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网络身份统一认证有利于实现个人信息认证与保护的双赢;网络身份统一认证,有利于规范平台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网络身份统一认证有利于打击网络犯罪,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水平;网络身份统一认证,是数字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提供者,做好内部规范,也需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应做好保护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保护重点对象;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联合信用管理,也是走向规范的重要标志,和赋能社会的有力抓手。 2024年8月28日第一财经网还报道,在8月2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原有的网络身份认证方式仍可继续使用,不使用网号、网证也可正常上网。国家推行网络身份认证服务以后,用户多了一种更安全、方便的选择,原有的网络身份认证方式仍可继续使用,用户不使用网号、网证也可以正常上网。 2025年1月23日起,中国联通已对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在行业内率先开展全国试点(广西、重庆、陕西3省暂缓开通)。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根据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依托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设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安全、便捷、权威、高效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现可支持PC端、移动端应用以及小程序对接使用。 网号,是指与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是指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App,是英文“应用程序”的缩写。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是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移动客户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可体验和使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在手机中安装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申领网号、网证等,结合口令、人像、动态验证码等多种认证因子。 即可在不输入、不留存、不透露个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明文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登记、核验真实身份。 【3、身份证+云端服务在印度实践的启示】 1、Aadhaar 是啥? Aadhaar 是印度政府推出的一项全球最大的生物识别身份识别系统,由印度唯一身份识别管理局管理。它是一个 12 位的唯一身份号码,基于生物识别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印度居民提供身份认证服务。Aadhaar 号码是随机生成的 12 位数字,永远不会以 0 或 1 开头,确保其唯一性。系统收集包括指纹、虹膜扫描和照片等生物识别信息,以及姓名、性别、地址和手机号等人口统计数据。 Aadhaar 渗透到印度居民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例如,教育:用于学校注册和考试身份验证;医疗:用于医院就诊和医疗保险;金融服务:用于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贷款和电子签名服务。 Aadhaar 号码并非公民身份证明,也不直接授予社会福利。它主要用于身份验证,并通过一次性密码等技术保护用户隐私。Aadhaar 项目于 2009 年启动,旨在为印度居民提供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消除重复和伪造身份问题。截至目前,印度已经有超过 12 亿人在使用 Aadhaar,覆盖率超过 88%,让 Aadhaar 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生物识别数据库。 2、毛克疾教授说印度身份证的故事 2024年6月7日腾讯网,发表盘古智库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毛克疾教授的文章中说:近年来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厂商,把原本被西方企业把持的通讯设备做成了“白菜价”,更是大大降低了建设门槛,加速了移动通讯的普及。 在这种背景下,甚至很多极为落后的国家就跨过电报、固定电话、传呼机、台式电脑、功能手机等阶段,一举跃入“智能手机”时代。这样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印度。如在电力、铁路、煤炭改革统统推进不力的情况下,移动通信部门的改革在印度一枝独秀。 在引入私人投资之后,网络覆盖率一路走高,手机保有量也火箭般上升。印度很多地方出现没有铁路、没有公路、没有电网,但是能用手机4G上网的奇景。印度政府开始考虑实行数字化的精确管理: 如印度政府推出了具有革命性的“直接福利转移系统”;这一系统首先将Aadhaar身份证系统与银行账户相连,使之具有银行账户的功能,然后再把具有转账功能的身份证系统与公共分配系统同步。 如此一来,政府就可以直接向目标群体发放现金补贴,而不用把福利粮、福利油等实物交到极易催生腐败的官僚手中。同时,由于所有信息都实现了联网,且条目清晰,这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冒名顶替、伪造名单的可能性。虽然这套系统设计的颇为完善,但在实施中却阻力重重──由于软、硬件基础设施缺乏,民众对于银行账号、电子转账并不欢迎,反而更欢迎实物福利。然而,这种情况在移动通信网络初步建成、智能手机普及率急剧提高以后出现了逆转: 利用手机APP,印度政府开始在普遍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广大基层推广手机银行,然后再把手机银行与公共服务系统连结在一起,就是印度政府这一政策的直接产物。除了公共分配系统之外和Aadhaar身份证系统之外,印度政府还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之举。例如,印度政府开发了一套手机云存储系统,民众可以将多如牛毛的各类政府文件,上传到云存储空间。 由于云端数据与政府数据同步互联,因此政府就可以对这些文件进行审核和验证,使这些云存储中的扫描件具备法律效力。 在各种繁琐的证明和政策许可制度短期内无法革除的情况下,这种技术创新,确实大大方便了普通民众办事,同时也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压缩了各级官吏利用流程繁复而寻租的可能性。 如果说印度总理莫迪2016年11月份推出的废钞令,是通过打击“黑钱”以增强国家经济调控能力的“治标之策”,那么最近虽然印度政府能否凭借智能手机及其背后的移动通讯生态系统,实现印度国家能力的“弯道超车”依旧有待观察,但这却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新现象。因为印度政府利用身份证,不通过中间环节直接汇款给穷人,此举旨在避免救济金、物资等遭地方机构层层揩油。面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水平长期难以提高的老大难问题,移动通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印度政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 3、Aadhaar使用在印度存在的问题 身份证+云端服务在印度实践,要从2009 年说起,印度政府推出了一个面向所有国民的生物识别数据库项目 Aadhaar ,旨在将每个印度公民的指纹、照片和虹膜等生物信息纳入一系列政府服务的数据库中,从上学、看病、到银行金融服务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和 Aadhaar 绑定。印度推出 Aadhaar 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基于生物识别数据的社会信用体系,让更多印度民众更好地享受社会福利,同时减少骗取福利的行为以及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 虽然Aadhaar 是印度政府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重要工具,尽管 Aadhaar 在推动印度社会服务信息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和部分居民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顺利使用 Aadhaar 服务。例如,从指纹识别到面部识别,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智能手机主流的密码认证模式──当手机用久了之后,识别可能就不那么灵敏了,虽然还可以手动输入密码。不过在印度,生物识别技术的识别失误,却能让一个人无法正常地在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