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1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八神 发表于: 2015-2-4 10:56: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论巴蜀文化传统与张思德精神的契合

 [复制链接]
源自:《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8月
  1996年“八一”前夕,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连以上单位悬挂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六位英模的画像(2000年、2006年又增加李向群与杨业功两位英模)。在这8位英模中,有三人是从巴山蜀水走出去的英雄儿女,其中对张思德的评价是“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光辉典范,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2006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开展的评选中,张思德被评定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4年是张思德牺牲70周年,也是毛泽东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70周年。张思德在家乡四川仪陇生活、战斗了20年,巴山蜀水哺育和滋养了他,善良的亲友也将巴蜀人民立身处世的文化品格深深烙刻在他的灵魂深处,使他成长为我党我军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本文力求将巴蜀文化传统对张思德人格的深刻影响、张思德精神的巴蜀文化元素作较为深入的探究,以此作为对张思德身上洋溢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景仰和献礼。
http://www.phoer.net 7 e, Y' P! J9 m; v2 p2 q7 Y' @
http://www.phoer.net   Y8 t8 A% |) n) H  w一:巴蜀人民重整体、融贯超越、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与张思德革命需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意识# V! r5 K: i7 ]5 b- T- W http://www.phoer.net
  巴蜀文化有近5000年的发展历程。巴蜀先民虽受高山大河之阻,交通极为困难,但他们与周边其它地区的产品贸易、文化交流和融合一直延续下来,很少中断。特别是从秦汉以后,巴蜀人民在重视盆地内部的统一与安定、保留本地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同时,巴蜀文化的特质和内涵更多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即中原文化凝聚和集结,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人民心中“彼此是一家、中华是一体”的全局意识也一步步地得以夯实,他们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关注中华民族整体的发展情势,或为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忍辱负重、勇于担当,或为抵御外侮怒发冲冠、抛洒热血。0 h% M3 [5 t# g% D( l+ \. v$ c1 ~ http://www.phoer.net
  巴蜀人民这一行为准则又具有淡泊个人荣辱、顺势而为、随遇而安的特点。秦对巴蜀的统一、曹魏灭蜀汉、北宋灭后蜀皆用时不多,这既有巴蜀当时实力不济、吏治腐败而难以抵挡强敌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当时巴蜀的明白人士面对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所展现出隐忍为国、以求民安的胸怀和作为。从历史上看,巴蜀人民多次积极参加国家统一的斗争,如周武王伐纣的巴蜀之师、秦灭六国时巴蜀人民的踊跃参战、刘邦灭楚兴汉时巴蜀的兵源和粮草补给、西晋灭东吴和隋灭陈过程中巴蜀水军的卓越贡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民族战争的烽火激发了巴蜀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几千万巴蜀儿女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滚滚洪流中。1945年10月《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其中说到:“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 ”〔1〕。这些贡献是大多数巴蜀地区老百姓忍饥挨饿、衣不蔽体情形下完成的。  v* |  I/ j# C# m- L3 q http://www.phoer.net
  从根本上讲,巴蜀人民重整体、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是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敬畏和敬仰。这种情怀和胸襟体现在张思德身上,就是为了革命和人民利益而淡薄个人名利和荣辱的大局意识。抱着为穷苦人打天下的简朴理想,张思德象无数热血的巴蜀儿女一样参加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维护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将巴蜀人民忧时济世、顺势而为的文化品格不知不觉地落实到语言和行动上,影响着身边的同志们。张思德自觉服从人民利益的大局,党组织和上级领导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无论干什么,都尽职尽责干好什么,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的执著追求。张思德参加队伍早,战功卓著,但他从未在工作、职责上拈轻怕重、唯名图利,先后干过通讯、烧炭、开荒、纺线、警卫等工作。他说:“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2〕“做什么工作,都是为党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当兵干工作,干哪一行都是为革命大厦增砖添瓦”〔3〕;“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还是革命的需要”〔4〕。即便是到了中央警卫团,他同许多新战士一样,站岗放哨、生火做饭、照顾领导,他一件事情都没有捺下,没有摆一点老资格的样子,更没有因为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而骄傲自满、盛气凌人或者吃拿卡要、为自己捞好处。与他同期参军、甚至比他晚入伍的战友早已提拔营长、团长甚至旅长,他不眼红,也不黯然神伤。他一直没当上“官”,反倒由于部队的合并整编,他连班长都不能当了,回到普通士兵的行列,后又回到烧木炭的岗位。他还是没有任何怨言,仍然朴实率真、淡定从容,总是抢着做工作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四川人特有的憨厚淳朴体现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9 a0 b+ D: w2 Q http://www.phoer.net
! Y0 W$ u) n. x http://www.phoer.net
二:巴蜀文化崇勤勉、躬行践履,讲求实效、求实进取的价值取向与张思德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http://www.phoer.net ) K( j2 C  L0 H- |$ U  巴蜀大地既有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也有平原四周的丘陵、高山。在数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巴蜀人民珍视土地,深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平原地区的人们精耕细作以求“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丘陵地区的人们精心整饬土地,把梯田、粮地一层一层修到山上去,以求“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高山地区的人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求一家人的基本生计。他们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渐而形成勤勉坚韧、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尚空谈、讲求实际的价值取向。从历史上看,这里的人们很难记住巴蜀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帝王诸候,反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实际为四川作出贡献的人物,如李冰父子组织民众开凿了都江堰以造福巴蜀大地,人们就在都江堰一侧的玉垒山麓修建了二王庙作为李冰父子的祀庙,甚至在数百里之外的广安市顾县镇川主庙(又名聚圣宫)至今仍供奉着李冰神像;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官方或民间修建了多座武候祠,数百年香火鼎盛,屡毁屡建,而官方修建的一座刘备庙却长期冷冷清清,明朝后汉昭烈庙(刘备庙)与武候祠合二为一,人们却往往只知武候祠而不知汉昭烈庙。在巴蜀这片土地上,啮齿动物特别是老鼠啃食庄稼尤其严重,情况严重的话可使老百姓数月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因此大家对猫
http://www.phoer.net / U$ D4 l& ?( a2 C+ Q( G, T  寄予厚望,“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求真务实的邓小平所引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影响深远的“猫论”。
http://www.phoer.net 9 u( x% p, u1 x- d% P  张思德将巴蜀文化中崇勤勉、注重实效的价值取向转化为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生活中的张思德似乎有些木讷寡言,然而一旦开口,却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5〕“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6〕张思德坚持干啥就要干好啥的工作信条,干任何工作都当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全力以赴,奋勇争先。无论是引人注目的首长警卫还是在默默无闻的烧炭岗位上,他勤奋努力、多干实干、精益求精的态度始终如一。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既不叫苦,也不怕累,工作效果也常常为领导和战友们所称道。1938年的一天,任副班长的张思德接
http://www.phoer.net & ?: G( j6 e7 I+ \) t8 u* E  到上级给的任务,率领全班战士,押送一批重要物资赶往延安。行进途中,突降暴雨,车辆被迫停止前进。张思德不假思索,飞身下车,指挥战士们将路边的石头垫在车胎底下,防止车辆物资受到损失。深夜了,雨还停下来,张思德为了让战士们保持体力和精力,将他们分为几个组轮流休息,而自己却始终冒着瓢泼大雨,一遍一遍的检查着每一辆车的安全。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部队没有住处,就挖窑洞、搭窝棚,甚至露宿野外,践行了“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张思德起早贪黑,挥镐大干,在警卫部队中是开荒最多的同志之一。进山烧炭时,张思德靠他埋头苦干的认真劲,掌握了伐木、打窑、烧火、观色、出窑、扎捆等一整套工序。张思德平时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起来几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生怕有任何闪失。为了保证木炭的质量,他常常不顾高温烘烤、灰尘呛鼻,每每不等火温降下来就钻进炭窑,用布条裹着双手把火烫的木炭飞速从窑洞里运出来,有时木炭上还有火星,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皮肤特别是脸部的灼伤。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起参加烧炭的战士们废寝忘食、日夜苦战,足足把烧一窑炭的周期由10天缩短为7天,提前烧出了几万斤优质木炭。
http://www.phoer.net ! S" b: q& c* V; V: g" a; J# U+ O! @$ {, ` http://www.phoer.net
三:巴蜀文化倡和合、包容开放,情理结合,厚德重义的文化积淀与张思德团结同志、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
http://www.phoer.net & p4 G! \0 s9 F+ ?' S  自先秦以来,巴蜀经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从秦代“移秦民万家”,充实巴蜀,到元明清史无前例的“湖广填四川”,再到抗日战争时期长江中下游居民大量迁入四川等等。究其缘由,社会和平安定时移民入川是为开发、求发展,战乱饥荒时移民则是“避难入蜀”、求生存。外来移民入川,必然涉及到移民与四川原有居民对四川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占有调整和重新分配,如果社会凋敝,荒芜土地多,这种矛盾还不突出;如果移民过多,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便会逐步下降,必然会造成人地关系的紧张。清朝中期,在经历100余年“湖广填四川”后,就出现了“昔之蜀,土满为忧;今之蜀,人满为患”的情景。即便如此,与同时期湖南、两广以及海南的土民与客民发生大规模械斗事件相比,外来移民与四川本地居民的融合显然要温和得多,充分证明了巴蜀文化倡和合,主张不同群体能和谐共生、和睦共处的特点。究其原因,外来移民大都大都经历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迁徙中也是路途艰辛、生离死别,他们更能体会到精诚团结、互帮互助的重要性。而巴蜀大地的原有居民(很可能也是移民的后裔)也是宽厚待人,乐于帮助那些远道而来的移民,并且善于学习移民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原有居民与外来移民的接纳、磨合和包容以及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养成巴蜀人特有的博大求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体谅包容、助人利他的风格,形成厚德重义的巴蜀传统。" l" g# h1 P- N: B* D" g& k2 w http://www.phoer.net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7〕。张思德用自己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做到了这一点。张思德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用自己的真诚、善良为处于严酷斗争环境的革命大家庭增添了温暖,他对待身边的同志如兄弟姐妹一般,对老红军象儿女一样,对待孩子俨然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他外出送信回来时,总要顺便捡些柴禾交给炊事班;他经常帮饲养班铡草、垫圈;他用自己的津贴攒起来买来布头、麻绳做成“百宝箱”,一有时间就给战士们缝补衣袜。“张思德对身体较弱或生了病的同志,照顾得比亲人还细致耐心。他常拿自己的津贴费买鸡蛋给有病的同志做病号饭,看到有的同志病了,起不来床,就背着他去大小便。”〔8〕张思德不仅在工作中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他人的思想进步。张思德所在的通讯班是军委警卫营里有名的先进班组,后来班里调来一位新同志小张,谁知他一来就满是牢骚,说自己有腿脚毛病,跑不了路,送不了信。张思德和其他同志一开始还事事照顾着他,可时间一长大家才发现,小张的寒腿病并不严重,而主要是思想问题,不愿意干通信工作。有的同志对小张工作上“挑三拣四”很不高兴,向班长张思德建议把小张调走,免得影响了班里的荣誉。张思德觉得先进班组的荣誉要名副其实,越是先进就越要帮助后进的同志,怎么能把小张当包袱扔出去呢?他一方面向大家作诚恳的自我批评,认为自己对小张还关心得不够,另一方面耐心给班里其他同志作说服、解释工作。为了更好与小张沟通,帮助小张克服思想障碍,张思德把铺盖搬到这个战士旁边,和他一起睡,和他谈心,启发他树立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小张渐渐被张思德的热忱、无私所感动,精神也振作了起来,开始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并很快成了班里的骨干。2 v& w; z: S% d' G  h http://www.phoer.net
2 N. W5 H+ S9 g( I; {5 H http://www.phoer.net
四:巴蜀儿女重理想、讲信念,提倡革命,批判专制,勇往直前的历史传承与张思德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5 m. M0 |) X% p( G http://www.phoer.net
  在四川盆地的最边缘,常可看到崇山峻岭之下深谷纵横、滔滔江水奔腾咆哮。山形愈是险要,江流越湍急,犹如猛虎下山,形成一幅幅山高水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巴蜀人民就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孕育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猛精进的豪情和气魄,他们爱憎分明,一旦把某一事物、某类事项升化为必须完成的信念,就会誓不回头、百折不挠。当参加国家统一、抵御外国侵略战争时,巴蜀人民英勇顽强、毫不退缩、宁死不屈。《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殷末周初,巴人参与伐纣之役,“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公元1259年,蒙古计划破蜀亡宋,当蒙哥大汗率军行至重庆北部的钓鱼城时,受到当地军民的英勇抵抗,后蒙哥被击伤致死,强悍劲勇、坚韧果敢的钓鱼城守军延缓了南宋灭亡,也因此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八年抗日战争中,川军有着威武不屈的坚强意志,以拙劣的武器,迎战装备精良的日军,热血洒遍江淮河汉,威名播于三山五岳。当面临统治者残酷的搜刮掠夺而无法生存时,巴蜀人民在也会拔剑而起、拚死抗争,如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也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统治打得土崩瓦解。1911年,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和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的卖国行径,引发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各地的反对声浪,其中四川人民充分的抗争最为强烈,掀起了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保路运动,四川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包括教师学生、农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同胞、羌族土司、基督教徒、僧尼道士等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巴蜀人民内蓄的勇敢精神得以充分显现。正是这一次抗争,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拉开了中国革命改天换地的序幕。- h- _4 q$ u( ^2 { http://www.phoer.net
  张思德参加红军后,逐渐明白了是为苦难的老百姓当兵,为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而打仗,逐步确立了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这成为他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精神支柱。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川陕根据地的大规模围攻中,张思德英勇杀故、曾在一场战斗中带伤冲锋陷阵,杀敌多人,夺得两挺机枪,被战友们称赞为“小老虎”。长征过草地时,粮食奇缺,战士们为了战胜饥饿,只有拿野草来充饥。然而,茫茫草地,毒草丛生,一不小心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张思德总是抢在别人前面,主动试吃百草。一次,一个战士发现一种很像水萝卜的植物,十分高兴,就要往嘴里塞,张思德一把夺过来放到了自己的嘴里,没想到片刻间就没了知觉,险些丧了性命,但是战友们却免遭了一劫。进山烧炭时,哪里最辛苦、哪里最危险,张思德就出现在哪里。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们的工作主要是深挖修整前几天已打好的一孔炭窑,其实大家事前已知道这孔窑的窑顶受损、不坚固,但张思德觉得再打一孔窑太费工,修理好这孔窑能省工、能早出炭。他和战士白满仓眼看就要把炭窑的火眼打好了,窑顶开始往下掉碎土,张思德发现情况不对,眼疾手快,迅速将旁边的小白往外推,只听“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瞬间坍塌了下来,小白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被深深地埋在了里面。战友和老乡们闻讯赶来,救出了小白,并七手八脚地把张思德刨出来,发现“一把小镢头柄,死死地顶住他的胸口,从窑顶塌下来的一层厚厚的硬土,严严实实地掩盖了他的全身”〔9〕,已经停止了呼吸。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0〕,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和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此后,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张思德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张思德精神成为全党全军的一面光辉旗帜。0 h1 [/ A* \/ Y7 ?1 f7 Y http://www.phoer.net
  张思德是巴蜀这片文化沃土养育出来的英雄战士。他十年如一日,在不同的岗位上挥洒着汗水、温暖着人心,实践着巴蜀儿女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在生死选择的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实践了巴蜀文化中英勇献身、舍我其谁的传统精神。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今天,我们怀念张思德工作生活的点滴小事,纪念其中透射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芒,如果能与包括巴蜀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当今中国进一步落地生根之源动力。, T* W, y2 K: c- b3 W0 _ http://www.phoer.net
# Z6 N4 {2 U! x$ {, z5 U% k http://www.phoer.net
〓 相关链接& y& o: Z7 c" {; H http://www.phoer.net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八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八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父亲带3岁儿子8天骗救助6000元 最高法:微博与网聊记录等可视为民事案件证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0:43,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