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8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3 14:01:3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灾害·事故那些不合时宜的提问与问候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27 22:10 编辑:

6月13日上午,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主持人陈晓楠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座谈。座谈结束后,陈晓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抗震报道一开始,她也非常职业化地冲上一线向灾民发问,直到她在北川中学,看到孩子们原本一张张的笑脸在她提出问题后突然消失,从那天之后,她就开始修正自己的做法。她说:“我不再戴着记者的面具,把自己完全释放成人,跟每一个灾区的人聊天,感同身受。”

提问,是记者们发现新闻的利器,但是面对深陷灾难中的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艺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冲上一线,频繁发问,就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体现,就是新闻传播行为最人性化的直接表现。这样的理解,实际上很肤浅,根本没有触及人文关怀的深层精髓。

被网友誉为“最坚强中国女警察”的蒋敏,在大地震转瞬间失去了包括父母、女儿在内的十位亲人。然而,她却始终坚持在抗震一线救助他人。蒋敏的事迹被有的媒体“逮”了个正着。可是,当记者采访正在忙着照顾灾区儿童的蒋敏时,提出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此时的蒋敏面对电视镜头,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出帐篷便昏倒在地。这位记者究竟要从蒋敏的口中挖出什么料?这究竟是关心人,还是在害人?究竟是爱护人,还是在往人家的伤口上撒盐?在电视机前观众的需要、新闻媒体自身的收视率需要,以及新闻当事人的情感需要之间,我们的记者究竟应该怎样取舍,这是所有新闻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肤浅的人文关怀,当然不只体现在新闻传播领域,它也或多或少体现在许多普通人身上。比如,很多市民自发慰问地震中受伤住院的病人,然而他们捎去的问候是什么呢?“你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至少你的孩子没事”,等等。我们不怀疑人们劝慰的苦心与良好动机,但细想想,这些话语的背后,实际上都暗暗伤害着病人那本已严重受伤的心。还有,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很多地区,在救灾赈灾过程中,在地震受伤者面前,并非主观有意地表现出种种优越感或者超脱感,流露出的一些言行,不经意中还是伤害了地震受害者。

这些现象,集中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抗震救灾中,我们需要一种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具体而言,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一条,是对人的尊重。尊重二字,何其重要。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我们所谓的人文关怀就会停留于肤浅的层面,甚至会走向人文关怀的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们更需要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Sichuanese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Sichuanese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尚福林:将严惩造谣惑众行为 解放碑打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4:40, Processed in 6.520812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