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82|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3-14 13:15:5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试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彝族网
  导语: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民族文化资源将成为四川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要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科学处理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文化 民族旅游 旅游经济 协调发展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蜀国历史,使旅游业成为了四川重要的支柱产业。四川又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自治州和自治县所在地,古老浓郁的民族文化与颇具震撼力的自然生态相依衬,赋予了四川未来民族旅游的巨大生命力,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四川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认识民族旅游的重要作用,研究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效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有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区域优势的发挥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配置,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从民族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能够被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间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生态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对我们今天的先进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按照“靠山吃山”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环节。要发展就离不开商品,而商品经济的运行是离不开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场的,有了商品经济就必须有市场存在,文化产业化,就是借助旅游这块大市场,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民族地区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下加快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一旦丧失就难以复制,因此以种种借口,恪守文化资源或者经济发展以民族文化的毁灭消失为代价,都属于只顾眼前利益,违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原则的。只有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并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拓宽旅游市场的需要,也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越是民族的越就是世界的”,民族地区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人文魅力,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寻求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就是为了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重构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正基于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民族地区文化丰富多彩的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和把握,旨在把握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吉祥性内涵对游人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关键是建设好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营造出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氛围。四川民族旅游资源的黄金走廊,如大凉山的彝族毕摩文化、甘孜州的康巴文化、阿坝州的嘉绒藏文化、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文化等都属于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具更深层次开发潜力和价值。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一定的能动反作用。如象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业又可以拉动其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繁荣的经济,也要繁荣的文化,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时,就不能仅仅看到层面上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结构因素、体制因素等,还应该看到隐含在这些层面因素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独特的,所拥有的资源是独特的,所延承的文化也是独特的,就是这些独特性注定了可以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参与现代市场竞争。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稳步增长,旅游在我国已具有了广泛的社会需求,生活中的旅游支出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旅游业成为一项大有前途的阳光产业。
  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中,要促进少数民族对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化思想的认识,使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得以保持自身的文化方式,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世界分工中给自己正确定位,取得文化可延承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辟了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民族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墨客所想领略的热点,凸现出特色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旅游形式逐渐从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大趋势下,民族旅游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峋湍茉黾?个就业机会,同时,狭义旅游业1万元增加值,可增加GDP4.4万元。所以,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而且可以繁荣经济,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统计时显示:文化体验已居于首位。因此,民族旅游产业对于拉动民族地区GDP的增长,一定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和经济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唱好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这台大戏。民族旅游是未来四川旅游更具魅力之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四川旅游的知名度,也可以树立区域旅游形象,能够更好地促进招商引资。洒落于四川民间的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建筑等一直倍受外国游人的关注,对港澳台、东南亚以及北美、欧洲等国家的市场具有吸引力,同样也吸引着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所有说,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必然性。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制约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品牌的打造力度不够,文化研究处于纸上谈兵状态;二是旅游商品不丰富、品种单一,很难满足旅游购物的需求;三是决策摇摆不定,一届政府一种决策,长官意志大于专家意见,耽误了发展机遇。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使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及业界关注的焦点。解决好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借助旅游业强劲的发展态势,整合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民族品牌,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族旅游业投资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的方向转移。在大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的同时,要把住科学发展观,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族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引导因地制宜经营民族旅游,要有科学的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杜绝一哄而上。
  2.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招商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根据本地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托本土人力资源与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宽文化市场,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顺应国际国内民族旅游发展趋势,助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进程。
  3.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民族文化内涵转化成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旅游购物市场
  1.根据国内外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经验,选准资源“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旅游源开发。“亮点”的选择,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在构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文化资源作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
  2.以旅游为载体,高起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研发旅游商品,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增加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宣传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消费结构。打造出一批植根于本土的,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按照国家文物仿制的相关规定,研发、设计、制作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艺术用品,开发雕塑、编织、刺绣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民族工艺品等。
  3.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公路也是民族旅游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
  (三)发挥民间优势,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1.认识民俗活动、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优势,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围绕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实现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文化特征,“局部复制”的办法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在有条件的乡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自然村寨直接建设文化生态村,以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民俗节庆具有观赏型与参与性,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场合,由于这种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产品的一种重要机会。

§ 参考文献
  《凉山民族文化与旅游》陆文煦 王安瑞 四川科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地理》吴传钧 科学出版社
  《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王军 民族出版社
  《文化生态村: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黄萍等 载《农村经济》2005年第一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天琴计划专家:我们对引力波的观测会更有价值 习近平谈政商关系释信号 哪个地方大员反应最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9:53,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