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散文) 江津市天上宫楹联与联圣钟云舫
重庆江津市:庞国翔
重庆江津县是清代中后期“湖广填四川”运动的中心地带之一。当时一大批闽省籍客家人先后到县内綦江和笋溪河交汇处的笋里真武场、高牙场等一带“插占为业”。这些闽省籍客家人安居乐业后,为了“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于光绪二年(1877年)在綦江、笋溪交汇处的真武场修起了供奉闽籍人信仰的海神妈祖神像的同乡会馆“天上宫”。它又叫天后宫、天妃宫、福建会馆,从建造到今天已有130年历史,虽然它现在显得饱经沧桑和风雨飘摇,但总体保存完好,成为江津现在惟一的、川渝乃至西南地区罕有的研究客家移民史的“实体”。近日它又被评为重庆市152个优秀近现代建筑之一。 真武场上的天上宫由山门、戏楼、内院、厢楼、正殿组成。四合院布局,占地约1000平方米。山门正对綦江,门台上是戏楼,但已损毁。门内是开阔的青石院坝,两边是厢楼。厢楼外墙有侧门。四合院前六级石梯上是正殿。正殿为穿逗式架梁,单檐歇山式屋顶,简瓦覆盖,高朗宽敞,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高近10米,圆柱支撑。柱檐牖梁上雕刻镶嵌有精美图案。正殿中央供立高大的“海上女神”妈祖的塑像…… 右侧大门上,一副石刻楹联非常醒目。联曰── 崇封溯宋元以始; 钟灵在闽蜀之间。 横额是:天开福运 几乎所有到此游览的人都要站在这庄重的大门前对它品读一番。 近读孙晓芬女士《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说真武场天上宫上的这门联是联圣钟云舫的作品。笔者熟悉真武场,对这副楹联内容也算略知一二。但一直不知作者为何人,孙女士在书中也没有说出依据。但她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的区域史家和明清史专家。该书和她另所著的两部书被学界誉称为“移民三部曲”和“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经笔者考究,这副对联出自大家钟氏之手当属无疑。 钟云舫何许人?客家人也。其先祖于雍正十二年(1734)从闽省武平县“填川入蜀”至江津县笋里高牙场“插占为业”。 云舫为入蜀第七代,属“祖”字辈,名祖棻,号铮铮居士,著有《振振堂集》,因创作了“天下第一长联”而被尊奉为联圣。 同治六年(1867)云舫20岁时“童试三考”获第一名,成为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补廪”后迁居县城。因家境贫寒,他一边设馆授徒,一边奉养卧病祖母和父亲。云舫闲暇时出入茶房酒肆,广泛接触民众,听取民声,平易近人,诙谐幽默,常用对联嬉笑怒骂,多为远乡近邻百姓操助文牍之事。作为闽省籍客家移民,同是“妈祖”虔诚信民,他更是乐于参与县内各处天上宫举办的祭祀、社戏、议事、茶会等活动。 光绪二十年(1894年),云舫写诗嘲讽县令朱锡藩狎妓嫖娼,被革去廪银,流落成都。八年后江津大旱,县令武文源纂改粮章,他联名上告,武被革职。不久,武重金贿赂当局,以“莫须有”之名将其其入狱。光绪三十年(1904)蒙冤中的云舫以泪醮墨创作了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宣统三年(1911年),云舫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这副蜚声中外的“天下第一长联”后被中国楹联学会推崇为国宝。 真武场天上宫建造时云舫正设馆授徒,时值三十而立之年,文采名噪桑梓,远播十里八乡。当时县城内已有一所闽省籍客家人筹资建造的天上宫,因他在闽籍客家人中德高望重,故被推举为天上宫“首事”(总管)。参加闽籍人在天上宫内举行的活动就成了他“分内之事”。真武场离县城较近,与他老家高牙场同属笋里,且相毗邻,作为县城天上宫“首事”,又是楹联圣手,应邀为在建的真武场闽省同乡会馆天上宫题写楹联,并在落成后应邀主持“开光启祀大典”,这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真武场天上宫门联包容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上联表现了对妈祖的崇赞。妈祖是中国沿海一带以至海外新、马、澳等最为崇仰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又法力无边的”海上女神。百姓对她的崇拜起于宋代,到了元代,闽省等沿海各地百姓对其崇仰已达到如日中天境地。宋元两朝皇帝对她的敕封不断升级。从“夫人”、“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一路均是最为崇高的封号……下联则表现了客家移民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作为背井离乡入蜀的闽籍客家人,不能遗忘钟灵美丽的八闽山水,同时更要热爱秀丽的巴山蜀水,是闽蜀美好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优秀的客家人,使其能在这里创业和生根。横额巧妙嵌入“天”、“福”二字,将“天上圣母”和“福建(闽)”连为一体,喻示着大海女神能在海天之上洞开万紫千红的祥云,给客家人带来洪福大运之意。全联表现出闽省籍客家移民不忘妈祖信仰,祈盼妈祖庇护和既怀念闽海故土,更热爱蜀省新家的复杂心绪。 在中国,离大海较远的内陆省籍百姓信仰山神,这种信仰叫山地文化,东南沿海地区信仰妈祖,这叫海洋文化。作为从闽省入蜀的客家移民钟云舫,已有将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进行大融合的进步思想。
通讯地址: 重庆市江津区党史研究室 邮编:402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