩愈便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虽然他实际上是在进行革新,并建立了一种新的散文体式,但他毕竟是个开创者,有着种种局限,故从口号到创作实践处处都表现了泥古的倾向,使得革新不够彻底,以致产生了晚唐五代的文学倒退,古文运动有频于夭折之虑。宋代的古文运动则已有韩柳作为复古的对象,同时又有着在民族矛盾远比唐代激烈,朝廷实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等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深入改造文体,使它更好地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有成功的可能。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等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不仅反对浮靡骈丽的晚唐五代文,也反对险怪奇涩的时文,从文学理论到创作实践,创造了使文体更加自由、文风更加平易、表现力更强的北宋散文,最终完成了唐宋古文运动的进程。
第二,北宋古文运动对韩愈提出的"道统"赋予了新的含义,更加重视文章的文学性质,提倡文以"载道"、"贯道"、 "明道",以反对玩弄辞藻、言不及义的形式主义文风,这魁唐宋古文运动的灵魂。但其流弊,则是削弱甚至取消散文的文学性质,这是唐代及北宋初年古文运动未能最终击败骈靡文风的重要原因。而从欧阳修之主张文道并重到苏轼所谓"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才较好地纠正了这弊端,使古文运动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而在欧、苏以及其他北宋古文家的作品中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散文增多了,文学小品文发展起来了,形象性和文学性增强了。这对我国传统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北宋古文运动建立了清新、通俗、平易、准确的传统散文语言。韩愈所提出的"唯陈言之务去"在概念上不很明确,而韩愈自己在文章的语言文字方面有时标新立异、追求奇涩,影响了古文运动的深入开展。宋代以欧、苏为代表的散文语言则与之相反,发展了韩愈语言文字平易的一面,并吸取了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曲子词、话本等俗文学的营养,为当时较为通俗易懂的散文语言提供了范本。这不能不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01:51, Processed in 0.265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