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3 08:28:13
《新民周刊》今年第37期做了一组《 南水北调西线之争》的专题报道。新闻由头是规划的西线调水区四川省的4位专家学者主编并资助出版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汇集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数位当地官员,从西线调水的目的、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到地质风险、生态影响、补偿方案和决策程序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表达了对现有西线工程规划的质疑。 在我等看来,这么一个空前巨大的世界史上破天荒的工程,其规划理当经过反复论证,接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各方面的质疑,以期尽可能做到科学决策。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院士曾说的,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反对者。兼听则明嘛! 而受命编制南水北调规划的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东、中、西三条线打包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国务院于2002年12月23日批复,“根据前期工作的深度,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先继续做好前期工作。”现在,3年后,调水区的众专家学者“才第一次看到耳闻已久”、已“通过水利部专家审查”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恰如《备忘录》的主编之一林凌等人所言,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涉及四川地区地质、水文、气候以及民族和宗教问题,四川学者的了解和积累更多;编制西线规划的过程,本应让尽可能多的四川学者参与。我甚至认为,要让全国范围的普通民众也广泛参与讨论。我现在最想说的是,时至今日,再也不应该拿“地方利益”、“地方主义”之类 政治标签来封悠悠众口了。 由于多少年来维护“地方利益”、搞“地方主义”都是可怕的政治帽子、打人的政治棍子,在此习惯势力和思维定式的威慑下,没人敢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就是要维护本地的正当利益。“有声音认为,《备忘录》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本身和对黄河水利委员会所作规划的质疑,是‘地方利益在其中作祟’。《备忘录》的出版,被指为罔顾黄河上游六省缺水现实去维护和争取地方利益之举。”而“所有接受采访的四川学者都声称,《备忘录》的立场是‘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他们辩解说“地方利益不是我们考虑的(出发点)”。 为什么不可以堂堂正正地说,我们就是要维护地方利益呢? 全局利益难道不是由地方利益合成的吗?难道不是平衡各个局部利益的结果吗?没有合理的地方利益哪来抽象的全局利益? 从科学决策角度看,如上所述,地方的专家学者有熟悉地方的优势,他们的意见可以深化细化对局部地区的研究。从民主决策的角度讲,共同利益是局部利益(不同利益群体,地方利益是一种)互相博弈达成的妥协。所以,美国不仅有按人口分配代表人数的众议院,还有每州两名议员的参议院。我国的人大代表人数、名牌大学新生入学人数,分配时都考虑了地区因素。 众所周知,“大跃进”年代,所谓“毛主席的好学生”、时任华东局 第一书记的柯庆施提出“全国一盘棋”。正是在这种抹杀地方利益、局部利益的极左思想推动下,全国刮起了灾难性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而在三门峡水利工程建设中, 陕西省的专家、官员从“地方利益”出发,冒着政治风险进行抗争,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部分地减轻了拦河筑坝对上游渭河流域的危害。而改革开放以来,正如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在寻找中国崛起的原因时所言,分税制等承认地方利益的政策,是一项重要的驱动力、利好因素。 有人提出,借鉴黄河流域“水权置换”的经验,四川应该争取北调水量的经济补偿。而编制西线规划的“黄委会”对此的回答是“水权国有”,西线工程属于全国性的大工程,要从“全局考虑”。这个回答我们似曾相识。在煤矿、石油开采等领域早有类似抹杀地方利益的说法,结果是没有处理好全局和地方的关系,造成了破坏环境等很多后患,现在已调整政策。 具体到西线调水工程,我认同这种说法:“在南水北调问题上,黄委会是利益相关者,编制规划应该将长江水利委员会和地方政府都吸纳进来。”──这也是四川学者鲁家果的报告呈送给温家宝总理后,规划编制方黄委会和水利部等部门受命赴川听取意见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