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235330|回复: 526
[灾害·事故

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5熊猫 
471#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4 15:57:53|只看该作者
  援建方案:山东人响亮提出,援建北川,不仅仅是盖几幢房子,要帮助北川重新站起来,让北川长期建设,持续发展

  有人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让山东援建北川?
  有网友回答:因为山东人朴实、憨厚、有仗义心肠、有一腔爱国爱人民的热血,加上山东是全国经济强省,国家有困难时,山东往往冲在最前头……
  这样的问与答虽属民间版本,然而回看历史,却也不无道理:抗日战争,山东是主战场;解放战争,山东人浴血奋战;经济建设,山东人甘为人先……山东人的勇敢与豪爽与实诚早为人知。
  早在山东省为北川重建规划方案紧锣密鼓昼夜操劳的同时,另一个大的方案已快酝酿成熟:山东对口援建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领导小组成立,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任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川工作指挥部。
  2008年6月底,山东省将北川重建规划方案交与北川仅仅几天之后,由副省长熟兆信带队的对口支援主要班子成员来到绵阳,进行实地调研。7月2日,对口援建办公室及北川工作指挥部人员进驻北川,7月21日,山东对口援建方案正式出台。山东方拿出的具体而祥实的援建方案,令当时负责对接的绵阳市政府领导赞叹不已:你们山东人想到的,比我们还周全!
  山东对口援建北川工作方案提出五大任务:
  一、农村援建:拿出7?2亿,帮助受灾农户农房重建;二、乡镇援建:全县除曲山镇外22个乡镇,卫生院、学校、街道、道路、供水系统等所有关系民生的基础公共设施,165个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2亿元;三、北川新县城建设:当时的北川新县城,选址虽然没能确定,但温家宝总理已经指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肯定要建!方案中,明确提出再造新北川的五大工程,包括基础、道路、桥梁、管网,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共计59个项目,计划投入资金43亿;四、产业援建:规划了1?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既输血又造血,为北川长足发展打好基础;五、人才智力支持:选派优秀的业务骨干,支医、支教,采取送至山东培训及双向挂职等多种形式,帮助北川培养党政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
  山东人响亮提出,援建北川,不仅仅是盖几幢房子,要帮助北川重新站起来,让北川长期建设,持续发展。
  这样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倾心相助的援建方案,无疑会受到绵阳和北川人民的高度赞赏及衷心感谢。
472#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4 15:58:2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走遍北川:他们穿着羽绒服,羽绒服的外面再套军大衣,晚上睡觉,棉帽不敢摘,三床被子还冷得哆索

  一年多时间过去。如今,山东援建北川的五大任务中,除却新北川建设因选址批复等原因,2009年6月才集中动工兴建外,其余的四大任务,均已基本完成。
  新北川建设,开工虽仅半年时间,进展十分顺利。路网形成,安居房工程进入内外装饰阶段,其他主要项目进入主体工程,预计2010年5月12日前,主体框架全部完成,9月30日前,绝大部分项目基本完工。
  眼见着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目标就要实现,山东援建领导小组又提出新的口号:硬件建设可以结束,其他任务(援助经济合作、产业招商引资、人才智力支持)将长期延续--北川让干多长时间,咱就干多长时间。
  山东人心诚,干活更加实诚。采访中,指挥部人员说到山东省省长助理陈光,他是第一个将北川的所有乡镇走遍的省级领导。
  山东对口援建北川,第一批项目主要是乡镇援建。早在2008年8月,陈光就带领相关部门人员,对北川乡镇进行实地走访。
  北川的23个乡镇,人们习惯将其分为关外和关内。关内的那些乡镇,禹里、开坪、小坝、坝底、片口,漩坪……别说走,就是想一想都觉得艰难。泥石流、堰塞湖、余震、山洪……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诉说着那些山路的艰难:地震之后,二炮部队负责抢修擂禹路(擂鼓到禹里),整整一个月时间,抢修出一公里,不久,暴雨洪水,抢通的路又被毁断。
  而山东,从飞机上往下看,竟是一马平川,一览无余。
  从山东来到北川的陈光,是怎么走过那些艰难的山路,走遍北川的每一个乡镇的,我们可想而知。
  山东对口援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北川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孟雷也是将北川的所有乡镇走遍的人之一。采访中,他向记者谈起自己的亲身体会。
  那大概是2008年7月。山东对口援建北川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关宾、总指挥徐振溪带领着他们,早上从安冒镇出发,经江油、平武、松潘、茂县、晚上到达墩上乡。第二天早上七点出发,晚上9点半钟到达青片乡。第三天到片口,在禹里到开坪的路上遇到泥石流,路被彻底毁损,无法进去,只好原路返回,当晚住在松潘。第五天到桂溪、都坝、贯岭,晚上回到江油已是深夜。
  第六天,准备从白泥到开坪、小坝,再到坝底,路不通,只好到陈家坝,通口,再回来。
  半个月之后,擂禹里修通,他们再次出发,从擂鼓到禹里,再坐船过唐家山堰塞湖到达漩坪、白泥--最终走遍北川所有乡镇。
  这是怎样艰难的一段跋涉?
  最让人难忘的,是孟雷说到的那些住在乡镇的夜晚。
  北川的关内乡镇深处山区,海拔高,天气寒冷。在北方生活的人,暖气是冬天的必备设备。山里没有暖气,有的是零下五六度的寒冷。住的是板房或者四面透风的房子。也有好的房子,水泥墙,坚固牢实,刚修好的,可是窗户还没有安上……他们穿着羽绒服,羽绒服的外面再套军大衣,晚上睡觉,棉帽不敢摘,三床被子还冻得直哆索……
  所有的乡村都靠着河。夜晚,除却哗哗的流水声,眼里是满眼的黑,耳里是出奇的静;早上醒来,雪在松上颤动,远处是巍然而空灵的雪山……除却冷得受不了,孟雷说,真是美,真是好!
  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作为山东对口援建指挥部的指挥官,孟雷去过北川关内的乡镇,至少7次。而他说,那些负责乡镇援建的山东各市的同志,他们从乡镇到村里,没有路,只能步行,他们用双脚走遍了援建乡的每一个村组。
  便有老乡对他们说,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见过你们这么大的领导!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3#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4 16:06:06|只看该作者
  援建感慨:当有一天,我们会走,但我们的心会永远留在这里--对这块土地深深的眷念和牵挂,我们已无法带走

  一年多的板房生活,给孟雷和他的同事们,留下了太多真切的感受。
  他说住在板房里,最大的特点是不隔音。一到晚上,话不敢说,电视不能看,怕影响别人。然而人声可以控制,自然之声却无能为力。
  北川好下雨。下雨时,即使是小雨,雨点打在房顶上,像打在头顶,这时候,你感觉自己不像住在屋子里,像住在露天。
  北川是雷区。夏季打雷是常事。打雷的时候,电闪雷鸣,天摇地动,相伴而来的是停电停水--每当这样的夜晚,孟雷说,他睡不着,只能坐在床上抽烟,困极了,迷糊过去,醒过来,再继续抽……
  雨大时,水停了,他们把脸盆放在门口,几分钟后,脸盆满了,再用盆里的水洗漱。
  北川天气潮湿,这也是在北方生长的人难以适应的。衣服放盆里,几天就长毛了。湿气太重,被子总是潮的,夏天也开着电热毯哄被子。难得的一个晴天,见着了,就像过节一样,大家赶紧拿出被子翻晒。
  因为水土不服,腹胀是山东人来北川后的普通反应。腹胀之后,饭不能吃,觉不好睡,体质自然下降。2009年11月,指挥部的人集体体验,查出有60%的人转安酶高--医生分析,导致集体转安酶高的原因,是工作压力,情绪紧张,环境不适应……
  这些抽调来北川的干部们,他们多是山东各机关的干部和技术骨干,之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如今在北川,工作重且多,住板房,长期休息不好--人长期处于透支状态,难免会从身体上反应出来。
  然而生活上的艰苦并不能影响他们内心的体验和力量。孟雷告诉记者,在四川,在绵阳,在北川,他们是带着感情来干的。工作全新,生活全新--这样的体验对他以及所有的援建人员而言,非常宝贵。
  他甚至说,这是他这一辈子干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你想想,在不长的时间内,北川,一个被地震彻底损毁的城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通过他们的手,从无到有,从规划到建成,他们即将完完整整地盖出一座新县城,造出一个新北川。
  而孟雷,他是自始至终的参与者。想到这一点,他就感觉无比欣慰,也无比自豪。
  将蓝图变成现实--还有什么事能比这更有意义?
  所以他说,当有一天,我们会走,但我们的心会永远留在这里--对这块土地深深的眷念和牵挂,我们已无法带走。
  援建,让北川重生,也让山东与北川,血肉相连,再难分离。
474#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4 16:55:03|只看该作者
  2.系列报道--走近崔学选(一)至亲之人 盼望奇迹

  是在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的一间病房里。躺在病床上的崔学选消瘦,衰弱,脸色极黄,大而无神的眼睛里透出坚持的光芒。他指着自己的咽喉示意我们,他已经不能说话,我们赶紧表示,我们知道,你不用说话的。然后我握住他的手,告诉他说:我是绵阳晚报的记者。绵阳人民很想念你,北川人民很想念你,盼望你早日康复!
  他的眼睛再次闪亮。
  这个坚强的山东汉子,这个劳累的党的好干部。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十分辛苦。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喝水进食,仅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仅靠大量的镇痛药物维持精力。看望的人络绎不绝,每当有人前来,他都让妻子宋伟帮他整理好衣服,梳好头,再强打精神,陪客人说话,终至失声……
  爸爸能走到今天,全靠拼出来的

  躺在病床上的崔学选虚弱得说不出话来,我们只好把采访的目标对准他的妻子和女儿。
  妻子宋伟外表朴实,安静寡言,是那种典型的山东女人性格。24岁的女儿崔彤正相反,高大,健美,浑身洋溢着青春与文化熏染的气息。
  宋伟一直少言。许多的话,都是由女儿代说。
  崔彤说,她的爸爸和妈妈相识相恋,是28年前。那时候,崔学选就要大学毕业,来到潍坊农科院实习,宋伟就是农科院的一名女职工。第二年,他们结婚,从此相濡以沫,感情极深。
  这个温暖的三口之家气氛和谐,关系自然亲密。崔学选的老家在山东莱州农村,因为家境贫寒,又排行老大,从小十分勤奋懂事。用崔彤的话说,爸爸能走到今天,全靠拼出来的。他高中毕业后回乡教书,又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山东农业大学,之后留校任教,再调至潍坊市纪委,1996年,通过考试进入潍坊市建委任副主任。
  在女儿崔彤的眼里,父亲崔学选是那种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对待生活也同样严肃认真的人。说到父亲的工作忙,崔彤说,她是从小就习惯了。父亲经常在工地住,别说见面少,有一次,就连换裤子也没有时间,还是母亲为他买好一条裤子,送到工地让他换。妻子宋伟对此也不无感慨。她说丈夫回家,一看就是挺累的样子,坐在沙发上也能睡着。可是他的电话从不关机,经常是半夜有事,电话一响,又跑工地去了。
  然而既使这样,宋伟和崔彤都认为,他们的家庭关系十分和谐,相互的关爱十分浓烈。崔彤说,她最欣慰的是她和父亲之间的交流,可以抵达很深,是思想与思想的往来,是学术的探讨与沟通。比如她的专业,本科时她学的是环境设计,研究生学的是商务管理,很难说她选择这些专业没受父亲影响。父亲在学业上一直令她佩服,一直都可以辅导她,对她提出建议,而在这一点上,她觉得她比许多的同龄人幸运。她的许多同学,在各方面,尤其在学业上,根本无法与家人沟通。
  她说父亲对她的爱,从没有因为工作忙而被耽误。吃饭时间,夜晚,或者通过电话,她和父亲一直保持着畅通的交流。交流无处不在。关爱无处不在。在已经成熟的崔彤看来,关爱与交流并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用心--爸爸工作虽忙,但他从没有让我和妈妈感到被忽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5#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4 16:55:55|只看该作者
  爸爸去北川,家里人都很支持

  崔彤说,她是在学校接到电话,知道父亲要去援川的。电话是母亲打来的,电话里,她和母亲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换了谁都会去,她和母亲很理解,很支持。
  再后来,她又接到母亲电话,说父亲由临时援建,改为援川三年。她和母亲仍然是很理解,很支持。
  父亲病重后躺在床上,一直说自己是北川人,要回北川老家去。在女儿崔彤看来,她十分理解。说到这里,崔彤的眼里透出哀愁。她说在北川,有那么多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父亲作为第一批援建者,亲眼目睹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惨境况,又成天和他们同吃同住的,很难不受感染,而产生共同的情怀,共同的命运感--而如今,他又和他们一起,一砖一瓦地重建家园,他自然会觉得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是北川人。
  知父莫如女。有这样的父亲,就有这样能读懂父亲的女儿。
  北川孤儿汪华来潍坊看望父亲的事,她是后来才知道的。是母亲告诉她的。从母亲那里,她还得知,父亲在北川,救助了好几个孤儿。
  她觉得这就是他的父亲,父亲肯定会做这样的事。
  父亲不光对孩子好,对老人也很孝顺。她的爷爷奶奶住在潍坊,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又不好。平常照顾他们都是靠母亲,可父亲一有时间,就会去看老人。父亲去北川援建,对她和母亲都很坦诚,唯独编了谎言,骗老人说,他是去北京学习了。
  崔彤说,在她和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很温和、脾气蛮好的人;在朋友和她同学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很书生气的人。父亲虽然温雅,可他很有自己的原则。曾经有人问她,父亲做到建设局长的职位,一定帮了家乡不少人的忙,比如说,找工作什么的,崔彤只有一句话,我的亲叔叔现在都还在老家农村,还说什么呢?
  只是最近,叔叔来了潍坊。因为父亲病重,母亲要照顾父亲,爷爷和奶奶只有叔叔照顾。崔彤又说。
476#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4 16:56:23|只看该作者
  至亲之人,盼望奇迹出现

  说到父亲的身体,崔彤说,以前一直觉得爸爸的身体蛮好的。印象中爸爸从来没住过一次院,打过针什么的,也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请过假,休息过。
  她以为,父亲的身体突然变坏,是因为长期的透支,加上这一次环境的剧烈变化不适应造成。
  崔学选的妻子宋伟对此也有相同看法。在宋伟的印象中,丈夫的身体一直不错,除了腰椎不好。再有就是劳累。常常从工地回来,已是深夜一两点,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第二天天一亮,又精神了,又出门。
  偶尔的夜晚,丈夫早回来,便是看书,看文件,顶多下下围棋。除此之后,他没有任何爱好,打牌不会,唱歌跳舞更不会。
  如今,躺在床上的崔学选并不深知自己的病情,只以为就是肠梗阻。他还在盼着病快点好,他好重回北川老家,重建新北川。说到这里,作为妻子的宋伟沉下头去,女儿崔彤的脸上,已是泪水纵横。她们深知至亲之人的病情程度,却在执着地期盼着奇迹出现。
  崔彤说,她从小到大,他们一家三口,从来没出去旅行过。父亲许过愿的,说等他退休后,要一家三口一起出去旅游。
  为着这个愿望,为着这个奇迹,他们都在努力,整个社会都在努力。崔彤说,她和母亲都知道,而且很感激。父亲也是同样。如今,这么多人来看父亲,父亲觉得很内疚,很不安。在父亲看来,援川是他的责任,是他该做的工作。现在他病了,不能工作了,还要让这么多人操心,让这么多人挂念,父亲的心里很不平静。
  崔彤最后道,作为女儿,用女儿的眼光看父亲,她觉得他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是一个踏实努力的人,她为父亲感到骄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7#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4:10:08|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5 17:13 编辑:
  崔学选的拼命精神:5+2·白加黑
  采访崔学选的同事、山东省潍坊市建工局局长助理胡乃峰时,在楼下门卫室等他,与门卫丁宝贵老大爷聊起来。大爷知道我从四川来,专门来采访崔学选的事迹,眼里即刻有了热度。大爷说,他和崔局长还是老乡呢,都是莱州人,两家相隔只有十五公里。我也即刻有了热度,以为大爷认识崔学选,了解他老家的事,了解他的成长路……可是大爷说,他不认识他,也不认识了他家里人,他也是到潍坊后才熟悉他的。出出进进见过许多次,很好的一个人,建设系统的人,谁能不说他好!
  说起老崔的病,大爷眼发红,望着天,终于还是掉下泪来。大爷说,他每天看报纸,对他的事迹很清楚,当时看报就掉泪了,都是老乡,怎么会这样,病给耽误了……
  北方人,徒手爬山都很困难
  胡乃峰说,他被抽调出来,作为第一批援建人员去北川,是因为他当过兵,打过仗,在云南老山前线呆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云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四川很相似。
  潍坊人,生长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对于四川这样的山水地貌,除却向往外,更多的还是陌生和畏惧。
  然而,地震之后,援川的任务下达后,几乎没有人退缩逃避──大家的心地震之初被揪痛了,现在又都被激烈地鼓荡起来。
  用胡乃峰的话说:每一个共产党员,纷纷都写申请书。只要被批准,无论你在什么岗位,无论你当时的工作多么重要,你得先放下,先去从事援建工作。
  老崔更是这样。胡乃峰说。按照条件,崔学选已经五十多岁了,又上有老下有小,他完全可以不去的,可他主动要求去。后来眼看板房就要搭成,他又主动要求留下来,改临时援建为援川三年,建设新北川。
  崔学选到桂溪后,担任潍坊市援建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他来到桂溪,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搬迁指挥部。
  当时的指挥部设在桂溪小学操场上。桂溪的地貌狭窄,起伏不平,指挥部要搬迁,想再找一块像操场一般大小的平地十分困难。老崔说,再难也得重找地方,哪怕指挥部分散搭设,也要把操场尽快腾出来,让孩子们复课才是最要紧的事。
  后来的指挥部,是将一个废弃的窑洞推倒,再挖出一块平地来。
  桂溪的平地少,耕地自然十分珍贵。而搭建板房的基础,按说该用混泥土。老崔明白用混泥土作基础,板房拆除后,至少三年不能耕用,这样的后果在老崔看来,无疑是对原本灾难深重的灾区百姓的又一次损失。只要用心,方法很快找到了,潍坊市在桂溪乡搭建的3369套板房,无一不是用砖块做基础。而砖块做基础,一旦板房拆除,耕地照样使用。
  用心援建,心里始终装着百姓的利益,自然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衷心拥护。潍坊的援建人员来桂溪不久,已成为当地百姓的依靠。小学生们走在路上,遇上援建人员,老远就会停下来,向援建叔叔们敬礼。汽车开去老远,敬礼的小朋友还以同样的姿式站着,这样的场景在崔学选的内心引起巨大波澜。有一天,崔学选让司机停下车来,自己蹲在地上与小朋友们聊起来。小朋友告诉崔学选,家没了,板房听说要搭在一起,可他们家的土地在山上,猪啊鸡啊都在山上,怎么照顾它们呢?
  崔学选敏锐的心立刻意识到,板房集中搭建,虽然方便管理,也方便了援建队伍,却让灾区的百姓倍受折腾。他当即向设在潍坊的后方指挥部汇报,重新制定了搭建板房的思路:宜聚则聚,宜散则散。
  于是桂溪乡18个村,分成18个板房搭建点,一些板房建在山顶,一些不仅在山上,还被河水阻隔。他们用竹筏将板房运过河,再用人力抬上山──这些生长在平原上的北方人,就是徒手爬山也很困难,可他们咬住牙,卯足劲,流汗流血不流泪,创造出了多个第一:第一支展开施工的队伍、第一个板材专列运达、第一个把指挥部设在最前线、建起第一间板房、建起第一个交付使用板房的小区等等。用胡乃峰的话说,这支援建队伍,是大过硬仗的,是崔学选一手带出来的。曾经,在潍坊,他们就曾创造过奇迹,被当地人称为“张面河精神”。
478#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4:15:54|只看该作者
  张面河,一个奇迹的诞生
  在潍坊,没有人不知道张面河,也没有人不知道张面河精神。
  张面河是潍坊市境内一条小河。2004年2月,崔学选走马上任担任潍坊市建设局长。不久,整治张面河的任务下达下来。
  用胡乃峰的话说,潍坊这样的平原城市,不像南方城市。南方城市自然环境好,有山有水有植被,而北方城市,除了河流之外,所有的环境都是人造的。河流也是被污染的,需要全面改造。
  整治张面河工程,任务重,时间紧,整个工期,需在六个月内完成。
  没有选择,只有苦干实干拼命干。拼命的办法很简单,就是5十2,白十黑。
  5十2,就是周一到周五,再加上周六和周日;白十黑,就是白天加夜晚。
  没有休息日。没日没夜。这就是“张面河精神”。
  崔学选带头拼命,因此形成了整个建设系统著名的工作方法:一线工作法。
  他也因此有了自己的口头禅:你要找我就到工地找。别去办公室,那里找不到我!
  大年三十,他带着指挥部全体成员,再带着饺子,到工地与工人们一起吃团年饭。
  大年初三,建设局的全年调度会提前举行,一年的紧张工作还没有结束,新一年的紧张又已开始。
  胡乃峰说,即使到了现在,假如晚上,你有时间,你去城里转转,到了工程指挥部,那里仍然是挑灯夜战。
  这是整个建设系统的工作状况。这就是崔局长创造出来的工作状况。过去的建设局,哪有这么累!
  跟着崔局长干活虽然劳累,但大家心甘,乐意。崔学选是那种典型的以身作则的领导,对部下又十分关心。那是有一次下雨,在工地,他看见旁边的人穿着皮鞋,皮鞋上染满泥浆,已经看不清原貌,他生性乐观,调侃道,你怎么不穿鞋就跑出来了?又转身对身边的人小声几句,不一会,一大堆雨靴买了回来。
  而他的车上,始终放着两双鞋,一双解放牌胶鞋,一双雨靴。晴天穿胶鞋,雨天换雨靴。
  张面河工程,在以崔学选为代表的一群“拼命三郎”的苦干下,六个月工期,仅用了三十五天全面完成,被市民们称为“张面河速度”,再被市委、市政府称赞为“张面河精神”,在全市倡导推广。
  时任潍坊市市委书记的张传林曾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在张面河整治工程中,有一种精神特别令人感动,令人震撼,这就是张面河建设精神。张面河建设精神是无私奉献的拼命精神;是团结和谐的协作精神;是改天换地的创造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冲不破的艰难险阻。
  自20004年崔学选担任潍坊市建设局局长起,潍坊的城市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道路宽了,城市绿了,河流美了,而城市里几乎所有的精品工程,如东风街、北海路、人民广场、风筝广场、火车站广场、白浪河、虞河等等,无不浸透了崔学选的汗水,无不留下他的足迹,而“张面河精神”,正被潍坊人久久传颂,至今依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9#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4:18:00|只看该作者
  崔局长病了,他是累倒的
  潍坊市昌大建设集团是潍坊市建设系统的第一国企。集团董事长徐鹏强听了崔学选病倒的消息后感慨万千:崔局长病倒,他是累成这样的!
  潍坊援建桂溪后,昌大集团作为骨干建设力量,徐鹏强多次来到四川,前往桂溪援建现场。他深知崔学选的援建精神:“只要对灾区百姓好,就是援建。”“让每一个桂溪人都觉得,我们潍坊人好。”“搭好板房不是完成任务的标准,让灾区的每一个人满意,才是我们的标准。”
  在潍坊,崔学选的工作风格也同样深入扎实而充满人情味。作为建设局属下企业,昌大集团的人深有体会:“从来没在局里开过会,施工现场就是会场。建设局领导的会议都在工地开。”
  因为感触深刻,昌大集团在全公司提出响亮口号:向局领导学习,向局机关看齐。
  潍坊市建工局党总支书记叶伟忠说,他从2001年起就是崔学选的部下,跟着崔局长干,虽然累点,但心里踏实,很有成就感。崔局长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关心下属,为人随和……
  令他特别感慨的是,崔学选任建设局长的这几年,提出“全局抓工程”,创造出“一线工作法”,创下了最能代表潍坊人精神风貌的“张面河速度”,由此,潍坊建设者的整体形象和地位在市民中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如今,在潍坊,作为一名建设系统的员工,作为一名潍坊城市的建设者,很光荣,很有成就感──这就是作为建设者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
  而这些意义,用一位建设局普通员工的话说,是崔局长带领他们找到的,跟着崔局长干活,很充实,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
480#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4:20:17|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5 17:17 编辑:

他心里装着许多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王全利是山东省潍坊市市立医院副院长、医学专家,也是潍坊援建队的随队医生。采访中,说到崔学选的病情,他说,在桂溪,并不是没发现异常。他们同为指挥部人员,吃住一起,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崔局长老上厕所,老上。也没见他吃辣椒,也没听他说肚子疼,问他吧,他也总是那句话:没事没事……
  后来他消瘦,憔悴,大家都以为是累的。他自己还是不说:“我肚疼啊,或者找个药吃吃啊……”王医生替他说着台词,眼里已浸满泪水。他说医疗队,因为对灾区情况陌生,准备工作非常充分,带的药非常多,可他为什么不来拿药,可他为什么不说,他要是说了多好……
  他不说自己的病情,却说了另外一句话:我们的医疗队,既要为援建人员服务,又要为受灾群众服务。只要乡亲们有病,看,免费看,好好看。

你们一定要给这个孩子治病,有问题我承担
  汪华等六孤儿的故事已经见诸报端,只是从医生王全利的眼睛里看过去,又是另外一番情景。
  那是2008年6月初的一天。年仅四岁的孤儿张关林得了肺炎,已经持续高烧四天。张关林的家是一个特殊家庭,由六个孤儿组成,分别来自三个家庭,是姑舅表姊妹,他们的父母全部在地震中遇难。他们分别是24岁的汪美、19岁的汪华、18岁的贾小华、16岁的贾小兵、10岁的贾小李、4岁的张关林。
  张关林病了,整夜哭个不停。孩子们没有更多办法,只好跟着哭。帐篷里,哭声和闷热混杂在一起,让人透不过气来。崔学选是六一节到学校慰问时了解到这个家庭的,此时他来到帐篷,是来给孩子们送东西,床、被子、食物……他用手在孩子的头上摸了摸,赶紧叫人放下东西,抱着孩子去援建指挥部医疗点。
  医疗点里,正是王医生接待的张关林。王医生说,当时的张关林,高烧达39度以上,呼吸急促,小脸通红,一看就是缺氧。询问中,王医生还了解到,之前孩子已经过一些治疗,只是不见效果,这样严重的病情,在医疗点治疗并不合适。
  站在一旁的崔学选听王医生说孩子病情重,有风险,一旁更有人劝他,要他慎重,说医疗点条件差,抢救设施不完善,怕出现万一。崔学选沉思片刻,语气异常坚定:“王院长,你们一定要给这个孩子治病,有什么问题我承担。”
  孩子被留了下来。王医生说,治疗的过程他们十分谨慎,一点也不敢大意,随时观察病情,并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情况,马上送江油。
  多亏了医疗点准备充分,药物齐全,孩子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病情很快好转。
  那之后,就有了汪美等六孤儿送腊肉的故事;那之后,就有了崔学选的这一吩咐:我们的医疗队,既要为援建人员服务,又要为当地受灾群众服务。只要乡亲们有病,看,免费看,好好看。
  不光为当地百姓看病,当地干部有病,也要看,也要治。
  从那天起,来潍坊援建队医疗点看病的受灾群众络绎不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6:08,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