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3220|回复: 1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文化·节日青海省15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复制链接]
  2021-6-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青海15个非遗项目入选。截至目前,青海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达88项。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友多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友多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友多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友多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友多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友多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说濮》(申请连载) 孙正义谈和马云共同点:追逐金钱钱就跑了 追逐梦想钱就来了
15#
 罗平河 发表于: 2021-6-15 10:0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我省15个项目跻身国家非遗名录

源自: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我省15个项目跻身国家非遗名录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省年保玉则传说等6项文化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藏娘唐卡等9项文化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入选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6大类,至此,我省已有8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了解,此次入选的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项目传承地多在黄河流域。年保玉则传说、尖扎达顿宴、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贵南藏族刺绣等一批非遗项目其传承地均在我省黄河流域范围内,且项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二是入选项目传承群体广泛。入选的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群体广泛,与我省世居6大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中医诊疗法(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贵德六月庙会等项目已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三是为“青绣”品牌增补内涵。贵南藏族刺绣、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等项目是我省“青绣”品牌中的重要内容,两项目地域特色鲜明、技艺独特、风格热烈,且在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中发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项目兼顾区域协调发展。我省天峻、尖扎、河南、化隆、贵南、祁连、久治及格尔木等县(市)一直是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地区,此次各县(市)入选的项目均为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56项,其中,国家级88项,省级238项,市州级812项,县区级2218项。今后,我省将扎实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非遗力量。(芳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玲系我心 发表于: 2021-6-12 10:36:00|只看该作者

15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源自: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15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青海15个非遗项目入选。截至目前,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达88项。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我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6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有9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传承地多在黄河流域。
  年保玉则传说、尖扎达顿宴、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贵南藏族刺绣、尤阙疗法、贵德六月庙会等一批非遗项目的传承地均在我省黄河流域范围内,项目历史悠久,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此外,我省入选的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群体广泛,与青海世居六大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中医诊疗法(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贵德六月庙会等项目。作为我省青绣品牌中的重要内容,入选的贵南藏族刺绣、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等项目凭借独特的技艺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56项。其中,国家级88项,省级238项,市州级812项,县区级2218项。我省将持续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为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非遗力量。(吴梦婷)
13#
 公子了然 发表于: 2020-12-28 09:56:00|只看该作者

青海省15个项目上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源自: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我省15个项目上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其中,我省15个项目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我省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15个项目分别为:藏族民间传说(年保玉则传说)、阿柔逗曲、藏族刺绣(贵南藏族刺绣)、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德都蒙古全席、尖扎达顿宴、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化隆唐卡、藏娘唐卡、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蒙古包营造技艺、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尤阙疗法、贵德六月庙会、蒙古族服饰。(王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陈卧甫 发表于: 2020-9-9 08:24:00|只看该作者

青海非遗传承艺术品直播义卖 资金全返学员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青海非遗传承艺术品直播义卖 资金全返学员

  中新网青海西宁9月8日电(孙睿 祁增蓓)“我们参加义卖的作品比平时的价格要低,义卖所得的资金会100%返还给培训班的学员”8日,青海索琳手工艺术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韶鹏在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暨藏毯展上对记者说。
  青海是藏毯的故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青海藏毯主要原料是青海特有的“西宁大白毛”,根据编织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绒藏毯、纯丝藏毯、丝毛藏毯、仿古藏毯、天然色藏毯,除本身所具有的明显藏民族风格图案外,还反映着青藏高原自然分光、人文建筑、牧民生活等风土人情。

义卖现场。 祁增蓓 摄  4480-iytwscc2331156.jpg  保存到相册
  此次参加贫困地区手工毯网络义卖活动的“西宁丝毛手工挂毯”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1860年传入西宁延续至今,在青海已有上百年的发展传承历史。
  “丝毛手工挂毯经过编织、平、片、洗、投、修等十余道传统手工工序加工制作而成,西宁丝毛手工挂毯结构紧密,坚固挺实,做工精细,具有坚韧耐磨,富于弹性、质地柔软、光泽透亮等优点且有使用年代越久,光泽度越高的特点。”杨邵鹏说。
  杨韶鹏介绍,参加此次义卖的作品共有60余件,从9月6号开始进行义卖,目前已经卖出30余件,此次义卖的作品大多数是丝毛挂毯培训班学员创作的。作品内容多是学员家乡的风景,除了可以锻炼学员的技术、传承非遗技艺,还能通过作品宣传学员家乡的美景。
  “我今年65岁了,在培训班当老师我很开心,学员们都很踏实,学习这种技艺能帮助他们有一技之长。”青海省西宁丝毛挂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巧银说,目前需要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这也是她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义务。
  据了解,丝毛挂毯培训班从2018年开始正式招收学员。目前已经举办了两期,共有中级班1个,初级班3个,共计招收果洛贫困地区学员170余人。 ●
11#
 活在匣子 发表于: 2020-3-14 11:55:59|只看该作者

青海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部复工复产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青海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部复工复产

  新华社西宁3月14日电(记者:白玛央措)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截至3月10日,青海省2家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已全部复工复产。
  据介绍,青海省共有8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1户3064人。连日来,各扶贫就业工坊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摸排统计工坊员工信息、强化员工日常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等工作的基础上,有效指导410名企业员工,5600名刺绣、唐卡、泥塑手艺人有序复工复产。
  “疫情发生后,绣娘们虽然足不出户,但靠着精湛的指尖技艺收入30多万元,居家防疫与稳定增收两不误。”互助土族自治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晓莉说。
  互助素隆姑工坊是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之一,以“协会+公司+贫困户”“车间经济+炕头经济”的模式经营。目前该工坊已与285名刺绣手艺人签订了2020年目标合同责任书,并完成订单成品6000余件,实现收入3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对有助于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的刺绣企业、家庭工坊、合作社等进行重点扶持,进一步推进‘青绣+扶贫’工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朱桂英表示,2020年,青海省将再扶持培育10家“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路绮欧与温莎林 发表于: 2020-3-9 06:24:00|只看该作者

青海十条举措助力“非遗+”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青海十条举措助力“非遗+”

  本报西宁3月8日电(记者:贾丰丰)记者日前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青海省将通过10项新举措,围绕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等重点,助推非遗传承保护,发挥非遗在增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旅游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非遗传承人方面,将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评估,加强传承人群研培和工作队伍培训。同时,以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基础,扩大工坊数量,支持开展民族手工艺加工销售、研发创新等活动,推动“非遗+精准扶贫”。此外,青海还将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介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举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青海省首届非遗大展等活动,推进青海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
9#
 伪装妖孽 发表于: 2019-12-1 10:08:00|只看该作者

青海元素走向国际 非遗展示文化自信

源自: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青海元素走向国际 非遗展示文化自信

  11月26日,外交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外交部蓝厅举行以“新时代的中国:大美青海从三江源走向世界”为主题的青海全球推介活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着非遗传统工艺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青海文化旅游的厚重底蕴和多姿风采。
  推介活动中,色彩明艳的各类唐卡,技艺精湛的藏绣图,特色鲜明的藏毯,底蕴厚重的一体银壶、琳琅满目的青绣产品等带有青海元素的文化产品吸引了中外嘉宾的目光。非遗传承人展现了古老技艺在当下生活的活态传承,尽显青海非遗独特魅力。
  借助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这一高端平台,青海通过展示以唐卡、青绣、金银铜器、藏毯、民族歌舞、青海特色餐饮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让“青”字牌文化旅游产品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让大美青海从三江源走向世界。
  何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推介会现场,何满展示了纯银一体壶的制作工艺。他告诉记者,推介会上展示的不仅是代代相传的百年技艺,更是青海人的工匠精神。从作坊到产业,青海匠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让青海文化产品走出青海,走向世界,优秀的工艺师不断涌现,向国内外嘉宾展示了青海的文化自信。
  韩乙米娜出生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吾土贝那亥村的一个刺绣世家,说起参加推介活动的感受,韩乙米娜说,为了这次推介活动,她准备了很久,能代表家乡向全世界展示青海刺绣技艺,是她从未想过的。她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青海文化,感受青海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看到推介会上中外嘉宾对青绣的喜爱,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莉对青绣的发展充满信心。她说,青绣从民族村落走向国际舞台,离不开我省对青绣产业的宣传推介和大力扶持。目前,青绣已成为与我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全省30万绣娘绣出技艺,在一针一线间传递大美青海之美。绣娘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技法娴熟的绣娘每年收入能达到五万元以上,未来会有更多农牧民通过青绣绣出美好生活。(吴梦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antibody 发表于: 2019-7-15 10:07:46|只看该作者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源自: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在青海省首届民间艺术论坛上了解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青海非遗资源具有多民族性、多元化、交融性、跨民族性和跨地域性的特点,民间艺术丰富多样。目前,我省拥有人类非遗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省级非遗名录253项,市州级非遗名录761项,县级非遗名录1859项,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骨干,州县级项目为基础的4级非遗名录体系。非遗代表传承人层出不穷,有世界民间“一级文化勋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代表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传承人317名,州、市级965名,县级1891名。
  我省拥有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建设了生产性示范保护示范基地,其中国家级生产性示范保护示范基地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保护示范基地27个。
  “目前,我省非遗工作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者们积极加入的状态,非遗保护从数量上、手段上走在了全国前列。非遗文化在惠民乐民的基础上,正在创造着客观的经济价值。”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颜宗成说。(芦舜)
7#
 卡罗门 发表于: 2019-6-29 10:35:11|只看该作者

青海省非遗保护协会成立

源自: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文标题:青海省非遗保护协会成立

  6月28日下午,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该协会成立后,充分发挥非遗保护的人才集聚效应和组织平台作用,为全省非遗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非遗工作已成为我省文化旅游建设的新亮点,在促进文化名省、旅游名省建设,扩大社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省非遗保护事业快速、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借助社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与传承人、保护单位、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之间的桥梁,配合政府推进非遗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因此成立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既是我省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是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核准、主管,青海省民政厅社团管理局依法注册登记的协会。该协会由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省各级文化馆、文化企业、专业协会研究会、演出团队、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热爱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智库成员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王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23:33,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