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235326|回复: 526
[灾害·事故

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5熊猫 
451#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21:07|只看该作者
  企业文化:用制度管理人,用爱心感化人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间为6月10日。6月12日,“蒋记豆花”经过了整整一个月紧张而特殊的工作,重新启动正常业务,恢复营业。6月20日,公司召开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一大批在危难时刻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员工受到奖励。
  “用制度管理人,用爱心感化人”,一直是“蒋记豆花”食业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品质所在。“爱心”在这个“家”一般的企业无处不在。企业与员工之间,他们信奉“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亲如一家”的相处原则;企业与社会间,他们的慈善捐赠从未停止:去阿坝襄唐扶贫,去孤儿院敬老院送温暖,助养贫困学生……
  说到这次特大地震灾害,“蒋记豆花”所付出的财力,总理理董文星说,他们从来没有算过,也从未想过去算。包括他个人,虽然被市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可他深知,这些都是不重要的。“蒋记豆花”食业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包括他的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做一件事,不管付出多少,那是在做应该做的事。大灾大难,就是要靠大家的参与,艰难才能扛过去;再说了,作为一个企业,一个人,我们看着别人受灾了,我们不可能不管。
  他说,当总结时,回首自己做过的事,特别是当中心医院为公司送来锦旗时,他深深感到,他们所做的一切,值了。
  一个企业,能在危难时刻,朴素而坦诚地亮出你的良心,为政府多担当一点,为百姓多做一点实事,在董文星看来,这就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的责任和使命!
452#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22: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7.乡村富豪席成友的草根情怀

  北川县擂鼓镇大多数人都知道胜利村有位富豪村支书,这在当地绝无仅有。 地震前,镇上资产上千万的人共有16个,席成友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这次地震,2009年他的个人资产将会上亿。


  铲车疏路:
  铲车开到安县黄土镇一带,席成友的心越抓越紧:房子倒了这么多,一路上都是哭喊声哀嚎声,北川肯定出大问题了。

  仿佛有某种预感。5月12日上午10点,北川县擂鼓镇农民企业家席成友带上妻子、大儿子和小孙子,浩浩荡荡来到绵阳欲购买一台铲车。下午2点27分,他们将小车停在绵阳白云加油站附近,人坐在车里,等待为铲车办手续,交钱提货。车突然就摇晃起来。起初还以为是车上人在晃动,席成友便由着性子大声道,你们别摇晃车子!话音未落,他看见不远处一台停在路边的小挖车发抖一般颠簸,头顶上,电线杆子在摇,电线在跳舞,他顿时明白了是地震,本能地掏出了电话。
  他要打电话给工地,让他们注意安全。可想而知,电话打不通。好不容易,摇晃终于停止,他倒也十分镇静,继续等待,交钱,提货,十多分钟后,这才开着铲车赶回北川。
  直到这时,他也并没有意识到这台刚买的铲车,将对这次地震发挥怎样的作用。
  铲车开到安县黄土镇一带,席成友的心越抓越紧:房子倒了这么多,一路上都是哭喊声哀嚎声,北川肯定出大问题了。再往前,进入山路,地震的惨相暴露无遗。山体大面积滑坡,大大小小的落石四处横飞,阻断了道路。任经验,席成友知道,发生了这样大的灾难,救援队伍很快就要进来,各种大型救援设备和汽车必须从这里通过,道路不通,将给救援工作带来致命阻力。席成友当即指令铲车,就地作业,疏通道路。然而余震频繁,滚石不断。铲车刚铲通道路,滚石一来,又被堵塞。席成友的铲车便往返工作,直到那天深夜,进入北川的救援队伍仍然能看见一辆铲车在紧急工作。
  席成友留下铲车回到擂鼓镇,已是下午6点多钟。平常只需40分钟的路程,那天竟用了4个多小时。而眼前,仅仅分别半天的擂鼓镇,早已不是先前的景象:一座座房屋倒塌,没倒塌的,也左倾右斜或裂开巨大的裂口。幸存者们哭喊着,哀嚎着,正在四处寻找家人。不少人在废墟下呼喊救命,更多的人正拿着工具在废墟上拼命刨挖。
  席成友所在的胜利村九个队也无一幸免:家家房屋倒塌,10多人在瓦砾中丧生,尘埃蔽日、哭声连天的惨况触目惊心。席成友即刻回到村里,找到村主任魏继明,建议村上立即组织开展自救。随后,村里9个共产党员带着一帮人组成临时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用手在一堆又一堆的瓦砾、废墟中寻找生还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3#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22:46|只看该作者
  开仓放粮:
  从胜利一队到胜利九队,他一碗一碗地发着大米。又让大家几户人一起,自己垒个土灶,煮稀饭吃。第二天一早,又将自家店里的2000斤大米、500斤盐拿出来,再和驾驶员一道驾车从街上买来5000斤大米。

  天渐渐暗下来,眼看就要下雨。黑暗加上冷雨,受灾的乡亲该怎么过夜?
  席成友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村里的乡亲安顿好。他首先打开商店,从店里拿出了10多床库存的彩条布,招呼人搭起了一个200多平米的简易帐篷。又从自家旅馆里抱出棉被。大灾之后,食物肯定紧缺。席成友掏出身上的1600元钱交给驾驶员,让他赶紧开车去买方便面,有多少买多少。驾驶员去了,半天也不回来。待深夜归来,却说都跑去绵阳了,也没能买到任何食品。席成友只好叫醒了熟睡的妻子赵永会,对她道,“家里不是还有米吗?先拿出来,对付对付。”接过妻子递过来的大米,席成友甩上自己的越野车,驾车就走。
  从胜利一队到胜利九队,他一碗一碗地发着大米。又让大家几户人一起,自己垒个土灶,煮稀饭吃。第二天一早,又将自家店里的2000斤大米、500斤盐拿出来,再和驾驶员一道驾车从街上买来5000斤大米。有了米和盐,接着又出现了水的问题。地震之后,擂鼓镇水厂的管道和水源全部受损,供水矛盾十分突出。席成友是水厂的大股东,保证乡亲的用水是他的责任。他让儿子带着一拨年轻人,紧急抢修水源,15日,部分管道修复,再集中安装好水笼头,在指定的水笼头上统一供水。这一来,全镇近半数的乡亲,每天按时排队接水,生活基本有了保证。
  然而,从13日凌晨开始,雨一直下个不停。紧急搭起的简易帐篷根本无法满足全村人的需要。13日下午,他再次打开库房,库里存有6000多平米的毡布,那是他为拟建一所养牛场备下的。库门打开后,乡亲们一涌而进,自己动手抱起来。就有人赶去报告他说,“席总,有人在抢你的毡布。”席成友说,“什么抢!是我喊打开的。”同时他又大着嗓子,对着抱毡布的乡亲道:“我丑话先说前头,你们拿去搭帐篷可以,谁要是拿去盖房子或者存着不用,我要是知道了,看我不把你的腿杆打断!”
454#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23:38|只看该作者
  灾后防疫:
  那天他的一个亲戚从绵阳拉着一车食品送到擂鼓镇,找到他。谁知他大声道:食品我不要了,我要消毒药品。果真,第二天,亲戚又拉着整整一车,价值5000多元的消毒药品送到他的手上。

  大灾之后恐有大疫。这几乎是一句常语。
  可是按照当地羌族人的习俗,家里的亲人离去,必得等到众多的亲属归来,再作仪式,再进行安藏。席成友深知现在是特殊时期,加之5月的北川,气温普遍在摄氏20度以上,如果要顾及习俗,等待亲属归来,尸体一定会腐烂,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胜利村共有1700多口人,地震时遇难10多人。这些人的尸体,必须尽快安藏。为了说服大家顾全大局,他带着几个年轻人,一家一户做工作。安藏好遇难者,再做死去家禽家畜的清理工作。地震时,部分牲畜被砸死,被掩埋,人们忙着避震逃难,几乎忘记了对它们的处理。一些死去的肥猪,因为烈日,缺水,已经发胀发臭。席成友明白,动物尸体的腐烂,同样容易引发疫情,他又领着一帮子年轻人,一家家清理,一户户查看,将死去的牲畜统一运出深埋。
  清理完村子,已是地震后的第四天了。那天他的一个亲戚从绵阳拉着一车食品送到擂鼓镇,找到他。谁知他大声道:“食品我不要了,我要消毒药品。”便有人问他,“食品怎么能不要呢?”他却狡猾地悄悄道:“他会把食品拉走吗?我的意思是,我还要消毒药品。”果真,第二天,亲戚又拉着整整一车,价值5000多元的消毒药品送到他的手上。
  擂鼓镇是北川境内从关内到关外的必经之路。从16日开始,一些从漩坪、禹里甚至茂县、汶川等地撤离出来的百姓开始涌达擂鼓镇。而同时,擂鼓镇作为从绵阳途经北川的最后一个乡镇,它的地理位置又往往被人忽视。一些救灾物质运往北川,路过擂鼓时,油门一踩,便过去了,极难有真正留在擂鼓的。对此席成友十分着急。他一方面四处奔波,倾其所有地安置乡亲,另一方面,八方求援,甚至不惜在公路上拦截车辆,请救他们援助擂鼓。在他的奔波下,两个救灾物质发放点建立起来,救灾点接待人数最多的一天,竟达一万三千多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5#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24:44|只看该作者
  平息谣言:
  席成友心里想的却是:这么多的人到绵阳靠政府救济,那是多大的一笔费用!虽然留下来的只有一千多名村民,也能给政府减轻点负担。

  地震之后,一个谣言在乡亲中传开了:擂鼓镇要下沉100米。惊魂未定的乡亲们再次惊恐起来,纷纷整理行装,要逃往绵阳。席成友对此十分镇静:“这是谣言。如果擂鼓镇真要下沉,逃到绵阳去就安全了?真要逃,还不如逃到北京去。”他的话很调侃也很有说服力。更为重要的是,乡亲们都知道他在绵阳有房子,他都没走,许多人心安了不少。这时候席成友又说话了:“这个时候,你们要相信政府,救援队马上就到了。这里是我们的家,走到哪里还不是要回来,还得回来建设家园。反正我是不走的。”他的话让胜利村80%以上的人留了下来。而席成友心里想的却是:这么多的人到绵阳靠政府救济,那是多大的一笔费用!虽然留下来的只有一千多名村民,也能给政府减轻点负担。
  然而真回到家里,席成友的家人并不是没有恐惧。妻子赵永会就曾几次找席成友商量,要到绵阳避一避。见席成友不动心,妻子赵永会便带着家人,将棉絮衣物装上车,就要前往绵阳。开车之前,席成友平静地说,“你们要走就走,今天晚上我煮方便面吃就是。”谁知到了晚上11点,离开的家人又开车回到了镇上。原因很简单,家人走了,虽然他嘴上不说,可他心里十分难受。而他留下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有灾有难的时候,一家人不能分开,是生是死都要在一起。
  采访中,席成友的妻子赵永会告诉记者,席成友做过左肝切除手术,患有肾结石。都这把年纪了,还不懂得爱惜身体,她真担心他地震中没出事,倒是地震后出事。
456#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26:06|只看该作者
  火线提拔:
  众望所归。6月29日,胜利村召开党支部会议,会议19人参加,席成友以18票的选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未投票的那一人,席成友承认,那是他自己--无论他如何观念超前,开拓进取,骨子里,他仍是一副典型的东方性格,谦逊而腼腆。

  那是5月16日上午。席成友接到通知,胡锦涛总书记将来北川视察灾情,而他将作为北川基层的党员干部,接受胡总书记接见。
  那是16日上午11点多。胡总书记来到胜利村帐篷,握住了席成友的手,对他道:“在大灾面前,感谢基层的党员干部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和政府时刻惦记着你们。”
  席成友事后回忆说,那一时刻,他永生难忘。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自己还没有做好,还将继续努力。
  这之后,席成友一心扑在灾后安置和重建上,他自己的企业,虽说经济损失在600万元以上,可他几乎分不出精力顾及企业。
  众望所归。6月29日,胜利村召开党支部会议,会议19人参加,席成友以18票的选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未投票的那一人,席成友承认,那是他自己--无论他如何观念超前,开拓勇敢,其实骨子里,他仍是一副典型的东方性格,含蓄而腼腆。
  7月,上级党委的任命下达,席成友正式担任胜利村的党支部书记。
  新上任的村支书席成友,面临的矛盾虽然十分突出,却已将胜利村的过去和未来了然于心。他的手里有一份材料:《胜利村的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情况介绍》,凡有外界的来访者,他都会递上这份仅标题就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明。
  据席成友介绍,因为他的积极宣传引荐,目前已有两个机构直接捐款资助胜利村灾后经济发展,金额约为1000万。同是一片平地上的几个村落,只有胜利村在短期内获得了这么多的捐助。
  前段时间,他个人出资3万元注册了“禹羌文化拓展有限公司”,公司以集体名义成立,60%股权分属于村民,20%属于生产加工管理团队,20%属于销售团队。一方面利用羌族的文化礼仪接待游客从而产生价值;另一方面生产加工包括羌绣、羌族服装,山核桃工艺品等产品,在产生利润的同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思路定下后,问题出来了。羌族文化特色是载歌载舞,但擂鼓镇上的羌族大多已被汉化,能坚持这种传统的有多少?
  为了尽快形成特色,席成友要求村民把羌族传统重新捡起来。“白天吵翻天我不管,晚上给我好好学习歌舞。”他知道对村民来硬的不行,劝说也不行,只有利益驱动最有效,“要在‘禹羌文化拓展有限公司’分得股权,就一定要把羌族‘歌庄’学会。”
  这当然只是“吓一吓”他们的话,但成效甚卓。晚上来到胜利村,月朗星稀,两三百村民穿着带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在空地上热闹地练习传统舞蹈,他们心里也许不太情愿,但这场景势必令旁观者非常感动。
  最近又有一个机构承诺拨款支援永久性住房建设,条件是房子建好后留一部分给他们以后接待游客。“很多机构是这种类型的--援助的同时也在寻找商机。我们必须努力与别人的商机相配合,才能尽快筹集到更多资金和资源。”
  资金到位,席成友心情很好。村里未来究竟该怎么发展,席成友看来已经成竹在胸。
  采访后记:
  逮住席成友是件很难的事。约见几天前就开始了。先是他要去昆明考察。后来到了约定时间,记者还在路上,又听说他要去绵阳。好不容易在擂鼓镇拦住他,见他行色匆匆,目光坚定,面容憔悴,而乡亲们还在为土地、建房的事四处寻他。记者顿觉不忍,拉着他进了就近的一间办公室,只想长话短说。
  采访中,席成友说到两个背景。一是写入党申请书。他是从76年开始,前前后后近6年,总共写了17次,每次内容都在十页纸以上。直到93年,他才被批准入党。说到如今的年轻人,地震中也有不少写入党申请书的,字数就像写借条一般,他很有些不屑,觉得他们认识太肤浅。由此可见,他是个信念坚定,做事坚持的人。
  另一个背景是,自1996年起,他刚开办自己的企业,镇党委和村里的老支书就开始游说他回村当支书。 席成友始终没有答应,其中的一个原因,自然是放不下自己的生意; 此外的原因,虽说一言难尽,有一点却是明白的,村民们很难理解他的致富思路。
  然而他虽然拒当村支书,却始终没忘记关心乡亲。从1996年起,每年春节他都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发慰问金,并多次出资给村里修路。包括这次地震开仓发粮,安置百姓,他一直在村里扮演着传统社会乡绅的角色,也希望能通过这些举措得到更加乡亲的理解。
  “这次临危受命,本来不想干,但大灾当前,推不掉。”席成友这样解释着自己的这次转变。其实用他的另一句话来解释,或许更加平实而贴切: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蜡烛,不光教师才是。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照亮别人,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7#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31:06|只看该作者
  28.这份情谊  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他是一位商人,也是一名医生,在商人的利益与群众的生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20万元,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不是一笔小数,而他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却拿出这笔为自己申办一家小型中医院成功后准备的流动资金,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治疗和药品。而且到现在,免费治疗、免费赠送药品的工作都还在继续。
  ●在他的诊所接受免费治疗后康复的安县河清镇前锋村3组的张光华说:免费为受灾群众治病送药,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救人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以前,他在诊所里刚刚给一个病人检查完毕。难得空闲,他坐在门口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流。
  其实,诊所是一幢漂亮的综合大楼。5月12日中午,他的妻子带着相关资料,前往安县卫生局,准备申请筹办一家小型专科医院的验收。如果一切顺利,他的诊所将升格成一家小型中医院,他的头衔将从诊所主任换成院长。
  “地震了!”就在那一刻,一连串吆喝声与剧烈的摇晃中断了他的遐想,他猛地冲到了门外。街道上很快就站满了人。紧接着,一团团烟尘在河清镇四周升腾起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此起彼伏。
  主震刚一结束,他冒险上楼,逐一查看了锁在房间里的医疗设备。幸运的是,刚刚投资500万元新修的综合楼在此次地震中安然无恙,房间里的设备都还完好。但是,他的心里却没有丝毫的喜悦。
  “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不准离开医院!”凭直觉,他知道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地震。职业敏感让他很快就紧张起来,“肯定有群众受伤。”
  虽然专科医院还没有通过验收,没有取得医院执照,但他立即安排所有的医护人员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救人准备。余震随时可能发生,他安排几位后勤工作人员抓紧时间在院子里搭建了一间临时抢救室,将部分急救设备搬到了室外。
  “快,救救他。”几分钟后,河清镇一位群众被抬到了诊所。看到被倒塌的墙体砸断右腿的群众的痛苦表情,看到随行亲属痛哭流涕的神情,他的心里一阵疼痛,“立即将伤员抬进抢救室,进行紧急处理。”在他的指挥下,他诊所的灾后救治开始了。
  随后,河清场镇附近村社及一街之隔的绵竹市绵远乡的受伤群众也被送到他的诊所。
  “医生,快救救这几个孩子。”震后1小时,一辆面包车停在诊所门口。车里载着的,是安县秀水一小汉昌分校的7位学生,他们刚刚从废墟中被掏出来。驾驶员跳下车来,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说,“你们一定要救救他们,我还要去学校运送受伤的孩子。”
  “请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救他们。”他不忍心面对那双流泪的眼睛,抱起一名已经昏迷的孩子冲进了抢救室。那一刻,他心里只有两个字:救人。那一刻,他看到从半道返回来的妻子,正在与医护人员一起抬伤员。
  伤员源源不断地运来。这个有15名医护人员的个体诊所一下子紧张起来。他的心里当时还闪动着这样一个念头:如果不是为申办医院作准备,招收了10余名医护人员,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事实上,他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想别的事情。他和诊所里的医护人员将所有心思都用在了救人上。
  5月13日凌晨2时,一位医生告诉他,诊所共抢救伤员200余人。很多伤员连名字都没来得及登记,更多的只是登记着伤员性别和伤情及处理情况。
458#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32:07|只看该作者
  义举

  5月13日早上8时,抗震救灾免费诊疗室的牌子刚在诊所门前立起来,绵竹市绵远乡瓦窑村赵大芳被家人送到这里。
  在地震中,赵大芳左股骨骨折。由于医院的执照还没有申办下来,诊所没有资格进行手术,很多设备只能闲置在房间里。对赵大芳进行简单处理后,他只有对她采取保守治疗,控制病情。因地震中产生的恐惧心理,赵大芳不愿意到楼上的病床,他给她配备了4天的药品,没有收她一分钱。赵大芳脱险了,他的家人眼含热泪写下一张欠条。看到赵大芳一家人感激的泪花,他的鼻子有些发酸,接过欠条,看也没看就撕了。他沙哑着嗓子说:“我们都是家乡人,这个时候不谈钱,就当我们是抗震救灾志愿者吧。”
  5月13日晚上10时,他接到药房的报告,诊所已经为400余位震灾伤员提供了免费药品,药房存药不多了。当时,他正在临时抢救室里为安县迎新乡一位受伤群众检查腿伤。听到药房工作人员的报告,他没有说话,等处理完病员的伤口后,由于长时间没有休息,他的双脚发肿,膀子发酸,他在地上坐了一分钟时间。
  这一分钟的精确时间,是现场的一位护士记下来的。他结束为那位病人的治疗后,护士下意识地看了看时间。一分钟后,又一位伤员被送了进来。
  在那一分钟里,他一直望着面前的那幢大楼。修建这幢综合楼,他投资500万元,采购申办医院的设备投资100万元。这些投入,不仅花光了他与妻子多年的积蓄,还向银行贷款260万元。账面上只剩下20余万元的资金,这笔钱,是在医院申办成功后的流动资金。
  那一分钟时间里,他还想到了震灾中受伤群众痛苦的神情,想到了那一双双流泪的眼睛……当他站起来继续开始工作时,向药房工作人员发出指令:我去想办法调药,你尽量保证每一位受灾群众免费用药。
  5月13日晚11时,他找到正在临时开设的抗震救灾免费诊疗室里忙碌的妻子说:“把家里的20万元拿出来吧,药不够用了。”妻子只抬头看了他一眼,点点头,又开始忙碌起来。
  5月14日中午,一车急需药品从成都紧急运到诊所后,抗震救灾免费诊疗室门前多了这样一个牌子:抗震救灾免费送药点。只要是灾区的群众,不管是哪里人,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免费治疗,免收药品费。
  免费诊疗室惟一的工作人员是他的妻子,妻子的工作任务是为轻伤群众作检查,重伤员都在院子里的急救室抢救。之所以将免费送药点立在免费诊疗室,他的理由很简单:药房工作人员太辛苦了,可以让妻子多干一点。
  那几天,来诊所免费治疗、免费领药品的群众排起了长队。在灾后防疫期间,他又紧急调拨回一批消毒药品,免费发送给周边群众和场镇单位。
  直到现在,诊所的门前,还立着那两块牌子。
  6月1日开始,转移到诊所的病人突然增多。这些病人分别来自当地的河清镇,还有临近的安县永河镇、秀水镇、迎新乡以及绵竹市绵远乡、拱星镇。
  为了保证受伤群众得到及时治疗,他第一次做了件“违规”的事情--将病人安置到综合楼病房。但是,人太多了,院子里、走廊上都是病人。工作量加大,诊所的3名护士连轴转,诊所的医生、后勤人员都客串护士。为了方便上下楼,三位护士都脱了鞋子,光着脚板楼上楼下地跑。一天下来,每位护士的脚都肿得老高,晚上经过简单的按摩处理后,第二天又继续上班。68岁的老医生严训为了抢救受伤群众,扭伤了脚,仍一直坚持在岗位上……
  那期间,他又先后三次到成都购买药品,20万元流动资金很快就用完了。
  “如果医院资格申办成功后,没有流动资金该怎么办?”这是一位朋友对他的警告。听到朋友的话,他心里颤了一下,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他告诉那位朋友:“我是一名医生,我所做的事情是在尽一名医生的本分。”
  就在那段时间,得知驻扎在河清镇的驻滇某部官兵在灾区救援中有战士负伤,药品匮乏,他主动为部队送去了急需的药品。部队一位战士在翻越沸水镇天台山开通安县高川乡生命通道时脑部受伤,他又主动将这位战士接到诊所进行治疗。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后,他先后多次为河南新乡援建单位配送药品……
  现在,一切似乎又恢复了正常,只是每天仍有群众前来诊所进行免费治疗,免费领取常用药品。流动资金没有了,身上还背着260万元的贷款债务,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或许,筹办专科医院的梦想,将因为地震而延缓诞生的时间;或许,因为资金匮乏,专科医院将成为他心中一个难圆的梦。
  对未知的结果,他不愿意去想。每天晚饭后,他都会和妻子坐在医院坝子里的廊台前,望着那幢经历地震洗礼后屹然挺立的综合大楼。因为前段时间连续工作,夫妻二人的脚至今还没有消肿,他们默默地为对方按摩,一句话也没说。
  有时候,他还会接到曾经救治过的病人打来的问候电话。电话那头,说得最多的,是最简单朴实的两个字:谢谢。
  “我是一名医生。”每次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他总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一股暖流随即在心里流过。
  2008年7月19日,记者回老家安县秀水镇时,一位朋友说起了安县河清镇个体医生李兵和“李兵诊所”的故事。
  地震发生那天,李兵诊所正准备申请申办安县协和医院的验收。地震将他的工作步骤打乱了。在抗震救灾期间,因为周边乡镇卫生院严重受损,“李兵诊所”主动承担起了救治在地震中受伤群众的责任,为安县河清镇及周边乡镇受灾群众免费治疗,赠送药品。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及时救治,李兵把仅有的20万元流动资金全部拿了出来,采购回大量药品,用于免费救治受伤群众。
  他是一名商人,也是一名医生。在商人的利益与群众的生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现在,他和他的妻子,他和诊所里所有的医护人员,一直在坚持为群众免费诊疗,赠送药品。他们的故事,一直没有引起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当记者找到李兵时,采访却进行得很艰难。这是一个太过朴实的人,没有多余的话。他把自己做的事,看做是一名医生的本职。做过的事情,他喜欢埋在心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9#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33:18|只看该作者
  29:孤岛救援:他们用背部书写大义与孝道

  “5·12大地震曾让安县茶坪乡断路近3个月,在地震最初的几天时间里,被困在山里的群众处于绝境之中。伤员急需药品救命,老人和儿童急需转移出山。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靠人力背运,在青壮年都要走七八个小时的原始森林里,一些淳朴的山里人用他们的脊梁,背出了在地震灾难中显现出来的大义和孝道。
  近日在灾后重建的茶坪乡采访时听到三个与“背”字有关的故事,至今感动着当地人。
  背药进山救伤员,他受伤后5小时爬行700米

  今年44岁的赵乾茂是茶坪乡老街居民,结实的身体、直爽的性格,头上一道7公分的伤痕非常醒目。这道伤痕,是他徒步往山里背药受伤留下的。
  “5·12大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远在贵州省打工的赵乾茂就与家住绵竹、什邡的工友打伙凑了3000元钱,租了一辆车,买了些快餐食品,星夜往家里赶。5月13日下午赶到安县晓坝镇黄羊村,车就无法前进了。原本打算连夜步行回茶坪的他冒险走到肖家桥堰塞湖,就被阻隔在堰塞湖大坝下。沿途的惨烈景象让疲乏的赵乾茂一夜未眠,他急于想知道茶坪乡老街在地震后的具体情况。
  5月14日一大早,茶坪乡乡长宋军组织了一批药品来到晓坝镇,需要运回茶坪乡,然而通往茶坪的道路已经中断,进山的唯一途径只能靠人背运!他要求聚集在晓坝镇的茶坪老乡送药进山,一时却无人响应。宋军明白,地震两天后徒步背运药品进山的危险性极大,滑坡、塌方、飞石不断的山间羊肠小道路况不明,危机四伏。就在宋军一筹莫展的时候,闻讯赶来的赵乾茂说:“宋乡长,我是本地人,地形熟、身体好,我去!只要不发生意外,我保证把药品背进山!”危难之时有人挺身而出,宋军激动无语,只是紧紧握住赵乾茂的双手。
  早上9点,赵乾茂装上满满一背篼关系着受伤群众生命安危的药品,带着众人的期盼和嘱咐,徒步向茶坪乡进发。尽管事前他已经想到了此次进山的艰巨,但行进过程中所遇到的艰辛仍然出乎他的意料。进山的唯一公路--晓茶路被堵塞,沉没在堰塞湖底,只有走许多年都没人走了的山间羊肠小道,因为地震滑坡,原来的小路也被埋了,沿途还要躲避因余震随时可能从半山上滑落下来的石头,跟随赵乾茂一起进山的都是带着自己的物品的村民,一路上边走边扔,只想轻装前进,尽快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鬼门关”。赵乾茂背上的药品大多是用来救命的消炎、止痛的针剂,一路上他如履薄冰,艰难地挺进,没有损失一点药品。
  历经艰难险阻的4个多小时过去了,眼看茶坪乡老街后面那座山已经清晰可见,意外发生了。中午1点过,在地处海拔1800多米的原始森林剑尖包,独自背负60多斤重的赵乾茂感觉就像背了一座山,他想在路边一块岩石上歇息一下再走,刚刚放下背篼,余震突然袭来,还没来得及躲闪,头顶山坡上的几块石头向他身上砸来……
  不知过了多久,赵乾茂醒了,一摸头部,满手是血,腿也被大石头砸中,血肉模糊。他挪动了一下身体,钻心的疼痛立即让他再次晕厥过去。迷糊中再次醒来后,赵乾茂审视了一下地形,决定转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于是他侧起身子,用另一只脚用力,艰难地爬行,身下的山路磨破了他的衣服和肌肤,豆大的汗水和血水融合在一起……事后,妻子给他换衣服时,用手一拧,全是血水。
  艰难地爬行一段距离后,赵乾茂发现身上的药品很容易破损。“如果带着药品爬,药品损失不说,我也无法继续前进,我决定把药品放在原地,爬行找人帮忙。”
  赵乾茂把药品放到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继续向前爬行找人。为使药品不离开视线,他不能爬得太远,爬行到地名为彭家窑的山包边,赵乾茂停了下来,眼睛盯着放药品的地方,等待支援。这里离赵乾茂遇险的地方有700多米远的距离。“就是这700多米远的距离,我爬了近5个小时……”赵乾茂对记者说:“这是我一辈子走得最远的路!”
  天快黑了,赵乾茂终于看到了希望,他看见了千佛村的张传刚,便请他把药品背到自己“歇息”的地方。茶坪卫生院的医生闻讯骑着摩托车来接他,坐在车上,体力已经严重不支,全身伤痕累累的赵乾茂仍然坚持由他背着药品。
  当晚8点,药品被安全送到了乡里的临时医疗点,医生对赵乾茂进行了简单地包扎,让他留下观察,他却把床位让给了别人。“还有比我受伤更重的,他们比我更需要治疗!”赵乾茂说。
  5月18日,赵乾茂在妻子的护送下,拄着自制的拐杖下山,沿途谢绝了解放军的救助,执意让救援人员去救其他人。出山后他被医院鉴定为:头皮裂伤;左下肢软组织裂伤并感染;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肩软组织挫伤;左踝关节骨折。
  赵乾茂是家里的顶梁柱,此次受灾家里损失近20万,为送药品进山又成了伤员,当问起他是否后悔时,赵乾茂说:“大灾面前为大家出点力,有什么后悔的?”
460#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33:55|只看该作者
  手心手背都是肉,地震后她背出四位老人

  “地震中,她冒着余震,把她自己的父母和我们从山里一段路一段路地交替背到乡政府驻地,再背往受灾群众救助点,用了一天半时间,有这样的儿媳,这辈子我们也知足了!”说起儿媳张利萍地震后背老人逃生的事,68岁的席成刚和肖兴清夫妇激动不已。
  “我们家住茶坪乡万福村8组,这次地震若不是她,我们和亲家4个人生死难料!”席成刚说,他的儿子席小林在温州打工,儿媳娘家在千佛村11组,为了照顾双方老人,儿媳平时就在相隔12里的山路上奔波。地震当天,他在茶坪街上赶场。地震后,他刚从超市跑出来,房子和地基就陷进滑坡里了。震后他不敢走,政府派人把他带到乡政府坝子里,在塑料棚里睁着眼睛坐到凌晨5点钟,就赶忙往家里赶。“我担心家里老伴啊,她瘫痪十多年了,儿媳背前背后医了两年多,前半年才拄着拐杖能走几步路了,也不知道她逃生没有。走到离家不远的半山坡上,才知道儿媳背着我老伴已经在那里等了几个小时了。可惜房屋垮完了,东西一点都没拿出来。儿媳劝我们不要心疼东西,只要命在,失去的东西可以再有。”
  席成刚说,儿媳接上他后,就背着他老伴往千佛村走。
  肖兴清告诉记者,她的体重是150多斤,媳妇也是44岁的人了,背她走山路,简直是受罪,老头子背不动她不说,过一些塌方、滚石路段,还要媳妇搀扶,危险路段还要背。就这样,媳妇背一段路,歇一会,她当时真想死了算了,媳妇苦苦相劝,执意要背她走。到下午2点过,才走到媳妇娘家。原计划就在媳妇娘家躲灾,谁知千佛村的灾害也重,很多地方的路都断了。村干部带信来,说出山的路堵了,有余震,要尽快撤离。
  “我们当时不主张撤离,路那么远,又危险,干脆就在山里。”席成刚说,“可是儿媳不同意,她动员我们4个老人一起走。起初她父母死活不愿意,后来发现滑坡越来越严重,才同意一起走。就这样,我们带着11岁的孙子,儿媳还是背着我老伴走。出门不到两公里,儿媳的父母就走不动了,一个也不愿意放弃的儿媳就采取各自背一段路的办法,就这样连背带搀扶,我们到达茶坪乡与晓坝镇交界处的冷土梁时,已经用了一天半时间,其间吃的苦、受的罪、遇的危险就不提了,我们几次劝她背自己的父母出山就是了,儿媳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父母,要走一齐走。’幸好在冷土梁上歇了1个多小时后,来了几个解放军和乡干部,才把我们几个送到山下的救助点。”
  患难见真情,地震中张利萍以她的举动,展示了一位农家妇女的孝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5:01, Processed in 0.0312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