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大规模移民城市与溃坝迁徙 ──现代基础科学在中国之七 巴川 2024年9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一书中说:距今3800年左右,来自今河南嵩山地区的一个族群看上了二里头这块土地,并在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上建起了一座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大型都邑,一座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发达的都邑。 该书中问:这是 大禹家族的宫殿?因为即使 这些宫殿或许“其貌不扬”,但在当时,它们的工程量不容小觑: 仅一号宫殿的夯土量就超过2万立方米,这意味着每天安排1000人劳作,也需要200天才能完成。若想建造如此规模的都邑,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口。据估算,二里头都邑当时的人口规模超过2万,是同时期普通聚落人口的20倍。这么多人从何而来?该书中说:二里头遗址的人骨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不少人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二里头可谓“中国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城市”。即大规模移民城市二里头之谜,何解? 这与2000多年前的《蜀王本纪》,和2024年12月出版《巴蜀文化通史》,不提微软雅黑">5000多年的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与失落有关。据《极简世界史》把人类起源/文明存在与发展及其到未来,分为四大孵抱期: (a)第一孵抱期在非洲:人类统一的全球人种之间有“杂交”,主要在第一孵抱期。( b)第二孵抱期在亚洲:地点在远古巴蜀盆塞海干涸前后的盆塞海内的山寨城邦及四周的大陆,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抗灾、救灾,以及在 民族文明冲突中,打造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初心;结束于 张献忠的农民起义。 (c)第三孵抱期在欧洲:从近代自然科学创始人伽利略逝世的1642年和牛顿出生的1643年之间开始,第三孵抱期打造出的政党,和科技形态双向互动。 (d)前三大孵抱期即使曾经的说教行之有效,已显示出有过时之处。因为面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到当今,因为类似科技发展和数字经济等进步的出现,在已能满足各国各地区各人种的生育、健康,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正常正当需求下,已显示出适应变化环境的人类文明第四次孵抱期:全球孵抱期的来临。这是一个多极、多体、平行、竹式的世界,赢家和输家也是“双赢”;能分析总结“生殖隔离基因”两方经验教训的第三方,也是“双赢方”。 分析远古大地震串形成巴蜀盆地内的堰塞湖到盆塞海,又由大地震引起的不同阶段的巴蜀盆塞海长江三峡的几次大的溃坝──从1•2万年至8千年前的大冰川末期起,巴蜀地区曾发生和存在过多次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以至盆塞海现象。有人问:“巴蜀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岷江注入这个海,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击平原,但是,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啊!”。因此如果不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有人不会相信堰塞湖的存在──因为国内长期的政治斗争,曾一度把它说是“谣言”。 其实, 约公元前8000-3150年在川、甘、陕为一个大地震多发地区,长江三峡和剑门关山峡因大地震的山崩地裂有合有开,在川西北地区造成过无数的堰塞湖。如果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山崩堵塞而剑门关山峡地裂分开的组合,那么还引起长江的断流。其次,黄河通过渭河与 嘉陵江连接的剑门关,因山峡分开的峡谷流入四川,古蜀盆地就有可能从堰塞湖演变为盆塞海。 而在约公元前4170-2070年,如果相反的组合──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的组合──即引起盆塞海下面的长江三峡溃坝,盆塞海上面的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通道剑门关的山峡重新堵塞,黄河重新向东流入大海,那么巴蜀盆地的盆塞海就会干涸,发达的盆塞海文明,大部分就会向中原转移。即最早二里头的大量移民,来自巴蜀盆塞海溃坝后干涸的迁徙。 四川省文史馆员何拔儒(1863-1955)先生出生在四川盐亭县,从四川远古盆塞海的“水”上做文章,提出“人类文明起源于大地震假说”,是早把《山海经》看成是《涸海古卷》,并以四川盐亭县榉溪河两岸,距今8000年左右犹存的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山寨聚落遗址,以及围绕山寨的处于半山腰的大围坪,延伸数百里的地貌为具体考古平台,加之在榉溪河畔的天垣盘垭村的盘古王表石龟碑以及盘母石等文物古迹等,作的计量历史学或计量地质学的基础,提出我国西部远古地震──堰塞湖──盆塞海──大围坪──海啸有关联的、四川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论的“ 盘古-嫘祖远古联合国的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史的。他讲:“山海”就是“盆塞海” ,《山海经》就是以“盆塞海”文明为中心的古联合国史地志书。 我们能理解这种文明失落证据:四川盆地几经盆塞海、几经干涸,由此人类早期起源地的 青藏高原,四周河流、江水入川,围绕古四川盆塞海形成过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