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四次以俄为师的学徒期 ──张维为:来自圣彼得堡的全球思考 (摘自2024年8月18日观察者网)
【0、引言】 2024年8月12日在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副所长刘宇卫教授,围绕中俄新时代发展道路展开的讨论。
【1、中国第一俄罗斯第四】 今年6月初,应俄罗斯外交部的邀请,我去俄罗斯参加了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这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大型经济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多极世界的基础、构建全新增长点”。 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2000多位各界人士参加了论坛,普京总统做了主旨演讲,他说:虽然我们领先了,但我们领先日本、领先德国的幅度非常小,我们还要继续巩固和加强这种领先,何况人家也不会停滞不前,你看印度尼西亚就紧随其后,印尼的人口增长很快,经济发展迅速,所以对我们俄罗斯来讲,确保长期持续地高速度、高质量的增长至关重要。普京引用的是今年5月底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根据购买力平价,世界经济排名依次为: 第一名中国,35万亿美元;第二名美国,27.4万亿美元;第三名印度,14.6万亿美元;第四名俄罗斯,6.45万亿美元;第五名日本,6.3万亿美元。普京总统在经济论坛指出:北约东扩、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都无法弄坏俄罗斯的经济,相反它们为俄罗斯带来了重建和加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机遇。
【2、中国经历四次以俄为师的学徒期】 普京总统在经济论坛指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俄中两国必须抉择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和道路。为了走向未来,两国都要反省历史教训,温故而知新,同时必须承认,俄罗斯现在有必要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至少四次所谓的“以俄为师”的“学徒期”。 第一次在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以后的上世纪20年代,中国在苏俄援助下学习“革命科学”和建国建党的经验。那时候,孙中山就题字写下“以俄为师”的名言。 第二次“学徒期”始于1949年,新中国建设初期。 第三次“学徒期”则始于改革开放,当时邓小平成功应用苏俄上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经验。与此同时,中国也很努力地学习和采纳了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成就。 第四次“学徒期”是中国学习苏联的负面教训,以避免类似苏联解体的大悲剧。 【3、俄罗斯处在意识形态领导地位】 俄罗斯处在意识形态和舆论战第一线,这迫使它充分动员自己的爱国民间力量,没有官僚气,往往很能打仗,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从经济效果来看,根据我看到的统计,论坛期间签约的合同、成交的贸易额、投资额等为历年最高。 俄罗斯明确“软实力”也是打仗的重要实力,它能够把西方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都请来,还给他们发声的机会。这很有意思。 圣彼得堡经济论坛的其中一个主题叫做“多极世界的基础”。这个是现在俄罗斯非常突出强调的主题,许多都聚焦这个板块,他们的很多做法、很多思路,值得我们了解甚至借鉴。 我们讲的欧亚板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延伸开来的巨大板块,而且现在非常关键的是这个板块中间最完整的两个大国 ──中国和俄罗斯,关系非常好。相比之下,支持美国的日本、韩国、 菲律宾等相对比较孤立,属于破碎的板块,整合很不容易。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了一句:让欧洲变成我们的“后院”,她表达了一种欧亚自信。实际上中国人接触俄罗斯文化,总体上有一种亲近感,因为在很多地方我们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比方我们国家里宗教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和谐,经济中既要有国有部分,也要有民营部分等等。 为什么今天多数人感激普京,是因为普京主政后,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经济开始逐步好转。在中国也一样,你看任何民调,老百姓把社会安定永远放在第一位。对中国人来说,对于苏联时期传到中国来的苏联文化、俄罗斯文化都有清晰的记忆,特别是是50后、60后、70后,甚至更晚出生的中国人,几乎都会唱一些苏联歌曲和俄罗斯歌曲。至于俄乌冲突,我们一直讲,它是北约五次东扩的结果。 【4、结束语】 你要搞集团 政治,搞颜色革命,对不起,我要制止你的,比方说,我们绝不允许北约东扩到亚洲,一次也不允许。 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当时俄罗斯第一次公开挑战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所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当然很不满意,可是中国人当时和全世界其他被压迫的民族都很喜欢“十月革命”,甚至中国开始学习俄罗斯革命的经验,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这样发起的。 ' i) F* [5 l, P/ d http://www.phoer.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