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2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8-28 00: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与实践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 李资源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我国各民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经验是号召宣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政策教育与督促检查相结合、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始终坚持对我国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并为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进行了长期斗争和不懈努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 周年之际,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和实践,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经验,对我们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并紧密结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口号,深刻阐述了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重大贡献。
  ( 一)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彻底铲除一切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行为和现象,这只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的首要的、必须的步骤。除此而外,马克思列宁主义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地执行民族团结的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它的特定范围和阶级基础。从民族团结的内容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决主张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它们在历史上和现今处于先进或后进之列,在历史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绝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都为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创造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每个民族的权利也都应当完全平等,这种平等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一切权利的平等。列宁说:“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1]在这个基础上,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都应真诚团结。从民族团结的实质来说,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源。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之间不可能有平等,更谈不上真正的团结。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响亮地提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2]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2]而要使他们的利益能一致,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因此,推翻压迫民族的奴役和统治,以争得民族的独立和自主,推翻剥削者的压迫和剥削,以争得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在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情况下,列宁非常重视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团结。列宁强调,在处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没有什么比对待民族不公平更能阻挠无产阶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的了。……对少数民族多让步一些,多温和一些,比让步不够,温和不够要好些。”[3]他还告诫全党,要特别注意帮助少数民族培养自己的干部,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和民族文化,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 二)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认为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宣言中就表述了民族“联合”的主张,并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纲领和政策中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明确提出:“对于蒙、回民族问题……应尊重这些少数民族的权利。”[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有了具体的发展。1931年 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首次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大致分布情况,强调凡是居住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劳动者,亦须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4]。特别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妄图分裂中国的大背景下,1934年 5月 5日中国共产党在《告全国劳动群众书》中首次提出了“不分党派、职业、民族、性别、信仰都团结起来”[4]。这样,中国共产党处理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口号,完成了从民族“联合”到民族“团结”的转变。随着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经过了苗、瑶、壮、彝、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少数民族密切接触交往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如 1936年 2月,贺龙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区革命委员会制定的《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行动纲领》,号召川滇黔边区的少数民族( 苗、彝、瑶、回……) 团结起来,在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平等,反对剥削和压迫,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第 10 条明确地提出“抗日的民族团结”的口号[4]。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了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方针。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各局在涉及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问题时,分别提出“加强回汉团结”和“保证汉人与满人的平等和团结”[4]。1949年 9月 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4]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内涵的深化,成为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 三)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教育思想。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都根据不同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1957年 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5]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强调“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6]。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江泽民对民族团结问题的重要性作了新的概括。1992年 1月,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在各族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5]。1999年,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与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水平。还要坚持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特别要44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 5 期注意在各族青少年中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使党的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7]。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尤其要在各族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要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7]。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年来,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 一) 宣传号召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天起,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把学习、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思想同号召少数民族投身革命运动相结合。
  1.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学习。为了提高全党全军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方法,在红军长征战斗频繁、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仍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要求,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是我们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最可靠的武器,只有根据这种理论与方法,我们在工作上才能有明确的方针与路线,学习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我们全党的迫切任务。”[4]
  2.广泛宣传党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是造成民族隔阂、民族仇恨的根本原因。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通过发布口号、印发传单、张贴标语,以及召开军民联欢会和群众大会等形式,向各少数民族广泛宣传党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红军长征途中,能够安然通过向来被视为“恐惧之彝民山地”,并出现刘伯承将军和彝族头人沽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互赠礼物、热情相送的动人场面,归根到底,是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主张深入人心的结果[8]。
  3.贯彻执行了一系列增强民族团结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允许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尊重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的自由,建立少数民族自己的武装和军队; 注意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和宗教界人士,等等。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37年在延安中央党校专门办了少数民族班,1941年 4月又创办延安民族学院,招收蒙古、回、彝、苗等民族学员300多人[8]。这些卓有成效的民族团结工作,使得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极大地激发了少数民族投身抗战的热情,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胜利地领导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抗日战争,也为正确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有价值的探索。
  (二) 政策教育与督促检查相结合。
  早在 20 世纪 5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变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要用教育的手段去实现。他说:“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5]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已80高龄的毛泽东仍然关心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他说政策问题多年不抓了,特别是民族政策……需要再教育。1952年、1956年、1980年,我们党结合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十分重视在广大干部和人民中(主要是在汉族干部和群众中) 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在学习中提高对民族政策的理解,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贯彻。但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一些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还存在一些偏差,不能正确认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性,有些做法引起了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的不满。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1952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系统全面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1953年 3月,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了一份中央关于在党内和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指示,严肃地批评了很多党员和干部中的严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指出已经成为正确贯彻民族政策的严重障碍,“故须进行认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5]。在检查中,根据发现的问题,各地区和各部门对大汉族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批判,各族干部群众,主要是汉族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教育。
  20 世纪5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地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些领导机关中又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合作化运动中,发生了很多不照顾民族特点、不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意愿、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照搬汉族地区经验等错误。因此,中共中央于1956年 4月又一次发出关于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指示[9]。这次检查范围和第一次检查一样,包括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执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政策中发生的问题。为了更多地发现问题,深入地揭发缺点和错误,不少地方还专门召开了少数民族代表会或各方面人士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检查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并且解决了一些在执行民族政策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不断扩大,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摩擦和矛盾,引起了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酿成多起事件。为了推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更加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1980年,在拨乱反正、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过程中,国家民委和中央宣传部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并公开发表了 1957年 8月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发展繁荣政策。同时,结合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并且举行全国范围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三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大学习,对于克服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倾向,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
  ( 三) 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一是把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作为重点。各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党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团结各族人民的骨干。早在 1937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10]明确要求各民族中的共产党员都要认识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党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都必须站在党性的立场上,做民族团结的榜样。只有我们的广大干部和共产党员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党的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我们的民族团结才有可靠的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0年颁布的《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要求在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专门建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等民族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二是把青少年作为重点,因为各族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并影响到当前和未来的民族关系。只有教育好各族青年,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良好的民族关系才能代代相传[5]。在 20 世纪 80年代初期,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联合下文,要求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1983年9月1日,经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批准,在新疆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先后开设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等课程。此外,在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的部分学生中开设了此类课程。1987年,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各级学校学生中经常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三是中央还非常重视对中央其他相关部门的民族政策教育。旧中国的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是在历史上长时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克服。再加上 1952年检查的范围虽然大,但仅限于民族地区和一些相关部门,全国大多数行业部门,包括中央的一些部门在内,还没有受到必要的民族政策教育。因此,中央要求各有关部门党组织和党委均须重视民族政策的教育工作,“其他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有关的各部门亦可结合民族政策的学习,进行一次检查,并将违犯民族政策的突出的问题加以处理,以便教育干部”[9]。这一指示,实质是在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之后,对除民族地区及相关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进行的一次民族政策教育补课。至此,从中央到地方,党员干部都普遍地学习了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政策的执行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 四) 正面教育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也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1.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
  民族团结月活动最早是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始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952年决定每年 9月为“民族团结宣传月”,向各族人民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进一步宣传落实民族政策,这一活动逐渐受到各地重视。目前,各自治区都确定并开展了多次民族团结活动月,还有一些民族自治州、县也规定了自己的“民族团结月”。各地的民族团结月活动集中针对各民族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增强了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亲密关系。
  2.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198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早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国家民委 1983年 5月向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召开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请示报告》。6月,中共中央作了重要批示。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分别召开了本地方的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在全国各地召开民族团结表彰大会活动的基础上,1988年 4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第一次受到表彰的有 565 个先进集体和 601 名先进个人,从此这项活动逐渐形成制度。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用实际行动来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是对那些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充分肯定。到 2009年 9月,国务院共召开了五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成为一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好形式。
  3.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不闻不问。20 世纪 50年代开展的两次全国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收到很好的效果。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倾向,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倾向。否则,就不能消除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就不能使民族团结正常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启示
  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领土完整、边防巩固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和实践给我们深刻启示。
  ( 一)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我国的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我们的民族团结事业就进步; 什么时候忽视了民族团结教育,我国的民族关系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倒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一如既往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全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当前,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一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敌对势力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与国内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和颠覆活动,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二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需要。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安定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提,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三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没有民族凝聚力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国内各民族团结,则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 否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经济倒退。我们必须把民族团结纳入到提高综合国力的范畴,只有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实现建设更加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愿景。因此,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
  (二)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张和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思想,是为动员和团结各民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平等、人民解放共同奋斗; 新中国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党对民族地区工作,是消除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团结,我们重点是批判和克服大汉族主义错误倾向,提倡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 改革开放后,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也进一步增强,经济文化上的互补性更加明显,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紧跟时代步伐,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与时俱进,突出思想内涵。当前,要深入宣传阐释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党的民族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史,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 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地区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党和政府为广大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做出的不懈努力; 宣传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社会主义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各族人们加深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正确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是防止境外渗透的长远大计。2008年西藏拉萨“3.14”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等,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09年 9月 29日,胡锦涛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我国 56 个民族只有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要密切联系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联系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找准宣传教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找准宣传教育与人们心理的契合点; 还要联系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找准宣传教育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 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 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敌对势力也把我们的青少年作为他们颠覆、分裂我国的争夺对象。我们要落实好党中央在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大决策,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扎根各族青少年心中,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同时也要把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到各行各业的各族群众中,形成全民受教育、人人促团结的局面。要注重实践、务求实效,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的良好氛围,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868
  [4]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6] 辛培雄,王如欣.新世纪新阶段新疆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论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301
  [7]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8] 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9] 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 1949-1988)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与广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安全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05:57,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