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6332|回复: 57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名人西南大学前身-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首任院长高显鉴

 [复制链接]
⊙ 周鸣天/文
  高显鉴,字泳修、咏修,号谦益。1893年4月19日生于山水风光秀甲天下的广西桂林,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少聪慧;幼随父读诗词典赋,经史百家,即颂能背好学思进,其父高星衡(1865~1928)初开馆授学享誉乡里,继而考得前清一甲进士及第,宦游广东四川。其母广东人氏,家中经营钱庄。高显鉴少小即随父入蜀,一路舟车肩舆,沿途但见山川秀美而稼禾不丰;虽地大物博而百姓贫疾感触良多。从此立志要继承父业施教于民,并一定要改变中国农村的穷困面貌。入蜀稍长,即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法政学堂,时清朝末年革命烽火四起,随即又接受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及学好知识服务社会的思想。
  四川法政学堂发轫于1905年学务大臣孙家鼐复议,修律大臣伍廷芳奏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并要求各省参照,四川乃于1906年创建该校,系五大专科学校之首,四川大学前身之一。该校分官班、绅班,官班为有科举功名和世家阀阅的人而设,大都采用日本教材或聘留日学生任教,地址在成都贡城院偏西,后迁至总府街内务司旧署,1912年官绅班合并,校长邵从恩进士出生,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系四川五老七贤。后任校长颜楷,熊晓岩等均系当时川中法政界要人。作为四川法政学堂的高才生高显鉴颇为校方所器重,原拟出国留学深造,然适逢其父双目失明,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于是高显鉴与兄高显瑾只得先行工作,十八岁执教前川大、登堂授课主讲国际公法。后曾参加全省律师会考,得中第一名。继而受聘校长张澜历任前四川大学教授等职。无独有偶;星移斗转大半个世纪后,其幼孙高伟又禀承遗愿,且颇有其风范;十六岁考入上海交大,屡被选为班长等等、二十岁考取重大研究生、二十三岁在大连外语学院留学人员日语强化班结业,由日本教务省主考获第二名的成绩留日读博,1994年(平成6年)2月23日日本每日新闻报以图配文的形式报道了:中国人留学生高伟沈红夫妇同时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执教的情况。据说在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留学生作这样的报道尚属首次。近年用google或baidu搜索引擎搜得,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高伟,在中国人3000留日博士中尚属佼佼者,所研究的课题被指定为日本政府文部省资助项目,其论著‘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已出版。为中国人争了光。

  高显鉴一生治学严谨,为政清廉;严於律己,思想敏捷,颇有创新精神。他同情农民,坚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要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必先从教育入手以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后方能实现富民强国的夙愿。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有论著数百篇,在当时学界政界颇有声誉。曾任或兼职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会长、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政务处长(下辖教育建设财政三厅)、四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四川广西同乡会会长、现代读物杂志社社长、四川省地方税局局长、四川禁烟总局局长、抗战时期曾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专门委员等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周鸣天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周鸣天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周鸣天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周鸣天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周鸣天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周鸣天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50威望 +10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 + 10 + 50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理拳-奇梦飞-《荒诞溜词》73、禅 悟 74、憾 事 》理拳-奇梦飞-《荒诞溜词》75、遊宝光禅寺 76、宝光寺佛法普照好
2# 四姑娘山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7 21:46:3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创建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

周鸣天
  正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1911年推翻满清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后,四川又经历了多年军阀混战角逐蜀主时期。1925年川局初见端倪,刘湘入驻成都,於11月2日召开四川善后会议:在皇权社会制度结束后开始真正认真坐下来协商建立和实施崭新的社会制度和次序。为表其政治开明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特广聘社会耆宿贤达参政议政,邵从恩、张澜等名士参加了会议,邵从恩被选为议长。同时广揽川中贤达为振兴四川献计出力。高显鉴以四川大学资深教授身份,而非同乡、同学、老部下的关系,经甘典夔推荐亦成为刘湘所倚重的高参智囊人物。他多次与刘湘力呈兴川之策;教育为本科技兴农,提高全民素质等主张得到刘湘的重视。在甘典夔高显鉴等人的倾力协助和具体筹办下,刘湘于1929年在重庆创办了四川第二,重庆第一所公立高等学府──重庆大学,刘湘任第一任校长,甘典夔任副校长。为此颇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誉,认为此举上有利于国家民族,下有利于四川子孙后代。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刘湘为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督办,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又任命高显鉴为江津县长。时江津乃八十万人的大县,上任伊始,思有所作为:1、时县中财政混乱,机关学校浮支中饱浸成积习,故特就理财高手龚龙瞻谋整理县中财政,(龚龙瞻:(1878-1964)1912日本民治大学经济科毕业,曾任四川民政司司长,理一省民财政务,后赴北京任财政部参事,兼聚兴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1931年刚辞职返乡,龚颇看重高显鉴其人,对其推行新政,教育兴邦的施政纲领大为支持,认为是上利国家、下利桑梓)乃于县政会议提出收、支、存、稽四权分立的县财政制度。征收机关不纳现金,应征者凭通知向金库交款。支付则权归政府,按预算核发。设县财政监察委员会审核每月计算,以杜浮滥理顺了县财政。2、乡村建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凡有识之士都各自提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的主张。高显鉴在来川途中,在多年的社会接触中四川农民给他良多感慨。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先走乡村建设之道路,即谓必先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要振兴中华必先从复兴农业入手。他认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基础,这个基础在国际帝国主义与国内残余封建势力,经济与政治的重重侵蚀下已经破坏崩溃,在农村遍地是饥饿灾荒痛苦挣扎,过着贫疾穷困的生活,与奢靡的都市生活两相比较,更是见得社会组织的矛盾与危险,社会的基础早已动摇,极待吾人改造与建设之。他认为要建设乡村必先搞乡村教育,农民大众有了文化才能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改变愚昧落后的状态、才能赶上英美苏德等发达国家现状。由于深深感觉到本县师资严重缺乏,分配不够,遂于1933年8月创办了‘江津乡村简易师范学校’以便从县到区、从区到乡、村,滚雪球似的扩大师资队伍,以解决师资问题。同时更感觉民智不开,实需要大众化的教育来建筑地方的自治基础,遂于1932年12月征得各方人士同意,经与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及甘典夔何北衡等诸先生商议,获得一致赞成,于是於1933年4月成立筹备处同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大会经投票选举:高显鉴为理事长、甘典夔何北衡等8人为理事,夏仲实等人为候补理事。理事会设在重庆上清寺29号,并决定:江津为试验区,吴太仁为干事长。试验区经费源自:江津肉税附加两角,约一万元,另筹建筑费一万零五百元。第一期两年,集中于江津上游90里的白沙镇,俟有成效后,始推广全县。白沙镇东西长约25里,南北5里,该试验区设在白沙镇荒芜的驴溪半岛上,占地270亩。一期开荒150亩,以后逐步扩大共约700亩,该地前临滔滔大江,右环潺潺小溪,四面岗峦跌宕起伏风景雅绝。
  试验区按平民教育,之四大教育分为四部;即艺术教育部、生计教育部、卫生教育部、公民教育部。另设社会调查部,事务方面有总务部,并设训练委员会与推广委员会以便训练人才。以后晏阳初的中华平教会、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陶行知在南京北郊的晓荘师范和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都先后派遣骨干力量到白沙充实试验区。参加试验区工作的多是教授、留学生、硕士及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教师服务图也调派师资充实试验区,一时人才济济,都是能吃苦耐劳、爱事业、肯干勤奋的实干家。平教工作开展很快,成绩突出,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平教会重视扫盲工作,校训为“精诚苦干”,平教会有一首“平教同志歌”,曲调借用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的曲子。歌词分两段,前段是:茫茫海宇寻同志,历经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这首歌平教会全体同仁每次集会首先必唱。白沙试验区在很短的时间内设立了39所平教学校;校内分儿童班、妇女班、成人班,还设有失学青年补习班和暑假补习班,后来在白沙镇办了11个‘导生传习教育站’,招收文盲和半文盲民众入学,一次就招了1453名。参加平教教育站的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课本也由平教会免费赠送,课本是平教会自己编的,编印了‘四川农民千字课本’四册、‘儿童课本’十册、还编印了‘应用文’、‘记帐’、家事学‘、’民团识字课本‘、’民团常识谈话‘等书。在扫盲的同时,还办了一个’平民阅览室‘,有书1207册、杂志46种、报刊15种、挂图1141幅,一年时间就有41794人次进阅览室看阅。后来平教会又与中央图书馆在白沙镇合作开办了’白沙镇民众书报阅览室‘另外还采用服务社会的教育方法,设立图书巡回书库;用人挑书箱,留声机的方法到四乡流动供人阅读和听音乐,进行时势宣传。文艺教育公民教育:除文化外还有艺术,平教会自身组织了一个’驴溪剧团‘和’试验小学话剧团‘,经常外出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又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社教工作队合作在城乡推行戏剧教育等。1944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委员冯玉祥将军莅临江津白沙倡导节约献金运动支援抗日,并视察了平教会试验区;3月18日试验区举行了茶话会欢迎冯将军及李德全夫妇,3月19日试验区全体师生及工友热烈响应,献金达二十一万。 平教试验区还在白沙开办试验农场,占地126亩,分五大类;农艺、园艺、畜牧、林业、花卉,作为进行科学研究和示范的基地,以从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水平而达到由贫变富的目的。农艺引进小麦良种10多个品种,其中三分之一的种子采用摄氏54度温汤浸种,配制石硫乳剂,波尔多液。园艺大量引进国内外良种果树;砀山梨、美国苹果、柑桔、柚等4000余株,采用杆插、接穗、嫁接等方法加以培植。畜牧类引进波支猪、北京鸭、意大利来杭鸡等进行科学饲养,波支猪平均日长肉一斤。林业类大量开荒广栽洋槐、法国梧桐、油桐,松柏等一万五千多株。平教会把这些良种分别赠送给农民,使农民提高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积极性。现今到处都有的番茄、来杭鸡、波支猪等均是那时平教会引进四川,使得以发展、推广、流传下来的,这些活动都是无偿义务性的。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经济困难,平教会首先建立农村贷款所,后来又在华洋义赈总会四川分会的协助下组建了十多个信用合作社,给农民提供低息贷款,避免了高利贷剥削,同时还成立了农民消费合作社,使他们能够买到廉价的商品。平教会试验区还设立了保健院及两处医疗所,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40年到193年的三年中,就免费门诊4587人次,免费种牛痘4958人,免费注射防霍乱、伤寒、白喉针药3336人,为乡村训练保健员19人、助产士29人、同时还大力宣传卫生教育,增强农民体质。1934年9月2日白沙镇发生大火灾,烧房4000余家,受灾民众达三万余人,平教会为灾民施粥、协助灾民清除废墟、帮助搭建茅屋栖身、历时月余,还为灾民免费义诊和送药达两千多次,还组织女生义务护理灾民,平教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消息不胫而走深受各方赞赏。截至1944年四川平民教育协会成立十周年时;在平教学校、试验小学、短期训练班、导生站毕业的学生人数已达7681人,其中男生4618人、女生3063人,受教育面达全县总入口数的十分之一。
  高显鉴在筹办平教会的同时,於1933年8月还创办了’江津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并任校董事会董事长。这所学校是为了培养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而设立的,是从源头做起的工作。从创办开始她就与一般师范学校有所不同;学制四年,在最初几年学生同普通中学的学生一样缴纳学杂费,未享受师范生待遇,到后期才得到一点补助,十年后才享受师范生待遇。四川三十年代共有三所乡村简易师范学校,不久涪陵乡师、南泉乡师都办不下去了,只好停办
  。而江津乡师在白沙却越办越兴旺。1942年招收两班新生,投考生竟有近千人,然只录取了百分之十的学生。高显鉴作为该校董事长,他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首要陶冶高尚人格、锻炼强健体魄、造就专业知识、养成勤劳习惯、训练规律生活、培养服务精神、启发创造能力、开发政治兴趣。并向学生提出要有;’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慈母的态度、战士的精神。‘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人人搞科学种田,科学饲养家畜,家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培养德、智、体并重的乡村教师。成为走出学校、走向农村、服务农村、服务农夫、改进乡村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显鉴在大力倡导乡村建设的同时,还在自己的亲友中宣传自己的理论观点,受其影响,他的内弟大学毕业后也来到江津白沙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一直到解放,土改时还分了田,成为这块土地上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1938年高显鉴在白沙公园旁创办了’修平幼儿园‘并出任董事长。1934年在白沙还创办了’平民试验小学‘,1935年改为’试验小学‘,1942年正式改名为’修平小学‘且一直担任该校董事长。1941年9月在江津白沙又创办了’修平中学‘;先设初中部,后来又办了高中部成为一个完全中学。并聘原江津中学校长朱孝鸿,原省立宜宾中学校长周希儒先后任修平中学校长,为提高教学质量,还修建了理化室和生化室,1934年第一次全川中等学校会考,曾发生因成绩过劣不及格学生过多,只得由考委会设法补救并决定降低为40分为及格,为此特别强调;一定要使本区小学、高中学生逐步提高水平,做到我们的小学毕业生到任何中学去都不致感到程度不够,高中毕业生到任何大学去也不致感到程度不够。同时还提出筹建(私立修平学院)的高等教育构想,以完成从幼稚园到大学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修平×ב的校名是高显鉴根据儒家的经典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义取的,从校名上也可看出高显鉴的办学宗旨:必须从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元入手,从儿童幼小发蒙时开始严格培养、精心教育、有文化、明礼仪、爱科学、爱国家、爱民众、爱民族,并着重强调自身的修养,由此组成有伦理道德、和蔼团结、互助友爱的家庭,一个对家庭、国家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才能克己奉公身肩大任。
  江津试验区的乡建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该区系私人组办,官方补助极少,故经费来源主要靠私人捐赠,勉力维持开支,1936年险遭夭折,后虽获准续办,但裁减补助费四千,同仁月薪仅七元,1937年经高显鉴四处筹募,得赞助款七万,才得以度过难关。如此艰难竭蹶,犹苦撑无怨,枵腹从公的精神当属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非常可歌可泣的质朴品行,真是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尔乐。当面对世人对乡建运动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为此乡建人员谓之: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运动是极笨的、极难的、极苦的工作,是,不错,我们也自知其是极笨的,但我们宁愿多做一点笨的工作……我们又明知是极难的,但我们宁愿多做一点难的工作……我们更知其是极苦的,但我们宁愿多做一点苦的工作,我们就是要在极苦的工作当中找一点极甜的资料,从奋斗中去求发展、在工作中去找安慰,这就是我们应有的认识和态度,出汗、流血、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与此同时试验区出版了高显鉴所着的’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试验区应推动的工作之商榷‘、’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试验区农村合作社宣传大纲‘等15种刊物资料宣传平教会的各项主张,平教会的精神,为教育富民强国的观点呼与鼓。高显鉴是平民教育忠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江津试验区从三十年代初开始实施,历经近二十年,时间之长,人数之众实为四川及全国之最,为探索改变中国近代广大农村的贫困和教育落后的状态作出了可喜的尝试,在这块土地上曾汇集了抗战时期全国各地来此的能人志士,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为教育富民兴邦的理想而不计私利、勇于实施的精神,堪称后世楷模,令人肃然起敬。经过全体乡建同仁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江津白沙区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有名的陪都三大文化教育区;沙磁区、白碚区、白沙区之一。在50年当江津试验区主任吴太仁先生遭受不白之冤(已平反),押解来找理事长高显鉴时,高显鉴身边也无长物,只得毅然将自己的住宅──重庆上清寺牛角沱的生生花园卖掉筹款来还帐,然天不遂愿,终成憾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7 21:48:45|只看该作者

民国时期著名人物题赠高显鉴

  高理事长讲词  王忠钦纪录  摘抄
  (1944年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十周年纪念会讲话) 
 吴校长、周校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这个地方是我第二故乡,就如像我的家庭一样。在座的同仁、同学、都是家庭里的人,我好比离开后回来,应当首先慰问才是,但今天受到大家这样热烈的欢迎,我觉得很惭愧,实在不敢当······在民国二十一年冬(1932年)发起本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师范成立。次年(1934年底)因奉调赴蓉督署主持‘政务’(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政务处下辖教育厅、民政厅、建设厅三厅),每年来两次。二八年(1939年冬)因病,二十九年(1940年7月31日)余间避居江北乡村,竟遭轰炸,全家几死覆巢,结果本人受伤,小女惨死,男女大小受伤各有轻重。今春(1944年)成都开物产比赛大会,到成都返回,没有告诉说到这里来的消息,就是恐怕大家各方面的准备。我离开江津十年了,自己认为:教育是立国的百年大计,百年树人,十年树木,因此对教育兴趣很浓厚,以前作江津县长,感觉本县师资缺乏,分配不够,遂成立乡师,培养师范人才,尤其是二十年前领导县地方行政,即深深感觉民智不开,实需要大众化的教育来建筑地方自治基础······修平中学以下有小学、有幼稚园。明年打算添办高中,乡师是江津教师的源泉,师资的干部,造就人才是配余下层机构的。修平中学表面上是普通中学,但是设在平教试验区内,就希望成为一个试验中学,除了一般课程外,还应当注意乡村建设,培养地方自治人才。还有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同志叶庭槐先生,他已经身殉平教四年了,在今天的欢迎会上不能和他见面,我深感人事沧桑,准备明天到他的坟上去祭扫祭扫,现在我们向他默哀······。
  河北定县、山东菏泽、邹平、江苏江宁、浙江兰溪,因先后沦陷,无形停顿,其实只是试验。各大学所招学生程度低落,想补救一般缺点,使本区小学、高中学生逐步提高水准,做到我们的小学毕业生到任何中学去都不致感到程度不够,高中毕业生到任何大学去也不致感到程度不够,要从小抓起,初始·······
  
  本区十年来工作概述  (1944年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十周年纪念会上维民发言)
  维民
  1、成立旨趣与经过·····而有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之发起:时二十一年十一月桂林高泳修先生主江津县政,对平民教育极为热心,乃请曾在中华平教会定县试验区工作多年学识经验极丰富的吴太仁先生,一再商议,於12月提付县行政会议,征得县中各方人士同意二十二年二月使赴渝向善后督办刘湘及甘典夔、何北衡诸先生商洽,深获赞助。回津后即与甘、何诸人、及县中教育界人士联合发起本会。并决定江津为试验区,由吴太仁、龚龙瞻、聂祖辉、刘构雨、周希儒诸先生负责办理,吴先生主其事,四月一日成立筹备处,十月一日在江津举行成立大会,大会经投票选举:高先生为理事长、甘典夔、何北衡······为理事
  

  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十周年纪念会贺辞
  (1944年6月现代读物第九卷5、6期)
  题词以收到先后为序
 
  黄仁霖题 (留美学士、曾任新生活运动总会总干事、中将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功在救国兴邦。
  胡次威敬题(曾任内政部部长、四川民政厅厅长等)
  春风普芘,化雨同亲,幽兰扇发,良璞剖莹。
  陈济棠题 (民国陆军一级上将等)
  十年教训,热心教育。
  张伯岭题 (南开大学校长)
  希文与族学,荆公创三舍,作育偏一隅。遗才叹於野,卓荦高堂生,抱负究不  群。投身宣教化,春风惠平民,十年方树木。颂声益乡邦,推之百年后,耕者无文盲。  
  沈鸿烈拜题(留日生、曾任山东省省长、农林部部长等)
  伟哉救世业,山高并水长。
  胡庶华敬题(重庆大学校长、矿业专家)
  平民教育,端赖促进,试验良区,厥惟江津。卫生社教,次第筹设,农场蔚起,学校林立。县制新行,更重教育,
  创办师范,以广民学。造福人群,功在家邦,十载成绩,宪政之光。
  廖泽题  (曾任川军将领等)
  作育人才
  张鸿钧敬题(著名教授、农机学专家)
  振铎巴蜀,化媲文翁,作彼师资,以育群英。 
  沈祖荣敬题(有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之称的著名学者,)
  培植青年,服务社会。
  崔敬伯拜题(留美博士、著名财政专家、财政部直接税署署长)
  十年树木、佳荫成行、百年树人、为国栋梁。平教先觉、梁益之光,津色首剏,纲举目张。富之教之,跻民康荘,
  经营十载,乡师誉扬,昔在文翁,蜀学克昌,今识修公,山高水长。
  祝  平敬题(留英、德博士,著名土地学专家,曾任四川地政局局长等。)
  启迪民智,为国育才。
  张清源题  (高级官员) 
  人文蔚起
  张静愚敬题(经济部部长、政务部次长等)
  棫樸作人
  甘績鏞拜題(財政厅長,政务处长,四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等)
  平教初基
  关吉玉题 (留德博士、粮食部部长)
  文化奠基,首重平民,以教以育,必难必貞。光燭井络,源汇江津,豈維乡序,实蔚群伦。岁星十易,国庆千春,
  卓哉壇玷,盛业长新。
  叶秀峰敬题(曾任国民党中央统计局局长等)
  有教无类
  张群题赠  (国民党元老)
  弘教正俗
  曾扩清敬题(著名黄埔将领)
  作育人才
  甘乃光敬题 (留美,农民部部长、内政部次长等)
  教泽覃敷,化民成俗,百年树人,功宏作育。
  谷正纲敬题(留德博士,社会部长等)
  平民教育,愿伟力宏,啟蒙振陋,十年之功。国运扶翌,如日方中,新民楷模,永耀川东。
  梁寒操题  (文坛才子,立法院秘书长,中宣部长等)
  建校十载,树人百年。
  潘公展题  (著名教授,申报、晨报社长兼总经理)
  兴学育才。
  李肇甫题  (四川省议会会长、审判长)
  王道之始。
  陈访先敬题 (留日,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委)
  十年教训。
  沈鹏题  (四川省政府委员等)
  为国储才。
邓锡候题  (著名川军将领)
  师资不远。
  何鲁敬题  (著名数学家,重庆大学校长)
  树之风声。
  潘文华题  (著名川军将领)
  作英育才。
  陈裕光敬题 (留美博士,著名化学家,金陵大学校长)
  平民教育,扫除文盲,筚路蓝缕,成绩辉煌,。十载纪念,继往开来,谨祝弘大,化及群才。
  任鸿隽敬题 (留美化学博士,中国科学社社长、四川大学校长等。)
  修齐治平,一以贯之,是教育之极则,亦立国之始基。
  陈立夫题  (留美,教育部长)
  易简为事业久大之基、教育实风气转移之力。
  白崇禧题  (著名军事家等)
  教育普及,是建设新国家的基本条件、平民教育,是陶冶新国民的重要手段。
  于右任题  (著名书法家,检察院院长等)
  福利平民。
  黄仲翔敬题 (著名黄埔将领)
  树之风声。
  但懋幸题  (著名川军将领)
  乐育英才。
  黄同仇敬题 (安徽民政厅长等)
  建国途经。
  林翼中题  (农林部政务次长等)
  有教无类。
  冯玉祥题  (著名爱国将领)
  除文盲,作新民。
  雷殷敬题  (哈尔滨政法大学校长。民国大学校长)
  在抗战建国现阶段下,平民之民族之意识须提高,民权行使须学习,生产技术须增进,欲达此鹄的,必求平民教育之发展。
  平民教育促进会,努力平民教育工作已十年矣,证明古人十年教训之言,可见於民族民生之贡献必多。平民之利赖必溥,
  瞻既往之成果、寄开来之遐思,今后必日新又新,继续前进则完成地方自治。以实施宪政,亦多利赖之矣。
  张凌高题  (华西协和大学校长)
  广士众民,泱泱国基,教化普及,为时所需。世有先觉,乃具卓光,深入农村,孳孳苦辛,读书学礼,资生习劳,风俗移易,
  不紊有方,乡庠党序,随之继兴,於兹十年,效兴日新。
  李宗黄题  (云南民政厅厅长)
  教育英才
  郭有守题赠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
  化民成俗。
  晏阳初誌  (著名平民教育专家学者)
  瞿菊农
  我们确认农民大众为中国民族力量的源泉,乡村社会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而欲发动农民蕴蓄 的伟大力量,尤须有计划的
  作培育农民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以达成农民大众生活改造、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底目的。
  黄旭初题  (广西省主席,上将等)
  民治津梁。
  张任民题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
  建国要旨,重在农村,树人树木,有根有源。
  李任仁题  (广西临时参议会会长,中央政法委委员等)
  扫除文盲,深立国本。
  韦永成敬题  (广西日报社社长,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等)
  促进平民教育,完成县政实施。
  成筑山录旧作反归去来辞以贺
  (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著名平民教育学者)
  归去来兮,举世多难胡为归,四海兄弟同性命,奚自了而不悲,悟已往之未救,知来者之可追,幸归去而复来,觉今是而昨非,
  昔蜷蜷以归藏,今翱翱而奋飞,天赋以重任,恨吾力之微轻,乃环海宇东走西奔,同志欢迎,知己侯门,为德不孤,为道有邻,
  携手入室,抵掌谈心,输肝胆以相见,披腹心以交欢,愿相依以为命,永生死之相关,力愈合而愈巨,心愈结而愈欢,贯古今
  而无碍,同宇宙而无拦,感神号而鬼泣,召虎拜而龙参,啟心灵之有道,改天地亦何难,归去来兮 ,还人间以遨逰,世与我不
  相离,避世去兮何由,后天下以担忧,上天示予以不忍,悲恸满於心头,哀鸿遍野,烽火连州,悲众生之苦难,悯人类之罪尤,
  穷吾力以拯救,罄吾有以赡赒,竭吾智以开悟,尽吾心以解愁。速来乎,一生有为能几时,恨不及时将志酬,胡为乎汲汲欲去
  之,富贵为不义,清闲亦自私 ,与为人而避世,甯变牛而耕畸,仰天堂而长啸,俯地狱而深思,投狱中以施救,舍我而外更期
  谁。

  周鸣天  E-MAIL;JACK_CHOW@126.COM  028
4# 金佛山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7 21:50:29|只看该作者

二、四川历史上首次全川生产建设大会

周鸣天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亡我之心已昭然若揭,抵制日货的运动一浪高一浪席卷全国。1934年底高显鉴调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政务处长(主管教育厅、建设厅、民政厅三厅工作,职权范围为四川省政府政务)他认为:1.二十年的军阀混战,农村凋敝,社会萧条,要想切实加以拯救使得四川人民个个有衣穿,人人有饭吃,必须马上从生产建设方面着手。2.四川乃天府之国,让外国货充斥市场,城乡资金源源流出,一切建设无从说起。3.四川人喜外来货,应极力提倡国货。同时更进一步指出中国近代六七十年中,日中发生了五次战争,这个地方(指四川)形式十分险要,交通没有资敌的危险,人力非常雄厚,粮食非常充足,如中日再度开战足以担任抗战大后方的重任,且工业资源特别丰富、土地特别广大、经济开发的希望也无穷。这个地方不仅可以支援抗战,而且是建设新生中国的宝藏--那便是民族复兴根据地的四川。于是在1935年动荡已基本结束,民心思静安居乐业之时,特向刘湘提议召集全川生产建设会议,得到刘湘的赞成和同意。于是在是年5月3日於成都青羊宫召开了‘全川生产建设大会’由刘湘任主席,甘典夔、高显鉴任副主席,列席者有各军、民首长及各县教育、建设科长、各专门企业家,会期十一日,共千余人参加会议。内容;1.先提议善后一切问题。2.正式讨论未来生产建设计划;会议分工业、农业、教育、交通、垦殖、地矿、林业水利七大类,聘请了三百多名各方面的专家人士,共同讨论了两百余案。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团长胡庶华、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等在大会上发了言。会上还就政府精简机构‘建教合一’的政体进行了研讨,活跃了学术气氛,高显鉴认为:秦汉以前,施政就是施教,反之亦然。管即管理、卫即保卫、教即教育、养即经济,即古代‘教养合一’。会议还讨论了全川建设五年计划,这就是四川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生产建设计划会议。
  会上同时决定成立‘四川省土产改进委员会’,刘先生兼任委员长高显鉴担任副委员长,并在四川各县设立分会。想以政治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兴起四川的土产运动,该会的宗旨为:‘改良土货、促进生产、培植民生、充裕货源,’。刘湘在至甘典夔的信中谓:昨日由泳修代表主席召集成都市长、公安局长、建设厅长、成都华阳两县长,成立改良土货委员会,专任长期领导工商业,改进业务之责 ……至各报辟国货专栏,提倡国货消息,以资倡导。高显鉴对成立该会作了阐述:世界二次大战行将爆发,我们要挽救这些危机,非生产建设不足以救国:1.改良生产技术等。2.树立商业信用;如万县检验桐油,只要盖了检验的图记,买的人都要争先要检验过的等等。研究生产需要;甘蔗能否改良,改进制糖机等。4.提倡合作事业、生产事业。5.奖励各种发明。高显鉴进一步阐述:本会偏重各县办工厂者或企业家、学术界人士於工业有专门心得一技之长者。目的是‘政府应为民众谋福利’。本会非行政机关、研究团体、经营场所,而是三种性质的混合。该会暂就指定十七类物产,先期成立各项专门委员会由建设厅、市政府及有关法团保送各项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发行‘四川土产改进委员会会刊’,陈立夫为该刊题了‘濯灵沦智、怀宝握奇、全蜀瑰玮、阐发无遗。四川土产改进会月报,陈立夫题’。该刊鼓励民众使用国货及四川土特产,并率先在该刊用纸上使用夹江、乐山造纸。笔者有幸在当年查阅文档时惊奇的发现,在众多报纸刊物中只有该会刊仍然洁白润泽细腻光滑如初,与号称千年寿纸的徽宣比起来似更胜一筹。会刊宗旨为:吾蜀沃野千里,古称陆海生产之富甲於环宇,惟工商业故步自封毫不讲求技术,以致土产日就消沉,外货日渐充斥,本会刊负责指导、宣传、研究、介绍、联络。该刊先后发表了;‘改进四川毛业之管见’牟自棣着。‘改良石灰的我见’化学工程师着。‘改良夹江造纸之我见’李季佛着。'改良蚕丝业计划’四川省蚕丝局文‘设立四川氮气工厂计划’廖嵩高着。‘开采自贡石油计划书’郭梦之着。‘论川省宜就重庆商品检验所’维克着,文中写到:棉花渗水掺杂,存积难销,每为外商所唾弃……由重庆中心农事实验场呈省府咨请实业部转棉业统委会,拨款成立‘四川棉业改进处’……由卢作孚、高沛郇、刘航琛、勉黄旃合著的‘四川蚕丝业改良初步报告’,文中写道……吾人於上述之计划中,大切望蚕丝改良委员会於精神上、技术上加以指导和帮助。会刊还刊登了‘重庆火柴业概况’,‘利用木炭瓦斯运转自动车研究‘,‘成都棉纱花业、糖业、酒业营业情况’,‘营业状况调查表’,等等文章。像这样召开大型的全川的生产建设大会,研讨和制定五年生产建设计划、建立指导协调全川的生产建设的组织、发行遍及全川的科技学术性刊物,这在四川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高显鉴在开创局面后不久又被调任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去了,这个四川土产改进委员会及会刊也就慢慢地消失了,此乃后话。
  在此期间,为发展四川的经济,以筑路为急切之须,高显鉴极力主张修筑成渝铁路,但鉴于当时经济力薄不能独立完成,乃效仿滇越铁路办法,与法国人联合修筑,限期完成。双方在蓉签定了草约合同三十八条,四川善后督办公署代表人周见三(银行家,其二哥周映彤留学比利时,铁道工程技术和铁道管理专家,英藉华人作家韩素英之父)高显鉴(代表甲方),承包成渝铁路建筑工程人法国实业自组团,法国巴黎解士曼街27号代表人柯米斯基(代表乙方)。1.合同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转呈中华民国政府批准立案后,双方不再另定合同,以此为正式合同。2.成渝铁路一切主权
  完全属于甲方,所有关于此路建筑工程归乙方负责。3.全部经费总额不得超过中国币三万万元,包括薪、工料、运费及铁路正式营业所需一切建筑设备之价款在内。……等等一共三十八条。在作了大量前期工作后,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高显鉴征得成都中国银行经理杨康祖的支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国货公司,高显鉴任董事长,聘请爱国青年黄凉尘任总经理(建国后黄凉尘曾任商业部副部长)为发展民族工业开路搭桥。高显鉴在重庆还创办了‘生生农产制贮公司’该公司的经营方针理念是;沟通城乡之间的供求关系,从事农业品制贮,使四川的农副产品走向城镇人民的生活。提倡产销合作,挽回利权,复兴农村。公司聘请曾留学美国的罐头专家邓先达教授(我国著名女排教练邓若曾之父)为总工程师,开发农副产品,如;白酱油精、辣酱油、果子露、白醋精、麦片、麸醋、鲜桔子汁、香槟酒、花生醋、芝麻酱、鲜豆瓣等等,为保证产品的质量,生生公司的酱油全系纯黄豆发酵制成,色鲜味美,在当时重庆是非常有名的。所制橘子汁由于在消毒灭菌上受当时科技限制,而是将水烧开再用几个大风扇吹冷而再制作装瓶,因而受到广大民众认同。
  高显鉴在兴办实业的同时也是时时围绕教育这个主旋律,他认为:民族复兴的最后根据地在四川,完成复兴的根据地在教育。过去教师待遇甚薄,以致教育不发达,有了健全的银行组织;遇险为之保险、因老去职为之赡养、特殊事故为之贷款,这样教育生活必定优于一切,高于一切,从乐于教。更认为现欧美国家差不多倾全国时力办教育,而我国教育经费则严重投入不足,且教育经费独立的呼声遍及全国,为此于两年前向刘甫公提议筹办教育银行,因资金不足而引进外资,遂与南洋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等发起成立‘华侨兴业银行’(司徒美堂系南美洲爱国华侨领袖,致公党主席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高显鉴与司徒美堂两人任常务董事(不设董事长)
  高显鉴曾任过四川地方税局局长、短暂的四川禁烟总局局长等等职务,在任禁烟总局局长时他认为;四川的禁烟工作近二三十年来没有一天间歇过,一般人谈到禁烟都觉头痛,都认为禁政黑化,难期补救……自己一点经验都没有,也丝毫不感兴趣,此次谬膺重任,完全没有想到,当初奉命的时候,即经选次坚辞不就,刘主席既责以公义,复感以私谊之故,勉强担任下来……为了解民众生活,认识社会疾苦深入烟区考察中了解到,种烟民如不业,则在饥饿线下谋生、就是饥饿线下的生活亦不可能。固是饮鸩止渴,实是饮鸩止渴亦不能止的渴,得益的还是另一批人;大小燕客、经纪人及高利贷者。在调查丰都第一区名山镇一农家,一刘姓德盛的佃农,属该镇5组6保,全家5口人,收入;大春,种鸦 片烟土120两约50元、玉米1石5斗约20元、麦子2斗约5元、红苕200斤约1元、胡豆1斗约2元、其他约价值6元,合计:84元。支出:地课12元、肥料22.5元、长年一人工资12元、保甲费6元、利息36元,共计:89.5元。实入不敷出。有鉴于禁烟禁毒问题今已到最后关头,不可一日稍忽,非然者,国家民族将直接受其危害,而不可收拾,尤其下川东方面之毒 品更应趁早禁绝。长之职。所以决定:‘以禁为征’既然是错误的,那就倒过来‘以征为手段,以禁为目的’并制定措施。同时基于禁烟诚然是政府工作之一,但要行之有效,必须获得多数民众的援助,以及烟民的本身的反省,这便是社会事业者所应努力的途径。我自己虽然不打算久做烟官,但服务人群,及乡建工作都是我的素志……因种种原因,数月后即辞去某些人还非常希望获取的四川禁烟总局局
  高显鉴在兴办实业、教育的同时,还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是四川最早倡导职业教育的教育家。在‘教育学院高院长出席重庆第五次中等以上教育会议’的讲话中说道:一县有三。四个中学校者,多为普通中学,毕业学生有经济能力升学者甚少,若不能升学,则因其具备之能力仅为一般常识,谋求出路甚难,如此粗制滥造,非特无有多大意义,且为社会增加若干高级游民,促成社会不安定之现象……办职业学校,尤应审视各县特产,如该县特产有需要造就专门人才去指导改善之必要,即於该县办一此特种产业学校。例如;烧酒房出产陶瓷,即可办一所陶瓷学校、内江产糖,即可於该地办一所糖业学校、其他县依此成立。避免纯粹学校式教育,应将当地同业联合组织,学校即办于其中,就实地问题去研究,使学生利用工厂,工厂利用学生,必使办到产量增加,出品精良而后己。两年后,高显鉴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邀热心教育人士甘典夔等13人为筹委会,四川荣县思济桥创立了‘四川省私立建华农业职校’高显鉴任校董事会董事长。民国三十年私立荣县建华农业学校移交‘省立荣昌农业职校’。在其倡导下,省政府为造就窑业技术人才,推行职业教育,在江津白沙成立了‘江津窑业职业学校’等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6-11-28 03:08:54|只看该作者
谢谢周老师提供的详尽资料。
6# 青城山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9 12:12:43|只看该作者

三、首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院长

周鸣天
  1935年高显鉴在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政务处长(下辖教育,建设,民政三厅)任上刚开展工作,又调任‘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该院是1930年四川善后督办公署鉴于农村建设之重要,於1931年7月拨定省款设立‘乡村师范专修科’,入学资格为高中或师范学校毕业生,学制两年(等同大专),暂设於‘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内,经费由川东教育处每月拨五千元,1933年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拨款四万开办费在重庆瓷器口购置新校址,全年经费六万,其中工薪二万八千,成立‘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建院宗旨为:1、研究乡村生产、乡村教育、地方自治。2、培养指导和实施乡村建设的人才。3、试验与推广乡村建设事业。这是继1929年秋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在广泛社会舆论的支持下创办‘重庆大学’之后,四川第三所公立大学(四川大学为第一所),时已初具大学规模;1933年起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占地1700亩,于重庆瓷器口,乃成渝马路龙隐支路旁也,俯临嘉陵江,有气车、汽艇往来于重庆;冈峦起伏、环院皆山、东有凤凰、西有歌乐、中贯小溪、细流潺潺、弦诵相和、景色秀丽、倍增乡村乐趣。院内有参天古楠木数十株,该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下设三部一场及各种委员会、教务会等。一。研究试验部设:乡村经济、乡村教育、乡村社会、自然历史、地方自治、五个研究室指导各试验区。二。教务部设:农业植物生产系、农业动物生产系、乡村教育系、乡村社会系及注册科,房舍科及各种训练班生活指导处。三。总务部设:图书馆(藏书一万册)、医药室、文书股、会计股、庶务股。农事试验场(占地八百亩);下设病虫害科、农艺科、农产制造科、畜牧科、园艺科、兽医科、推广台、气象台;气象台不光用于科研教学而且每天向重庆地区发布五次天气预报,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有各科委员会,如学生自治委员会等。
  高显鉴长院之后,一。为了解其他地区办学的经验,即刻派人到山东邹平、河北定县进行考察以期相互参酌比较,以便制定出更加适合于四川乡建运动的具体试验措施。二。随即又创办了‘现代读物’杂志,作为教育救国的舆论阵地,为教育呼与鼓。长院仅几个月后,正当高显鉴力图盛举之时,却接四川省政府训令,以资金紧缺为由,决定停办该院!是时高院长一面奔走呼吁,争取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一面到建设厅、省政府、教育部据理争辩,慷慨呈词高等教育对四川的重要意义。同时在‘现代读物’1936年2月出版的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了安政的‘乡村建设学院应否存在’的文章。短评;‘对乡建院存废问题之希望’等文章造舆论。紧接着‘济川公报’于2月7日、8日连续两天刊登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存废问题’的文章进行舆论支持,文中披露该院学生代表上书建设厅卢厅长请于保留,观于卢厅长致高院长函:‘以经费支拙,四川建设训练人才另有整个计划两大原因,遂欲结束本院’等语,特就两点……惟乡村建设,早为世界学者公认,实既我国复兴民族的根本要图。山东、河南、江西、等省正在风起云涌,努力惟恐不速。今吾川乡建院设于距离重庆商埠四十里的瓷器口业已数年,既占风俗土宜之优势,其间艰难缔造,成绩已聿彰。去岁冬初才由省府经审慎,一读乃至之读的省务会议决案,发布皇皇指令,改为四川乡村建设研究所,曾见各报均有揭载,约不过数月,又闻有结束该院的明令。……经费不敷,学生学业培养尤虑不足,何开摧残。乡建前途,其庶有豸,地方幸甚,全蜀幸甚。一时间报界中的‘人民日报’、‘新蜀报’等报一再发表文章呼吁坚持办学,1月31日’请留存乡村建设学院‘、2月3日‘对四川乡建院的刍献’、2月2日‘乡建院停办 请消除矛盾政治’!一时间舆论哗然,在广泛的社会舆论支持及全院教职员工学生的努力下,终于迫使四川省政府收回指令。于1936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高显鉴被任命为首任院长。该院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独立的师范类公立学院(另一所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在高显鉴长院时期在办院方针上经历了两个时期;一。1935年--1937年沿承乡建院办院宗旨,培养和造就大批乡村教育师资和农业科学技术人才。据‘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一书记载;‘高泳修事业心强,试办新教育甚为努力,长院之后将毕业学生分发多处或留学院服务,为使教育普及开辟社会教育试验区,接受区内小学、各社教团机关作为社教区域,成立龙隐社会改进会。以中国不忘、民族复兴为唯一信条,开展工作前先作调查研究,认为中国民众愚昧落后,应从教育入手。四川省乡建运动大规模开展和实施,则完全仰赖于重庆沙坪坝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后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建立。同时该院还发行了丛刊三种;A、乡村教育实施之通则,B、英国农村教育,C、法国农农村教育。以后又陆续刊印了德国、美国、墨西哥等各国乡村教育的新设施及其刊物。该校还编著了民校教材三种;1、农民建国读本四册(拟以书局接洽印行),2、民校教师适用的‘农村问题讲话’,包括;生产、保甲、自卫、卫生、礼俗、教育多单元。3、民校教师讲演适用的‘民校教师精神讲话’以上三种教材均曾在乡间民校试用。二。1938年--1939年底。1938年该院奉中央教育部令将乡村教育系改为社会教育系,把重点从农村师资教育改为全社会的教育,重点为四川发展中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此社会教育系改编了课程以适应新的需要;内分‘共同必修’学程,‘各系必修学程’,‘分组学程及选修学程’等新教程。完成了转型期,奠定了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基础。
  高显鉴治院实行民主办学,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兼收并蓄,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意识形态的存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注重社会实践的方法探索办学新路。继1935年冬派员考察取经后於1937年6月第二次组成四川教育考察团由赣抵杭、赴沪、转浙江、江苏、无锡、镇江、南京再转邹平进行考察,交流办学经验。1937年6月和1939年月两次邀请著名学者梁漱溟来院讲学,并请他为1939年1月创刊的‘四川教育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题写了刊名。1939年3月8日该院还特地邀请了邓颖超和陆竞如来院演讲宣传抗战,给全校女同学以极大的鼓舞。1938年下期中共地下党在该院建立了党支部,苏克新任书记,李梦萍负责本院学生的联系工作,戴凤禧负责联系国立专科学校的党员,1939年上期苏克新因病会家,支委则改为戴凤禧为书记,李梦萍任组织委员,傅英棠任宣传委员。在高显鉴离任一年以后这个党支部撤出该学院。1939年由三青团中央组织处直接组织三青团川教院分团,直属中央团部,时张治中上将任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川教院分团主任由训导长杜元载(后为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兼任,詹纯鉴等为干事,书记是刘勋泽。杜元载后调陕西城固西北联大,由詹纯鉴继任分团干事长,不久詹纯鉴调任江西支团书记成为将经国的得力助手,又经刘勋泽、王隽英为分团干事长。国民党川教院区党部主任委员是王立夫,委员有汤茂如、宋广祥等。1946年1月全国
  各党派代表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其中一项‘一切党团退出学校’川教院三青团分团、国民党区党部随之取下了招牌。在抗战初期全国多所高校迁来四川,大批不愿在沦陷区教书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也随之而来,有很多都愿应聘来川教院任教或兼课住家(川教院校舍绝佳、树木参天、花草缤纷、宿舍静雅。一家人四五间平房,半截栅栏圈有前后园地,种些瓜果、蔬菜、花草。)高显鉴聘任教师不以关系亲疏而定,不以文凭而定、不论各个学派、不论年龄长或刚毕业的年青教师(其中包括像王隽英等这样刚毕业的的青年教师)、只要有学问都兼收聘用,可谓一时间川教院人才济济,这些有真才实学的或曾留学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瑞士的博士、硕士学士毕业生把国外先进的科学、先进的教学经验、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到了川教院,这无疑给学院以后的高速发展、培养高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后曾在乡建院,川教院任教或兼课的教授、专家有:邵鹤亭(副院长,法国巴黎大学社会学博士)、王士方(国立北平大学教授)、卫惠林(法国巴黎大学社会学硕士)、叶雨苍、陈让卿、胡宏横、黄文尊、王楚江、张又新、赖向农(瑞士国立福利图农科大学)、李驹、段铮、杨开渠、沈同洽、陈邦杰、胡宏模、陈万聪、尉迟秀藻、李览堃、江志道、赵宗燠、钟之琛、魏文元、胡斌、易明晖、孙月平、单周铭刘华辉、吴宓、汤茂如、马寿徵、王翎金、赖以庄、罗根泽、吴组湘、陈白尘、商承祚、钟稚琚、邵祖平、董季安、段熙仲、张圣奘、孙俍工、邓达先、颜歆(继任院长)、罗容梓、王克仁、熊正瑾、周孝成、郭坚白、刘祖彝、董时厚、徐福均、李必唐、段调元、胡坤陞、柯召(以后曾任川大校长、中科院资深院士)、谢立惠(以后任西师、成电讯院长)、郑衍芳、陈剑恒、常导之、李清悚、曹钟瑜、周雪鸥、秦含章、王隽英……等等。其中王隽英教授乃当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母亲,1938年起至1945年在川教院教心理学,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与母亲王隽英都是留学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硕士,丁观海是工程学硕士,重庆大学教授。王隽英是教育心理学硕士,少女时期即获才女称号,还曾任川教院训育主任,沙磁区青年联谊会理事长等,给丁肇中留下;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少小须养正,德行可立身,若得朱紫贵,坚做廉明人。的立身箴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9 12:14:21|只看该作者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年在学术氛围很浓的川教院长大的一帮孩子大都学有所成;最出类拔萃者当属在川教院第三宿舍生活了八年抗战之久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从1938年到1946年他在人杰地灵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园里度过了他一生最难以忘怀的金色童年时光(两岁到十岁)。1975年39岁的丁肇中教授第一次回到阔别二十八年的故土,一位前去迎接他的中科院的负责人打趣说:你是回到了娘家。丁则纠正道:我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专程到重庆瓷器口想看看曾经居住过的川教院房舍、曾经待过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附属幼稚园、曾经就读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另一所与中国慈善总会联办的附属小学在歌乐山),但已是人是物非。他来到重庆瓷器口小学看望,并用四川话与孩子们交谈,引得孩子们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呀!他还讲得来四川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童年回忆,高尔基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闰土’,在川教院生活期间由于父母工作很忙,童年的丁肇中都是由外婆带大的,幼年的情景还依稀记得;外祖母牵着我的小手在弄堂学步,那时我头戴一只老虎帽,上有丁当辟邪饰物,穿一件斜襟花棉袄……稍长和一帮玩伴下河游泳,到池塘摸虾、树上粘蝉……,从丁肇中教授第一次回国就选择了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来看,他确确实实对这块曾经养育过他的地方,怀有深深的眷恋情,有首歌‘外婆的澎湖湾’,川教院(原校园)就是丁肇中外婆的‘澎湖湾’。遗憾的是川教院以后迁至现西南大学的地址,原瓷器口川教院校园地方政府已改作他用,未能见到故园。
  高显鉴治学严谨,格守国家、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己亲自带头遵守,就决不徇私情;他有个侄儿因未考上大学,来川教院旁听,按规定:旁听生不能当正式生。读满四年也不能发文凭,虽是至亲也不例外徇私舞弊发一纸文凭。因此他的侄儿只读了一年后,就离院另谋他路去了。
  高显鉴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光是要有智识、品德,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因而川教院的田径、游泳、足球排球等体育活动都开展得很好,全院师生还组织了‘泳修极篮球’比赛,并参加了沙坪坝六校联合运动会,还聘请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名誉会长,活跃了大后方的体育活动。该院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要学到书本知识、爱国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如川教院毕业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柑桔专家江之鉴教授就是其中一个:江之鉴毕业留校工作一年后又考取了菲律宾大学的研究生出国留学,时值抗战中期,经费中断,江之鉴只得一面打工维持生计,一面还得努力完成学业,时抗战期间百业萧条工作不易,为了生存他甚么脏、苦、累的行道都干了甚至到码头上当搬运工扛大个挣钱,其辛苦可见一斑,为此也学了一口英语俚语。后又考取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再度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学成后留校任教授多年成为著名柑桔专家,1951年千里迢迢从美国回国返校效力(川教院建国后分为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业学院),在反右运动中遭受不公正待遇,1975年1月16日由国务院办公室信访室编印的‘人民来信摘报’登载了‘西南农学院江之鉴要求摘掉右派帽子退休回乡’的来信,中央领导非常重视,在摘报上批示‘我意此件可转四川省委酌处,如所说如实似可考虑摘掉右派帽子,按退休办法处理,或可分配以适当工作发给薪金。此后江之鉴教授先后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省政府聘为农业顾问。1980年北京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江之鉴的‘脐橙’一书,直到现在很多高校或研究所在研究柑桔方面的论著中还作为重要参考论据。笔者曾在成都餐厅与他同桌吃饭,席间早已不再年轻的教授童心未泯,回忆起当年轰轰烈烈的抗战时期的川教院打下的基础及菲律宾的打工飘泊的情景,仍是话语滔滔,激情万分,甚至还挽起袖子,攥紧拳头,向大家展示他那隆起的二肱肌,以证明当年锻炼的成绩,并说:如果再早两年,我还能来个‘鸡公走路’喃(即两手着地走路,两脚悬空倒立)。看来确如所述。
  高显鉴提倡和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工作方法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该院的一大特点是在西南院校中尤有农科的设置特别是农场的设置;农场是合并二十一军军部的中心农事实验场而建立,占地近千亩,使学院的农业技术改进试验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下分为:作物、园艺、畜物、家禽、农业化学、森林、桑蚕、推广等八个组,主要工作为对水稻之鉴定、伏良小麦、南瑞红苕、蔬菜、胡花等之栽培,柑桔、果苗、森木树种之繁殖,以及肉类、果品罐头、科学酱油、卫生豆瓣、豆腐之制造和各种产品之推广;同时农场内还有荷兰奶牛、良种奶羊、数十头,以专供师生饮用。还饲养着无数小鸡、鸭、猪、牛羊,一面供食用、繁殖,作优良品种之人工选择与改良之用。所生产之酱油等商品驰名远近,遍销川东南各县。又兴建农产制造厂,内分罐头、酿造、干制、冷藏四大部产品,用科学方法对产品加以精细的制造。并有土壤研究,对各种土质的检定和分析。农场是农科学生的试验园地,学生除在本院农场试验基地每人分有两三分地,自行实习和研究外,同学们每届假期还自动参加农场的工作,这样对他们生产技能的提高很有裨益。1938年又偕同王欲为、马寿徵两教授率毕业学生到四川平教会江津试验区进行毕业实习,并把江津白沙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在当时对培养大学生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同时又与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提高农民思想文化及改进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办学思路,确实是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在以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西南师范学院)以致培养出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其中包括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师范生在四年级实习时要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制造一套小学的语数教具。积极推行电化教育备有发电机、放映机、幻灯机及收音机等电化教学设施,并选送毕业同学陈考诚到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学习,返院后主持该系的电化教育,放映机还放映了多部抗战影片。1939 年高显鉴又在该院创办了‘教育与农业’杂志作为校刊,在发刊词中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今后的转向:几年前我们提倡改良土产,例如荣昌烧酒房的陶瓷、江津的柑桔,都想用学校教育的方式为改良土产作准备的,在当时我们叫他做‘乡村职业教育’,同时得出了;就是教育与农业不可分,即是农学与农业不可分……,他认为中国农业进步不大,其原因就在办教育的只是办教育,办农业的亦只是专办农业,结果是教育和农业分了家,这就是说中国近年来的农业改进运动,只做到农学的进步,而大部分的民间农业,除特定区域内的优良品种的推广外,其他普通的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并没有改良。在11年后又提到:据最近一位刚从台湾回来的朋友对笔者说,台湾的农田水利,能够普遍到每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地上,而使之处处皆成为富庶之区……所以特别提出:发展农业不只是优良品种的研究与推广,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生产的工具的改良。同时还刊登了马寿徵的‘战时农业教育的新动向’。张范村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的使命’。叶锡纯的‘中国教育财政研究’。编著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学系近况’等等文章。高显鉴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农业,认为由由农业来解决民众当前的吃饭穿衣问题,再由农业而引发工业和科技的革命,反过来再由工业和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教育就是每个循环的延伸,所以该院的办校方针重点在师范与农科的发展上,川教院部分科系於五十年代初与国立女师合并成立西南师范学院、部分科系与相辉学院、华西相关科系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在2005年西师和西农又合并为西南大学,这正应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古训。经数代校长和教授师生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重点高校,这是后话。1938春,由川教院、中央大学发起在重庆瓷器口就举办了’‘江北县、巴县、渝首届家畜比赛会’旨在增加生产,振兴农业,支援抗战。1939年3月又在川教院举办了‘第二届江、巴、渝家畜比赛会’,参赛单位扩大到由教育机关、重庆市政府、巴县县政府、龙隐试验乡重庆牛奶场等单位联合举办,当时国民政府政主席林森、蒋介石、孔祥熙、陈立夫等等政要、首脑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除了给予积极的支持外,林森、蒋介石还向获奖者发了奖。这两次家畜比赛会的举行,既促进了大后方地区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从物质基础上实实在在的支援了抗战,同时也促进了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与时下广大乡村急需解决的的现实问题的结合。
8#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9 12:15:54|只看该作者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显鉴用教授学者独特的视角

周鸣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显鉴用教授学者独特的视角,在抗日战争之前已嗅出丝丝硝烟的味道,强调四川的未雨绸缪。在抗战开始后他曾痛斥道:1、醉生梦死之生活必须改正。2、奋发蓬勃之精神必须养成。3、苟且偷生的习惯必须去掉、4、自私自利的企图必须革出。在抗战中曾又多次着文一再强调抗日力量的源泉来自广大农村,要把教育办到农村去,怎样建设农村根据地,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在现代读物‘本刊二周年纪念献词’一文中指出:强敌入境,抗战日烈,吾人深感救亡图存之道,非仅赖前方将士浴血杀敌,后方民众应如何竭尽全力以保国家?从事文化事业工作者,更应如何切实努力,作民众先导,此为神圣职务。吾人凛然,天时或忽,今后危难或将愈大,尤须加倍奋勉,以济时艰……言教者,重在城镇而忽略农村、谈经济者,侈於都市而不及乡野,都市外表极尽奢靡、而乡陬原野,饿莩横陈,一遇灾害铤而走险……,在另一篇文中指出,我们要在短短的时间就现存在的工农业状况加以急遽的改良;1、怎样去利用土地。2、怎样去栽种农作物。3、怎样去推进乡村的旧式小工业组织的生产都是我们从事乡村建设的人的义务。在‘乡村建设的再检讨’一文中再次倡仪:现在的学校,尤其是大学要分散到乡村去,因为我们当前的任务,已经阐明--只有开发抗战力量,而此种力量的藏府,就在农村地带和农民大家,我们学校是国家人力的源泉,不言而喻的应当和农民打成一片,以达到建设农村,开发资源的目的。在高显鉴的领导和支持下,1937年重庆成立了‘重庆学生界抗敌后援会’该院同时也成立了‘川教院抗敌后援会’,并被推选为重庆抗敌后援会的理事之一,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学生自治会’。1938年暑假,川教院师生组织了大规模了暑假农村服务团,深入到农村宣传抗战及社教工作,为了使这次抗战宣传工作取得最佳效果,鉴于大学生住洋房吃白米,物质上虽不及富绅贵人,而较农村生活大有天壤之别,若事前无相当准备与训练,对农村不免隔膜,即使走入农村,亦不过徒资点缀而已,院长高显鉴庚即聘请梁漱溟、马寅初、汤茂如等国内名流学者主讲抗战建国,农村服务理论与实际等诸多问题。让学生在心里作好充分的心里准备。川教院暑期服务图分为边区组、交通组、留院组、回藉组共四个组,组下设宣传、调查、指导卫生等股;一、边区组:到了素常认为神秘的雷波、马边、屏山、峨边及云南绥江等地,这些地方汉彝杂处,交通梗阻,几与内地隔绝,赤足草鞋,束装就道,深入边远山区。1、宣传的形式有;文字、漫画、语言、歌咏、话剧、杂技、花鼓、金钱板。以杂技最宜,属创举,似开迎神赛会,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爱国热情,尤其是那些与外界信息不畅的彝民。2、调查;所谓‘三边’,虽交通不便、文化低,但物产蕴藏仍甚丰富,作为开发的第一步,应从教育、农业、垦务、彝务四个方面入手……,这是四川边远偏僻地区,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宣传和调查研究开发的组织,回来后写出了‘开发边远地区意见书’,为抗日战争的持久作充分的物质准备调研。二、回藉组:同学们回到原籍,积极参加当地的抗战团体从事抗战宣传。三、留院组:除下乡作农事指导、组织抗日宣传外,还办了两所民校分日课部、夜课部。帮助龙隐试验乡作户口调查工作;调查进行得极为困难,推究其由,责在教育,欲弥补此种缺点,必须普及社会教育,扫除文盲,提高民智水准……同年6月,该团在重庆瓷器口设立了一所民众学校,适中央大学和龙山小学已在瓷器口的暑期补习学校开学,原本以为可能无人报名,但招生广告贴出来后,报名者络绎不绝,达220多人,超过原定招生160名的计划,为此遂增加两个班,成为八班规模,所授课程有国语、算术、唱歌、体育、防空防毒知识、农业知识,教材采用战时课本,学生的书籍、笔墨文具都完全由川教院提供的。四、交通区组:师生们于7月13日出发到8月13日止,走过嘉定(现为乐山)、通江、峨嵋等12个地方,沿途散发抗日宣言811份,张贴抗日标语910多条,壁报20多张和漫画120多幅,尤以漫画通俗易懂,受到各地民众欢迎。他们每到一处即作宣传;有演讲、有歌咏、有金钱板和街头剧等。在嘉定城关的中山堂,交通组的同学在舞台上演出抗日话剧,观众爆满,礼堂原仅只能容纳1000人,演出时观众超过了2000多人,虽有当地军警维持秩序,但还是挤破了门窗。省教院暑期服务图的抗日规模大(全体师生都参加)、时间长(从准备到结束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注重社会的调查研究,把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牲畜作为抗日宣传的内容之一,同时注重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帮助农民增加生产,以最直接额的方式支援抗日战争。川教院在春假期间还多次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团,深入农村童家溪、蔡家场、直到北培,每至一场必作整日宣传,团员八十人往返一周,观众万余人,北培、重庆报纸均作了报道。1939年春又组织了‘川教院抗日救亡宣传团’进行抗敌宣传活动,宣传团回院后总结了工作经验和教训,并写出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救亡宣传团第二次工作纪要’刊登在‘国民公报’上;……无法进普通学校的人,也有机会进民众学校,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商人、工人、徒弟、老板都有受教育的可能,这些白日劳动的人,晚上又来上学、听讲时事,学些救国常识,的确与外地比较起来,真是幸福得很……实践证明,四川广大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在粮食上、人力、物力上是作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的,功不可抹,资料为证,历史为证。
  作为东道主--四川的高等院校校长,高显鉴对抗战期间迁来大后方的学校,总是竭尽全力帮助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讲抗战时期中大搬迁情况;面对这种情况,罗家伦从军事、地理、经济等角度分析阐明了其远迁重庆的原因和决心,并就此问题专门赴中山陵向蒋介石说明和请示施中央大学远迁重庆的各项事宜:他一方面派法学院院长马洗繁、经济系主任吴干二位教授赴重庆接洽校本部的迁渝事宜;另一方面派医学院院长戚寿南教授赴成都华西大学接洽中大医学院的内迁事宜;此外,他还派教育心理系教授王书林赴湖南,“请他在两湖一带做一个大致的观察,看是否可以发现适当的地址。”带着罗家伦的指示,各位教授立即出发,分途进行。但他们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赴重庆、成都接洽的,得到了四川地方当局和成渝两地教育界的积极支持和热烈欢迎;而赴两湖一带考察的,不仅没有结果,王书林教授还被当作汉奸抓了起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再次坚定罗家伦迁中央大学于重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各位教授远迁重庆的顾虑。这样,中央大学的西迁重庆,便正式着手实施了。二、校址建筑与举校西迁;远迁重庆的决策决定后,罗家伦一方面在学校组织人力物力,抢运搬迁学校的图书仪器和教学设备,把凡是可以搬走的东西全部搬走;另一方面派王书林教授在汉口设立办事处,专门负责由南京西迁重庆人员及物资的转运工作;再一方面是与各交通机关联络,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种交通工具和运输设备;还一方面与四川、重庆地方当局联系,请求解决中大迁移的有关房产地皮及校舍建筑诸问题。中央大学的内迁壮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四川地方当局和成渝两地教育界对中央大学的求助,均给予了及时回复和积极帮助。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在收到中央大学9月30日有关“借重庆大学地皮一段,以备建临时校址”的公函后,即于10月2日回函中大,明确表示:“查贵校为首都最高学府,兹因避地[难]来渝建筑临时校舍,于川省文化裨益实多,无任欢迎。重庆大学既有相当地皮可借,应迅速开工,以备应用。”[5]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院长高显鉴也于10月28日复函中大,对于中大10月21日来函所请求的“拟商借农场备供学生实习试验之用,藉谋技术合作,并拨空房数间暂作农场人员办公栖止”一事,明确表示:“贵校来渝开学,本院自应尽力帮助。兹划出房屋四间用供贵校农场人员寄宿办公之用;农场范围及现有设备,亦均可备供贵校学生实习试验之用。”(见高显鉴致中央大学函[1937年10月28日],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第341页).[6]成都华西大学对中央大学医学院“拟另假成都华西大学开学”之举,也是“慨允合作”。1940年‘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迁来重庆,因没有校址,无法开课。高显鉴即将自有的相国寺竹林廖家花园(即现在的肺科疗养院)让文华专科学校的师生居留、上课,关心和帮助该校解决困难度过了难关,在大后方完成了学业,并接受该校校董事会聘为学校的董事。川教院师生还与由北京迁来重庆借住在川教院的‘北京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的师生们举办联欢会,而且还与北京国立药专组成龙吟歌咏团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歌咏比赛活动,激动人心的抗战歌曲,鼓舞了广大民众万众一心坚持抗战的信心和斗志。激发了爱国青年的热情,勇敢的奔赴抗日战场。同时又组织了演出队,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剧节’。
  1938年2月由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大学、中央大学等12个单位发起,同年3月成立了’重庆沙坪坝文化区自治委员会‘会上推举重大校长胡庶华为主任干事、川教院院长高显鉴为副主任干事、中大校长罗家伦等为委员。同时川教院奉命组成了‘社会教育推进委员会’,在沙磁地区进行了有组织、有系统、大规模的社会教育事业,试验区由瓷器口、沙坪坝、小龙坎扩展到歌乐山、高店子、上桥、石桥铺、新桥等地,从教书识字、扫盲,扩展到时事宣传、文艺演出、传授科学技术等方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推行社教委员会组织机构为:院长──社教推行委员会常委委员会──研究试验部、教务部──编辑股、研究试验股、推广股、教导股、宣传股──社教推广区──社会全体学众。社教试验区有:一、新丰乡设川教院乡村教育试验分区办事处和风鸣山试验保国民学校,同时该院农业推广工作组也集中在新丰乡进行,推广良种小麦、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向农民传授螟虫及小麦黑穗的预防方法、推广优良品种的家禽和杂交猪、举行家禽比赛会,参加农民甚为踊跃。川教院还利用民众学校的学生、保甲长及小学教师到农民家中作各种农业调查,指导办理龙隐镇蔬菜运输合作社,每天都装运社员生产的新鲜蔬菜到重庆市区销售,保障了人口急剧增长的战时陪都市民的基本生活。二、龙隐地方教育试验区:1、乡村教育试验分区;区内有复元试验小学、沙坪坝试验小学、小龙坎民众教育馆。2、城镇教育试验分区;区内有嘉陵试验小学,嘉陵蔬菜运输合作社,据1939年4月教育半月刊报道:四川教育学院院长高显鉴近将该院原在重庆瓷器口附设之‘社会教育改进会’改组为‘西星教育试验区’,隶属龙隐试验分区,该龙隐试验分区
  主任一职,高院长已敦聘叶差槐充任,并兼该试验区学校校长一职。龙隐试验乡人口总数为26289人1938年全乡有大学及专门学校六所教职员667人,学生3867人。中学及职业学校四所教职员165人学生2132人。试验小学五所,教职员49人,学生1730人。保学七所,教职员9人,学生364人。私立小学六所,教职员28人学生838人。幼稚园三所教职员28人学生150人。三、高店乡设川教院与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服务图及歌乐山乡建社合办的歌乐山小学。三十年代由川教院在沙磁区开创并经各内迁机关团体共同发展起来的社会教育事业,前后达十余年之久,建立和兴办了许多教育设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教育和农业技术的改进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39年5月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经国民政府教育部严格考核审定为;教育部颁令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运动中,成绩彰着的六所大专院校之一,其他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西北联大,等,并获传令嘉奖其教育经费。
  高显鉴在时局动荡、国难当头之际,虽亦曾为官多年,但教授出生的他始终不能适应官场的迎来送往、喝酒吃饭、打麻将拉关系、整天沉浸在人事纷争之中,拉帮结派不干实事等之官场之风。1939年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召集八大院校长会议,会上提请各大院校长加入cc组织,高显鉴与重大校长胡庶华一起推之。1939年9月下学期开学,高显鉴所聘教务长到校,与此同时教育部所任的另一教务长也到了川教院,高显鉴为此甚感愤然,由此大病一场,是年底辞去川教院院长的职务。民国廿九年二月二十七日(1940年2月27日)‘新新新闻’刊登了四川省临时参议会第二次大会特刊,‘四川省教育厅施政报告,二、高等教育,……关于省立教育学院者;曾于5月间暨暑假期内先后订定调整办法,饬其改进,嗣以高院长因病请辞,由省府委颜歆继任院长,按调整计划继续实施。……’
  1940年现代读物后记中,编者道:1、高先生的略谈(略谈当前教育上的几个问题)是一篇长文,因7月31日滥炸,在××住宅,中弹震毁,当时高先生正在执笔为文,未成趋避,遂被压於颓屋之下,经救护结果未受伤,可怜他髫龄爱女因伤致死。(时文化教育界名人多有慰问,郭沫若先生还给另一腿部受伤的女儿高达璨,用钢笔在小本上书写了:虚心学习、努力服务、坚持正义的观感是成功的要谛。郭沫若 廿九年八月三日)2、郭沫若、张群、高泳修、任鸿隽虽未担任川政实际工作,但他们都是川中贤士,他们的意见值得朝野注意。高显鉴在辞去川教院院长后婉谢了一切聘任,一直不再担任各种行政职务。走实业救国之路经营生生公司,合众轮船公司等,筹集资金以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完全按自己的办学方针办学,不受制约的私立高等大学‘修平学院’以致完成从修平幼稚园──修平中学--修平学院,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与欧美齐驱的世界级的科技人才。现只剩修平学院最后一项了,他奔走于重庆已与南京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3月才正式批准立案成立。然由于时局变换,终于功亏一篑,未能如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9 12:17:51|只看该作者

四、抗战时期的现代读物

周鸣天
  高显鉴在长四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和交流川外的情况及扩大川院的影响,於1936年创办了’现代读物‘杂志。该刊在当时的学术性期刊刊物中从内容/装帧印刷上都可以说是一流的,就是在全国众多刊物中也尚属凤毛麟角之一。该刊的创办经过如该刊的主编杨若瑜先生所说:1936年元旦,因放假,有几个朋友同现在的社长高泳修先生围坐炉边闲谈,由中外古今的问题,谈到中国的文化,再由中国的文化谈到出版的物。于是大家都有慨於四川地大物博不特其他事业种种落后,说到杂志更是寥若晨星,闭关自守,不通生气的四川直到今日,还是和20年前一样。大家说到此,颇有叹一口气便把这个问题抛开而言其他,在这千钧一发,刹那即逝的一瞬,高先生即乘众人之情绪,接着侃侃而谈道:在座诸位既都是省内外大学毕了业,具有相当的知识,又都是四川人,今天既感到川省的文化不竞,就不应坐视不理,既认为川省在文化事业上尚似一片荒土,就应当自己起来做垦荒的工作,大丈夫做事当为其难者,若只谈了就完,又何贵乎谈,中国现时的病就是只谈不做,诸位系新青年,似乎不应有此种习惯。本来高先生谈说川省应多办刊物杂志,将四川的一切介绍出去,再把省外的一切交换进来,以求从文化上帮助建设新四川的谈话不只一次,通过这一次的激励,都兴奋起来,仿佛这责任确是我们负的,于是立刻集中精神讨论起来,由轮廓的形式到具体的办法。好在大家都以有高先生的指导,平时胆量小,不大发言的,当时也都状烈起来。讨论决定刊名为’现代读物‘因认定本刊将来负的使命很大、内容很广博、不应太专门太狭小了。第二天社长也公推出来,其余人员、总编辑都由高先生聘定。高泳修任社长兼发行人,编辑与工作人员以川教院、金陵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为主,有陈剑恒、乔启明、马寿徵、沈经保、王欲为、杜元载、藉裕均、赖均伯、周今明、刘景源、胡九皋、赵幕归、戴溶江、贾锺瑜、张宿恢、陈定宇、叶锡纯、陈伟芩、杨凤思、臧印谌、饶克昌、画刊编辑维青等,为使该刊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印刷精良,高泳修同时在重庆大粱子又创办了’肇明印刷公司‘,高泳修任董事长。为力求改良技术,特在上海增聘高等技师,订刻新五号仿宋、汉文正楷,以及各种古宋钢模多种,以应各界需要,可印图书表册、五彩商标等。该刊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约近百页,套色封面,扉页后是四页左右兰色新闻照片。如八卷十八期:反映’成万公路大足段题为‘为了活命那怕石磙重如山’的组照;1、聚餐。2、压路。3、制器。4、挑土。反映乐山孤儿院惨受水灾状态的组照;1、灾后墙垣只存一堆砖土。2、院中之农作物为洪水一扫而空。3、灾后惟院门巍然独存。第二卷二十六期:川省灾民惨状组照;1、灾民惨状之一、之二,2、食罢。3、候领。4、就地咽食。5、领粥道上。文字解释:去岁全川大旱,田地惨烈,粮食颗粒无收,农民俱受灾害,掘食白泥,树皮草根……各地风光组照;1、北平危楼一角。2、青岛市鸟瞰。重庆第二届公开游泳赛写真组照;1、50米仰泳第一名曾昭惠。2、女子组第一名李开明。3、团体组第一名周堡基。刊物出版后颇佳,各地读者纷纷来函致意;如1936年12月10日读者实君於北京来信写道:我对于现代读物‘的印象,6年前笔者前往四川时,只两三种期刊或不定期期刊,且内容单纯,在编辑、印刷上粗糙。自到北方,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今春川中朋友寄我几种新杂志,对他们的进步,感到惊讶,其中有现代读物,直至今日从1至24期,内容包括了;乡建、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文学。纵的方面,从古至今无所不谈,横的方面,把国际国内的政情介绍给读者,对川中的情形,更是有详切的研究。读者莫圭於九江来函道:据我的观察,贵刊在四川可以说是刊物的异军以前没有这样的完备精美的刊物,等等读者来函。该刊得到了川中各界人士的肯定,先后有社会贤达、军政要人、社会团体题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了:“现代读物 战时教育专刊 四月号 林森”.民国元老钮永键题写了:“民众教育,以达到全民训练为目的,在此国难期间,应使训练工作达到全民奋斗,庶不负此战时教育欤。钮永键敬题”.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题写了:“现代读物 二周年纪念 唤起民众,组织民众,一心一德,抗敌兴国。 邹鲁题”.民国元老居正题写了:“现代读物二周年纪念特刊 ,时代指导,学理精研,黜华崇实,蜀道新弦。 居正”.“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吴敬恒(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就读於该校)用篆体书写了:”仓禀实,衣食足,是从源头上作起的新生活。吴敬恒题。“.”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题写了’现代读物二周年纪念,时敏日新,刘湘题“.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题写了”现代读物二周年纪念 ,文化曙光 ,胡庶华题“.中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还赠送了木刻一幅。该刊影响迅速扩大,如该刊编辑所言:自本刊发行以来,其他小型刊物俱渐次产生,一天比一天多,川省人的摹仿性重,人也特别聪明,只要有人提醒他,进步起来很快,如以前说的:四川是个魔窟,四川是个谜,希望借本刊的力量让人家来了解四川,帮助四川。以致该刊还得到了很多作者的支持,如蒋维乔先生作就一搞,‘东方杂志’向其索求,蒋先生却而不应,竞寄本刊……该刊每期发行数千册,发行遍及国内外,先后设立分销及代订处有;北京:知行书局、华北书局。天津:智识书局、天津书局(法租界26号).济南:济南杂志社。青岛:成和堂书局。重庆:今日出版、开明书局、北新书局、重庆书店。成都:华阳书报流通处、北新书局、。万县:万城日报社。嘉定:昌言书庄。开封:四方书报杂志公司。洛阳:协通派报社。汉口:生活书局。武昌:中国书局、新光书局、诚信杂志推广所。宜昌:新生书报杂志社。南昌:南昌书局。九江:现代书局。太原:觉民书报社。昆明:北新书局。安庆:世界书局。杭州:东南图书公司。西安:西北书局。长沙:金城图书文具公司。绥远:绥远新闻社。皋兰:兰州书局。贵州:贵阳书局。上海:上海杂志公司、群众杂志公司、上海图书杂志公司、东方图书杂志公司、中国杂志社。南京:正中书局、中央书报社、中央书局、 镇江:现代杂志供应社。广州:广州杂志公司。汕头:南光书报社。福州:新民书局、开明书局。该刊不但在重庆道口设立了总公司,而且还在成都西大街、上海九江路、汉口郑阳路、宜昌邮政局巷、万县真原堂巷设立了现代读物分公司。并规定:零售一册;2角。邮费;国内及日本免收、澳门及香港6分、国外2角。订全年;12册价目2元,邮费;国内及日本免收、香港及澳门7角2分、国外2元4角,如此收费规定,目的在於扩大该刊物对日本人民的宣传,借以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可见高显鉴在抗战宣传中的良苦用心。
  该刊先后有社会各界人士撰稿,如1940年的‘四川专号’就有:总编辑杨若瑜的‘纪念抗战三周年与四川专号'.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生产教育办法‘.四川议会议长李伯申的’我国民治怎样在发展着‘.著名律师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史良的’四川第八区一年来的工作‘.时任二区专员陈志学的’四川第二区的教育与建设‘.四川保安总司令刘兆藜的’四川省的保安工作‘.时任四川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的’四川省基础教育与人才教育‘.时任四川财政厅厅长的甘绩镛的’四川财政之今昔观‘.川军将领潘文华的’安定后防的中心工作‘.川军将领邓锡候的’四川的安定与安定的四川‘平民教育专家吴太仁的’四川的平民教育运动‘.著名教授赖均伯的’四川的乡村建设运动‘.名人郭沫若的先乱后治的精神'.四川省长张群的’加紧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据地‘.高显鉴的’论四川与抗战建国之关系‘.该刊所刊登的内容涉及面极广,观念也新,如:中一的’波兰的农民大学‘.胡愈之的’苏联能不能帮助我们‘.张鍳虞的’苏联的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念罗的’今年的劳动节‘.马寿徵的’战时的粮食仓储问题‘.乔启明、沈经保的’中国农业技术之研究‘.寿遐的’告北平参加伪组织的人‘.蟠屋仲子的’化学肥料对於复兴农村之影响‘,文中介绍道:化学肥料是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产物,我国只有中央硫酸亚一厂,民国19年进口了3199039担90%硫酸亚。并指出,如施肥不足则使农村破产,滥用则害及农作物,防止滥用、指导方法事在燃眉……周文钦的’苏联的农业电气化‘.刘韬阁的’国难期中翼察平津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文中写道: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命脉,一举一措,直接可影响国民质量的好坏,间接是以造成国家的强弱。美国卜凯编著,九江黄席群译的’中国人口问题之研究‘.葆潸泫的’计划经济‘,’再论计划经济‘,文中介绍道:计划经济是现在经济学很流行的一个研究对象,因为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收效很大,所以世界各国也都群起研究,美国的胡季教授与英国的科尔教授都是当代研究计划经济的、主张实行计划经济的知名人物。这个刊物既然是现代读物,所以就把所谓计划经济的内容大略介绍一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江苏教育学院院长童润之的:’抗战建国与今后的中等教育‘,文中畅言道受了中等教育,大都不愿回农村服务,把青年吸引到城市来,使养成羡慕城市而厌恶乡村的心理,是数十年中等教育犯的重大罪恶,要树立乡村建设的枢纽……张鸿钧在“县参议会与县政建设”一文中更是直呼:“以官治培养民治,以民治促进官治。朔民元以来,各省县政函清未之积弊从政者以不取为予,以不扰为安,以无事莅大成……结豪绅以饱官衰。而地主豪绅以内公为媒介,藉官以鱼乡里……当其时更加外遭国际经济侵袭,内遭军阀之苛敛。农村经济已频破产。自革命统一以来,有识之士谋所以复兴农村,巩固邦本之策,乃以乡村建设号召各省试验区,本着其试验区结果,对县政建设规制以及具体方案创制恢宏,粲然大备。郭宇在‘吾川义务教育经费’建议道:我认为要复兴民族,能救国难,非先救济失学儿童,非扫除文盲……等等文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显鉴亦基本上每期必文;抨击贪官污吏,道出民间疾苦,倡导实干精神,鄙弃虚伪空谈。在‘限价的要义及保甲人员对之应有的责任’一文中对发国难财的奸商怒斥道:自今年1月15日起,全国各地实行货物限价,在目前物价无限制狂涨的当口,这一办法实在是贤明的对策;1、限价是平价的进一步。2、限价是战后经济的保障。3、限价是改善现实生活的有效办法……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却已受尽物价的压迫,关于一切惩处囤积居奇,投机取巧及诬告反坐违法舞弊案件,当然一律彻底惩处,不待烦言。在‘丰都视察记’一文中感慨的说:乡村农民生活太苦,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丰都农民的生活便是例子,其实岂独丰都为然,哪县不是如此,在长期抗战要以广大农村为基础的今日,我们应该怎样设法建设乡村,是一个不可稍缓的事实。建设乡村的一环,就是改善农民的生活。否则贪官污吏榨取於上,奸商土劣剥削於下前途不堪设想……针对当时政府官员中的官僚作风,在‘从乡建工作说到生产教育”一文中写道:现在风气不够实际,是不讳说的。一般人只知道计划和报告的表明工作,未当意识到干的精神。寖至虚伪取巧日甚一日的风气成长,虽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影响,然而自我作起以百折不扰的精神,寄於实事求是的苦干之中,未当不能挽救颓废的风气於万一我们不应以观念的论断沮丧自己的勇气或掩饰自己的堕落……在谈到该刊在抗战中的导向时说:长期抗战开始,国民现代化尤为急切之需要吾人如何传播国内外的经济、教育、文化、之知识,使不徒遍及於都市、要当洋溢於乡野,以本刊对象本在农村言之,…吾人默识’言之匪艰、行之为艰“之义,谨当矢勤矢慎、兢兢致力,决不敢以无躬冒锋镝之险。而偷生晏安、自贻罪戾,故卑之无甚高论,期其必行而已,愿与读者共勉之。
  该刊创刊于抗战正式打响的前夕,作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校刊,创刊宗旨原本是沟通和交流川内与川外和国外的信息和经验,但紧接着抗战正式开始,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历史赋予了更多更重的使命;从思想意思上唤醒民众,不做亡国奴、从物质基础上献计献策,各抒己见;为解决抗战开始后人口陡增的穿衣吃饭问题。抗战期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驱逐倭寇、强国富民,各种观点畅所欲言,现代读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和一个宣传园地。该刊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农业、体育等方面内容。针砭时弊、传播科学技术、抨击发国难财的奸商、官吏,该刊从民间的角度出发,在整个抗战期间见证和纪录了整个抗战历史。笔者认为该刊是研究我国抗战史中不可不重点研究的抗战刊物之一。该刊发行的十余年间,虽也写了些应乎时政的话,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并触及到某些当权者的根本利益,因种种原因,该刊于1946年年底被迫停刊。高显鉴帮助部分编辑、工作人员另谋他职、部分‘人物’安排介绍出走香港或去他乡。
10#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06-11-29 12:25:30|只看该作者
  高显鉴先生相关资料请看:”四川省志人物志“、”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第三辑、”重庆名人录“、”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4 00:12,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