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90|回复: 1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映 发表于: 2007-5-12 18:38:5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草堂:成都人的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文/ 王健 王映
(原载《成都文化通讯》)

  1200多年前,一个名叫杜甫的河南人为躲避战乱,辗转来到成都,寄寓浣花溪旁的草堂寺。此后的三年零九个月,是他颠沛流离一生中最为平静的一段岁月,240余首诗作喷薄而出,且多为传世名作,可谓胸中波澜汇聚于笔底,万物风情跃然于纸上,最终成就一代“诗圣”。
  1200多年后的今后,诗人已去,草堂尤在。岁月移,情无限,一个一生忧国忧民,留下瑰丽诗史的诗人,怎能不受到人们的崇敬!而承载诗人情怀的草堂,又怎能不成为世人景仰的诗歌圣地!
  流沙河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称草堂是他的精神家园。其实,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而言,草堂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家的精神家园。

流沙河:“只有草堂让我挂念”

  大致说来,流沙河与草堂,如今都已成为成都文化的某种代表和象征。请流沙河先生谈草堂,自然也是一件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不独是因为流沙河作为诗人的身份,更因为他对诗圣杜甫和草堂深厚的感情。
  上个世纪,1979年底,在离开成都长达13年之后,流沙河先生从家乡落实政策回到成都,第一个去的地方便是让始终挂念于心的杜甫草堂,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重访杜甫草堂》。
  如今,又是28年过去了,这首短诗已成为中国现代格律新诗的经典,它也见证了流沙河与草堂之间的情缘。
  近年来,一向低调的流沙河先生深居简出,“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但老先生最近两次的公开露面,无独有偶,却均与草堂相关:去年9月,流沙河在草堂藏经楼与老朋友余光中会面,坐而论诗;同年底,先生再赴草堂,这一次,他将自己为洛阳市某博物馆手书的杜诗《三吏三别》碑刻拓片,捐献给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记  者:说起成都,就不能不提草堂。有人打比方说,草堂是成都的书房。在您看来,草堂对于成都意味着什么?
  流沙河:说书房还是不太准确。上个世纪40年代的成都,或者更早些时候,30年代,人们很少到草堂去,原因是到那里交通太不方便,出城太远了。还有一个原因,那时候的草堂非常狭小,只及现在草堂的百分之一那么大。你们今天看到的草堂,也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书房,但在历史上,它还远远算不上,要这样说它才真实。实则,草堂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文化圣地,因为传统的中国文学,诗歌是主流,而诗歌给后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唐诗,而唐诗给后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三个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么杜甫的草堂在成都,就是一个诗歌文化圣地──“圣地”者,就是神圣之地。
  记  者:读过一篇关于您的文章,里面提到您曾经说过,“在成都最有文化的两个地方,一是杜甫草堂,一是华西坝。”
  流沙河:我不是这样说的。我只是说,代表成都的社会文化有两处,一处是少城,一处是华西坝。我指的是社会文化的代表。但是你要问到历史上的老成都的话,显然草堂那个地方并不是像今天那样热闹的。从前在旧时代,那里是一个非常冷清的地方,很偏僻,当时只有一个狭小的纪念祠堂,远远赶不上望江楼热闹,更赶不到武侯祠。我们现在说草堂是诗歌文化圣地,主要是立足于今天、放眼于全国。回过头来看,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建设,再加上城市的扩展、交通的方便,如今草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闹的郊外公园和博物馆,它的影响就大大提高了。
  记  者:前不久,您向杜甫草堂博物馆捐献了自己手书的杜诗《三吏三别》拓片,您何出此举?
  流沙河:这是8年前我为洛阳市千唐志斋博物馆立的一条碑廊写的,当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闭门专心写。诗是杜甫的名作,字是我写的,拓片则是那个博物馆送我的,一直放在家中柜子里,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这次就干脆捐给杜甫草堂博物馆,他们已经有上千件藏品,这样又多了一件,岂不更好吗?
  记  者:您写的那首《重访杜甫草堂》让人印象深刻。在您个人经历和成长过程中,杜诗和草堂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
  流沙河:当年,我个人经历了二十年的各种体力劳动后,成都给我落实政策。我回到成都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草堂,还写了一首诗留下来,就这么简单。因为其他那些东西我不挂念,只有杜甫草堂我是挂到心头的。当时我离开成都和文化圈子已经二十多年,但我心里还是很想去看看那里,心里面感觉到这是精神家园。杜甫的诗很多我都能背诵,对我都有终身的影响,就像印在我的身上,怎么洗也洗不掉了。只要我读起古诗,我就会想起杜甫。
  记  者: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可能并不是十分了解草堂的历史。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流沙河:你知道现在的草堂是谁修的吗?是后蜀的一个宰相叫韦庄,他是五代时很有名的一个词人。正是他调查清楚后,才把这个地方定为杜甫纪念地。虽然最初的草堂小得很,但是韦庄毕竟把这个地方保存下来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谁能把这个地方占去了──这就是草堂的来历。至今算来,已是近千年了。后来到了明代,又给杜甫塑了像,又把黄庭坚、陆游供在里面,到了清代又把它扩得大了一些。到了今天又把它扩得来大了一百倍,周围还修成了花园、公园,游人也多了。
  记  者:对于草堂和杜甫,还有哪些是大家普遍不太了解或是存在误区的地方?
  流沙河:我认为,有一点很多人都没弄清楚:就是这个地方在叫杜甫草堂以前,也就是在杜甫来到成都之前四百年前,就叫草堂寺。当时的草堂寺是一个庙子,建于南北朝,又叫梵安寺,过了四百年以后,才是安史之乱,杜甫逃难至成都,在草堂寺外搭了一个草棚,在那里煮饭,在那里暂时生活下来。后来杜甫死了很多年以后,才有了韦庄说这个地方值得纪念,说那里是杜甫草堂,这样一来,草堂寺那个庙子反而被杜甫草堂合并了。这是很多人都容易搞混淆的。
  记  者:近年来,草堂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变。您如何评价它的这种发展和变化?
  流沙河:草堂近年来新建或改建的茅屋景区、大雅堂、唐代遗址、万福楼、循环水系、诗歌大道等,全部我都参观过,变化很大,也很好。而草堂附近现在很繁华,周围的房价卖得很贵了,大厦千万间,恐怕只有大的官员、大的商人才买得起。我本人肯定是买不起的。杜甫也肯定是买不起的(笑) ! 
  记  者:对于未来的发展,杜甫草堂博物馆提出了“畅游诗意草堂,弘扬杜甫精神”的口号。在您看来,“杜甫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它对于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流沙河:(学习杜甫就是要)发扬光大中国诗歌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说,不但要把诗写得非常精美,还要像杜甫那样,有一颗心,这颗心是想到老百姓,想到天下。草堂的这个文化(涵义)跟三星堆、武侯祠绝对不同,它涉及到中国诗歌文化传统,它的价值,不是像武侯祠那样讲三国演义讲得闹热,迎合一般亚文化的、听故事的需要,也不像三星堆那种历史考古,属于科学。
  记  者: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让我们的草堂博物馆和它所代表的诗歌文化走近老百姓、走近市民?
流沙河:这个不能要求普及。诗歌是非常典雅的,永远都只是小众化的东西,不可能大众化。
  记  者:对草堂未来的发展,您有何建言?
流沙河:草堂可以办旧体诗歌培训班。不是培养白话新诗人,而是专门培训古典诗歌作者,继承传统。培训班最好是短期的,(通过这种)一批一批地(培训),尽量地推广、传承古典诗歌的知识、创作、技巧,以免时代变迁,后世的人简直就不会写了。
  记  者: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只推荐一首杜诗的话,您会推荐哪一首?
  流沙河:杜甫的诗深得很,推荐出来普通人也不一定读得懂。我最喜欢的一首杜诗是《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首诗一念起来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流眼泪。我想未必人人都懂得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许世荣:草堂的变迁与杜甫的胸怀

  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三,杜甫草堂博物馆,游客如织,热闹非凡。而在馆内的啜茗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成都故事·百家谈”讲座在此举办,数百人正凝神静听。演讲者正是成都大学副教授、四川杜甫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许世荣。

  记 者:谈谈您与草堂的缘分?还有您是如何走上研究杜甫这条道路的?
  许世荣:我还是在童年时代就喜欢到草堂,我家就住在青羊宫,读小学时,去“野餐”,也喜欢到浣花溪,以后到了高校,受师长们的影响,更加热爱杜诗。
  八十年代初,筹建“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时,我与其他一些大专院校的老师一起,参与了一些工作。以后作理事、常务理事,也就更加关注并投身于杜甫研究工作之中了。
  记 者:您说过,杜甫草堂不仅是成都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同时他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为什么这么说?
  许世荣:杜甫草堂历来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受到人们的普遍热爱与深情向往。它不仅是成都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同时又是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决定把杜甫列为1962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1986年2月,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同志专门带着家人参观杜甫草堂,下车后走到大门前,告诉他身边的亲人们说:“今后你们来成都,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到成都不到草堂,等于白来!” 
  1992年,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来杜甫草堂参观,久久不愿离去,临行前,他留言说:“拥有如此伟大过去的民族,必定会拥有辉煌的未来。”
  2004年,法国总体希拉克来中国访问,到了成都,指明要参观杜甫草堂,但当时的外事部门是没有安排这一活动的。在参观的过程中,希拉克曾说:“据我研究,杜甫不仅得有糖尿病,还患有其他疾病。”一位西方的政治家,对杜甫有如此深入的了解,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杜甫草堂以及杜甫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记 者:从历史上看,草堂几经变迁,却最终成为今日之胜景,其历程如何?
  许世荣:关于草堂的历史演变情况大体如下,晚唐时草堂已经荒芜,诗人韦庄应西川节度使王建之聘,做了奏记,留在成都,到成都后的第二年他沿浣花溪畔找到了原草堂旧址,为纪念这位仰慕已久的先贤,他在原基上重建茅屋,以后还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浣花集》。
  以后宋元明清几代,草堂又历经废兴,大致情况是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则草堂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则草堂兴。
  解放后不久,成都市人民政府全面整修草堂,这才一改草堂颓败凋敝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国务院批准杜甫草堂纪念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此,草堂年年得以保护维修。从90年代后期,草堂博物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草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或改建,使现在的草堂得以其幽雅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庄重的建筑风貌吸引着海内外的嘉宾,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 者:您特别强调杜甫的人文精神、人本精神,在您看来,这是否是杜甫精神核心的内容? 
  许世荣:杜甫的人文精神、人本思想,应该看成是杜甫诗歌所表现的核心的内容之一。杜甫诗歌最重要的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恋阙”思想。就是“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他一生都渴望国家的强盛。另一方面就是爱民,即如郭老所题联语中所说的“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的诗歌作品中表现这类主题的很多,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有所反映。二者并不矛盾,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杜诗表现得尤为突出。
  记 者:作为四川杜甫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杜甫研究的现状如何?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许世荣:关于杜甫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杜甫的研究是广泛和深入的,不亚于其他任何人物,研究的成绩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我们四川杜甫研究会创办的《杜甫研究学刊》已出了90期,发表论文一千多篇,字数已超过一千万字,为发扬杜诗和草堂文化精神,杜甫草堂博物馆和杜甫研究学会还组织编写了《杜甫草堂历史文化丛书》、《杜诗全集》的今注本。
  如果说杜甫研究存在问题的话,拿句时髦的话说,是不是也有一个“审美疲劳”的问题,或者叫做“入芝兰之室内而不闻其香”,另外,是否也有曲高和寡的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觉得应该多从新视角、新侧面进行研究,要和今天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来研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种思想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构想,其实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先进思想家追求的目标。
  杜甫的为人和他的诗歌都表现出这种倾向,把古典文学研究与现实相结合是我们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个方向。此外,注意把雅文化与俗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譬如人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也是很有意义的,再譬如浣花遨头的游春活动,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南宋时的成都,把农历四月十九日称为浣花遨头,遨头是相当于太守的地方最高长官,到了这一天,要会宴于草堂沧浪亭,于是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这项活动是从新年就开始到四月十九日为止。
  我在想,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较为富裕了,利用杜甫草堂,利用周边的绿化地带,大量种植梅花,再现陆游所说的:“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风景线,搞一个梅花节,更好地发挥杜甫草堂景区的旅游资源作用,这样做,可以大幅度提高休闲娱乐的文化品味。这一类活动表面看似乎与研究无关,实际上关系很大,它可以让杜甫杜诗走进老百姓,让老百姓知道杜甫,了解杜诗,这才是我们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
  记 者:如果只推荐一首杜诗的话,您会推荐哪一首?为什么?
  许世荣:如果只允许推荐一首杜诗,当然还是推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的胸怀,他宁愿自身受苦受难,也希望天下民众能安居乐业。基督、释迦也不过如此。另外这首古诗体现在写作艺术上也达到相当的高度,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喜爱。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7-5-12 20:11:54编辑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接近本质 男根圣地──灵应岩
2# 四姑娘山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7-5-12 20:50:2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清代草堂寺(梵安寺)曾是成都著名的五大禪林之一,50年代后期迁出和尚,原建筑今已改为陈列室、会议室等,建议今后可适当恢复原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3:56,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