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98|回复: 0

[纪实·新闻4场主题论坛18位学者登场:“三联·新知大会”第四季开讲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三联·新知大会”是创办于2018年的年度读书活动,至今已举办四季。活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及其旗下三联韬奋书店、三联生活传媒等子品牌联合打造。旨在推广深度阅读与学术普及,邀请人文、艺术、科学等领域的一线学者,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学者与公众,面对面聆听、交流、碰撞……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新观念、启发思维。
  今年,是三联书店创办九十周年。九十年来,三联一直致力于传播新锐思想,丰富和提高大众精神生活,搭建起作者与读者、精英与大众沟通的桥梁。新知大会就是他们近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个全新的尝试。
“三联·新知大会”第四季

知识永远承诺开放:将学者的研究转化为大众都能享有的财富
  我们的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人文社科乃至艺术领域,新发现、新探索和新成果层出不穷,并以同样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类的社会和生活。一直以来,无数的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著书立说。可惜的是,他们的新见解、新想法,往往只是发表在专著和论文中,只在学术讨论时阐述,只在学术圈子中流传。
  三联书店一向将学者的这些研究看作宝贵的资源,希望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后,使之转化为大众都能享有的财富。三联书店希望通过新媒体,以现场活动、在线直播等形式,连接线上与线下,让专家的思考离开书斋和专业读物,面向大众“三联·新知大会”邀请科学、人文、艺术各大领域的一线学者专家,向公众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观念和新方法。依托新技术和新模式,再次为学者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知识沟通的平台,延续基于现实的大众启蒙,将人们思考的点滴汇拢、聚合,理解当下,了解彼此。
  “我们认为,知识永远承诺开放,而不是封闭。分享、交流与体验是破除习见与定见最好的方式。知识的可靠性不仅来自权威,更来自开放的对话。因此我们的新知大会,不仅是一个线下的活动品牌,而将是一个面向中层以上知识大众的知识服务项目,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分享与体验,使得知识资源能够在学者与公众之间双向流动──对学者而言,知识经过了质疑、挑战、检验而变得更具理性;对读者而言,平常看上去冷僻、高深的问题因走出书斋变得亲切而感性。知识本身也因分享与体验激荡出更多的可能性。”

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认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本季新知大会的主题是:“我们的中国:文明新探”,邀请到哲学、历史、考古、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十六位学者,举办四场主题论坛。他们将围绕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精神,农业的起源、发展与未来,古代营造中的天文与人文等话题展开讨论。
  深厚的文明积淀是大国崛起的基石,中国文明历经数千年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一资源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曾以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们应当有机会“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以中国文明的历史视野去看世界,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认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那么中国文明积累的庞大文化资源就会发挥出其巨大潜力。
  诚如张光直先生所言,要把中国文明的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我们需要同时做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中国文明,二是尽量了解学习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有了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知所辨别。做这些工作都需要长时间,深功夫,需要每人从具体问题着手,同时又要求打破专业的壁垒而形成“不是专业而是通业”的研究格局。为此,几代学人,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三联书店也出版了他们的许多著作。参与此次新知大会的嘉宾和三联书店都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的开展和更多相关图书的出版,向公众介绍多学科、多面向的有关中国历史与文明研究的最新进展,更期待这些知识资源在经历了学者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流动之后,因分享与体验而激荡出的更多的可能性。
  本次新知大会时间从2022年4月23日到5月21日,每周末举办一场主题论坛,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视野,让严谨、可靠、充满可能性的知识与思想,激活文明与传统,滋养我们的未来。
“三联·新知大会”第一场论坛现场: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

第一场 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
  [时间]
  4月23日(周六)下午14:30~17:30
  [主持]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嘉宾]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世界上任何文明的生成和创造,都有超越性的向度。中国文明以天地交通而展开,先有山川祭祀,后有山水诗画,人于山水天地间,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世界。
  在中国传统中,山水思想和实践成于魏晋,兴于隋唐,造极于宋元,成就了文明的基因。宋代名家郭熙的《早春图》与《林泉高致》,通过山水画卷为我们揭示了传统士人的居游理想及“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造象法则,呈现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超越性视野。
  “山水”是中国文明的物象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源泉。我们将从哲学、艺术、历史、宗教文化等维度探寻中国文明与“山水”之间相互涵育、共同造就的深刻关联,并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1。与西方文明中的人神二分体系不同,“山水”何以通过“得象会意”的方式缔造一种林泉之志,将儒释道的多重文明因子汇聚融合,以通达具有中国意味的“天地之道”?
  2。有别于政教关系的社会构造,“山水”何以在庙堂与山林、进取与退舍之间构建了一种士人心志,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道德和审美品格?
  3。在现代社会普遍盛行的个体意识及其权利话语,以及将整个世界彻底对象化的思想结构中,“山水”何以重新注入人们的生命经验、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探寻一种合于天地自然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一种基于心物相生的研究方式和书写方式?
  [推荐阅读]《山水天地间》《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历史·山水·渔樵》《人文生境:文明、生活与宇宙观》《山中的六朝史》《知识生成的图像史》(即将出版)

第二场 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
  [时间]
  4月30日(周六)下午14:30~17:30
  [主持]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嘉宾]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曾雄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人类进化史上有很多重要节点,农业的发明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之所以有今天的面貌,与农业的发明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当初为何放弃狩猎采集,选择以务农为生?
  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成为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天然的地理条件差异并未将各区域隔绝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农业开发过程中,逐渐走出岛状农耕区阶段,拓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以外的山地、丘陵、森林、荒漠,使大江南北连成一片。同时,一条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使中国东西部呈现出农耕与游牧长期并存的特点。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粮食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直接和大自然打交道,但粮食问题仍然是国家的命脉根基,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支撑着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对现代技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反思。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积极参与到农业转型议题的研究和讨论,将农业研究推进到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伦理领域。
  农业向何处去?关系着未来每个人的命运。韩茂莉、唐晓峰、陈胜前、周飞舟、曾雄生五位来自历史、考古、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将带着各自的长期思考和实践,共同探讨中国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推荐阅读]《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新订人文地理随笔》《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即将出版)

第三场 古代营造制度中的天文与人文
  [时间]
  5月14日(周六)下午14:30~16:30
  [主持]
  王 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嘉宾]
  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所研究员)
  王 南(清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纪nian馆副馆长)
  鞠 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周易贲彖》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古代先民通过观象授时,完成对时间和空间的测量与规划;人文,则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礼仪与思想制度。古人求天文之变,以建立时间;求人文之不变,以形成传统。
  中国古代营建制度,正是上承天文,下合人文,空间被时间赋予了意义,成为知识与思想的载体,塑造了与天地环境整体生成的建筑形态。这一时空法式所蕴含的人文信息,直通农业文明的原点,经明清北京城的继承与发展,凝固为不朽的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头戏,由此引发一次次王朝的兴替与民族的迁徙。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固有之文化体系并未因改朝换代而中断。
  以元大都为例,这座游牧民族统治者忽必烈建造的都城,以城市的空间形态诠释宇宙之生成、万物之蕃息,呈现了一个完整而经典的思想体系,由此成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上的一座丰碑。
  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传统,才能正确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基因密码
  [推荐阅读]《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

第四场 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
  [时间]
  5月21日(周六)晚上19:30~22:00
  [主持]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嘉宾]
  李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教授)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研究馆员)
  何谓“早期中国”?是一种考古学论证,还是一种历史叙述?其时空范畴和文明内涵如何界定?“最早的中国”是良渚、二里头还是其他?陶寺和石峁可以称为“早期国家”吗?如何理解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过的连续文明体?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等其他世界性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李峰、李零、许宏、李新伟、戴向明等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将带着各自前沿性的考古发现和理论思考,从物质遗存、出土文字和传世文献的勘验互证中,共同探讨与“早期中国”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文明与国家的起源、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青铜时代礼乐文化的萌芽、春秋战国的社会整合和华夏意识的渐趋成熟,以及秦汉大一统帝制王朝的建立。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早期中国不仅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奠基,亦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独特的起源与发展路径。
  [推荐阅读]《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许宏“解读早期中国系列”、《我们的中国》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又亮又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又亮又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开卷品书香:4.23全民阅读十小时直播活动精彩纷呈 《一起上书房》世界读书日再续公益之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03:58,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