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肖吴: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为何惊人的相似?还可以用科学补充,解释华夏文明,会不会和哪一部分神秘失踪的苏美尔人有关? 华夏文明不是由苏美尔人演变而来的,相反这两者之间,由此及彼的必然联系不可能只是,一些偶然看上去比较特别的例证而已。 中国古老文字中虽然没任何对苏美尔人的纪录,甲骨文也不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的传承;苏美尔文明诞生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因此也常称之为两河流域文明。之所以有人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苏美尔文明两者之间有着传承关系,主要是因为在苏美尔文明消亡不久之后,在古老的黄河边上才出现了中华文明,而不知道它们两者这类“吸引子”,都和人类文明第二孵抱期“吸引盆”的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的线性、混沌非线性延伸有关。先说苏美尔文明消亡是否同中华文明,都非常地相近的类别。 A、人种:苏美尔人又称为“黑头人”,就是说他们是长着黑头发的人,这和我们中国人是一样的。我们中国人头发是黑的,而且古代时中国人称为“黔首”,也是黑头人的意思。苏美尔这个名字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的称呼,而是其它人给他们的名字,最早使用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在人种学上也有不少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苏美尔人是黄种人。而从发掘出来的苏美尔人的雕像等物来看,他们也很可能属于黄种人,这或许说明苏美尔人和中国人,极有可能有着某种还不为人知的关系,需要基因考古。 B、文字:苏美尔人在早期的时候产生了文字,也就是如今所见到的楔形文字──刚开始用图形将猪,牛,马,羊,庄稼等各种事物画下来,发展到后来,图形越来越简单,於是就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刻写在泥板上,然后晒乾,可以长期保存(这与由白种人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商朝真的是苏美尔文明的后裔,但历史资料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如说商朝开始的古老甲骨文,同曾经的苏美尔文明当中的楔形文字,根本没有任何可重迭的地方──仔细观察那些留存下来的楔形文字,同西方语言当中的字母更相近一些,而我们国家最为古老的甲骨文,却是非常形象的象形文字,而且相比较起来甲骨文更加成熟一些。其实这也不全是事实。例如,伏羲时期就开始出现易经八卦符号文字,就适合楔刻。而且完整的易经卦符文字、具有注音、注义、编码和缩写等四种功能,和西方英文有26个基本语音符号一样,完整的易经卦符文字也有26个基本语音符。 例如,卦爻是《易经》最早的基本符号文字,由横线的阳爻“-”和横线中空白的阴爻“--”两种爻象组成。但把阳爻“-”减去阴爻“--”等于一个“点”:―---=•类似可显示在电脑上一样,如果保留“•”点子显示的卦爻,按每卦三爻重迭排列,可构成26种卦爻基本符号,恰好对应26个汉语拼音文字类似的26个英语字母,而具有集注音、注义、编码、缩写等于一体的功能,可承担起传递上古语言和信息的任务。这就是所谓远古联合国广泛使用的太极语卦爻文字。现在的《易经》,是不要“•”点子显示的卦爻,按每卦三爻重迭排列构成八卦,即乾(三阳爻)、坤(三阴爻)、震(下一阳爻上二阴爻)、巽(下一阴爻上二阳爻)、坎(上下皆阴爻中一阳爻)、离(中一阴爻上下皆阳爻)、兑(上一阴爻下二阳爻)、艮(上一阳爻下二阴爻)。八卦再重迭,构成六十四卦。画卦爻只在远古巴蜀盆塞海时产生的。 传给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白种人区别很大。文化相对落后的白种人,无法用当时先进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语言,所以他们必须另外创造一种语言符号,来表达和记录白种人自己的语言。而远古巴蜀盆塞海时华夏民族已是黄种人,也是象形文字的使用者。美尔文字终究是刻在泥板上,不易保存。迁徙出盆塞海进化到商朝,中国人选择刻在了龟甲和兽骨上。这是不是回归的苏美尔人发现了契形文字刻在泥板上不易保存的弊端,而改成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呢?如果是的话,也说明这一人种和文化和我们中国人是一脉相承的。如苏美尔人用10进制与60进制并用,这与中国差不多。 C、农业革命:苏美尔人开始过圈养动物,耕种农作物,创造了农业,培植农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这与蜀人相似。苏美尔人因摆脱了采集和狩猎,而是进入了农耕文明,会种植很多农作物,不能否认一些谷物不是由中国祖先带过去的──在我们中华文明史上,这也是极早就有的东西。这在我国历史上更多,如大禹治水、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都很有名。 D、冶炼技术:苏美尔人掌握过青铜制品的冶炼,加热铜锡矿石成为液体,炼出了青铜,用于制造工具与武器,之后便开始迅速发展。而青铜器,几乎是成都三星堆,到我国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标志。 E、天文学的进步:苏美尔人划分黄道为十二星座,中国分黄道为十二宫,基本是一致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最早的星象天文学,非常相信迷信卜卦。这在我国古代也一样:夏商周时期,很多朝代国家大事都是靠占卜来决定的,中国人甚至还写出了《易经》,这是占卜预测学最早的著作。苏美尔人认为人是神用粘土做的,而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我国战国的时候就有了《甘石星经》。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中国人自古就使用太阴历(又称阴历,农历的主体)。 苏美尔人太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创立了设置闰年的办法。这与《颛顼历》非常相似。可能中国人在尧命羲和进行大型天文测量之前,也是使用这种历法。 F、城市的出现: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曾经创造了12个城邦国家,最大的国家有5万人,中国到夏朝时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如二里头遗址、半坡和河姆渡都是城市遗址的雏形,更早有巴蜀古山寨城邦 G、建筑:6000年前的苏美尔人建造的木质房屋,几乎和中国人的房子一模一样,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会使用经过晒乾的泥砖,这与白种人的巨石房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 考古学家发掘的苏美尔人的居住遗址表明,他们的房屋大多数是土木结构,地基形制有方有圆,但是墙壁的建筑材料则是土坯,中国人对土坯这种建筑材料很熟悉,方法是把掺着麦秸等东西的湿泥放到一个木制的方形盒子里,半干后把木盒子取下来,就会形成一个方形的大土块,比较结实,可以用来建造房屋墙壁。这种结构和形制的房屋几乎贯穿了直到如今的整个中国历史,从中华文明的远古时代开始,这种房屋就在中国大地上不停地建造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人建造那样的房屋,即便今天到一些落后的农村去看一看,仍有可能看到那些陈旧的土坯房。 苏美尔人没有方便的石料,也和关中人一样,只能采用土木结构作建筑。他们用的土砖,在关中一直延用至今,用模子压制的叫“胡基”,主要用于垒墙;用泥草制成的叫“泥坯”,主要用于制作土炕的炕面。这至少在5000年前,已开始使用烧制的“陶砖”。 H、内部争斗:约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城邦国家间的不断征战,并且面临外来的闪米特人(白种人)的入侵,有一部分苏美尔人被迫离开了所在的两河流域,而之后不久,在亚洲东部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闪现。这是不是他们来到了这里呢? 在公元前2300年的时候,闪米特人建立的阿卡德王国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苏美尔人走向了没落,到了公元前2100年之前的时候,这里已经是闪米特人的天下,苏美尔人有一部分融入到了闪米特人之中,但也有很多离开了这里,那么离开的苏美尔人去了哪里?苏美尔人因内部争斗而导致灭绝,有一部分人逃过了战乱,也可能有不远万里地返回迁徙到黄河流域,从此驻扎了下来繁衍生息,慢慢地在这片土地上再一次成长了起来。这是否源于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就开始形成的初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一直都具有传承性的,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初心。 - \' d6 G' X; p+ ~$ A http://www.phoer.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