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383|回复: 1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4:3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三国[转帖]益州战略与吴蜀关系

 [复制链接]
作者:陈金凤
http://www.phoer.net 5 R; I$ ^: o. g7 r& D* u$ }
http://www.phoer.net / ]& v& E7 A) Z0 z0 I) g, f汉末三国时期,益州战略是孙吴“鼎足江东”、图取天下的重要战略,也是刘蜀“跨有荆益”、谋求霸业的基本战略。自赤壁之战以来,益州问题遂成为吴蜀关系之中的核心问题,深刻影响到双方的政治与军事。长期以来,学界尽管对吴蜀关系的研究卓论频出,却几乎没有论及到“益州问题”在其中的意义。笔者在《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上发表《孙吴益州战略论析》一文,曾从孙吴的角度讨论到益州战略对吴蜀关系的影响,引起一些同行的关注。他们希望笔者就“益州战略与吴蜀关系”作深入阐发。笔者受此鼓励而不揣谫陋,在前文的基础上再作本文,以进一步分析吴蜀益州战略对双方关系乃至三国(魏、蜀、吴)关系的作用与影响,力图拓深吴蜀关系的研究。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浅议开放的"三星堆"文明 [转帖]试析促成汉末孙刘联盟的个人因素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5:0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http://www.phoer.net # v9 ^; q: ?, \& I) v5 X; ?# H$ ~# ~* q8 V, l2 O http://www.phoer.net
益州为古巴蜀之地,汉代时属十三刺史部之一,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条件优越而又相对封闭与独立的地理单元。西汉时期,益州的经济实力已位居全国之首。《华阳国志·蜀志》称:益州“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汉家食货,以为称首”。东汉时期,益州的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后汉书·公孙述传》曰:“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当时成都是首都长安之外的“五大都”之一,人口已有39万,与京城长安的人口已不相上下。益州有剑阁、汉中之守,夔门、三峡之险,易守难攻;又居于关中的后方,长江的上流,在军事地理上居于形要之地,极具对外拓展的基础。建安二十二年(217)法正在劝刘备取汉中时说:“今策(夏侯)渊、(张)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序》总结云:“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用蜀。……盖蜀者,秦陇之肘腋也,吴楚之喉吭也,是诚攻守之先资也。”简言之,天下纷乱之时,据益州形便之地,可以偏一隅自保,也可以此为基础图谋天下。战国时代,秦得之以制天下;楚汉纷争,汉因资统一全国。东汉末年以来传言“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正说明益州此时,足以影响乃至制衡天下。也正因为如此,益州成为当时各大军事集团关注的目标,值刘焉刘璋父子保守益州之际,孙权、张鲁、曹操、刘备、马超等无不对益州虎视眈眈。
http://www.phoer.net 0 E! \: i" L$ J' z& ]( k" \. |$ _. P7 V1 N) |9 h http://www.phoer.net
在这些军事集团中,孙吴是最早图谋益州的势力。《三国志·鲁肃传》载,建安五年(200),鲁肃向初掌江东大权的孙权呈“吴门对”:“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无自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鲁肃认定曹操势力在北方已经巩固,孙权发展空间只有南方,从而建议孙权分步以图进取。第一步:鼎足江东,稳固根本;第二步:据扬取荆,窥探上游;第三步:并益州而竟长江所极,半分天下;第四步:图霸天下以成帝业。由此可见,在鲁肃的建议中,略取、经营益州是孙权“建号帝王”、“图天下”的关键所在。其后甘宁也向孙权提出取益州的计划。《三国志·甘宁传》载,赤壁之战前,原黄祖部下甘宁在投靠孙权之初,即向孙权建议:趁天下形势混乱,取江夏黄祖,进图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他说:“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鲁、甘二人经营益州的战略构想,深得孙权赞赏。赤壁之战后,深受孙权器重的大将周瑜、吕蒙等又提出略取益州的计划。毋庸置疑,经营益州已成孙权集团建国立国的重要战略思想。孙吴之所以提出经营益州的战略,除了看重上述原因外,还在于一个非常现实的需要:保有益州乃立国江南之根本保障。《顾亭林文集》卷2《形势论》曰:“蜀者,天下之领,……蜀据天下之上流,立国于南,必先失蜀,而后危仆继之。蜀为一国,不合于中原,则犹可以安。……如蜀合于中原,并天下之力,资上流之势,以为我敌,则吾危矣。”周一良先生指出:“江南政权必须依赖巴蜀,上游可靠,下游始克偏安。长江虽称天堑,难防顺流而下。”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57专立“江左不可无蜀”条,着力说明江左与巴蜀在兵要地理上唇齿相依的关系。三国末年,“王濬楼船下益州”,则“金陵王气黯然收”,就是历史的补证。总之,在混乱割据的汉末三国时代,无论是图帝王之业,还是鼎足江东,居于江左的孙吴都应积极经营益州,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过,在决定天下三分形势的赤壁之战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孙吴经营益州还仅仅是战略构想,并未能付诸实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5:26|只看该作者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因曹操南下攻势受孙刘联军的坚决阻击、严重受挫而不得不暂时对南罢兵,孙吴获得了对外发展的良好时机,遂开始着手实施益州战略。《三国志·周瑜传》云:“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周)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载,周瑜病困时与孙权笺曰:“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读史者知,当时孙权进攻巴蜀,有两条路线可以考虑,一是越过刘备在荆州的地盘,沿江西上;一是北上今湖北房县、上庸,经安康,西取汉中入蜀。这即是周瑜所提出的路线。周瑜“得蜀而并张鲁”的谋划,对北方曹操震动极大。曹操本心存西部久矣。《三国志·荀彧传》载,早在建安三年(197年),曹操欲东击吕布,又恐袁绍“侵扰关东,乱羌胡,南诱蜀汉”。所以,他一方面命钟繇镇守关中,安抚陇蜀割据势力,一方面派卫凯出使益州,拉拢刘璋、张鲁等蜀汉割据势力,使“朝廷无西顾之忧”。此时,曹操急忙调整战略部署,暂时放弃再攻江东,加快了既定的西取马超、韩遂和张鲁而窥蜀的步伐。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讨张鲁,使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与钟繇会师共进,摆开必将谋蜀的架势。关中诸将疑为袭己,马超、韩遂、成宜、李堪等十部皆反。七月,曹操亲征。数月之间,瓦解了马超、韩遂联盟,大破十部军,斩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西逃。曹操控制了关中地带,既扩大了地盘,解除了西北之忧,又使孙权循北路取益州成为不可能。因此,孙权只有考虑南路来进取益州。然而,受到盟友刘备的强烈抵制。) T0 n, e* J9 w7 x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Z' p! @+ A1 d& m3 M* [0 U9 r1 Z1 a《三国志·鲁肃传》载:“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孙)权取蜀,权以咨(刘)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三国志·刘备传》载:“(孙)权遣使欲共取蜀,咸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取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同传注引《献帝春秋》曰:“孙权欲与(刘)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有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不动声色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刘备为何强烈反对孙吴规取益州,不惜以战争代价?根本原因在于刘备集团亦有一个益州战略。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5:48|只看该作者
建安十二年(207),当刘备还寄寓于荆州刘表时,诸葛亮呈“隆中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深得刘备赞赏,自此“跨有荆州”、以益州为根本而成帝王之业的益州战略成为刘备集团的基本战略。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亦开始着手实施益州战略。建安十六年(211),庞统向刘备建议取益州时说:“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同年,法正也向刘备说:“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总之,益州战略是刘备集团建国立国的基本战略,与孙吴益州战略针锋相对。为了益州,孙权欲与刘备兵戎相见;而刘备也相应作出军事部署,摆出决一死战的姿态。可见,刘备为了益州这个生存与发展的根据地,是不惜以孙吴联盟的破坏为代价的。值周瑜既死,孙权未敢启衅,图蜀之事暂罢。而刘备鉴于天下争益州的形势明朗,遂加紧谋划,并于建安十九年(214)终于占据益州,自领益州牧,致使孙权的益州战略最终归于无成。/ Q/ G; O) \# t, C% @ http://www.phoer.net
" B3 \* e7 B0 `5 N" P' p3 ] http://www.phoer.net
孙吴放弃经营益州,是当时内外军政形势所决定的。赤壁之战前,孙权尽管“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但保守江东尚可,攻击益州则力量远远不足。赤壁之战后,孙吴尽管已成功地“鼎足江东”,且略取了荆州的一部,力量有较大的增强,呈攻取益州的有利形势,但还不足以轻易略取益州。一是孙吴军事力量不足。外部,北方曹魏一直把孙吴作为最主要的敌人,赤壁之战失利后,仍时时准备卷土重来,破灭江东。孙权承受曹魏强大的军事压力,不得不部署大量的兵力来对抗。内部,山越问题一直十分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孙吴的对外战略,所谓“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以当时孙吴有限的国力,防御外敌与平定内乱或有余,但举大军略取益州则实在不足。二是刘备的军事力量已较强大。此时横亘于江东与巴蜀之间的已不是可以予取予夺的刘表,而是因赤壁之战的胜利而逐渐强大起来的刘备。孙权虽然不得不重视刘备在荆州的军事存在,但欲使刘备屈从,势必通过一场战争才有可能。而进行这场战争,又势必大量消耗孙吴的国力。从前述史实可见,因地理、军事形势,孙吴既然不能越过荆州而有巴蜀,刘备亦不可卒灭,所以便有了试图与刘备共谋伐蜀的问题。当然,史称的“权以咨备”,“欲与备共取蜀”,属孙权外交上的权谋,其实不可能与刘备真正商议;刘备则摆出一副正义面孔,阻止孙权攻蜀,以求自己得利。三是益州刘璋拥有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孙吴可轻易攻取的。这从刘备略取益州时比孙权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军事地理上近于益州,有张松、法正作内应,刘璋开门引纳等),却依然极其艰难地历数年才得到益州,可以推知一二。四是以地理形势论,孙权取益州实为艰难。益州之地“险阨”,易守难攻;而以下流之势溯攻上流,更是事倍功半。西晋陆机《辨亡论》论蜀吴郊境形势时曾称:“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阨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北史·邢峦传》引北魏重将邢峦语云:“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故江左欲取益州,诚非易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6:12|只看该作者
维护孙刘联盟,是孙权放弃取益州的重要原因。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形势初步形成。但曹操“威力尚存”,孙、刘力量还不够强大,必须维持联盟关系才可能生存、发展。建安十五年(210),刘备到京口亲见孙权,以“绸缪恩纪”。行前诸葛亮认为太冒险曾极力劝阻,但刘备以为“仲谋(孙权)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刘备与孙权会晤,利用了曹操的压力,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利益。除与孙权联姻外,还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南郡以及让孙权建都下游建业,使自己获得在上游经营的战略空间。从前引《三国志·刘备传》注引《献帝春秋》中刘备答孙权联合略取益州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出,刘备正是利用北方曹操的压力和孙权依然想维持孙刘联盟的思想,迫使孙权放弃略取益州的行动。在谋取益州上,刘备成功地利用联盟关系先胜了一着。“跨有荆益”不管是通过东三郡,还是长江三峡,都必须控制荆州。建安十六年,“借荆州”(实为借荆州之南郡)之举,不是在于取得立足之地──四战之地的荆州并不适合立足,更不是与北面曹操对峙,而是为进取益州作准备。换言之,“借荆州”的核心意义在于益州。纵观刘备一生的军政活动,其最高水平的政治外交水平就表现在“借荆州”上。不少研究者认为,刘备至京口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笔者以为,不如说刘备利用联盟谋取自己的利益更为恰当,因为当时致力于巩固联盟的是孙权,而不是刘备。在外交上,孙权的谋划要比刘备深远得多,刘备利益的获得是孙权致力于孙刘联盟稳固的结果,延伸到孙刘的益州战略问题上也是如此。孙吴的益州战略,直接而尖锐地与刘备集团的立国思想相对立。孙权如果不在益州问题上作退让,双方就只有兵戎相见,根本没有联盟存在的可能。益州在当时已不决定孙吴的生死存亡,略取益州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当刘备表现出誓死争夺益州的决心时,为了孙刘联盟,孙权于是暂时放弃经营益州。还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周瑜不死,很可能孙、刘两方的战争即从此开始了。其实,即使周瑜不死,睿智的孙权限于自己的国力与维护联盟的需要必然会作出放弃益州战略的选择,孙、刘战争不可能就此爆发。当然,孙权也企图利用联盟的关系,希望刘备作出一定的让步,让自己实现益州战略,这就是孙权派大军准备略取益州时,还高姿态地与刘备商量“共取蜀”的深刻历史内涵。
6# 青城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6:32|只看该作者
6 A9 w- ~6 K/ a8 h+ \+ ?7 a http://www.phoer.net
# ?5 Y+ Q, v9 | http://www.phoer.net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集团夺得了益州,初成“跨有荆益”之形势,这直接引发了吴蜀之间的荆州危机。在汉末天下纷乱之时,荆州军事地理意义重大。对刘备集团而言,“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而对立国江左的孙吴意义亦非一般,“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后,荆州八郡一分为三:曹操据有江北的南阳、章陵二郡;刘备占有江南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权则拥有江北的南郡和江夏两郡。鉴于赤壁之战后,曹操仍“威力实重”,而孙权“初临荆州,恩信未洽”,为了借助刘备的力量,“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借南郡给刘备。然而,经过数年的角逐,曹、孙、刘三家势力有了较大的调整,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军政格局。当刘备夺取益州后,势成“跨有荆益”,这不仅破坏了孙吴的“竟长江所极”益州战略构想,而且构成对孙吴的致命威胁,如果刘备集团一旦完成“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难实现全据长江计划。反之,如果孙吴占领了荆州,既可以作攻击益州的准备,也可以防御来自益州的上下流之势。基于形势的变化与现实的需要,孙权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与立国方略,坚决夺取刘备所占荆州地,以缓解自己不能而让刘备实现益州战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9 V- @9 ]: Q/ J* _4 J" u4 Q3 K0 ?+ a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6 |  k$ _- S$ X8 j. X: a# o孙、刘从各自的战略出发,围绕荆州的归属,双方矛盾急剧上升,局部的冲突时时爆发。《三国志·孙权传》载,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以刘备已得益州,要求刘还原所借南郡,刘则以“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相推诿。孙权所置长沙等三郡长吏,亦被刘备大将关羽所逐。“(孙)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驻陆口,为诸军节度。”刘备以领兵五万进驻公安,并命关羽率军三万进抵益阳,孙、刘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时因曹操率军入汉中,刘备惟恐益州有失,不得已与孙权讲和,就分割荆州达成新的协定,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蜀。这一协议是孙刘双方妥协的产物,但尚没有完全解决荆州问题。孙吴为了“全据长江”,势必要解决荆州;而刘备为了“跨有荆益”,定要死守荆州之地。从双方的军事实力与地理形势来看,孙权夺取荆州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刘备占领益州,极大削弱了其在荆州的军政力量,也为孙权夺取荆州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言:“刘备取得益州以后,荆州成为孙权用全力来攻、刘备不能用全力来守的局面。”因此荆州之争结局在战前就已明朗。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错误地发起攻魏的襄樊之役,促使曹操和孙权结成暂时同盟。孙吴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袭取荆州,最后斩杀了关羽。然此时的荆州严峻形势并没有缓解,“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因此,孙权在取得争夺荆州阶段性胜利之后,并没有回建业,而是立即建都武昌,以集中力量与蜀汉抗衡。《三国志·先主传》载,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刘备此次出军,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其实是为了从孙吴手中重新夺回荆州。双方经过夷陵之战的激烈较量,刘备大军几乎覆没,荆州之争尘埃落定,孙吴最终比较稳定地占领了荆州。顺便提及,研究者一般强调刘备争荆州在“跨有荆益”中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意义,而没有注意到荆州在保护益州免受孙权威胁与侵犯的意义。孙权通过长江西上攻取益州难度大,但由荆州通过东三郡入益州则相对容易,当年周瑜取益州的战略即是如此。所以刘备征讨江东,力图恢复“跨有荆益”的形势,即有保护益州的军事意义。诸葛亮尽管对刘备大军征讨孙吴不大同意,但在“跨有荆益”的战略思想,特别是维护益州安全的问题上,则是与刘备一致的。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在刘备欲讨东吴时沉默不语不予谏阻的根本原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6:58|只看该作者
对于立国江左孙吴政权来说,虽然荆州、益州都居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荆州更直接关系江左安危,没有荆州则江左动摇。赤壁之战前,孙吴集团中以张昭为首的大批人物主张投降曹操,就是因为荆州已落入曹操之手。相比之下,益州虽然关系“竟长江之所极”,对孙吴来说却还不是这般直接和急迫,同时,只有稳定地占有荆州,才能对益州采取军事行动。吴蜀荆州之争时,孙权迁都武昌,除利于争夺荆州之外,还有争夺益州之意。当时吕蒙主张“全据长江”,曾派一支兵驻白帝城一带,伺机争夺益州。从这一点而言,孙吴谋划全占荆州也可说是行益州战略。而对于蜀汉说来,“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中,虽然荆州重要,但相较之下,益州才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然稳固了荆州,益州也就高枕无忧,因此其倾力争夺荆州也是自然之理。但从地缘政治来说,理想的结局是:既然孙权“让益州”,刘备就应“让荆州”,双方保持同盟关系。孙权因现实形势而作出了暂时放弃益州战略而着意经营荆州,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相反,刘备集团取得了益州,固守“跨有荆益”的理念与发展模式,显然是暗于天下大势,最终导致了与孙吴的关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荆州之争导致激烈的军事斗争的爆发并最后丧失。吴蜀因益州战略带来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变化,倘若说双方是因为荆州问题而产生矛盾与冲突,不如说是因益州问题起的决定性作用。前辈时贤注意到刘备“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但往往只强调是荆州,而不说益州。笔者认为,荆州关系孙、刘双方的巨大利益,其领土归属的斗争最终无法避免。然益州问题才是与孙吴矛盾的根源,荆州之争不过是益州之争的副产品或益州之争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孙权实施了益州战略,也就不可能再有荆州问题;如果不是刘备略取了益州又在荆州问题上不肯作出让步的话,吴蜀围绕荆州的斗争也许不会这么快、这么尖锐地爆发。刘备集团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当孙吴不能实现益州战略时荆州对其的意义。当初谋臣庞统建议刘备取益州时,已预见到这一危险,故而劝说刘备放弃荆州而集中力量经营益州。
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7:14|只看该作者

http://www.phoer.net & Q: l# O( W5 Y
http://www.phoer.net + ?# ~+ Z- _0 B% {. t6 Q& |. ~& q吴蜀夷陵之战时,北方曹魏洞若观火、虎视眈眈,致使吴蜀双方都不得不预备相当兵力防御北方曹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夷陵之战的结局。孙权为了荆州,至少在政治上付出了屈服曹魏的代价;而刘备为了荆州,身死国伤。这次战争带给他们的教训是:强魏尚存,吴蜀相互吞噬只有加速各自的灭亡。夷陵之战后,三国鼎立形势已形成,蜀汉国力空前削弱,无力“跨有荆益”;孙吴稳固地取得荆州南部地区,其西部的边境得以巩固,却也难以再行益州战略。对于企图进一步发展的吴、蜀说来,双方都因对方的存在而有重大的战略缺失,也因对方的存在而形成战略互补,这一前提就是建立在同盟的基础之上。因此,格于现实,战后吴蜀双方比较坚定地重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0 D$ [$ \3 |& {% s, C7 | http://www.phoer.net
6 A/ i: K" ^/ Z4 A+ Z9 L# I http://www.phoer.net
当陆逊取得夷陵之战的辉煌胜利而形成有利于攻击益州的形势时,鉴于北方曹魏的压力,孙吴仍力图恢复孙刘联盟,放弃攻击益州的计划。就蜀汉而言,吴蜀唇齿相依,蜀不能同时与魏吴两个政权为敌,只有结好于吴,联手对付曹魏。诸葛亮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刘备死后,执掌蜀汉大政的诸葛亮奉行与孙吴和好的政策。《三国志·邓芝传》载,诸葛亮辅政之初,即派邓芝使吴,重申旧好。孙权这时还没有与魏断绝来往,迟迟不肯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上表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因此接见了他,谈话中仍以蜀弱魏强为虑。邓芝向孙权解释说:“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在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罪,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孙权因受到北方曹魏的巨大压力,同时避免来自上流的威胁,从“鼎足江东”的战略出发,回应了蜀汉的要求。吴蜀“因结和亲,遂为与国”,双方关系趋于缓和,合作代替了对抗。吴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即帝位,以维护汉室正统自居的蜀汉“应权变通”而遣使于吴,贺称孙权尊号,承认孙权帝位的合法性。《三国志·孙权传》载:当年“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叁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心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推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蜀代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有渝此盟……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吴蜀盟约,表明吴蜀联盟重新比较巩固地确立。时人有言:“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想救,此小国之利。”吴蜀联盟的建立,不仅是吴、蜀与曹魏军事力量悬殊使然,亦是地理政治形势使然。诸葛亮放弃了“跨有荆益”的战略,务实地立足益州,专心于自己的“益州战略”。据长江中下游的孙吴,利用同盟而稳定了上流,又联蜀拒魏,得以在一定形势上弥补了益州不掌握在己手的缺陷。在一定意义上或可以说,重建的吴蜀联盟是孙吴没有实现益州战略的一种新的“益州战略”。对于早已稳定地立足江东的孙权为直到公元229年才迟迟称帝,学界一般认为是他的政治谋略所致。笔者赞同这一看法,并认为:孙权没有实现益州战略,至少是没有获得来自上游益州的安全保证是他不肯或不敢急于称帝的重要原因,因而直到与蜀汉建立起比较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后,才最后称帝。由此也略见益州战略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7:31|只看该作者
然而,同盟关系并不能完全弥补吴蜀各自的战略缺失,双方仍然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突出表现双方各自筑起军事防御地带而提防对方。为集中笔墨,笔者以孙吴方面为主作叙述。由于孙吴在西境军事建设的头绪纷纭,笔者又以孙吴整治与蜀相接的交界地带的少数民族为主线来扼要说明。夷陵之战后,孙吴加紧解决与蜀汉接境的西部武陵蛮的问题。《三国志·吴主传》载:“黄龙三年春,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又同书《吕岱传》载:黄龙三年,“会武陵夷蠢动,岱与太常潘濬共讨定之”;同书《潘濬传》:“自是群夷衰弱,一方宁静。”孙吴通过连续数年的艰苦征战,沉重地打击了武陵蛮的势力,使这一地区成为孙吴统治相对稳定的地区,防止了蜀汉再次利用武陵蛮。吴之宜都郡、建平郡与蜀相接,也是蛮族活跃的地带。《三国志·王昶传》称:魏嘉平二年(250)王昶奏书中称:“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民夷与新城郡接。”可见,当时从川鄂边地的巫县直到秭归一带与魏新城郡相邻的吴地,为民夷杂居之地。宜都、建平系吴西境屏障,利害攸关,吴视之为“国之藩表”,“国之西门”。三国前期,这一地区表现为蜀吴矛盾,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占领宜都,以防止蜀出川入吴。蜀出攻吴,也首先由川及此。黄武元年,刘备攻占巫、秭归及夷陵界可证。当蜀灭亡后,这一地区为魏(晋)、吴之争。《三国志·陆抗传》载:吴凤凰元年(272),西陵督步阐据城叛降晋,陆抗令将径赴西陵,“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今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陆抗“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南山群夷扰动”。可见,如果这一地带的少数民族发生叛乱,对吴的后果十分可怕。而孙吴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也把稳定这一地带的少数民族,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一地区由于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众多。陆逊在一次战役中,对秭归夷兵就曾“斩获招纳凡万计”,陆抗属下也有大量系从其所辖信陵、西陵、夷道等江陵以西诸县夷人所募集的“夷兵”。孙吴也在武力征讨的同时辅之以政治羁縻,如前述陆逊对宜都郡“蛮夷郡长”,“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即使是在吴蜀关系比较稳定的时期,孙吴坚持西部边境强有力的防御。如长期驻守荆州的陆氏家族是东吴最有影响的家族,其所领兵马是孙吴最重要的武装力量。孙权政权给予陆逊处理与蜀汉关系便宜行事的方面大权。《三国志·陆逊传》载:“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第与(刘)禅、(诸葛亮)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孙吴如此重视荆州,就在荆州不仅御北,而且防西。陆氏在荆州一带努力经营,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了对抗益州势力。
1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 12:07:49|只看该作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吴在与蜀汉建立同盟关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实现益州战略的构想。典型的事例有:其一,孙吴利用蜀汉境内的少数族扰乱其政,企图获取蜀汉境土。蜀汉南部的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自秦代以来,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当地的豪强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经常进行叛乱活动。蜀章武年间(221-223),孙权通过交趾太守士燮拉拢益州大姓雍闿,插手南中。刘备初死,蜀汉政局震荡。南中夷、汉大姓认为时机成熟,于是越巂高定原杀蜀汉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牂牁朱褒杀蜀汉派来巡视的常欣为乱;益州雍闿、孟获公开反蜀,杀益州太守正昂,并将继位的太守张裔缚送至吴。雍闿还自益州郡“使命周旋,远通孙权”。孙权不但欣然接受了雍闿的请求,并授雍闿永昌郡太守,鼓励其向滇西发展势力。另外,孙权还使故刘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准备帮助其从蜀汉手中夺回巴蜀。不过,这些反叛均为蜀汉政权所镇压。史籍所言诸葛亮征南中,是为了稳定后方,获取军用物资、兵士,实际上还有打破孙吴进取益州的图谋。其二,蜀魏东三郡之争时,孙吴亦派兵进入东三郡区域,形式上是助蜀汉抵御曹魏,实际上也企图染指益州,因为东三郡正是跨有荆益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三,《三国志·宗预传》载,诸葛亮去世,“吴虑魏或乘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刘禅另派中郎将宗预使吴,本传称:“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约在这次会晤之后,孙权才又暂时放弃了略取益州的思想。其四,蜀汉灭亡之时,魏吴双方曾在原吴蜀交界的三峡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资治通鉴》卷87“魏元帝咸熙元年”记:“吴闻蜀败,起兵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罗)宪。……步陟攻永安,宪与战大破之。吴主怒,复遣镇军陆抗等帅众三万,增宪之围。”“(司马昭)遣荆州刺史胡烈将步兵二万攻西陵以救宪。秋七月,吴师退。”吴此举名为救蜀亡,实欲割地以加强上流防御,重新实现益州战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军事力量严重不足,孙皓无法争夺益州,破家灭国形势成就。而蜀汉方面则宁愿降魏也不愿意附吴,这也可见益州在吴蜀关系中的微妙地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08:1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