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从杨振宁说他,读高中前没有学过物理学,但一开始学物理力学,他就有知从速度矢量变化看出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区别巨大。这是天才,也让人明白爱因斯坦的天才,从何焕发?爱因斯坦在大学喜欢独立看书自学研究,在接触里奇和列维-齐维塔数学后的兴趣,是他去推证引力与圆周运动场的收缩,所以才把著名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的课,也不在乎去听,或上课也不注意。因为闵可夫斯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难道爱因斯坦真的是闵可夫斯基骂的是“一只懒狗”吗?错了。 爱因斯坦自学的动力从何而来?难道不是他认为闵可夫斯基和洛伦兹的数学太简单,和里奇与列维-齐维塔的数学比起来不值得一提吗?后来他跟同事和朋友皮克与格罗斯曼等,先后主动提起里奇张量,也是看出他们华而不实,仅是表皮上的津津乐道。因为爱因斯坦追求的是里奇张量的严格证明和具体应用,由此皮克与格罗斯曼等很多人先后都跟他分道扬镳,甚至对R_uv-(1/2)g_uv R=-8πGT_uv方程,后来格罗斯曼还攻击爱因斯坦独创的解释。其实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5篇论文之后,已经对里奇张量达到了能初步应用计算的程度。这也可知我国出现的大批反相反量反中医爱好者,也是高不过皮克与格罗斯曼的数学水平是其主要原因。 例如引力现象的空实二源观,“以苏解马”的哲学很难说清非介质或介质的作用。所以爱因斯坦首先要把质量看得见的“实”,与能量看不见的“空”,统一起来。1965年我们在大学时,因为当年宇宙微波背景被发现,报刊站在对立面,反复宣传批判相对论质能关系是“唯能论”。可见“以苏解马”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而是把科学与哲学混为一谈,以批判国际公认的现代科技成果,来代替艰苦的自然科学深造和科技创新劳动。它充其量只是抓住一些马列主义语录的表象,去变相输出“乌奸文化”破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事业。因为科技不发展跟其跑,才是“乌奸文化”想达到的目的。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书中说的是:“√-1在许多情况下,毕竟是正确的数学运算的必然结果;不仅如此,如果不准用√-1来运算,那么数学,无论数学或者高等数学,将怎么办呢?”这就是后来苏联必然的解体。 又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原子论,还没有被实验确认时,但革命导师列宁为何仍敢支持玻尔兹曼的实为先验图式“乌托子球”的原子论?而且当时高举西方“唯物论”大旗的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等人,攻击玻尔兹曼“乌托子球”式的原子论,说没有实验的证实是先验图式。即如果不符合物质定义的独立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经验图式,就是错的。但列宁看重玻尔兹曼的数学球面,是能解释从气体的变化到大自然为什么不允许导致熵的事件减少;这充分说明真正的马列主义看待科学与迷信、神、鬼、仙、巫等唯心的区别,重在数学的计量,要有能解释自然或实验能重复证实的自然事实;当然列宁也还批判过玻尔兹曼的朋友庞加莱。 而庞加莱是因作为拓扑学的创始人之一,从拓扑学出发,他发现时空和物质的形式本体论只有两种先验图式──球面和环面可供选择。即球面与环面在拓扑学上是不同伦的,所以庞加莱对玻尔兹曼“乌托子球”的单一形式本体论有意见。但作为物理学家的玻尔兹曼,难以理解庞加莱的拓扑学思想。玻尔兹曼以自杀捍卫自己的思想,使20世纪第一次球量子与环量子之争的弦、圈之爭公开。 这也标志着20世纪革命阵营与自然科学界,开始进入分裂时代。庞加莱遭到“以苏解马”哲学的重炮“轰击”;弦、圈之爭使庞加莱成了两面不是人。其实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经典著作中的物质定义概念,如独立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并不排除延伸到还包括以此独立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为基础的图式的先验图式。如旧社会剥削和压迫的客观存在,这是社会的经验图式。从这种客观存在的经验图式延伸中,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以及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人,都向往“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19世纪末前后的革命阵营,以此作为号召力的旗帜,但这只是一种先验的社会图式,前经典作家把它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后经典作家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奋斗实践时,已注意到社会的经验图式和先验图式的对立统一。如玻尔兹曼从身边大量物体分立个体近似球面的客观存在,自然全息延伸出“乌托子球”式的原子论,虽说也类似“乌托邦”实为先验图式,即那时“乌托邦”和“乌托子球”两者都是没有人见到的东西。这类似中医藏象论。所以后经典作家的列宁从对立统一的正确之举出发,仍大胆支持玻尔兹曼的“乌托子球”。 真相是,庞加莱相信球面与环面在拓扑学上是不同伦的数理形式,延伸到能量与物质的先验图像和经验图像,如玻尔兹曼“乌托子球”与庞加莱的“乌托子环”图式,两者也是成立的。然而“以苏解马”使革命阵营和科学阵营的分裂,迫使后经典作家也难完整准确理解自己的物质定义概念,庞加莱被同和马赫等一锅熬了。也许那时就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背景,因此还是学生和年青人的爱因斯坦,虽曾追随著名科学家玻尔兹曼、庞加莱的思想,但也终生摇摆在列宁式的革命与玻尔兹曼、庞加莱的命运体验中,自然觉得还是旧的西方机械“唯物论”可靠,所以最终对R_uv-(1/2)g_uv R=-8πGT_uv方程的独创解释,没有摆脱该方程是全域性的,而使他的解释却是局域性的。如说时空类似一张平直的橡皮膜,如果把一个大质量的物体放在这张橡皮膜中间,橡皮膜就会发生凹陷下去一样。这类似时空将弯曲,因此将在它临近的物体的道路上形成弯曲,加速度和引力才是等效的。 爱因斯坦此种解释,与方程原旨的里奇张量物体整个体积有“收缩”比起来,既达到有引力形象思维的共同之处,而且爱因斯坦还实现真正非介质波的处理。因为爱因斯坦把时空背景当作橡皮膜,就不需要介质化了。这与圈量子引力学的说法一致的。但整张“橡皮膜”不是量子论,圈量子引力学虽说含有“量子”的网络圈子,但这种大片的自旋网络圈,如何使其信息个性化传输,机制仍有道不明之处。 爱因斯坦时空弯曲解释的死结,是不能说明量子纠缠的隐形信息个性化传输;圈量子引力学也同样存在。里奇张量物体整个体积有“收缩”的引力说明,是包含实数隐形信息个性化传输,也含虚数或复数隐形信息个性化传输的。到1936年量子力学以韦尔张量模型大白于天下,量子处理非介质论和介质论都能得心应手时,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解释的缺点凸显出来。这之前的1931年他的老朋友、老合作者格罗斯曼,攻击他虽是放马后炮,但也使爱因斯坦开始觉醒考虑里奇张量和韦尔张量的结合问题。1936年爱因斯坦与玻多尔斯基和罗森合作的质疑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论文(EPR),能证明这一点。这问题的要害,就是虚数或复数超光速的“点内空间”类似非介质和介质的量子存不存在? 施郁教授虽然说到引力波是量子电磁波,但上万字的文章也没有个收缩机制深入阐释,说明他也没掌握好里奇张量。因为电磁波有空间大尺度的扩张,不是量子,也和光子的频率有区别。引力波是量子电磁波,只是说引力波也是“量子系统”。彭罗斯要阐述理解“量子系统”的里奇张量和韦尔张量结合结构域的产生原理,也要联系射影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电场E和磁场B的结合结构域。因为韦尔张量的韦尔实际是引力场的测定;韦尔的“源”是能量张量,这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的电场E和磁场B的源,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电荷和电流的结合结构域的情形相似;这种观点,实际是将“麦学”引向“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统一的结合结构域。 这里“电荷”对应里奇张量圆周运动的“源”效应,是类似彭罗斯的“扭量球”图像。“电流” 类似“里奇流”,对应韦尔张量平移运动的“流”效应,可联系类似傅里叶级数、泰勒级数展开式变换的“孤子链”,以及为隐形传输设定的点内空间和宇宙弦。电场E和磁场B,以及电荷和电流这种结合结构域中的平行性、不可分割性,好理解,因为它们客观存在。但它们反过来也射影里奇张量和韦尔张量,以及里奇张量和里奇流这种结合结构域中的平行性、不可分割性。但如何理解其中缩并、缩约这种结合结构域的不可分割性,就会有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