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2|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23年民和:以产业发展铿锵“音律”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复制链接]
源自:青海日报
  核桃庄乡排子山村养殖的林麝

  种植大户的全膜玉米丰收了。

  新民乡雪沟村千橡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的规模化羔羊养殖。

  总堡乡收获大葱,农民喜笑颜开。

  总堡乡收获大葱,农民喜笑颜开。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罗珺 通讯员:石延寿 摄
  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是拔掉穷根的重要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2023年,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展乡村产业振兴提效年活动,以产业发展的铿锵“音律”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政策好
  致富更需勤努力
  初冬时节,踏上民和县核桃庄乡大库土村的山梁,稀疏的泛黄秋叶和零星可数的蓝顶养殖棚,成了这里最显眼的风景。几年前,村民们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山下生活。
  顺着“哞……哞……”的牛叫声,走进一处养殖暖棚,八九头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吃着草料,一位朴实的中年汉子正忙着向空槽内添加草料。
  “他就是牛棚的主人,叫冶奴海,是靠着勤劳养牛摘掉穷帽的脱贫户……”村党支部书记冶万林介绍道。
  冶奴海一家四口,母亲已是耄耋之年,孩子在县城读高中,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现状让夫妻俩无法外出打工,加上家庭生活开支和孩子的学费,家庭收入本就不宽裕的一家人因此而入不敷出。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冶奴海一家不仅从山上搬到山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园,而且在人均5400元脱贫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下,在大库土村原址搭建起了牛棚,靠着勤劳双手走上了养殖脱贫致富路。
  “今年已经出栏育肥牛10多头,除去养殖成本,平均一头牛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冶奴海说,前几天刚卖出去六七头牛,还有七头母牛年后就要产仔了。
  据了解,2017年,冶奴海在脱贫产业政策扶持下建成500余平方米的养殖棚,当年便购进17头西门塔尔牛开始饲养。截至今年,他的牛棚里已经出栏了150多头牛,家里的生活开支、孩子的学费不再紧张。
  山下居住,山上养殖,这样的日子说不辛苦那是假的。但大库土村村民凭着不等不靠、勤劳打拼的那股劲头,踏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靠着党的好政策,我们搬离艰苦山头,住进了山下的新农村,党和政府还大力扶持我们发展致富产业,大家再不努力真的说不过去!”冶奴海感慨道,增收致富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但是更离不开自己的勤劳双手,如果自己不努力,再好的政策也没用。
  摘掉穷帽、拔掉穷根的脱贫户,不仅经济上脱了贫,思想上也同步脱了贫。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大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迈开步子,挽起袖子,埋头苦干,他们有的把汗水“洒”在企业工地,有的把勤奋“写”在养殖棚圈,有的把辛劳“刻”在广袤田畴,有的把心思用在自主创业,用勤劳双手编织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兴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民和县立足乡村实际,总堡大葱、玉米套黄豆、隆治水果、冷水养殖、特色种植、设施蔬菜、牛羊养殖、蛋鸡养殖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乡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走进新民乡雪沟村千橡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棚内数百只羊或活蹦乱跳、或休闲踱步,饲养员庞学顺拿着奶瓶走进棚内,十多只小羊羔蜂拥向前,争抢他手中的奶嘴。
  “这些小家伙很机灵,看到饲养员拿着奶瓶进来,就知道有奶喝了。”合作社负责人李泽青说,因为产羔多,母羊奶水不够,就用牛奶人工饲喂小羊羔。
  李泽青经营的合作社是雪沟村村集体经济。据新民乡分管乡村振兴的副乡长郭蓉蓉介绍,雪沟村山大沟深、生产生活环境严酷,去年在134.8万元的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扶持下,实施了雪沟村肉羊养殖项目。
  大棚建成,谁来经营?雪沟村创业能人李泽青主动揽下这个活,今年4月又自筹数十万资金,引进340只羊进行规模化养殖。目前,加上羔羊,存栏羊已经增至420只。
  “今年11月份,计划出栏羊150多只。”李泽青表示,他已经与西宁一家牛羊肉供应商达成羊肉供销合作关系,羊的销路不成问题,就怕出栏量跟不上。
  有了畅通的销路渠道,李泽青对养殖产业定下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他说;“今后要逐步扩大养发展,达到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3000只的养殖规模。”
  雪沟村实施易地搬迁后,腾出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降低养殖饲草成本,2023年,李泽青流转了4.6公顷耕地种植全膜玉米作青贮饲料,他还计划明年继续流转20公顷耕地,进一步扩大全膜玉米种植面积。
  如今,雪沟村的肉羊养殖产业不仅每年给村集体带来了7万元的收益,还带动2名本村脱贫群众通过务工月增收三四千元。
  另一边,核桃庄乡排子山村的一处养殖大棚里,看到的不是牛羊,而是人工繁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
  这是排子山村依托国家乡村产业政策支持,经甘青两省林草部门批准,今年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形式开展的林麝人工繁育特色养殖产业项目。
  该项目落成后,村党支部书记马福才承包了养殖,从今年起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约定的收益资金,还吸纳脱贫户冶有志夫妻做起了饲养看护员。马福才说:“林麝养殖需要按时投喂、及时清理棚舍、随时观察成长情况等,一年我给夫妻俩的报酬是5万元。”
  据了解,该林麝棚舍面积3800余平方米,目前已引进饲养林麝20只,4只雌性林麝明年5月份可产仔,幼崽饲养6个月后可以出栏。
  转思路
  闲置资源焕发新活力
  秋冬之季,核桃庄乡排子山村的山梁上,种植大户马福军望着半山腰的马铃薯地块,盘算着收挖洋芋的事情。
  马福军是村里的自主创业能人,多年前一直在广州经营拉面生意,因父母年事渐高,膝下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仅3岁,考虑到家里老小都需要照顾,马福军便放弃广州的拉面生意返乡创业。
  在外打拼多年,马福军早已习惯了整天忙碌的生活节奏。2019年,他流转村里的土地开始种植全膜玉米和马铃薯。马福军说;“流转土地也没想过能挣多少钱,一方面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另一方面也是不希望村里的土地撂荒,效益好了就挣点家里的零花钱,效益不好了不亏本就行。”
  今年,马福军种植全膜玉米33公顷,马铃薯30公顷,累计青贮玉米草600多吨,出售渠道主要是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等。
  马福军流转的63公顷土地,不仅让接近撂荒的耕地重现耕种活力,也为当地村民特别是脱贫群众务工增收搭建了平台。“流转土地当年用工量就有200余人,出全勤的长期工一年下来能挣八九千元。”马福军介绍说。
  在盘活闲置资源上,民和各乡镇不跟风、不求大,因地制宜谋发展。
  西沟乡麻地沟村整合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养殖场拆迁补偿款、“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共计157万元,将闲置养殖场打造成食用菌种植基地,并逐年扩大规模,目前,已达到10万菌棒的规模。
  村支书宁智勇介绍:“闲置资源盘活后,村集体产业发展一路向好,去年食用菌种植收入达32万元,今年目前实现种植经营收入36万元,预计到年底,食用菌种植收入能突破60万元。”
  “总堡葱”十里香。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上,总堡乡结合“一村一品”产业项目,重新拾起放弃多年、即将淡出市场的当地传统老品种──“总堡葱”,打造了民和县千亩总堡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6.7公顷,预计亩产大葱6000余公斤,亩均纯收入六七千元,让“总堡葱”成了总堡乡名副其实的“产业振兴葱”和“致富葱”。
  唤醒“沉睡”资产,盘活闲置资源,民和县立足乡村产业振兴,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引领各乡镇立足实际转思路、找出路、探新路,对2021年以来的所有产业项目、到户产业进行全方位“回头看”。如今,已盘活21个“沉睡”项目,累计收回分红资金280.5万元,带动2461户10817名脱贫人口增收,不断催生出乡村产业振兴的蓬勃活力。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yuelangfeng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yuelangfeng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yuelangfeng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yuelangfeng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yuelangfeng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yuelangfeng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数据彰显“稳”的定力和“进”的底气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迸发出澎湃活力 欧洲央行继续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0 14:1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