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94|回复: 3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李成忠 发表于: 2007-9-25 22:55:4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国学莫把萝卜当人参

 [复制链接]
前言
  对四川旅游景点──洪雅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历史人文底蕴,近年来众说纷纭,有人提出瓦屋山是道教祖师爷老子隐居之地,并由此得出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的结论。李振华先生的大作《老子出关探微》,就是此观点的代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作文商榷。
  莫把萝卜当人参   /李成忠
──与李振华先生商榷《老子出关探微》──
李振华先生的著作《洪雅情韵》出版了,笔者得到他扉页题词:“李成忠老先生哂正,后学李振华”赠书一册。我与他虽不熟悉,但他真心实意赠书示好,谦虚求教,如不认真阅读,就辜负人家一番美意了。虽缛事缠身,还是抽时间浏览《洪雅情韵》一遍,并精读了几篇文章,认为《碑》、《瓦屋山揽胜记》、《“汉家长宁”铜镜考》和《“天生城碑记”辩》等文写得较好,朴实流畅,字里行间散发出振先生对考古工作的热爱之情。说明在发掘考证洪雅文物方面,他确实做过不少好事,其专心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令人钦佩。但对书中有些考证文章,如《老子出关探微》的观点和结论,笔者难予苟同,在此与振先生商榷,希望通过认真探讨,去伪成真,求同存异,让求实作风在历史研究中发扬光大,以正家乡文风。
《老子出关探微》中,振先生主要考证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一说即“老”,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归宿,认定老子“出关(函谷关或散关)”后去了四川成都青羊肆,最后隐居洪雅瓦屋山中,从而得出瓦屋山是道家发祥地的结论。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行踪有所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同老子生活的年代相距300多年,应当说他的记述是比较可信的,他认定老子出关后“莫知其所终”,本来事情到此该画句号了,但振先生却搬出了西汉末年文学家扬雄(前53—后18年)的《蜀记》,和明末文学家曹学佺(15741647年)的《蜀中广记》作依据,考证老子出关后去了蜀地。
扬雄在《蜀记》中说:“老子西度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谓曰:‘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及期喜往,果见于大官李氏之家。授喜玉册金文,名之曰文始。’” 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对青羊肆加注:“按:今成都西南五里是其处,有青铜铸成羊,其大如麋。岁二月二十有五日,四方来集,以为老君与喜相遇日也。” 扬雄言老子与尹喜相约千日后在成都青羊肆晤面,果真在李姓大官家见了面,老子还赠送了尹喜玉册金文礼物在前,曹学佺说会面日期在二月二十五日。前后呼应,言之凿凿,好象真有其事。
《蜀记》和《蜀中广记》不是史书,而是记述民间传说的文人杂记。扬雄是地道成都人,曹学佺虽是福建侯官人,却出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多年,他们将蜀中民间传闻搜撰成集并不新鲜。书中涉及内容是否真实,就值得研究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李成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李成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生态宜居之地 如果用文化大革命群众运动的方式来监督贪官
2# 四姑娘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7-9-25 22:57:4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扬雄与老子生活的年代相距近500年,他在《蜀记》中,对老子出关时,与尹喜相约千日后在成都青羊肆见面之事,没有交代过出处,可以肯定不是来源于史料,只能是来自民间传说,可靠性大大值得怀疑,绝对不能作考证史料。历史记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王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设成都县(县治在赤里街),作为蜀郡的治所。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王接受张仪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区范围不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商业繁盛,是经济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称。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这一格局或显或晦地承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种类型。此后两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从没变过,城址没有迁移,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知,“成都”的出现和定名应在公元前311年,晚于老子出关时间200多年。青羊肆”的形成,更是在“成都”成为城市若干年后。“成都”尚未出现,“青羊肆”还不存在的春秋时代,老子出关时,何以能与关令尹喜作“千日后成都青羊肆之约”呢?看来此事纯属子虚乌有的神奇之谈,拿它来作历史考证的证据,令人笑掉大牙!
扬雄之言被否定后,生活年代比扬雄晚1600年左右的曹学佺,添枝加叶地说尹喜去成都赴约的确切时间,也就被完全否定了。
先生为了说明老子与尹喜分手出关后确实去了蜀地,搜尽枯肠罗列了四条老子入蜀的理由:一曰老子一贯主张“道法自然”,于是向往入蜀寻找“道法自然”的归宿地;二曰陇西是个好地方,老子想去看一看;三曰老子出于对古蜀国“神人”蚕丛、柏灌、鱼凫、杜宇的好奇,想亲自去看看;四曰老子读过《坟》、《典》诸著,对其中有关川、青、甘、河曲、山原最早的原始母系部族历史,有些问题未弄明白,也为弄清扑朔迷离的蜀国历史,所以入蜀。令入遗憾的是,这些老子入蜀的理由,全是振先生一厢情愿的大胆假设,阅遍《老子出关探微》全文,却无丝毫史料作证。
先生还让自己的思维插上翱翔的翅膀,海阔天空地假设了老子入蜀的交通工具和行进路线:老子骑青色水牛入蜀;路线是走“草原故道”至青羊肆”。而且先生还有更加惊人的发现:青羊肆”不在成都,而是在“芦山县西七里处,开明王所筑之‘西州城’必是‘青羊肆’无疑矣。” 老子去芦山“青羊肆”的目的也不是去会关令尹喜,而是去关爱受苦受难的青羌同胞。老子看望青羌后,即沿青衣江而下,进入古蜀山,即现在的洪雅瓦屋山,在“鸳鸯池上法自然,自隐无名,真是得其所哉!”……。振先生虽然引用了不少古书上的只言片语,东拉几句,西扯几盘地为自己说项,但遗憾的是,没一条可靠的史料支持其假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7-9-25 22:59:43|只看该作者
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对学术研究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看法,并用浅显语言做了诠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看来振先生只顾“大胆假设”,却未能“小心求证”。就是在粗心求证时,也没有证据就信口开河。
《老子出关探微》中,除上述所说的问题外错误尚多,如将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知山东密州时所作《寄赠黎眉州》诗:“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间。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说成苏轼谪贬海南(1097──1100年)所作,把写作时间推迟了20多年。又如他说“羌有青羌、黄羌、白羌之分”,从而武断结论:“所谓‘黄发友’就是‘黄羌友’也。”查遍有关羌族的历史文献,羌族有“牦牛羌”、“白马羌”、“广汉羌”、“越巂羌”、“青衣羌”(简称青羌)等分支,却未闻有“黄羌”、“白羌”分支,看来先生是在开“黄腔”!“黄发友”就是“黄羌友”也是无稽之谈!类似问题还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写“戏说”文章,或写神话故事、怪异传奇,作者的想象有多丰富,故事的情节就可以写得多精彩,胡编乱造、无中生有、信口雌黄也无所谓,不会有人弹劾。历史考证与此大相径庭,因为探讨的是历史事实,所以“言必有据,论必有理”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先生以扬雄的《蜀记》,和曹学佺的《蜀中广记》这两部记录民间传闻的闲书为重要依据,再加上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勾画出老子的归宿,以此作为自己的“考证成果”,得出老子李耳骑青牛入蜀,隐居终老瓦屋山近乎神话的结论,将一场严肃的历史考证变为了编写神奇故事的闹剧。如果先生再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太上老君腾云驾雾等内容作为考证依据,老子归宿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特赠振先生打油一首,权作本文结束语:
扬曹杂记皆传闻,民间传说岂当真?
历史考证重实据,莫把萝卜当人参!
2007917于洪雅笔耕轩)
 
4# 金佛山
 楼主|李成忠 发表于: 2007-9-25 23:07:25|只看该作者
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对学术研究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看法,并用浅显语言做了诠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看来振先生只顾“大胆假设”,却未能“小心求证”。就是在粗心求证时,也没有证据就信口开河。
《老子出关探微》中,除上述所说的问题外错误尚多,如将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知山东密州时所作《寄赠黎眉州》诗:“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间。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说成苏轼谪贬海南(1097──1100年)所作,把写作时间推迟了20多年。又如他说“羌有青羌、黄羌、白羌之分”,从而武断结论:“所谓‘黄发友’就是‘黄羌友’也。”查遍有关羌族的历史文献,羌族有“牦牛羌”、“白马羌”、“广汉羌”、“越巂羌”、“青衣羌”(简称青羌)等分支,却未闻有“黄羌”、“白羌”分支,看来先生是在开“黄腔”!“黄发友”就是“黄羌友”也是无稽之谈!类似问题还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写“戏说”文章,或写神话故事、怪异传奇,作者的想象有多丰富,故事的情节就可以写得多精彩,胡编乱造、无中生有、信口雌黄也无所谓,不会有人弹劾。历史考证与此大相径庭,因为探讨的是历史事实,所以“言必有据,论必有理”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先生以扬雄的《蜀记》,和曹学佺的《蜀中广记》这两部记录民间传闻的闲书为重要依据,再加上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勾画出老子的归宿,以此作为自己的“考证成果”,得出老子李耳骑青牛入蜀,隐居终老瓦屋山近乎神话的结论,将一场严肃的历史考证变为了编写神奇故事的闹剧。如果先生再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太上老君腾云驾雾等内容作为考证依据,老子归宿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特赠振先生打油一首,权作本文结束语:
扬曹杂记皆传闻,民间传说岂当真?
历史考证重实据,莫把萝卜当人参!
2007917于洪雅笔耕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8:46,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