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47|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9-3 11:59:4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高温笑话一束

 [复制链接]
①.有所突破

市民甲:天哪,刚才天气预报说明天温度要达到43度呢!这叫人怎么活啊……
市民乙:嗯,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要看到还是有值得高兴的地方嘛。
市民甲:不会吧!这还能有什么可高兴的?!
市民乙:至少说明天气预报比以往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要是按从前的天气预报,现在的温度再高,报出来的恐怕还是突破不了39度这个上限呢!

②.保密到底

“喂,重×市万×殡仪馆吗?”
“什么事?”
“请问你们提供的殡仪服务包括那些?”
“对不起,保密。”
“请问后天下午前可以安排场地开追悼会吗?”
“对不起,保密。”
“请问你们那里有足够的停车位吗?”
“对不起,保密。”
“保密?!……看来你们的生意跟现在的天气一样火热哈!”
“对不起,这更加需要保密。”
“@#¥%&!你现在莫非正在享用着殡仪服务?!”
“这……”
“哼哼,算了,还是我来替你保这个密吧!”

③.地狱对话

江桥英次郎(前侵华日军航空兵团司令官):“首相阁下,我现在才有所觉悟,当年我们对重×的轰炸是失策的。”
东条英机:“八格!江桥中将,你竟敢质疑大日本天皇陛下的英明决策?”
江桥英次郎:“不敢不敢!不过,我们对重×狂轰滥炸了五年半,也没能征服那个城市,最终还是令大日本帝国的圣战功亏一篑啊!”
东条英机:“嗯,这倒是事实……难道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江桥英次郎:“我在想,要是当年我们不轰炸,改为给他们安装一部冬暖夏凉的天然空调的话……”

④.饭桶效应

A:专家说的那个什么“木桶效应”好象很形象哦?最短的那块木板被抬高了,桶内气流就不通了,桶底温度就噌噌地上去了。
B:这算啥子“形象”哦!什么叫“木桶效应”?我们用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水桶,水桶最终能盛多少水,要取决于组成桶壁的那些木块中最短的那一块,而不是最长的那一块。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桶的容量──这才是“木桶效应”正宗的含义嘛!
A:哦,原来专家说的那个不是正宗的意思。
B:其实专家也算是歪打正着了。现在你再回过头去看看当年那项工程,拍板前作“论证”的时候,“论证”水平的高低,自始至终还不都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吗!
A:哈!那就别叫什么“木桶效应”了,不妨换个叫法,可能还形象得多呢。
B:噢!难道还有比“木桶效应”更形象的提法么?
A:当然有啦!而且简单至极,只需改动其中一个字就成了──叫“饭桶效应”!

──

注:第②个的背景是:重庆的殡仪馆现在竟成了什么“保密单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Sichuanese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Sichuanese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俄罗斯的困惑:中国劳工是动物还是人 [转帖]这是全上海最牛的拆迁钉子户(图)
2# 四姑娘山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9-3 12:02:4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转帖]天下奇闻:重庆的殡仪馆成了保密单位
法新社:重庆殡仪馆成了保密单位
  
  今年的中国重庆热得特别早,热得特别快。在热浪的连连袭击下,持续性的40度以上的高温,使得重庆的公交车司机大多有过中暑的经历,不少人还多次中暑。
  
  8月15日,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局局长屈谦称,持续高温导致中暑人群急剧上升,8月14日,重庆有6000多人中暑。到了次日,中暑人数升至1.4万多人。 但尚无因中暑直接引发死亡的案例出现。
  
  重庆官员的一席话引起了外国记者们的好奇。当2003年热浪袭击欧洲的时候,造成了数万人热死。
  
  英国,在整个七八月份所记录到的最高气温是38.1摄氏度的,持续在34度以上的天气不超过2天,有近1000人热死。
  
  德国,记录到的最高温度为39.1摄氏度,持续在34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不超过5天,热死的人超过4000。
  
  法国,8月上旬,当全国日平均温度只有29摄氏度的时候,法国政府就公布3000人热死。整个七八月份38度以上的高温持续了12天,夜间最高温度的记录是25.5摄氏度(酷热的巴黎南部),结果有1万4千人热死。法国卫生总局局长因应对酷热失职而早于8月18日引咎辞职,法国总统希拉克为热浪危机致歉。
  
  意大利,卫生部9月11日称,在这次热浪侵袭欧洲的事件中,有大约34071名老年人死亡,与去年相比热死的人数增加了约4175人。
  
  高温热死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死亡原因。但在中国重庆这样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中,却没有人,或极少人热死是一个比较令人疑惑的现象。
  
  重庆的一些外国记者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他们按照常识探访重庆各区县的殡仪馆,因为只要大致知道这两个月对比上两个月的尸体火化量,就可推算出大约的热死人的数量。
  
  不料,他们皆吃了闭门羹。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駐中國記者阿貝爾在其助手的陪同下来到重庆石桥铺殡仪馆被门卫挡驻了。他们又赶往南岸区江南殡仪馆,又被门卫挡住了。到了渝北区龙兴殡仪馆还是一样。BBC驻中国记者傅东飞在南岸区江南殡仪馆也被门卫挡住了。在北碚殡仪馆,混进去后不到3分钟就被赶了出来。在万州殡仪馆想冒充死者亲友混进去,却被便衣逮了起来。保卫科长告诉他:我们现在是保密单位,不接受采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3 02:44,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